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妇为什么肥胖(贵妇为什么都是干皮)

文章目录:

女人上了年纪,还是胖点好!一看就是“贵妇相”,穿衣也更有气质

审美是多元的,有的人“以瘦为美”,有的人“胖点更好看”。

别被偏激的畸形审美带偏,并不只有巴掌脸、尖下巴、竹竿身材才能被称之为“美”,微胖也可以美得优雅又贵气,一看就是有福之人!

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女人来说,其实胖一点反而更好看,不显老又显贵气!

接下来,就来跟大家聊聊微胖中年女性的独特美,或许这种美不是当下的审美趋势,但并不能否认“微胖女人看起来更有福气”的说法。

01、脸部线条圆润,更有“贵妇相”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人到了中年后皱纹就会增多,仔细看看身边那些干瘦的女人,脸上的皱纹会更加明显,容易给人一种“瘦脱相”的老气感

相比之下,如果你属于微胖体质的话,脸部线条会更显圆润,胶原蛋白不会像太瘦的人那样流失得过快,脸上有一定肉感反而能弱化细纹,比同龄人看起来要更显年轻。

另外,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指的就是富贵、吉利的面相。

而这种面向的女人也是额头圆润、天庭饱满、脸部线条圆润的类型,甚至还会有轻微的双下巴,向太就是典型的例子。有肉感的脸型能够避免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太干瘦而给人一种“尖酸刻薄”的感觉,整体面部凹凸感更协调,看起来更加端庄、温和有福气相

02、身材珠圆玉润,胜似人间富贵花

受明星、网红的影响,“以瘦为美”已经成为了一种审美趋势,追求骨感身材,还要有A4腰、马甲线、筷子腿……

但对于中年女人来说,其实珠圆玉润的身材更好看,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身材有点肉感更显富态,不会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

好比章小蕙,很多人习惯用“人间富贵花”来形容她,活色生香,身姿摇曳,美貌不可方物,美得大方自信,乃人间尤物。

她就是属于非常典型的珠圆玉润的身材,面部线条圆润,身材微胖但不觉得肥,体态更显端庄优雅,丝毫不显油腻,这种身材穿衣更是富态十足。

03、穿衣富态十足,优雅有气质

1)亮色系提亮肤色

太瘦的中年女人穿亮色会显得俗气,但若是身材微胖的话,穿亮色系服装不仅可以规避艳俗感,还能起到提亮肤色、提升气质的效果。

孟晚舟就非常喜欢穿玫红色大衣,大量感的服装与身材完美契合,显得端庄又大气,整个人看起来富态十足。

2)收腰版型凸显身材特点

身材圆润并不是肥胖,这类女性在穿衣上要学会放大身材特点,会让身材比例看起来更协调,避免了肥肉堆积感。

收腰套装裙就很适合胖而不肥的女性,通过收紧腰线划分身材比例,适当增加脖颈、手臂、小腿的露肤面积,将富态圆润的身形展现得淋漓尽致。

3)珍宝首饰提升精致感

很多人可能会发现,身边那些微胖身材的中年女性,她们佩戴黄金、翡翠也不会显得俗气,反而能更大化地放大贵气感。

若是想要提升造型精致感,又能规避土气感的话,可以像何超琼一样佩戴珠宝、钻石首饰,亮丽的光泽能够提亮肤色也更显富态。

上了年纪的女人,别对自己的身材过于苛刻,自然一点胖一点,或许更能美得与众不同,比起那些骨瘦如柴的女人,会显得更加有“贵妇相”!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唐朝审美观演变:被误解千年的“胖美人”真相

引言:

“环肥燕瘦”四个字让无数人笃信唐朝以胖为美,但事实是如此吗?陕西历史博物馆里一组初唐女俑却颠覆认知——她们个个蜂腰削肩,与印象中的“丰腴美人”判若两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大唐三百年审美变化1.1 初唐的“楚腰情结”(618-712年)

在唐代初期,社会风气尚武,人们崇尚健康、干练的形象。从唐初的诗歌和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对于女性的审美是以纤瘦、修长为主。如僧人法宣的“宫里束细腰”、杜易简的“纤腰向舸底”、刘希夷的“愿作轻罗着细腰” 以及李百药的“一搦掌中腰” 等诗句,都体现了对纤腰瘦美的欣赏。在绘画领域,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身边的宫女们皆为身材纤细、面容姣好,展现出一种清新、秀丽的美感,体现了初唐时期对女性美的主流审美倾向。

唐太宗昭陵壁画中的侍女,腰肢纤细堪比赵飞燕。杜易简诗句“弱腕随潮起,纤腰向舸低”正是当时写照。考古发现,初唐女俑腰围平均仅1.8尺(约60厘米),比现代女性标准腰围还细。

唐·阎立本《步辇图》

1.2 盛唐的丰腴革命(713-755年)

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的逐渐繁荣和文化多元化的推进,审美观念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一时期,女性形象逐渐从纤瘦向丰硕丰满转变,但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武则天时期的审美具有特殊性,她自己身材较为丰满,对当时的审美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仍未完全形成以胖为美的主流审美。

张萱《唐后行从图》

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社会稳定富足,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丰腴的女性形象成为一种时尚和美的象征。杨贵妃作为唐玄宗的宠妃,以其丰腴的身材成为当时美的代表之一。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杨贵妃的“胖” 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肥胖,而是微胖且匀称,她的身高约 1.64 米,体重约 138 斤,这样的身材比例在当时被认为是健康、富态和美丽的体现。张萱、周昉等画家的仕女图,如《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描绘了体态丰腴、面容圆润的女性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们开启新审美:肩宽增加20%,腰围放宽至2.2尺,但臀腰比仍保持1.5:1的黄金比例。这种“圆润而不臃肿”的体型,恰似希腊雕塑中的健康美。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簪花仕女图》

1.3 晚唐的骨感回归(756-907年)

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审美风气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女性形象虽仍保持丰满,但与开元时期相比,开始略显臃肿,缺乏盛唐时期的那种健康与活力。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线条更加柔和、松弛,少了些许灵动之感。

安史之乱后的墓葬陶俑重现尖下巴、细脖颈特征。白居易笔下“杨柳小蛮腰”的侍妾,暗示着审美再次向纤弱倾斜。这个轮回印证了“盛世求丰,乱世尚瘦”的历史规律。

到了中晚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衰退和政治局势的动荡,审美观念再次发生转变,纤瘦的身材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描写也多体现了这一审美倾向,如 “杨柳小蛮腰”“纤腰玉树春” 等诗句,展现了当时对纤细腰身的追求。出土的晚唐及五代时期的绘画作品,如《阆苑女仙图》,其中的女性形象也是细柳扶腰、体态轻盈。

五代十国阮郜《阆苑女仙图》

《阆苑女仙图》局部

《阆苑女仙图》局部

二、被误解千年的“胖美人”真相2.1 艺术作品的误导

唐代许多著名的仕女图都描绘了体态丰满的女性形象,这使得后世的人们误以为唐朝一直以胖为美。然而,这些艺术作品往往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张萱、周昉等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盛唐时期,当时贵族阶层生活富足安逸,女性无需从事体力劳动,有充足的时间和物质条件来享受生活,因此容易出现体型丰满的女性。画家们以这些贵族女性为模特进行创作,是为了展现当时贵族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并非代表整个唐朝的审美标准。此外,唐代的绘画还承担着教育和宣传的功能,通过描绘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来传达社会观念和道德规范,因此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会被理想化和夸张化,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性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

2.2 贵族阶层生活方式的影响

贵族阶层生活优渥,衣食不缺,且无需从事体力劳动,因此容易出现体型丰满的女性。这些贵族女性的形象被频繁地描绘在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而这些艺术作品又多出土于贵族墓葬或流传于上层社会,使得后世对唐朝女性形象的认知产生了偏差,误以为丰满的身材是唐朝女性的普遍特征。然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需要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因此很难保持丰满的身材。在农村和下层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共同劳作、具有实际劳动能力的配偶,这种实用主义的择偶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不同阶层女性形象的多样化审美需求。

2.3 文化多元与地域差异

唐朝是一个文化多元融合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在北方地区,受游牧民族文化的熏陶,人们崇尚健壮、丰满的体魄,这种审美观念对唐朝的审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热、自然环境优美,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纤细、柔美的身材。这种地域差异使得唐朝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非单一的以胖为美。

2.4 史料记载的偏差

后世的一些史料记载存在以讹传讹的情况,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唐朝“胖美人”形象的误解。例如,《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对杨贵妃的记载中,虽然提到了其“丰艳”,但并未明确说明她很胖。而苏东坡的“环肥燕瘦”之说,更是将杨贵妃塑造成一个胖子的形象。这些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唐朝审美的认知,使人们误以为唐朝的审美标准就是以胖为美。

三、唐朝审美观的多元内涵3.1 注重气质与才情

唐朝的审美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身材,更加注重女性的气质、才情和内在修养。许多著名的女性,如上官婉儿、薛涛等,她们不仅容貌出众,更以其卓越的才情和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描写也多强调其才艺、品德和气质等方面的特质。例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杨贵妃的描写,不仅提到了她的美貌,更突出了她的温柔、善良和多情等性格特点,以及她在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才艺。这表明,在唐朝,女性的美是多维度的,外在的身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内在的气质和才情才是决定一个女性是否美丽的关键因素。

3.2 服饰与妆容的衬托

唐朝女性的服饰和妆容也与当时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她们的服装款式多样,色彩鲜艳,注重展现女性的曲线美和气质。例如,初唐时期女性流行穿着紧身的胡服,这种服饰能够很好地勾勒出女性的身材曲线,体现出对纤瘦身材的追求;而盛唐时期女性则偏爱穿着宽松的衫裙,这种服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遮盖了身材的缺陷,但也通过华丽的刺绣和精致的剪裁,展现出女性的优雅和高贵。此外,唐朝女性的妆容也极具特色,从初唐的清新自然到盛唐的浓妆艳抹,再到晚唐的淡雅清秀,都随着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进一步丰富了唐朝女性美的内涵。

唐伯虎《仕女图》

3.3 健康与活力的体现

唐朝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自信的时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追求也体现在审美观念中。无论是初唐的纤瘦之美还是盛唐的丰腴之美,都体现了女性的健康与活力。这种健康美的审美观念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唐朝,女性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如打马球、弈棋、舞蹈等,这不仅锻炼了她们的身体,也展现出她们的自信和活力。因此,唐朝的审美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身材标准。

唐寅 新娘的嫁衣(意) 247.02×66.68 cm 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

结束语:

唐朝的审美观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非始终以胖为美。我们今天对唐朝“胖美人”形象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艺术作品、史料记载以及后世误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唐朝审美观念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唐朝社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也可以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唐朝审美的片面理解,认识到唐朝审美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知乎用户对唐朝审美形成的分析
  2. 中国网关于唐朝审美演变的考证
  3. 知乎考古与文献综合分析
  4. 搜狐历史对杨贵妃体型的科学还原
【免责声明】

文章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传播知识,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将第一时间删除图片!

杨玉环骗了我们一千多年!以胖为美的真相居然是...…

1

唐朝是胖子的天堂。

这个谣言传了很久了。

大家都觉得,唐朝人喜欢膀大腰圆的胖子,倾国美人杨玉环就是一个丰乳肥臀的美少妇。

就连笔者也经常说:我要是穿越了,一定要去唐朝,就凭我这二十斤肥肉,怎么也是国色天香,当花魁嫁状元分分钟走上人生巅峰。

理想像我一样丰满,现实像白骨精一样骨感。

【其实,唐朝从来没有以胖为美过。】

唐以前的隋朝,讲究“郎如洛阳花,妾似武昌柳”,美女要像杨柳一样纤细;

唐以后的五代十国,美女是如花蕊夫人一般的“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之翾轻也”。

“翾轻”就是体态轻盈的意思,五代第一美人也是个瘦子。

从隋朝到五代,中间隔着一个享国两百八十九年的唐朝,大家都是中国人,朝代的更替和战争的离乱怎么可能在一夕之间改变了人们的审美?

初唐时期,美女们是很骨感的。

唐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述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李世民的场景。

李世民的身边就围着9个宫女。

既然是近身服侍皇帝的侍女,样貌必然是宫里头上佳的,而这些美丽宫女都是身材纤细、巴掌脸杨柳腰的小姑娘,

就连李世民本人,虽然有帝王主角光环被放大了一圈,但也是个身材匀称的瘦子。

晚唐及五代时期的名画《阆苑女仙图》,在画家阮郜的笔下,“美若天仙”的也是细柳扶腰的女子。

由此可见,在初唐以及晚唐时期,女子都是以瘦为美的。

2

人们之所以有唐朝以胖为美的概念,问题就出在盛唐。

毕竟盛唐气象,出土的陶俑是这样的:

名家的画是这样的:

敦煌莫高窟的菩萨是这样的:

总之个个丰腴,皮肤肥腻,宽头大耳。

有人得出结论:盛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于是皇帝百姓心态也大气,雍容才显富态,这方是天朝上国的气象。

为了跟周边蛮夷那些精干巴瘦的小民区分开来,唐朝渐渐出现了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那年头,没有双下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美女,留个啤酒肚才是长安第一帅哥。

真的是这样吗?

盛唐的颜值标杆杨玉环,苏东坡说她是“环肥燕瘦”,从此奠定了人们心中,杨贵妃是个胖子的固有印象。(“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对此杨贵妃表示:你才是胖子你全家都是胖子,谁再说我是胖子我跟谁急!

关于杨贵妃是胖美人的观点,可以追溯到《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这两部权威史书都说:杨贵妃是“丰艳”的。

而《开元天宝遗事·含玉咽津》中则提到: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於口中,盖藉其凉津沃肺。

盛唐第一美人都是个胖子了,可不正说明唐朝的审美取向就是以胖为美么?

可问题是,《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等人修订的,《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等人修订的,苏东坡是北宋大V,《开元天宝遗事》的作者王仁裕出生时,杨玉环已经死了100多年,这些“造谣”她是个胖子的人,全都没用见过杨玉环。

3

你说巧不巧,在杨玉环活着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文人墨客写过什么酸诗来描述贵妃真实的美貌。

李白是见过杨玉环的,他奉命写《清平调》,只模棱两可地写“名花倾国两相欢”,没直接讲这位贵妃是胖是瘦。

不过他倒是用了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来描述杨贵妃的受宠程度。

赵飞燕能跳掌上舞,以身姿轻盈著称,李白将杨玉环与纤瘦的赵飞燕相比,而不是与身材较为丰腴的赵合德比较,是不是说明杨玉环和飞燕一样腰骨纤细?

杨玉环一曲霓裳羽衣舞把皇帝迷得神魂颠倒,你能想象那是一个胖子在翩翩起舞吗?

陈鸿的《长恨歌传》称杨贵妃是纤秾中度,也就是说身材正常,恰到好处,微胖?不存在的。

后来白居易写《长恨歌》时,说“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可见在白居易眼中,杨玉环是软弱无力的纤纤女子,总不可能是胖成“娇无力”的吧?

当然,白居易出生时,杨玉环已经在马嵬坡下吊死16年了,所以白居易压根儿没见过这位盛唐第一美人,

他写诗的灵感,只能从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来,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点灵思。这也正能证明,在诗人白居易的眼中,美女就应该是纤纤无力的形象。

文人的审美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大众审美。

都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帝王的审美则直接引领了大众审美潮流。

而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眼中,瘦子才是漂亮的。

他给自己儿子选妃,要求就是“细长洁白”,

杨玉环原本就是他儿媳妇,想必就是以这个标准入选的。

李隆基之前的宠妃梅妃,也是“清瘦俏丽如梅”。

由此可见,瘦子美女(或至少是身材匀称的美女),才是唐朝就全是中国美女了吗?

至于胖美人?呵呵,不存在的。

4

可是,为什么唐代仕女图上的美人,一个个都圆乎乎胖乎乎的呢?这难道不是代表了唐朝以胖为美吗?

对此我只能说:谁告诉你画上的女人就是唐代美女的?晚清时期各种外国人跑北京大街上拍到的妇女,就全是中国美女了吗?

你以为那时候的摄影师跟今天的街拍一样专挑美女拍呀?

画在画上的仕女不一定是美女,可能只是写实罢了。

《宣和画谱》卷六里,画家周昉说:防贵游子弟,多见美而贵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纤弱者为少,

实在是关中地区的妇女都太胖了啊!

而那个时代,有名有才气的画家都聚集在关中长安,等着给皇帝助兴呢。他们画出来的仕女图,以当地妇女为参照物,当然也就丰满了那么一些些。

关中乃是京师所在地,文化产业发达,手工业发达,大多数的陶俑、雕塑、壁画也多从这里出土。根据写实原则,女性艺术形象就这么“丰满”起来了。

照相技术刚刚发明的时候,只有达官贵人和有钱人才能去照相馆里照一张相,古代的画也是一样的,只有贵族才能请得起画师专门给他们画一幅相。

贵族嘛,生活优渥,衣食不缺还不用干活,那肥膘是蹭蹭蹭地长,

所以入了画,也多是丰腴的妇人。

比如这幅《虢国夫人游春图》,虢国夫人是杨玉环的三姐,和她一起郊游的也是当时长安城里的达官贵妇,所以一个个都挺丰满的。

宫廷贵妇都是胖子=唐朝的审美是胖为美?

当然不是。

就像今天,成功的中年男人标配就是秃顶啤酒肚,但你一定不会说,现在帅哥的主流审美就是秃顶啤酒肚最帅。

至于真正的美女嘛,唐朝诗人吴少微有一首《怨歌行》,其中有一句“小腰丽女夺人奇,金鞍少年曾不顾”,有着小蛮腰的美女一出场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那些富二代少年们看得眼睛都直了!

所以啊,A4腰女孩不管到哪个朝代都是主流审美,至于我们胖子么…

罢了罢了,减肥吧。


文章来源:汉周读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