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糖尿病…可能是身体的“坏水”过多!如何调养?一文了解→
【来源:央视网】
(央视财经《职场健康课》)秋末冬初,天气干燥,人体容易被燥邪侵扰,出现舌红少津、眼干鼻燥等症状;同时由于饮食不节等原因,一些人体内湿气较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摄入的水分难以被很好地吸收和利用,从而导致干燥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这一时期养生既要注意润燥,也不能忽视祛痰湿。
身体里的四种“水”
中医认为,津、液、痰、湿可以简单代表人体内水液的四种状态。津、液是我们体内正常的水,可称为“好水”,湿、痰是身体受到外邪侵袭或体内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可称为“坏水”。
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滋润作用,例如口水、汗液。
液:质地稍浓稠,灌注于关节、脏腑等,起濡养作用,例如关节腔里的组织液。
湿: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痰:具有黏腻、重浊的特点,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如果在人体蓄积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会导致多种复杂疾病。
水液失常可导致多种病症
身体的津液太少,可导致湿疹、荨麻疹、呼吸道疾病、干燥综合征、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痰湿体质容易导致肥胖,可引发“三高”、心梗、脑卒中、肿瘤等疾病。“好水”太少、“坏水”过多,都容易引发健康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养治疗。
【津液少】
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脾主运化,可将津液转输至心肺;肺主通调水道,可将津液输布至全身。如果脾的运送功能出问题,会导致津液不能到达肺;同时如果肺气虚,则会影响津液输布全身。
●症状:发色枯黄、口腔溃疡、干咳、舌红少津、牙龈肿痛、眼干鼻燥、面色萎黄、容易感冒、健忘。
●调养方法
银耳百合雪梨羹:主要材料有银耳、百合、雪梨、马蹄,有养阴生津的作用。
日常锻炼:练习八段锦中“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有宽胸理肺的作用。
【湿气重】
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脾胃虚弱,水湿代谢失常,从而形成湿气重的情况。另外久居潮湿阴冷环境,也会使湿邪侵入体内,导致脾虚湿气重。
●症状:口干不欲饮、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瘙痒、大便黏腻、关节僵直。
●调养方法
山药百合胡萝卜小米粥:有健脾养胃、清心润肺的作用。
日常需注意:饮食有节、保暖腹部、调节情绪、保证良好睡眠。
【痰湿多】
湿邪困于人体内,如不能及时排出,时间久了会化成“痰”,其致病种类繁多复杂,有“痰生百病”的说法。
●症状:口苦口臭、舌苔厚腻、唇红口疮、咽喉肿痛、困倦乏力、畏寒怕冷、夜尿增多、痛经宫寒、大便黏滞不爽。
●调养方法
陈皮薏米煮水代茶饮: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作用。
萝卜山药老鸭汤:有健脾、生津、化痰的作用。
按揉液门穴:有调节人体津液、润燥祛湿的作用。
秋冬祛湿润燥小方法
●桂花、生甘草泡水代茶饮:有祛痰湿、温脾阳、疏肝解郁的作用。
●石斛、麦冬煮水代茶饮: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日常锻炼可根据身体情况,适当练习“金鸡独立”的动作,有疏通三焦、引火下行的作用。
【小贴士】使用以上调养方法需注意:由于个人体质不同,还需辨证施治。
11月3日,央视财经《职场健康课》邀请河南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医师侯江红、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王振涛、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杜旭召,带来实用的祛湿润燥方法。
敬请收看《职场健康课》
11月3日19:00播出节目
《这么做,告别干燥润一冬》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潘煦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4碗水,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肥胖,统统一网打尽,分享给需要的你
经常有患者问我:“从医生,我每天吃的不多,也运动了,为什么还是胖呢?”,这些胖友经常花费了大力气,体重还是居高不下。
其实在中医看来,减肥并不难,找准体质,对症下药,很容易就瘦了。
根据体质不同,肥胖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脾虚湿阻型:体型虚胖,肌肉松软,容易疲倦,舌苔厚腻。
2、痰湿内蕴型:腹部肥胖明显,皮肤油腻,大便黏滞,舌苔白腻。
3、肝郁气滞型:情绪波动大,易怒或抑郁,伴随胁肋胀痛,女性多有月经不调。
4、肾阳不足型:畏寒怕冷,腰膝酸软,下肢浮肿,代谢缓慢。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4碗“减肥水”,针对不同体质,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不管你是哪种类型的肥胖,都不用发愁了。
1、脾虚湿阻型——健脾祛湿水
组方:茯苓、白术、薏苡仁、陈皮、生姜
做法:将所有材料加水煮沸,转小火煮30分钟,滤渣取汁,分三次饮用。
功效:健脾益气,利水消肿,适合容易水肿、消化不良的肥胖者。
2、痰湿内蕴型——化痰降脂水
组方:山楂、荷叶、决明子、苍术、冬瓜皮
做法:材料洗净后煮水,代茶饮用,每日三碗。
功效:化痰消脂,促进代谢,适合大腹便便、血脂偏高的肥胖者。
3、肝郁气滞型——疏肝理气水
组方:玫瑰花、柴胡、佛手、薄荷、茯苓
做法:其余材料先煮20分钟,最后加入薄荷焖5分钟。
功效:疏肝解郁,调节情绪,适合压力大、易怒的肥胖人群。
4、肾阳不足型——温阳瘦身水
组方:肉桂、杜仲、枸杞、黄芪、干姜
做法:所有材料煎煮40分钟,滤汁饮用。
功效:温补肾阳,增强代谢,适合怕冷、代谢缓慢的虚胖者。
真实减重案例
姚女士,36岁,身高160,体重150斤,近3年体重持续增加,尝试节食和运动效果不佳,容易疲劳,饭后腹胀,大便不成形,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
综合辨证属脾虚湿阻型肥胖。
治疗方案:
1、内服健脾祛湿水加减。
2、饮食调整:减少生冷、油腻食物,增加山药、小米等健脾食材。
3、生活方式:建议每天快走30分钟,避免久坐。
结果如何呢?
两周后,体重下降5斤,腹胀减轻,精神好转。
坚持调理了3个多月,体重稳定在了120斤,腰细了,背薄了,穿衣服好看了,体质明显改善。
肥胖、喝水都长肉?5味中药组成的小方子,利水去湿,轻身消胖
我有一位同事,在闲聊时提及,他日常饮食并不多,但体重却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有种感觉,仿佛喝下一碗水,体重都能增加。
事实上,“喝水都长肉”这句话并非只是玩笑之言。在中医的观点里,这类人群通常体内湿气较重,属于水胖体质。由于湿气过多,导致外观看起来有些发胖,显得身形臃肿。
所以,在中医的观点中,日常所说的肥胖,并非仅仅意味着脂肪过多。中医所提倡的减肥,也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体质,改善内部环境和各个脏腑的功能,使身体逐渐恢复到一种平衡状态。
针对水湿导致的肥胖,我们要减肥,就要想办法把体内的水湿去除。对此,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经典名方——五苓散。
五苓散作为利水渗湿的代表方,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5味中药材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
方中,泽泻味甘淡,为君药,能够利水渗湿,药效直达肾与膀胱,也即主要去膀胱和肾里面的水湿。
茯苓和猪苓味甘淡,淡渗利湿,兼能健脾,为臣药,能够增强泽泻利水渗湿之力量。
茯苓具有吸附水湿的功效,能够健脾并稳固中焦,以促进水湿的运化,将上半身多余的水湿吸收并集中起来,然后自上而下地排出。而猪苓则主要作用于下焦,专注于清除膀胱和肾脏中的水湿。
紧接着是桂枝,其为佐药,能够温阳化气,以助利水。桂枝的加入,相当于把人体的阳气升发起来,去气化掉身体里多余的水分。
最后是白术,其为佐药,能够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白术入脾土,与茯苓配合,健脾以运化水湿。通过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来达到去除水湿(治标),防止水湿化生(治本),标本兼治的目的。脾胃好了,就能够把湿气气化和代谢掉。
综观全方,先利水,再气化,以治标;最后健脾,以治本。诸药配伍,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健脾利湿之功,标本兼治。
当然,这个五苓散的创立,古代医家并不是用来减肥的。只不过到了现代,今人发现,五苓散用于水湿类型的肥胖,效果非常好。因为在去除水湿方面,它既能气化(化湿),又能利水(利湿),双管齐下。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下面我给大家打个比方。
对于那些因水湿过重而发胖的人来说,他们就像一块被水浸透的毛巾,既沉重又潮湿。要让这块“毛巾”变干,我们首先得动手将里面的水分拧出来,以去除多余的水湿。
然而,仅仅依靠手动拧水,是无法彻底去除所有水湿的。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将毛巾拿到阳光下晾晒,借助太阳的光芒和热量,将水湿进一步蒸发掉。经过拧水和晒干的步骤,毛巾很快就会变干。
再结合五苓散的方药配伍,这个拧的过程就相当于是在利水湿,晒的过程,相当于是在气化,气化兼利水,还不忘健脾,这正是此方的精妙之处。
实际上,五苓散主要是针对水湿体质进行调理的。拥有这种体质的人,即便是喝水也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身上的肉质显得松弛、缺乏紧实感。观察他们的舌头,会发现舌体较为胖大,舌边有明显的齿痕,同时舌苔白腻。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的肥胖并非源于水湿体质,那么五苓散并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