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你关注过吗?怎样进行干预?
2017年5月,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首部《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报告指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1985—2014年, 我国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 肥胖率由0.5%增至7.3%, 超重、肥胖人数也由615万人增至3496万人。而在美国,研究显示, 17%的2-19岁儿童及青少年存在肥胖, 32%存在超重或肥胖。儿童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儿童肥胖的原因、危害,如何有效预防儿童肥胖,促使儿童健康成长,值得全世界的关注。
婴幼儿时期过度喂养:这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时期肥胖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个时期是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的时期。
不良饮食习惯:多偏爱油炸食品、含糖饮料、肉类、汉堡、蛋糕等高热量食物,不喜蔬菜。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均肥胖的儿童易患肥胖。
社会因素:当前,很多家长和学校重视学习成绩,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使得儿童体育锻炼的时间过少,在儿童肥胖形成方面有着推波助澜作用。
疾病或药物因素:一些药物或疾病可能会引起的继发性肥胖。如:激素药物的使用、垂体肿瘤、肾上腺肿瘤等。
家长们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肥胖呢?
当前,体质指数(BMI)是目前判别肥胖最常用的指标。它的计算方法:体重(单位:公斤)/身高的平方(单位:米)。具体可参照:中国儿童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MI分类标准。
(点击图片可放大)
肥胖的危害并发多种疾病:研究发现:高血压、脂代谢异常、不利的左心室质量改变、高胰岛素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证实与儿童期肥胖相关。
成年期肥胖:美国儿科学会出版的《PEDIATRICS》期刊上的发表了一项相关研究报告,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和青春期是避免成人期肥胖症的“关键窗口”。儿童早期和儿童期的体重和体重增长速率与成人期肥胖症的发生率相关,成年期肥胖的人常常在儿童期超重或肥胖。
造成儿童心理不良影响:肥胖儿童较正常儿童更容易有心理上的疾病,且肥胖女童心理创伤程度较肥胖男童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贬低自己、抑郁、饮食混乱、暴食症及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性差。
如何预防儿童肥胖?1、饮食干预,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一日三餐应规律进食,特别注意早餐的摄入。保证饮食种类多样,保证营养,少食用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少喝含糖饮料。注意:此时儿童还处于生长发育中,在控制体重的同时,也要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
2、加强体育锻炼
以儿童自身可耐受为度。平时可以选择走路、跑步、跳绳、游泳、球类运动及骑自行车等运动。
3、儿童和家长共同参与
儿童的积极参与是预防儿童肥胖成功的关键。同时家长参与也是儿童肥胖预防与管理的基础,因为家长是儿童饮食结构和行为的主要调控人员。两者共同合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4、保证良好的睡眠
睡眠不足也是重要的“肥胖因素”。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要睡13个小时以上,小学生每天至少要睡10个小时。
作者: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涂发妹;南昌大学护理学院在读研究生刘萍萍
记住这几招,解决孩子肥胖问题
孩子出现肥胖问题时,家长要以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控制体质增长在正常速率范围内,是儿童期体重控制的第一线目标。
养成科学、正确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发育,培养没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一代新人,是儿童期体重控制的远期目标。
对于解决儿童肥胖问题,以肥胖儿童为中心,教师家长和医务人员共同参与,以运动为基础、行为方式包括饮食调整贯彻始终,具体参考以下营养治疗原则。
1.选择体育运动形式要注意兼顾减少脂肪的有效性、儿童长期坚持参加的可行性和儿童乐于参加的趣味性。
2.肥胖小儿常因动作笨拙和活动后易累而不愿锻炼,可鼓励和选择患儿喜欢和较易于坚持的运动,如晨间跑步、散步、做操等,每天坚持至少运动30分钟,每天训练1~2小时,每周训练5天,活动量以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3.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求之过急。如果运动后疲惫不堪,心慌气促以及食欲大增均提示活动过度。
4.在家长参与方面特别强调(外)祖父母参与,这对中国肥胖儿童的体重控制效果及巩固影响极大。
5.包括要求肥胖者多吃含纤维素的或是非精细加工的粮食。萝卜、胡萝卜、青菜、黄瓜、番茄、莴苣、苹果、柑橘、竹笋等均可选择。
6.少吃或不吃含热量高而体积小的食品,少吃甜食,给孩子吃的食物切得大小适宜。
7.同时要求其家庭、双亲帮助肥胖儿童进食多渣食物。
8.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选择适宜的食物以及不同食物间如何替代。
9.饮食调整对每日摄入的热量严格进行计算和控制、有选择地进食或避免进食某些食物。
10.在饮食调整的同时还要配合行为矫正,使儿童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饮食调整方案的内容根据肥胖度来制定。
11.对于年龄小而且刚刚发生的轻或中度肥胖者可按不太严格的饮食调整方案来进行治疗。
12.对于上述干预效果不明显的轻、中度肥胖者,应进一步限制他们进食食物的种类。
13.限制使用的食物种类主要是一些高热量食物或加工很精细的碳水化合物精白面粉、含淀粉多的土豆、脂肪、油煎食品、糖、巧克力、奶油制品。
14.应限制任何甜饮料。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减肥具有重要作用,如避免晚餐过饱、不吃夜宵、不吃零食、少吃多餐、细嚼慢咽。
16.一般建议在控制期对5岁以下的肥胖儿每日热量摄入应为600~800cal、5岁以上则为800~1200cal。
17.对于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应维持在高于底限的每日摄入量。食物的体积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患儿产生饱腹感,应鼓励多吃体积大而热量低的蔬菜类食品,其纤维还可减少糖类的吸收和胰岛素的分泌,并能阻止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排泄,且有一定的通便作用。
18.心理护理,鼓励肥胖孩子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正确认识自身形体的改变,积极参与到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中来,重新建立信心,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觉得有用就分享给家有肥胖儿童的朋友吧 ![心][心]
[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
告别小胖墩,孩子肥胖症有效保健护理秘诀大公开!
仪陇融媒(通讯员 张静)肥胖,是全世界人类所面临的一项常见健康问题,特别是在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中,近些年肥胖现象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肥胖可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同时对儿童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后期健康成长均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所以对于儿童肥胖症需要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科学有效的保健护理措施,不断改善儿童健康水平。
一保持均衡膳食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膳食均衡性,对于儿童肥胖症的预防和控制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使肥胖症儿童体重得到减轻,则需要对饮食进行严格的控制,儿童每天摄入的能量应该小于机体消耗总能量,所以需要做好对肥胖症儿童的饮食管理。
在进行儿童肥胖症的饮食管理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需要充分满足儿童这一特殊年龄段生长发育以及机体营养的需求。在所摄入食物的构成方面,应该以低脂肪、高蛋白的碳水化合物为主。从各营养成分的占比来看,蛋白质供给应该占总能量的30%~35%,脂肪供给应该占总能量的20%~25%,碳水化合物供给应该占总能量的40%~45%。由于儿童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可以结合儿童实际情况,将蛋白质供给占比增加到50%~60%。每天食物供给总能量的减少量,则需要根据儿童肥胖严重程度来确定。如果孩子肥胖症状较为严重,则可以根据理想体重的需能量减少30%或者更多;
(2)尽量挑选体积较大、热量比较低的食物,使肥胖症儿童食欲得到满足,避免过度饥饿造成的身心痛苦。比如可以为儿童提供豆腐、绿叶菜、萝卜等食物。每天进餐次数避免过少,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在两餐之间为儿童提供热量较低的点心,每餐进食量也需要控制在合理区间;
(3)在控制体重的过程中应避免短时间下降过多。早期阶段应该以控制体重升高为主,在稳定之后再通过饮食管理让体重逐步缓慢地下降。当体重下降到年龄正常值以上10%左右,便无需再对儿童饮食进行严格限制;
(4)饮食控制期间也应该注意为儿童补充足够的矿物质及维生素;
(5)参考以上饮食控制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摄入禽类、豆类、鱼肉、瘦肉等食物,多补充新鲜水果蔬菜,限制对于脂肪的摄入。
二开展合理运动锻炼
肥胖症儿童在对饮食进行限制的过程中,还可以指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可以加快机体能量消耗,也是减轻体重的一项有效手段。但是由于肥胖症儿童运动过程中容易出现气短,动作比较笨拙,所以运动意愿性较差。这需要医护人员以及家长的共同合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早期阶段可以选择更容易坚持的运动锻炼项目,培养对于运动的兴趣,随着耐受力的提高逐渐增加运动量。注意避免让儿童开展剧烈运动,容易造成食欲增加,并且容易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三养成规律睡眠习惯
对于肥胖症儿童来说,一旦缺乏足够睡眠时间,将会对饮食、学习以及运动等方面均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需要指导肥胖症儿童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健康水平。肥胖症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应不低于8小时,同时尽量固定睡眠时间,逐渐形成稳定的生物钟。
四合理饮水
每天增加饮水量,能够使机体卡路里得到消耗,并且让人体中各种“垃圾”排出,预防便秘出现。所以需要指导肥胖症儿童每天至少饮用8杯水,同时在运动出汗后也需要及时饮水,使机体水分得到良好补充。
五心理疏导
肥胖症的出现会对儿童身体以及心理均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家长也应该更多关注孩子情绪以及行为变化。主动和孩子进行深入交流,给予足够情感支持,让孩子能够对自身形象树立起健康正确的认知,提高自信和自尊心,保持良好心态,主动迎接肥胖症带来的挑战。
总而言之,肥胖症儿童最为重要的就是需要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好护理保健,保持膳食均衡,合理进行运动,培养健康睡眠习惯,做好心理疏导,从而帮助儿童更好地减轻体重,促进健康成长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