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减重后为何出现反弹?国际最新研究揭秘细胞保留肥胖“记忆”
中新网北京11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体重减重后出现反弹让减肥人士颇为烦恼,反弹原因很受关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健康研究论文称,小鼠和人类细胞实验表明,在减重以后脂肪组织通过细胞转录和表观遗传变化,保留着肥胖的“记忆”,从而增加体重反弹的几率。
论文作者认为,这项研究发现或有助于解释节食或其他减重策略后经常出现的反弹问题(也称“溜溜球效应”),即减重者减掉的体重又恢复了。同时,或有助于为未来的体重管理策略提供信息。
该论文介绍,治疗肥胖和改善健康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减轻体重,预防继发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或脂肪肝等。注重节食和生活方式改变的策略常常只能带来短期减重,减掉的体重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反弹——即所谓的“溜溜球效应”。这一问题似乎是由某种肥胖“记忆”引起,但造成这一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通讯作者、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Ferdinand von Meyenn和同事及合作者共同研究发现,人类和小鼠的脂肪组织细胞在体重明显减轻后仍然保留了转录变化。通过比较18名非肥胖症患者和20名患有肥胖症、经减肥手术减重(BMI至少减少25%)的参与者减重前后脂肪组织细胞的RNA序列,他们找出了这些变化。
研究人员对瘦小鼠、胖小鼠和曾经胖过的小鼠(肥胖然后减重的小鼠)也进行了类似分析。在小鼠中,他们还发现表观遗传变化和转录变化,这些变化似乎与减重后持续的一些代谢过程(如脂肪酸生物合成和脂肪细胞形成)受损有关,研究认为这可能导致了节食后体重反弹。
论文作者总结说,未来以脂肪和其他潜在细胞的这些变化为靶标,或可改善长期体重管理和健康结局。(完)
青大附院胃肠外科团队合作研究成果登顶国际期刊,揭秘肥胖发生新机制
近日,青大附院胃肠外科李宇副教授、青岛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于涛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成果在肥胖领域知名期刊Current Obesity Reports全文发表。李宇副教授、于涛教授为并列通讯作者,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兆鹏、宋彦呈为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从表观遗传修饰角度分析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和赖氨酸乙酰转移酶(KATs)在肥胖个体中的已知作用,有助于临床专家进一步了解肥胖的发生、发展机制。
肥胖作为常见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脂肪是人体能量储存的一种形式,其摄入、消耗与合成之间的平衡维持着体内脂肪的正常水平。体脂率过高被认为是肥胖发生的关键,随着体内脂肪的持续累积,脂肪组织会在皮下、内脏等诸多部位大量聚集,进而引发肥胖问题。由于人体能量的消耗主要通过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等,因此,研究能量代谢的机制,对于阐明肥胖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着重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肥胖和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系。这些修饰能够通过影响DNA、组蛋白和染色质相关蛋白的复杂机制,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调控肥胖及MS的发生与发展进程,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赖氨酸乙酰化作为翻译后修饰的一个关键环节,已成为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研究的焦点,这种可逆的翻译后修饰参与了多种细胞过程,涵盖了信号转导、染色质重塑、细胞周期、RNA剪接和蛋白质稳定性。
HDACs和KATs通过调控脂肪细胞分化、代谢、棕色化及线粒体活性,影响脂滴储存、产热基因表达
HDACs和KATs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葡萄糖摄取及脂代谢影响糖耐量
蛋白质赖氨酸乙酰化是参与导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各种过程的关键机制,诸如细胞代谢、基因转录和酶活性。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以强调乙酰化修饰在肥胖中的作用。
研究团队证明了蛋白质赖氨酸乙酰化可通过复杂机制影响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展,将为有效治疗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提供一种新方法,并将支持新的肥胖治疗药物的开发。同时,研究揭示了HDACs和KATs在肥胖个体中的既定作用,为HDAC和KAT调节剂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青大附院创新研究成果明确了关键酶在肥胖个体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临床专家深入洞察肥胖背后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为肥胖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科学管理体重贡献了青医力量。
(半岛全媒体记者 毛梓权)
青大附院胃肠外科团队合作研究成果揭示肥胖发生与发展新机制
近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李宇、青岛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于涛团队合作研究成果在肥胖领域知名期刊Current Obesity Reports全文发表。李宇、于涛为并列通讯作者,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兆鹏、宋彦呈为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从表观遗传修饰角度分析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和赖氨酸乙酰转移酶(KATs)在肥胖个体中的已知作用,有助于临床专家进一步了解肥胖的发生、发展机制。
肥胖作为常见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脂肪是人体能量储存的一种形式,其摄入、消耗与合成之间的平衡维持着体内脂肪的正常水平。体脂率过高被认为是肥胖发生的关键,随着体内脂肪的持续累积,脂肪组织会在皮下、内脏等诸多部位大量聚集,进而引发肥胖问题。由于人体能量的消耗主要通过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等,因此,研究能量代谢的机制,对于阐明肥胖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着重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肥胖和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系。这些修饰能够通过影响DNA、组蛋白和染色质相关蛋白的复杂机制,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调控肥胖及MS的发生与发展进程,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赖氨酸乙酰化作为翻译后修饰的一个关键环节,已成为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研究的焦点,这种可逆的翻译后修饰参与了多种细胞过程,涵盖了信号转导、染色质重塑、细胞周期、RNA剪接和蛋白质稳定性。
HDACs和KATs通过调控脂肪细胞分化、代谢、棕色化及线粒体活性,影响脂滴储存、产热基因表达
HDACs和KATs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葡萄糖摄取及脂代谢影响糖耐量
蛋白质赖氨酸乙酰化是参与导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各种过程的关键机制,诸如细胞代谢、基因转录和酶活性。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以强调乙酰化修饰在肥胖中的作用。
研究团队证明了蛋白质赖氨酸乙酰化可通过复杂机制影响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展,将为有效治疗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提供一种新方法,并将支持新的肥胖治疗药物的开发。同时,研究揭示了HDACs和KATs在肥胖个体中的既定作用,为HDAC和KAT调节剂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青大附院创新研究成果明确了关键酶在肥胖个体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临床专家深入洞察肥胖背后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为肥胖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科学管理体重贡献了青医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