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脚上暗藏“健康密码”,出现这些变化是疾病预警,你能读懂几个?
- 2、血糖高了,看脚就知道?出现3种脚部变化,提醒你及时降糖
- 3、脚上暗藏“健康密码”,出现这些变化恐是疾病预警,看你能读懂几个?这份护脚秘笈别错过
脚上暗藏“健康密码”,出现这些变化是疾病预警,你能读懂几个?
腿脚,可谓是我们身上最劳苦功高的角色,人一生中70%的活动和能量消耗,都是由其完成的。而默默无闻的它们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偶尔泡个热水就已经算是很“受宠”了~
但你可知,脚腿是全身健康的“放大镜”,有很多联系心脏、大脑、脊椎的神经和血管。因此,腿上出现一些细微变化,都可能是身体在敲响警钟!
一、脚麻
主要与神经病变有关
蹲坑蹲久了,盘腿把脚压麻了......通常稍微缓一缓,很快就能自行恢复正常。
但如果经常莫名出现脚麻症状,并且持续时间较久,那就有必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存在以下健康问题:
1、腰椎病
①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后,会变形占据空间,压迫到神经组织。
②小关节增生:小关节是保护腰椎稳定性的,一旦发生增生,易占据椎管侧面的空间,压迫神经组织。
③黄韧带增厚:黄韧带在椎体的后面,它一旦增厚,也会压缩椎管的空间,压迫神经组织。
发生上述情况时,人的腿以及脚便会感受到麻木刺痛、酸胀无力、行走不便,严重时甚至大小便障碍等。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近5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仅会出现大小鱼际萎缩,形成爪形手,还可能累及小腿和足部,出现麻木、疼痛、无力、肌肉萎缩等。
主要特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脚麻一般自远端开始,比如说脚趾,双侧对称性出现,逐渐向上发展,但一般不会超过膝盖的水平,除了麻,还有踩棉花感。
另外其麻木可表现为各种症状,如电击感、烧灼感、蚁走感、虫爬感、发凉的感觉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刀割样疼痛。
二、脚凉
可能是甲状腺和血管问题
冬天暂时性手脚冰凉不用怕,一年四季,甚至炎热的夏季都觉得凉,就得当心了!
1、甲减
甲状腺是人体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仅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也参与身体代谢,与肾上腺素共同调节人体体温。
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机体产热能力下降,就会比以前或其他人更容易怕冷,手脚冰凉。同时还可伴随乏力嗜睡、食欲减退、发胖、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双下肢动脉硬化,致血管狭窄、闭塞,血流不畅,动脉缺血,首先出现的症状就是脚凉。
自查血管堵塞
①摸:皮肤温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导致的缺血,会引起皮温的下降,患肢至少下降2℃,抚摸左右脚会感觉到温差。
②测:用手指戳患肢数秒后放手,如果要10秒以上才能恢复原来的红润肤色,有可能是缺血。
或者病人躺在床上,抬高患肢,如果皮肤温度、肤色出现第一、第二的情况,也很有可能是缺血。
要注意:血管堵塞若不及时救治会出现疼痛,然后发展为溃疡,最后坏疽,面临截肢。
三、大脚趾突然变大
多是尿酸含量过高
虽然大脚趾本来就比其他脚趾大,但若是突然增大得过于明显和夸张,并伴有夜间剧烈的疼痛,就要警惕可能患有痛风。
痛风主要是因为尿酸过高、尿酸排泄障碍引起堆积所致。而大脚趾是人体的最末梢关节,一些代谢毒素更容易堆积在这里,所以痛风的首个受累关节往往是大脚趾。接着,像足背、踝、膝、手指、手腕等关节也会出现红肿热痛。
四、足跟痛
可能是足底筋膜炎
若早上起床行走的第一步出现脚后跟痛,则很可能是患有足底筋膜炎。
扁平足、高弓足等脚型,会使得足部压力分布异常,增加足底筋膜炎风险;老年人由于筋膜老化,如果长时间行走,也容易诱发足底筋膜炎,且痊愈难度更大。
足底筋膜炎的疼痛表现为搏动性、灼热、刺痛性,多在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较为明显,一般来说,走个十来步,放松足底筋膜后即可缓解;但如果行走过度,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增加,疼痛就会“卷土重来”,严重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可能有疼痛感。
五、脚肿
留神心脏、肾脏问题
走多了、站久了、吃太咸……都可能会使腿脚变肿胀,但也可能是心脏、肾脏出现问题的信号。
1、心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可能与右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病、甲亢性心动过速等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心衰。
主要特征
心源性水肿最开始会出现在脚背、脚踝等低垂部位,但随着病情发展,水肿部位逐渐向上,可发展至上肢、胸部、面部;此外,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2、肾源性水肿
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也会引起水肿。
主要特征
肾性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早晨比较明显,甚至肿到眼睛都睁不开。但随着白天活动增多,下肢承受的压力较大,也就容易出现下肢水肿,常表现为晨轻暮重。
没想到吧~我们的脚上,竟隐藏着这么多的健康信号!因此,日常更要好好养护~
六、活着要有劲儿,护好腿和脚
1、一碗养生粥,护好脚部神经
脚的三条“生命线”也就是支配脚的最重要的三根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而糖尿病人群是最容易出现这三条神经受损的情况。
为此,养生专家特地推荐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喝的“参精葛桃养生粥”。
【组成】红参3克、黄精10克、山药10克、葛根10克、山楂10克、桃仁6克、大枣(切开)3枚、粳米100克。
红参大补元气(每日用量不要超过3克),黄精补气养阴,山药健脾滋阴,葛根清热生津、通经活络,山楂消食化积、行气祛瘀、化浊降脂,大枣补气养血。
【制法】红参、黄精、葛根、桃仁浸泡,煎取汁,去渣后与事先浸泡过的粳米、山药、山楂、大枣同入砂锅内煮粥。可供2-3人,一日分2次服。如果一个人服食,则要按比例减量。
这个食疗方可以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睡前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泡脚能加快血液循环,起到一定改善供血的效果,还有助于消除腿脚的酸痛感,助眠。
建议养成每晚睡前热水泡脚的习惯,用约40℃左右的水,泡15-20分钟,还可以适当加点中草药,像艾草、益母草、红花、生姜等,让养生效果翻倍。
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患者、静脉曲张患者、糖尿病患者、脚部有破溃等人群都不适合泡脚。
3、腿足保健操,舒经活络腿不老
①摇摆
起身,把腿打开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一点,站直,把重力放到前脚掌上,抬起脚后跟,先往右边,右脚后跟放下,左腿放松,把所有重力放在右腿上,脚掌吃劲儿,脚趾抓地,刺激足的六条经脉,慢慢绷起来再像波浪一样回正换脚。动作要慢,可以扶着椅子做。
②站立原地踮脚
站着的时候,做踮脚尖的动作,脚后跟抬起来,尽量坚持一会儿再落下,然后抬腿。
血糖高了,看脚就知道?出现3种脚部变化,提醒你及时降糖
糖尿病患者会因为血糖不稳定,而出现很多身体的异常表现。为了长期的稳定血糖,也有很多患者长期服用降糖药,能够让血糖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内。但随着病程越来越长,有些糖友发现身体有些不对劲。
老陈今年56岁了,在50岁左右被查出了2型糖尿病,当时医生建议他服用降糖药稳定血糖。一直以来也都是坚持用药,坚持复查。可日子长了,总担心吃药会伤身,他就慢慢地减少了用量。谁知道没过多长时间,双脚总是出现不适的症状,在医院一查才知道,诱发了糖尿病足。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性疾病,当人体内的血糖不断升高,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就可能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可能会诱发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而发生在脚部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就可能诱发糖尿病足。
因为糖尿病足的出现,让糖尿病并发症有多了一些可能性。双脚也被称为是糖尿病的靶器官,很容易受到伤害。
血糖高了,看脚就知道?其实在血糖升高的早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异常的表现。但是随着血糖升高后,持续地对身体产生伤害,双脚就可能出现异常表现。
当你察觉到自己的双脚开始出现3种异常的变化时,或许要警惕是否出现了糖尿病足的问题,尽早就医检查,接受治疗。
双脚经常出现莫名的麻木,有蚂蚁爬的感觉
在糖尿病足的早期,由于血糖升高对双脚的神经产生损伤,触觉和痛觉会受到影响,很可能表现出局部的刺痛、灼痛、麻木等感觉,并且还可能出现感觉减退、缺失等问题。这时就会经常性地出现疼痛麻木,双脚有蚂蚁在爬的感觉。
有些患者还表示,自己在走路的时候有一种踩着棉花的感觉。这也和双脚的触觉减弱有一定的联系,运动神经的病变,引发了双脚的不适症状。
脚部的皮肤干燥,皲裂,发黑等
糖尿病可能引发患者的自主神经受累,导致局部组织的柔韧性变差,很容易出现比较厚的脚皮,并且皮肤干燥无汗,经常性的出现干燥、皲裂的情况,脚部的皮肤和农容易脱落。而且受到血糖不稳定的影响,脚上的血液循环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更容易发生色素沉着,双脚也会出现异常的色素沉着,颜色发黑等变化。
当你发现自己的脚趾开始变黑,并且还总是出现很臭的味道,也可能是血管循环不畅后,诱发了糖尿病足。
双脚出现溃疡、红肿、溃烂
正常情况下,人们的脚都包裹在鞋子里,很少会出现伤口。但是糖尿病足的出现会因为人体内比较高的血糖水平而刺激血管诱发异常。一旦出现一个伤口,就很难愈合,并且还可能出现发炎、红肿、溃烂等问题。
甚至有些糖尿病患者会因为合并了糖尿病足而直接诱发双脚出现溃疡、溃烂的情况。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出现后,也会影响脚跟和脚趾关节受压的地方更容易发生溃烂,还有少数患者会因此发展到需要截肢的地步。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足的出现,也暗示身体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血管、神经病变。当你发现3个双脚的异常变化,就应该及时就医。
在这里也要特别提醒大家,糖尿病足和糖尿病的关系密切,如果不能稳定自己的血糖水平,也会让健康面临更高的风险。
如果你属于4种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检查血糖,预防糖尿病,也就能变相地降低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了。
首先年龄超过45岁的人,往往因为体内的代谢减慢,会有更高的糖尿病风险。这也被称为是一种老年病。在45岁后定期监测血糖,预防糖尿病。
第二种是家族中存在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建议多关注身体的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对保护健康也有帮助。
第三种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可能因为肝糖原异常而增加对血糖的影响,并发糖尿病的风险也不低。甚至有一种糖尿病就被称为“肝源性糖尿病”。
最后一种高危人群就是肥胖的人。身材肥胖可能让人体摄入过多的热量,这些热量也可能对血糖产生影响。而且受到肥胖的影响,胰岛素分泌水平也可能出现波动,诱发血糖异常。
血糖高了,看脚有没有3个异常变化,其实就能了解一二。如果你出现了这些异常的表现,尽早前往医院筛查糖尿病足,采取科学的治疗,以免发展到截肢的地步。
参考资料:
1、警惕:脚上若有3个症状,十有八九是“糖尿病”前兆,别视而不见·光明网·2020-04-04
2、高闯 罗亚锋,《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刻不容缓》,中医健康养生,2019年06期.
3、学会这5招远离糖尿病足,广州日报,2018-05-02
脚上暗藏“健康密码”,出现这些变化恐是疾病预警,看你能读懂几个?这份护脚秘笈别错过
腿脚,可谓是我们身上最劳苦功高的角色,人一生中70%的活动和能量消耗,都是由其完成的。而默默无闻的它们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偶尔泡个热水就已经算是很“受宠”了。
但你可知,脚腿是全身健康的“放大镜”,有很多联系心脏、大脑、脊椎的神经和血管。因此,腿上出现一些细微变化,都可能是身体在敲响警钟!
1
脚麻
主要与神经病变有关
蹲坑蹲久了,盘腿把脚压麻了......通常稍微缓一缓,很快就能自行恢复正常。
但如果经常莫名出现脚麻症状,并且持续时间较久,那就有必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存在以下健康问题:
1
腰椎病
①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后,会变形占据空间,压迫到神经组织。
②小关节增生:小关节是保护腰椎稳定性的,一旦发生增生,易占据椎管侧面的空间,压迫神经组织。
③黄韧带增厚:黄韧带在椎体的后面,它一旦增厚,也会压缩椎管的空间,压迫神经组织。
发生上述情况时,人的腿以及脚便会感受到麻木刺痛、酸胀无力、行走不便,严重时甚至大小便障碍等。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近5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仅会出现大小鱼际萎缩,形成爪形手,还可能累及小腿和足部,出现麻木、疼痛、无力、肌肉萎缩等。
主要特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脚麻一般自远端开始,比如说脚趾,双侧对称性出现,逐渐向上发展,但一般不会超过膝盖的水平,除了麻,还有踩棉花感。
另外其麻木可表现为各种症状,如电击感、烧灼感、蚁走感、虫爬感、发凉的感觉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刀割样疼痛。
2
脚凉
可能是甲状腺和血管问题
冬天暂时性手脚冰凉不用怕,一年四季,甚至炎热的夏季都觉得凉,就得当心了!
1
甲减
甲状腺是人体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仅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也参与身体代谢,与肾上腺素共同调节人体体温。
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机体产热能力下降,就会比以前或其他人更容易怕冷,手脚冰凉。同时还可伴随乏力嗜睡、食欲减退、发胖、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双下肢动脉硬化,致血管狭窄、闭塞,血流不畅,动脉缺血,首先出现的症状就是脚凉。
自查血管堵塞
①摸:皮肤温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导致的缺血,会引起皮温的下降,患肢至少下降2℃,抚摸左右脚会感觉到温差。
②测:用手指戳患肢数秒后放手,如果要10秒以上才能恢复原来的红润肤色,有可能是缺血。
或者病人躺在床上,抬高患肢,如果皮肤温度、肤色出现第一、第二的情况,也很有可能是缺血。
要注意:血管堵塞若不及时救治会出现疼痛,然后发展为溃疡,最后坏疽,面临截肢。
3
大脚趾突然变大
多是尿酸含量过高
虽然大脚趾本来就比其他脚趾大,但若是突然增大得过于明显和夸张,并伴有夜间剧烈的疼痛,就要警惕可能患有痛风。
痛风主要是因为尿酸过高、尿酸排泄障碍引起堆积所致。而大脚趾是人体的最末梢关节,一些代谢毒素更容易堆积在这里,所以痛风的首个受累关节往往是大脚趾。接着,像足背、踝、膝、手指、手腕等关节也会出现红肿热痛。
4
足跟痛
可能是足底筋膜炎
若早上起床行走的第一步出现脚后跟痛,则很可能是患有足底筋膜炎。
扁平足、高弓足等脚型,会使得足部压力分布异常,增加足底筋膜炎风险;老年人由于筋膜老化,如果长时间行走,也容易诱发足底筋膜炎,且痊愈难度更大。
足底筋膜炎的疼痛表现为搏动性、灼热、刺痛性,多在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较为明显,一般来说,走个十来步,放松足底筋膜后即可缓解;但如果行走过度,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增加,疼痛就会“卷土重来”,严重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可能有疼痛感。
5
脚肿
留神心脏、肾脏问题
走多了、站久了、吃太咸……都可能会使腿脚变肿胀,但也可能是心脏、肾脏出现问题的信号。
1
心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可能与右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病、甲亢性心动过速等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心衰。
主要特征
心源性水肿最开始会出现在脚背、脚踝等低垂部位,但随着病情发展,水肿部位逐渐向上,可发展至上肢、胸部、面部;此外,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2
肾源性水肿
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也会引起水肿。
主要特征
肾性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早晨比较明显,甚至肿到眼睛都睁不开。但随着白天活动增多,下肢承受的压力较大,也就容易出现下肢水肿,常表现为晨轻暮重。
没想到吧,我们的脚上,竟隐藏着这么多的健康信号!因此,日常更要好好养护。
6
活着要有劲儿,护好腿和脚
1
一碗养生粥,护好脚部神经
脚的三条“生命线”也就是支配脚的最重要的三根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而糖尿病人群是最容易出现这三条神经受损的情况。
为此,养生专家特地推荐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喝的“参精葛桃养生粥”。
【组成】红参3克、黄精10克、山药10克、葛根10克、山楂10克、桃仁6克、大枣(切开)3枚、粳米100克。
红参大补元气(每日用量不要超过3克),黄精补气养阴,山药健脾滋阴,葛根清热生津、通经活络,山楂消食化积、行气祛瘀、化浊降脂,大枣补气养血。
【制法】红参、黄精、葛根、桃仁浸泡,煎取汁,去渣后与事先浸泡过的粳米、山药、山楂、大枣同入砂锅内煮粥。可供2-3人,一日分2次服。如果一个人服食,则要按比例减量。
这个食疗方可以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
睡前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泡脚能加快血液循环,起到一定改善供血的效果,还有助于消除腿脚的酸痛感,助眠。
建议养成每晚睡前热水泡脚的习惯,用约40℃左右的水,泡15-20分钟,还可以适当加点中草药,像艾草、益母草、红花、生姜等,让养生效果翻倍。
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患者、静脉曲张患者、糖尿病患者、脚部有破溃等人群都不适合泡脚。
3
腿足保健操,舒经活络腿不老
①摇摆
起身,把腿打开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一点,站直,把重力放到前脚掌上,抬起脚后跟,先往右边,右脚后跟放下,左腿放松,把所有重力放在右腿上,脚掌吃劲儿,脚趾抓地,刺激足的六条经脉,慢慢绷起来再像波浪一样回正换脚。动作要慢,可以扶着椅子做。
②站立原地踮脚
站着的时候,做踮脚尖的动作,脚后跟抬起来,尽量坚持一会儿再落下,然后抬腿。
(我是大医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