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角度看肥胖(中医角度看肥胖的病因病机不包括)

文章目录:

你的肥胖可能是身体在报警!中医4型辨证调理全攻略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白雪 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有删改)

“肥胖是百病之源”, 肥胖症作为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与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孕产妇肥胖会给孩子和孕产妇自身带来影响,儿童青少年肥胖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中医学将肥胖归属于“脂人”“膏人”“肥人”等范畴,《黄帝内经》将人之肥瘦分为“有肥、有膏、有肉”。肥胖不仅是脂肪堆积,更是身体失衡的信号。中医认为,肥胖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归结为四大因素:饮食无节、运动不足、情志失和与脏腑功能衰退。

在临床中,多分为湿热型、痰湿型、肝郁型、气虚型四种进行论治。

来源: 首都中医

从中医角度看:你的肥胖属于哪种类型?3招教你对症调理

一到夏天,不少人对着镜子发愁:肚子上的肉越来越松垮,大腿根也变粗了……其实肥胖也分"三六九等",中医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把胖分成了3种类型,每种都有对应的调理妙方。今天就用大白话带大家看懂自己的体质,找到科学变美的正确打开方式!

01先看看你是哪种"胖"?

3类体型自测对照表

1.「肌肉型壮汉」(肉人)张飞型

典型特征:骨架大、胳膊腿粗但捏起来硬硬的,像健身教练或干体力活的人,体重秤数字高但体脂不一定超标

常见表现:饭量大胃口好,特别怕热容易出汗,脾气比较急躁。

健康提醒:别以为结实就没事!长期食欲过旺可能暗藏血糖异常,就像汽车油门踩太猛容易失控,要警惕代谢紊乱。

2.「匀称丰满型」(脂人)杨贵妃型

典型特征:全身肉肉分布均匀,腰臀比例好看,像微胖的女明星或唐代仕女图里的美人。

常见表现:平时爱吃零食甜点,运动少但看着不臃肿,属于"隐性肥胖"。

健康提醒:别被"婴儿肥"迷惑!就像温水煮青蛙,长期不管理容易变成"三高预备役",尤其要注意餐后血糖。

3.「肚子大的胖友」(膏人) 啤酒肚型

典型特征:肚子像怀孕5个月,腰围比臀围大,躺着肚子也堆成小山,俗称"苹果型身材"。

常见表现:一动就喘粗气,早上起来嘴里发黏,大便总黏马桶,晚上睡觉还打呼噜。

健康提醒:这是最危险的肥胖!内脏就像被脂肪裹成"粽子",高血脂、糖尿病最爱找上门,必须重点关注。

02为什么你会胖?

其实是身体"堵车"了!

很多人减肥总失败,关键没搞懂:肥胖不是单纯的脂肪堆积,而是身体"交通系统"瘫痪了!中医说"脾虚则胖",这里的"脾"就像身体的"后勤部长",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能量。现代人天天久坐不动、奶茶火锅不离手,相当于给后勤部长塞了一堆烂摊子。

1、早上起来脸肿得像包子,小腿像灌了铅(水湿内停)

2、便黏马桶,冲都冲不干净(痰湿淤积)

3、下午刚上班就犯困,脑袋像戴了紧箍咒(脾虚气弱)

这时候光靠节食运动就像只扫路面不疏管道,必须从根本上恢复脾胃功能,才能让身体重新"排水瘦身"。

03中医调理3个黄金法则

1. 吃对3色食物,给身体"通下水道"

白色养脾:山药、莲子、茯苓,就像给脾胃派清洁工

绿色祛湿:芹菜、冬瓜安排上,帮身体把多余的水分"排出去"

红色活血:红枣、丹参,让气血流动更顺畅

⚠️特别提醒:冰奶茶、冰西瓜这些冷食要少碰!就像往潮湿的房间泼冷水,只会让脾胃更"怕冷罢工"

2. 每天2个小动作

穴位按摩:看电视时,用大拇指按揉丰隆穴(小腿外侧,脚踝往上大概6指宽的位置)和阴陵泉(膝盖内侧下方的小坑),每个穴位揉3分钟,感觉微微发酸最好,相当于给身体"按加速键"

轻运动:不用剧烈运动,八段锦、太极、易筋经等,比跑步机上狂跑更养脾胃

3. 调好两个黄金时间,躺着也能养代谢

早上7-9点(辰时):一定要吃温热的早餐!喝碗小米粥、吃个鸡蛋,就像给脾胃"开机预热",千万别空腹喝冰咖啡

晚上9-11点(亥时):别再刷手机吃夜宵了!这时候让身体放松,相当于给代谢系统"下班休息",熬夜吃夜宵就是逼系统"加班出错

一个小中医视角下的肥胖探究

肥胖,这个现代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中医有着独到的认识。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早已对其进行详细记载。《灵枢・卫气失常》将肥胖分为 “有肥”“有膏”“有肉” 三种类型,如同把人体比作一座建筑,不同的肥胖类型代表着内部结构的差异。肥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认为,先天遗传是肥胖的潜在因素之一,《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出人的体质特质多源于先天禀赋,如果家族中肥胖者较多,那遗传倾向就像预先埋下的种子,影响着身体的形态。

过量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也会导致肥胖。《素问・奇病论》中提到:“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这些食物会使脾胃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为脂肪堆积体内。而脾胃失调则是肥胖的关键因素之一,《黄帝内经》所言的 “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正说明肥胖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若脾胃功能失常,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就会导致水湿内停,痰浊积聚,从而形成肥胖。除此之外,痰湿内盛、肝郁气滞、肾阳虚衰也是肥胖的常见原因。

一、肥胖的中医辨证

中医对肥胖的辨证如同量体裁衣,会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对肥胖进行细致的分类。《医学正传・论痰》中曾提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当脾胃功能失调,水湿内停,聚湿成痰,便形成了 “痰湿内盛型肥胖”。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腹部松软、肢体沉重、舌苔白腻等。还有 “脾虚不运型肥胖”,多因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停滞,形成肥胖。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湿内盛型肥胖,正是由于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聚而成痰,阻滞脉络,导致肥胖。患者常感肢体沉重,活动乏力,稍有运动则气喘吁吁,且容易疲劳。这类患者往往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症状,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脾虚不运型肥胖,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痞满》所言:“凡脾虚者,必先倦怠,而后痞满。” 脾虚则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为气血,反而积聚成湿,湿聚成痰,痰阻脉络,形成肥胖。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稍食即感饱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

而 “胃热滞脾型肥胖”,则是由于胃中积热,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使食物不能正常转化,导致腹部胀满、便秘、口臭等症状。《素问・痹论》中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过度饮食,尤其是过食辛温香燥、肥甘厚味之品,易使胃肠积热。胃热炽盛,腑气不通,浊气不能下行,反而聚积于中焦,影响脾的升清降浊功能,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为脂肪堆积体内。患者常表现为腹部胀满,痞闷不适,口渴喜冷饮,便秘或燥矢,口臭,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情志不畅、压力过大等可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功能,使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进而形成痰湿,导致 “肝郁气滞型肥胖”。《丹溪心法・六郁》中指出:“气郁,以其病属气分,以气药治之,气顺则火降痰消。” 肝郁气滞,气行不畅,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水停,痰瘀互结,阻滞脉络,形成肥胖。患者常郁闷叹气、失眠多梦、头痛、容易紧张、烦躁、疲倦,女性常有月经失调,肥胖多表现为局部脂肪堆积,如腰腹等。此外,“肾阳虚型肥胖” 则与肾阳虚衰有关,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汽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成肥胖。《医学正传・论水肿》言道:“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由乎肾。” 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脾阳亦虚,运化失司,水湿泛滥,形成肥胖。患者通常怕冷,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精神萎靡,而且容易疲劳,腰酸膝软,健忘,晚上睡觉时尿很多,男性还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等现象,女性则可能出现性欲减退、月经不调等问题。

二、中医对肥胖的治疗方法

中医在治疗肥胖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以达到减肥的目的。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肥胖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辨证分型,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如针对痰湿内盛型,可用导痰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以化痰祛湿;对于脾虚不运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具有减肥功效的中药,如山楂、冬瓜子等,这些中药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 强调了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在中药调理肥胖的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不仅要治疗已有的肥胖症状,还要预防肥胖的进一步发展。针灸疗法也是中医减肥的常用方法之一。《针灸大成》中详细记载了各穴位的功效,针刺足三里、中脘、丰隆、天枢、大横、脾俞、胃俞、三阴交等穴位,可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抑制食欲,减少脂肪吸收。同时,针刺还有助于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强调了针刺时气血运行的重要性,只有气血运行通畅,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推拿按摩则是通过对腹部、腰背部等部位的推拿按摩,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加速脂肪代谢。常用手法包括揉法、摩法、擦法、捏脊法等。《医宗金鉴》中提到:“推拿者,按其体之可按者,拿其体之可拿者。” 通过推拿按摩,可使身体的气血通畅,帮助脂肪分解和排出。

食疗也是中医减肥的重要组成部分。《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提醒:“凡食不得硬饱”,饮食有节是预防和治疗肥胖的基础。中医强调,要合理安排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少食肥甘厚味、甜酒等易助湿生痰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饮食均衡。同时,根据中医理论,选择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湿、清热等作用的食物进行食疗。如山楂具有消食健胃、化滞消积的功效,可用来泡茶或煮粥;冬瓜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适合炖汤食用;薏米能健脾渗湿、祛湿排脓,可煮粥或熬汤;荷叶具有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泡茶或煮粥。《本草经疏》中提到:“冬瓜,利小水,洗心肺之热,益肾阳,止消渴。” 说明冬瓜在利水消肿、辅助减肥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三、肥胖的预防与调理

中医认为,预防肥胖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有节、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和规律作息是预防肥胖的基本原则。在饮食方面,要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同时保证营养均衡。适度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新陈代谢,消耗多余热量,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预防肥胖。保持心情舒畅也是预防肥胖的重要方面,避免长期处于压力过大、情绪不畅的状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情志舒畅有助于肝气条达,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从而减少痰湿内生的机会。规律作息是维持身体健康的保障,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促进新陈代谢,预防肥胖的发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强调了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对健康的重要性。在预防和调理肥胖的过程中,应将这些原则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比如,饮食有节要求我们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起居有常则提醒我们要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节律;适度运动则是要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只有将这些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有效预防肥胖,维持身体健康。

四、历代名医对肥胖的朴素认识

历代名医对肥胖的认识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见解,为中医减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肥胖相关病证及治法,为后世奠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强调养生保健预防肥胖。朱丹溪提出 “痰湿” 理论,拓展了肥胖治疗思路。李东垣注重脾胃,指出脾胃虚弱是肥胖关键。张景岳从肾论治,丰富了肥胖治疗内涵。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这一观点为后世中医治疗痰湿内盛型肥胖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温化痰饮,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水湿运化,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强调:“凡食不得硬饱,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 他倡导人们在饮食上要有所节制,避免过度饱食,以维持身体的平衡,预防肥胖的发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痰》中指出:“湿痰为患,当以二陈汤导之,仍须节食,使脾胜湿,则痰自不生。” 强调了饮食控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节食,健运脾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痰湿问题,从而有效治疗肥胖。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提出:“脾胃弱,则五脏之气俱弱。……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他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肥胖等一系列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治疗肥胖时应着重调理脾胃,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蛊胀》中指出:“凡治胀者,当先理脾。” 虽然他主要讨论的是蛊胀,但这一观点也可引申到肥胖的治疗中。肾阳虚衰,脾阳亦虚,因此在治疗肥胖时,应注重温补肾阳,以助脾阳,促进水湿运化,消除肥胖的病根。

总之,中医对肥胖的认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从古代经典医籍中的记载到后世医家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肥胖,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差异,不仅能有效减轻体重,还能改善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减肥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为肥胖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