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员四低(肥胖四高是什么)

文章目录:

“三高”、“四高”、“五高”,还有第六高体重高,多少算是高?

现在,“三高”、甚至“多高”的人都挺多。所以要求“三高”共管、“多高”共管。可是,到底多少算是高,您都清楚吗?自己到底有几高,也清楚吗?

所以,先得清楚自身的状况,才能做好防治,谁让咱自己是自身健康的责任人呢!

第一高,高血压。

大家都知道血压≥140/90mmHg是高血压,可这是诊室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要非同日3次在医生那里测量都高才能诊断。

自己在家里测的家庭自测血压,诊断高血压的标准就不一样了,是≥135/85mmHg。当然不是测1次或者1天就行,需要连续测5~7天,早晚测,每次2~3遍,把数据加起来取平均值,达到标准才算。

动态血压的高血压标准又不一样,分24小时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分别是24小时≥130/80mmHg、日间≥135/85mmHg、夜间≥120/70mmHg,哪一项高都算。

第二高,血糖高,糖尿病。

血糖高,要是还没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空腹高,叫做“空腹血糖受损”,餐后高,叫做“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呢,不能只看空腹血糖,是不是≥7.0mmol/L了,因为很多人空腹血糖不高,而是餐后高,只看空腹血糖容易漏诊。因此还得看餐后2小时血糖、或者是随机血糖,就是任意时间查的血糖,是不是≥11.1mmol/L;还有糖化血红蛋白是不是≥6.5%了。

要是有“三多一少”的,就是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瘦了,体重少了,血糖高到标准就可以诊断了。可现在的糖尿病人多数都是胖子,还没到“三多一少”的程度,发现了血糖高就要复查,筛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也要筛查糖尿病,那就不能只查空腹血糖,要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一起查

第三高,高血脂,“高脂血症”。

其实血脂异常里也不全是高,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是低了、<1.0mmol/L算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三项则是高了不正常。具体的标准,总胆固醇≥5.2mmol/L、甘油三酯≥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不管哪一项高都是高脂血症。当然处理上是有区别、分层次的。

第四高,尿酸高,高尿酸血症。

这个诊断标准以前分男女的,现在有些医院化验单上也分男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也是分男女的,血尿酸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但我国2023年有个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多学科专家共识,其中高尿酸血症的标准是,在正常嘌呤饮食情况下,不分男女,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超过420µmol/L。总之,血尿酸超过420µmol/L肯定是高了。

第五高,血同型半胱氨酸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按照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血同型半胱氨酸≥15µmol/L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但2020年我国营养学会有个专家共识,认为血同型半胱氨酸10~15µmol/L就属于轻度升高了。目前心血管临床还是采用≥15µmol/L的标准。

第六高,体重高,肥胖。

肥胖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体重指数,总体体重超标;另一个是腹围,体重不超标,但腹围大了,腹型肥胖也是肥胖。

  • 体重指数,≥25是超重,≥28就是肥胖了。
  • 腹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算是腹型肥胖。

体重指数(BMI= 体重(kg) / 身高(m)²,简单地算,就用体重的公斤数,去除以身高的米数,除以2次就对了。

怎样早发现这些“高”?我国指南、共识的建议是,35岁及以上的居民,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糖尿病呢?也是建议35岁开始筛查。血脂,建议40岁以下的成年人每2~5年查一次血脂四项,40岁及以上每年至少查1次。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都是可以和血脂血糖一起查的。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心血管内科侯晓平

#万能生活指南##记录我的2025#

肥胖人群多脾虚,中医专家为你支招调理

你是否总是想减肥,却又觉得节食运动太痛苦?其实,减肥的方法不止这一种。在中医理论中,肥胖多与脾虚痰湿有关,可以从根源上进行调养。

在中医理论中,讲究“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体质对症下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顾逸梦介绍道,在治疗前首先会将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正常代谢型肥胖、高代谢型肥胖和低代谢性肥胖三种。正常代谢型人群虽然体重超标,但没有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只需要通过运动饮食管控减重即可。高代谢型和低代谢型都有明显的腹部肥胖,容易引发代谢综合征,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的异常。对此,可以通过不同的中药方或是袋泡茶进行调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东方卫视每周一至周五17:30播出的《名医话养生·快闪医院》。

编辑: 徐子鑫

责编: 赵清

做好这4个方面 想不瘦都难!

肥胖危害不容小觑,它是多种慢性病的导火索。肥胖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远高于正常体重者,还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与血脂异常紧密相关,可引发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代谢问题。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BMI=体重(kg)/身高(m)。我国18岁及以上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24.0kg/m,24.0-28.0kg/m为超重,BMI≥28.0kg/m为肥胖。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建议BMI适宜范围为22.0-26.9kg/m。

体重是可管理的,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核心知识有8条:

正确认知,重在预防;

终生管理,持之以恒;

主动监测,合理评估;

平衡膳食,总量控制;

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良好睡眠,积极心态;

目标合理,科学减重;

共同行动,全家健康。

那么该如何减肥呢?我们梳理了相关的指南和核心知识。主要原则如下:

怎么吃?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建议:

1.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

2.定时定量规律进餐:不漏早餐,在17:00-19:00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

3.主食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

4.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

5.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细嚼慢咽有利于增加饱腹感,减少总食量。

怎么动?

1.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以抗阻运动为辅,例如举哑铃、拉弹力带等。

2.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到5分钟。有氧、抗阻、高强度间歇运动均有助于控制体重。适度中高强度运动有助于体重管理。

3.老年人应重视运动安全,科学评估,量力而行,建议积极进行强度适合的有氧、抗阻、平衡、柔韧性运动锻炼,延缓肌肉衰减,预防跌倒。

4.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怎么睡?

睡眠也是影响体重的关键因素。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过劳肥”。健康睡眠包括三要素:

1.时长适宜。成年人7-8小时,老年人6-7小时。

2.质量达标。入睡时间≤30分钟;夜间觉醒≤3次,且醒后20分钟内能再次入睡;晨起后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规律作息。成年人建议22:00-23:00入睡,6:00-7:00起床,老年人可适当提前至5:00-6:00起床。

如何科学减重?

在制定减重目标时要量力而行,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可按照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公斤的速度,在3-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目标,科学控制体重。体重管理需“因人施策”:

1.超重及肥胖儿童的干预目标是在保证身高稳定增长的同时,维持体重不增或延缓体重增长速度,以达到健康体重。

2.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不宜盲目减重,重点是通过饮食和运动等干预,保持肌肉量和骨量,或者延缓其减少速度。

3.孕产妇、有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体重评估和管理。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责任编辑:康心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