肥胖过度的原因(过于肥胖人会怎么样)

文章目录:

肥胖症:不要怪他吃的多,真实原因解密

肥胖症并非简单的“吃得多、动得少”,而是一场由遗传、环境、代谢和免疫系统共同导演的复杂生理剧变。从基因到肠道菌群,从压力激素到免疫信号,脂肪的堆积背后隐藏着多重机制的交织作用。

一、基因的“先天烙印”

肥胖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约40%-70%的体重指数(BMI)差异可归因于基因。某些基因(如FTO、MC4R)通过影响食欲调控和能量代谢增加肥胖风险。例如,携带FTO基因变异的人群更易对高热量食物产生强烈渴望。罕见的单基因突变(如瘦素基因缺陷)则直接导致严重肥胖,但这类病例仅占1%。

二、环境的“后天助推”

高热量饮食与久坐不动是肥胖流行的核心推手。每日热量摄入超出需求500千卡,半年即可增重10公斤。精制碳水、油炸食品和含糖饮料直接促进脂肪合成,而现代生活方式中久坐、缺乏运动进一步加剧能量失衡。社会文化因素(如以胖为美的历史观念)和工业污染物(如双酚A)也通过干扰代谢参与其中。

三、肠道菌群的“隐形操控”

肠道菌群被称为“第二基因组”,其失衡可导致能量吸收效率异常。肥胖者肠道内厚壁菌门比例升高,能更高效地分解食物中的热量;而拟杆菌门减少则会抑制短链脂肪酸的生成,诱发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最新研究发现,特定菌株(如Phascolarctobacterium faecium)通过激活免疫受体TLR2,促进抗炎型M2巨噬细胞分化,改善代谢紊乱。

四、代谢与免疫的“恶性循环”

慢性低度炎症是肥胖症的核心特征。脂肪组织过度扩张会释放炎症因子(如IL-6、TNF-α),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形成“炎症-胰岛素抵抗-脂肪堆积”的恶性循环。压力导致的皮质醇升高不仅刺激食欲,还促使脂肪向腹部聚集,加剧代谢风险。

五、疾病与药物的“意外助攻”

约1%的肥胖症由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减)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引发。这类继发性肥胖需优先治疗原发病,而非单纯控制饮食。

结语:破解肥胖需多维度干预

从基因检测到菌群移植,从抗炎饮食到压力管理,肥胖症的防治需“对症下药”。未来,靶向肠道菌群-免疫轴的治疗策略(如灭活益生菌制剂)或将成为新突破口。而个体化的生活方式调整,仍是逆转代谢失衡的基石。

【体重管理进行时】人为什么会肥胖

人之所以会肥胖,其实本质上是热量失衡的结果,从而导致体内脂肪堆积造成的。究其原因比较复杂,其中,高能量、高糖、高脂饮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长期的高油、高糖膳食会破坏能量摄入消耗和脂肪合成分解平衡,据统计,现在人们日均热量摄入比50年前增加500大卡,促使脂肪在体内囤积。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降低肥胖症发生风险。

当然,运动不足同样很关键,当前社会,随着人们上班时长的增加,久坐会使基础代谢率下降15%,以及肌肉流失,会进一步降低脂肪燃烧的效率,使得体内脂肪堆积。身体活动可以消耗能量,有助于控制体重。身体活动亦可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含量,减少脂肪堆积。

遗传因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既往研究表明,与肥胖易感性相关的遗传基因可能涉及能量代谢,食欲控制、更易储存脂肪,导致肥胖。

精神压力和熬夜,会影响人体内激素的紊乱,如皮质醇释放增加,会引起食欲上升和进食行为改变。精神压力还可能影响人们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此外,暴食、亚健康的压力性进食以及精神科药物也可导致肥胖症。不良的睡眠习惯也是肥胖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不足可导致胃饥饿素和瘦素等分泌失衡,从而引起进食增多和能量消耗减少。而睡眠时间过长使机体处于低能耗状态,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引发生理失调性肥胖。

一些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等,以及一些药物,如类固醇药物中的泼尼松和氢化可的松,和抗抑郁药物中的米氮平、曲唑酮、度洛西汀和阿米替林等,均可导致体重增加,引发肥胖症。此外,肠道菌群失调也与肥胖症及其代谢紊乱发生的风险增加相关。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污染、工作方式方式的改变可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超重和肥胖症的人群增加。社会因素中如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社会时尚、社会规范、社会舆论、政策导向等也会对人们的体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过度的肥胖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如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以及一些代谢相关性疾病。

故而对抗肥胖需要做到:优化饮食结构、增加运动、保证睡眠。所以,减肥的本质是减少脂肪,而每周减少1-2斤,属于健康的减肥速度。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状况,采取一些合理的医学干预措施,也是减肥的一种有效途径。

审核|宣传统战处 张德宏

责编|宣传统战处 郑访江

编辑|宣传统战处 阳嵘莎

供稿|普外一科

图|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肥胖的中医密码:病因病机深度剖析

从中医角度来看,肥胖并非简单的体重增加,而是体内多种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不节

- 过食肥甘厚味:长期大量食用油腻、甜腻、辛辣等食物,超过脾胃的运化能力。比如经常吃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红烧肉等,这些食物易生痰湿。中医认为,脾胃是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脏腑,当摄入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脾胃无法正常将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多余的部分就会积聚体内,化为痰湿,进而导致肥胖。

- 暴饮暴食:吃饭没有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或者进食速度过快,同样会损伤脾胃功能。脾胃长期处于这种失调状态,不能有效地将食物转化为能量,水谷精微就会在体内堆积,形成脂肪,使人发胖。

2. 脾胃虚弱

- 先天禀赋不足:有些人由于遗传因素,天生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对食物的消化和水液代谢能力较差。这类人群即使饮食正常,也容易出现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导致痰湿内生,堆积在体内,引发肥胖。

- 后天失养:过度劳累、长期熬夜、久病体虚等,都可能损伤脾胃。比如从事高强度体力或脑力劳动,却不注意休息,会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脾胃功能。脾胃虚弱后,无法将水谷精微正常布散到全身,水湿就会停滞,聚湿成痰,导致体重增加。

3. 痰湿内盛

- 脾虚生痰:如前文所述,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就会凝结成痰。痰湿在体内流窜,可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影响脏腑功能,使脂肪代谢更加紊乱,进一步加重肥胖。

- 外感湿邪: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冒雨涉水,外界湿邪容易侵袭人体。湿邪黏腻重浊,侵犯人体后会阻碍气机运行,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水湿内停,聚而成痰,与体内痰湿相互勾结,引发肥胖。

4. 肝郁气滞

- 情绪因素: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中,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能够调节全身气机。当肝气不舒时,气机不畅,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水谷精微代谢失常。同时,肝郁还可能化火,灼伤津液,炼液为痰,痰湿与气滞相互影响,导致肥胖发生。

- 肝失疏泄:肝失疏泄不仅影响脾胃,还会影响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代谢障碍,就容易形成痰湿积聚,进而导致肥胖。而且肝郁气滞往往还会导致情志相关的肥胖,即所谓的“气胖”,这类肥胖者除体重增加外,常伴有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等症状。

5. 肾阳亏虚

- 温煦失职: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肾阳不足,就无法正常温煦脾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进一步减弱。同时,肾主水,肾阳亏虚,不能正常气化水液,水液代谢就会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形成肥胖。

- 代谢减缓:肾阳亏虚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减缓,身体消耗能量的能力下降。即使摄入的能量与以往相同,但由于代谢变慢,能量不能及时被消耗,就会堆积在体内转化为脂肪,造成体重上升。

中医治疗肥胖,通常会依据这些病因病机,通过调理脾胃、化痰祛湿、疏肝理气、温补肾阳等方法,调整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的水谷精微代谢和气血运行,从而达到减重和改善健康的目的。#中医#​#肥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