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基因是什么(肥胖基因怎么变瘦体质)

文章目录:

别卷了 有的时候胖真的不怪你

如今,“减肥”两个字充斥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起床洗漱的时候,收到一条新闻推送“某某明星一个月暴瘦多少斤,重回颜值巅峰”;来到办公室,听说某某同事使用减肥网红药,瘦了很多呢;中午去食堂打饭,新来的年轻实习生说她不要吃米饭,怕长胖;下班回家路上刷个购物直播,各店铺都是白瘦美的模特;晚上,电视节目告诉我们没有健康胖子这种说法。于是,我们打算减肥,不吃晚饭、不吃主食、拼命运动,结果一个月下来,肉没减多少,倒是感冒发烧了几次……想了想,减肥太难了不减了,一个月过去了比之前更胖了。那就下决心再减,换个办法,结果又失败又反弹……整个人都不好了,对身材又焦虑又抑郁。

这时,不如我们静下心来,好好了解下身体,我们为什么瘦不下来,放过身体也放过自己。

其实,瘦不下来有时真的不是你的错!肥胖可不简单是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入这么简单,看看这错综复杂的关系,它涉及到的内容比你想到的多得多,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七个方面:生理因素、个人体力活动、运动环境、个体心理、社会心理、食品消费、食物生产。

今天,营养科医生就来和大家详细聊聊我们“甩肉”有多不容易。希望看完后,你能放下执念,理性瘦身、科学减重。尊重自己的身体,把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作为目标,将更有利于我们激素和代谢的稳定,慢慢收获的不仅是身材,更是健康的身体。

零食不断?

中招“管不住嘴基因”

日常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容易瘦,有的人容易胖。容易胖的小伙伴说,我天生就该胖吗?的确,一部分小伙伴是天生就容易胖。

首先,胖的小伙伴体内可能有“管不住嘴基因”——饥饿基因,基因让你更容易胖,还让你减肥更困难。

饥饿基因,我们称为肥胖基因,它是肥胖的常见易感基因,每个人体内都有,只是有人会发生变异。对肥胖基因没有变异的人群而言,他们吃东西是为了生理需求,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而已。所以,他们只有饿了才会想吃东西,吃饱了就会停下来,哪怕再美味的食物,大脑也不会出现“渴求”反应。

而对肥胖基因发生变异的人来说,他们吃东西会为了心理需求,从吃食物中获取乐趣。他们的大脑对食物特别是高脂肪食物的渴求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过来自胃肠的饱腹感信号,导致他们就算吃饱了也还能再吃点,两餐之间随时还能再来点小零食。而且,这个基因也可能让这些人更偏好高糖高脂的食物,如甜品。携带一个或两个风险等位基因的人的平均体重会比没有变异的人重1.2千克或3千克。

懒癌晚期?

喜提“迈不开腿基因”

同样的,我们的身体里可能还存在着“迈不开腿基因”——静止基因。2014年一项对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的研究发现,肥胖症患者缺乏运动并不是他们主观上不想动。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长臂的D6S1009位点一直被认为与肥胖密切相关,其中SLC35D3基因会参与到多巴胺信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而多巴胺信号主要负责运动控制、情绪的传递等神经活动。

研究人员发现,突变的SLC35D3会发生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多巴胺信号通路被阻断,进而使得运动量和能耗减少,最终引发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

喝凉水都长肉?

或是娘胎里带来的

肥胖的另一个天生原因是生命早期营养的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生命早期营养对肥胖的影响。

生命早期是指胎儿期、哺乳期和断乳后的一段时间(一般指3岁以内,亦称“窗口期”)。此时机体处于旺盛的细胞分裂、增殖、分化和组织器官形成阶段,对外界各种刺激非常敏感,并且会产生记忆(又称代谢程序化)。这种记忆会持续到成年,对成年后的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生命早期不良的膳食因素,包括妊娠期孕妇营养缺乏或过剩、完全人工喂养、过早断乳、过早添加辅食以及婴幼儿营养过剩等,不仅可直接影响婴幼儿体重及健康,还会增加成年后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营养跟不上,我们就会拼命地去获取能量,而这种短暂的适应可能会变成永久性的应答,让我们长大后更容易储存能量。

身上脂肪多?

运动消耗被打五折

还有很多朋友特别纳闷,为什么拼命运动,体重却不下降?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脂肪减少而肌肉增加了,所以虽然体重没变,但是身材会变好;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能量补偿机制的问题。

所谓能量补偿机制,就是身体想各种方法努力维持能量平衡,尽量避免出现能量负平衡。简单来说就是,当你节食的时候,身体很聪明,为了保护自己会降低基础代谢率。这个机制还会让你增加活动能量消耗时,可能去下降基础能量消耗来维持平衡,导致你即使增加了运动量,也不等于增加了总能量消耗。

这种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适应”就造成了“你少吃,它少用”、“不吃也不瘦”的现象。尤其是脂肪含量比较高的肥胖人群,在节食后容易发生更强的能量补偿。所以,他们的减肥也变得更难。

所以,这个机制会让你高估了自己的运动量。对体重正常的人来说,由于基础能量消耗减少,运动后的平均能量补偿为28%。通过运动所燃烧的热量中,有28%都被省回来了,只有72%才是额外增加的消耗。所以,以后我们要给自己的运动耗能打七折。但是,研究发现胖人和瘦人相比,运动之后的能量补偿效应似乎更大,节省能量的力度更强。较胖人群,运动消耗的能量有49%都被抵消了,辛辛苦苦做运动,消耗热量的效果其实只有将近一半!这就是所谓的能量补偿机制在发挥作用。如果此时,你还吃得不够、营养不足,会觉得浑身疲乏无力,代谢率会下降更多。也就是说,连你夜里睡着的时候,都比以前消耗能量少。

除此之外,运动还不可以忽略日常能量消耗。能量消耗用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基础能量消耗;一个是食物热效应,就是我们吃饭时候消耗的热量。没听错!我们一边吃饭一边也在消耗热量;还有一个就是运动消耗。运动消耗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主动运动消耗的热量,一个是非运动性活动热量消耗也就是日常活动消耗。我们去跑步、跳舞、游泳等有意识去做的运动为主动运动,而做家务、办公、聊天、抖腿等消耗的热量为日常活动消耗。

有时,我们做了主动运动后,可能会减少日常活动消耗,比如,我周六去上了一节运动早课,回来后就不太想动,只想歇歇、偷个懒,而如果我没有去上课,那我可能会在家洗洗衣服、打扫下卫生,或者出去遛遛弯。此时,如果测定一天的能耗,会发现虽然早课那会儿消耗大,但运动之后的日常能量消耗会比以前小,全天的能量消耗其实还是和以前一样!

补偿心理

让你减五斤又胖三斤

心理在减肥的过程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最近看到一个朋友发朋友圈说“胖得我焦虑、烦躁、暴躁,但想到减肥这个事就崩溃”。相信很多朋友都面临这个困扰,陷进减肥的魔咒走不出来。首先,我们要明白,肥胖并不代表不健康,我们更关注的是伴随肥胖而来的“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让肥胖人群更容易患上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

如果肥胖或超重导致了健康问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或者你就想拥有苗条的身材,那减肥的目的也是健康,而不是对现在的自己进行否定。

我从来不建议大家把减重多少斤作为目标,想想有多少次你因为没有达到减肥目标(我要1个月减10斤或者像某明星一样2周瘦10斤)而放弃减肥。或者,有没有因为减重5斤就奖励自己一顿火锅,结果又胖回来3斤的时候。还有类似的情况,如从健身房出来的路上奖励自己一块蛋糕,拒绝了别人给的薯片而奖励自己一杯低糖奶茶。这些无形中都阻碍了我们减肥,还有可能让我们过后有负罪感。

总自我创造需求?

不胖才怪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资源丰富的时代,面临着各种美食和广告语的诱惑。我们需要警惕是否真的需要这个食物。比如,不断推陈出新的口味,麻辣小龙虾味糖果、藤椒巧克力等等,让我们明知糖果巧克力阻碍减肥的同时忍不住去尝试。还有,我们是否会看见低脂或者低糖两个字就去购买某种食品呢?殊不知某些低脂食物可能糖含量较高,某些低糖食物只是没有添加额外的糖而已,也还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就算是低脂低糖低热量的食物,在我们并不需要它的时候,你只是馋了想吃,并不是因为饥饿,那也是额外摄入的热量。像酸奶、沙拉、燕麦……这些所谓健康食物,还有标注了绿色、天然、有机……字样的食物,有多少是在不需要的时候吃的呢?或者因为它健康,就多吃,反而导致热量增加的呢?

在这,告诉大家,有个调查发现,酸奶已经成为我们摄入精制糖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不要把目光集中在商家希望我们看到的宣传语上,而是放在客观的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上。

一直瘦不下来?

可能缺这个维生素

关于食物生产和消费还有一个原因导致我们减肥失败,那就是B族维生素缺乏。B族维生素家族中的大部分在体内起着辅酶的作用,在能量的代谢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维生素B1主要与葡萄糖的利用和体内的能量代谢关系密切,维生素B2和B6在体内脂肪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多种B族维生素都是协同作用的,缺少了谁都有可能造成能量代谢障碍。能量代谢障碍,会让减肥难上加难。

所以只吃精制碳水化合物或者不吃主食减肥的小伙伴,可能会因为B族维生素缺乏而导致减肥困难。

文/马皎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这几招帮你养成“易瘦体质”

要说最令人羡慕的体质,那必然是不发胖体质。炸鸡火锅哐哐吃,今天奶茶明天可乐。嘿,就是不长胖!

而有的人,却是喝水都发胖,似乎只要今天多喝两口水,明天身上就会挂上二两肉。

你容易吃胖还是不容易吃胖? 背后是“贪吃基因”在操控

不长胖,基因确实很重要。容易吃胖还是不容易吃胖,都和一个“贪吃基因”有关。

在医学上这种基因的名字叫做FTO基因,全称是脂肪和肥胖相关基因。它位于人体的第十六号染色体上。这是人体中常见的肥胖易感基因,人人都有,只不过有的人FTO基因是变异后产生的。

那些不容易长胖的人,多是FTO基因没有变异的幸运儿,这部分人很容易产生饱腹感,一旦身体摄取了足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热量,就会产生饱腹感。因此,他们很容易就吃饱,即使食物再美味,他们也可以轻松地吃饱了就停,不太会出现超量摄入热量的问题。

而且驱动他们进食的动力主要就是饿了,而不是“心情不好”“心情好”“好生气啊,吃点吧”等等各种各样的根本就称不上理由的理由。

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给自己安排一顿,而且往往吃起来就停不下来的人,可能就是FTO基因发生变异的人。对于FTO发生变异的人来说,他们是真的管不住自己。

在其大脑中,食物除了承担着提供热量、维持正常生理的功能,更是快乐的源泉。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对于他们的大脑来说,是巨大的奖励,这种奖励带来的快乐甚至会压过胃肠道的报警信号,和食物带来的快乐比较,饱腹感信号的强度实在是太弱了。

简单来说,FTO 基因没有变异的人是吃饱了就一口都不多吃了,而 FTO 变异的人可能是吃饱了还能来两口,即使不饿也能来两口。

不信?找你身边的瘦子和胖子朋友对比一下他们的饮食习惯。

实际上,在人体内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有很多。比如静止基因,会让你更难下定决心去运动,运动后正反馈产生的多巴胺也比别人少,自然对于运动本身也更加提不起兴趣。但是,基因并不会决定一切,后天的发育和个人努力更重要。

有肥胖基因就瘦不了? “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黄金法则

当然不!

“管住嘴迈开腿”,绝对是维持体重、减重最有效的法则。而在这条黄金法则背后,其实营造的是——热量差。

人体每天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热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这就是基础代谢。

就算一整天坐着一动不动,身体也会消耗掉这些热量,因为它们是用来维持身体的体温、呼吸、心跳、血液循环以及各个细胞、器官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能量。

基础代谢占到每日能量消耗60%~75%,是每天能量消耗的大头。

除此之外,人体每天的走动、锻炼还会消耗额外的能量。消耗吸收食物本身也需要能量,这部分被称为食物热效应。因此,人体每天消耗的能量其实是基础代谢、日常活动消耗能量以及食物热效应的总和。

每个人每天都会摄取一定量的食物,这些食物在消化吸收后可给人体提供一定量的热量。如果每天消耗的热量高于摄取的热量,这个热量缺口就会让机体更容易瘦。

而如果每天摄取的能量都比消耗的能量多,那么很显然,肥胖也会自然地发生。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残酷的事实,有些人的基础代谢确实天生比别人高。所以,这部分人即使不动,也能瘦!但值得庆幸的是,基础代谢这东西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改变的。在静止状态下,肌肉消耗的热量是比较多的,因此增加全身肌肉含量自然能够增加基础代谢。

这也是为什么有长期运动、健身习惯的人,吃得都不少,但不怎么长肉的原因。

长期的锻炼可使骨骼肌含量增多,从而帮助消耗更多的热量,即使同样坐一天、躺一天,他们能消耗的热量都会比一般人更高。

想要提高基础代谢,像高强度间歇运动这样的运动形式可能会比慢跑更有效果。此时,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有静止基因,我实在不想动”,于是选择了节食减肥。

比如一名成年女性每天热量推荐摄入量是1800大卡,硬生生不吃不喝卡到800大卡以内,该吃的晚饭变成了苹果,该吃的蛋白质变成了蔬菜。坚持一段时间,这么大的热量缺口,自然也会瘦下来。但是,一旦恢复正常的饮食,很快就会回到原本的样子。甚至,还会比原来更胖,这就是所谓的反弹。

减肥靠饿肚子并不靠谱!

其实,长期的节食会影响到人体的基础代谢,身体为了在低热量摄入的情况下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降低消耗,甚至消耗肌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水平。

哪怕已经恢复到正常的饮食,这种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水平也不会立刻就回到正常水平,因此,有些人即使吃得不算多,依然可能会胖回来。

因此,想要减肥并且减肥效果能够保持下来,真的不要过度节食。

科学饮食加上规律的运动,才是最有效也最健康的手段。

此外,也可以适当优化饮食结构,比如减少脂肪的摄入,多吃优质蛋白质、优质碳水等等,不饿一次肚子你依然可以成功减肥!

最后,值得警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真的长期吃得多、不动弹还疯狂掉秤,一定要引起关注。

甲亢、消化系统疾病、进食障碍以及糖尿病、肿瘤、慢性感染、寄生虫等等问题都有可能表现出这样的异常,在感叹自己的神奇体质之前,最好去医院做一个彻底的排查。

综合科普中国报道

来源: 武汉晚报

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减过肥的朋友们可能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不怎么吃都长肉,但是有些人怎么吃都不会胖”。

图片来源:medicinenet.com

说实话,减肥不成功有时候还真不一定是减肥的人不努力,肥胖的确有几分是先天决定的。换句话来说:“肥胖基因”真的存在,这些拥有“肥胖基因”的人们想要维持正常的体型,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祖传的“节俭基因”

随着近年来关于肥胖症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与肥胖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根据功能不同,可以从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等方面影响人们的体重。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第16号染色体长臂12区上的脂肪含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就是一个和人类肥胖关系密切的基因。携带FTO的一些等位基因的人们倾向于摄入更多的食物,而且不容易产生饱腹感,这胖也就可以预期了。除了FTO基因,还有比如瘦素基因、黑素皮质素受体4基因、人脂联素基因等都被发现和肥胖有关。

肥胖和基因有关 图片来源:scienceonthenet.eu

虽说肥胖和基因有关,但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肥胖基因的存在呢?肥胖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按理说不应该会出现这些“肥胖基因”才对吧!

其实从演化的角度来看,“肥胖基因”的出现并不让人意外,这些基因或许是帮助人们从艰难时期存活下来的关键。

1962 年,美国遗传学家James Neel提出“节俭基因假说”,这一假说认为人类祖先可能经历过饥荒事件,经常“饱一顿,饿一顿”,所以存在一种“节俭基因”,帮助人们在饥荒时期储存了更多的脂肪来更好地生存。

听起来,这个假说有那么些道理,至少对于萨摩亚人来说是这样的。

在太平洋南部的萨摩亚群岛,有着绝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一群过度肥胖的岛民。2003的一项研究表明,萨摩亚群岛 68% 的男性和 84% 的女性超重或肥胖。到了2010年,这项数据上升到80% 和 91%。

过胖的萨摩亚人 图片来源:ibtimes.co.uk

这听起来着实有些不可思议,毕竟有的人吃的多,有的人吃的少,有人爱吃荤,有人爱吃素,结果都吃成了个胖子,这背后肯定有一些了不得的秘密。其实奇怪的还不止是萨摩亚人都胖,更奇怪的是,在100年前左右,萨摩亚人,他一点都不胖啊!

下面是一张拍摄于1930年的照片,大家仔细看照片里的这些人,哪有超重的样子哦?

1930年的萨摩亚人 图片来源:profgrant.com

为了搞清楚这个有意思的问题,科学家们可以说是用尽了洪荒之力,在 3072 名萨摩亚人中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这样本量可以说真的不算小。最终,科学家们在人类5号染色体上找到了一个名叫CREBRF的基因,许多萨摩亚人的这个基因上都有一个异于其他人群的变异,科学家们将这个变异命名为 “rs373863828”。找到了可能的基因后,下一步就是确认这个基因的功能,以及突变可能带来的影响。科学家们使用小鼠作为模型,发现这个突变会让小鼠的脂肪细胞存储更多的脂肪。

为了解释这个基因突变的来源,科学家们深挖了萨摩亚人的历史:

3000多年前,萨摩亚人约从东南亚向东迁徙至东太平洋,他们在岛屿之间的航行生活可能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那些拥有突变基因的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从食物中摄取和存储能量。自然选择对携带了这种“节俭基因”的人群的偏好使得这一基因在萨摩亚人中的比例显著提升。

当高热量食物、汽车等现代物品在萨摩亚人中流行起来以后,他们就和世界上的很多人一样,面临肥胖的风险,过去那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岛屿生活的“节俭基因”这时候适得其反,反而让他们更加容易肥胖。

”看到这,大家估计要问了,肥胖是世界性的问题,虽然我们知道了萨摩亚人容易过重的原因,但是其他那么多的人群呢?

为啥咱们人类,就这么容易胖呢?

人类:灵长类中的胖子

大家可能不知道,人类其实是灵长类中不折不扣的胖子。

一般而言,哺乳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主要分为两类: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中的细胞体积较小,胞质中有多个较小的脂滴,并有较多的线粒体,可以产生大量热量用于维持体温。当体内棕色脂肪组织较多时,小鼠即使吃下许多高热量的食物,体重增加也不会太明显。

棕色脂肪细胞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不同于消耗能量产热的棕色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作用就是存储多余的能量,其内的细胞中,线粒体较少,细胞质中的脂滴也是大大的一滴。显然,白色脂肪组织越多,那自然就越胖呀。

白色脂肪细胞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人类作为灵长类中的“胖子”,健康状况下体脂大概为14-31%,而这一数值在其他灵长类动物中则低于9%。也就是说,人体携带的脂肪,具体而言是白色脂肪,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要多得多。大家或许会把人类的高体脂率归咎于垃圾食品或者缺乏锻炼,但是相关的研究表明,其实在现代肥胖症流行之前,演化的力量已经让人类走上了变胖的不归路。

在一项发表在期刊《基因组生物学与进化》上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比较了黑猩猩、恒河猴,以及人类的基因组,他们发现,尽管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序列基本没有差别,但是在人类和黑猩猩脂肪细胞中DNA的包装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

人类和黑猩猩脂肪细胞中DNA的包装方式存在差异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基因组的一些区域在脂肪细胞中高度紧缩,和蛋白质结合紧密,处于一种很封闭的状态,这意味着这一区域内的基因不太容易表达;与之相反,黑猩猩的对应区域则相对开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一区域中存在这调控白色脂肪转换为其他类型脂肪的基因,这一结果解释了人类为啥有着远超其他灵长类的体脂率。

对于这个结果,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增加对于白色脂肪组织的积累不仅是为了保护重要的脏器,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为我们不断变大的大脑提供足够的能量。

尽管演化的力量让人类走上了“肥胖的不归路”,但无法否认的是,这种积累更多能量的演化方向确实有利于咱们祖先的生存。至于当前让人烦心的肥胖问题,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由俭入奢胖”的无奈。

拥有“肥胖基因”也不能弃疗

虽然“肥胖基因”确实存在,但这也不是我们自暴自弃,视肥胖于无睹的理由。都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肥胖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君不见,萨摩亚在100年前也不是胖子遍布,即便基因使得人们更容易肥胖,但是只要保持运动,控制好饮食,也未必会成为个大胖子。

毕竟,基因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不是吗?

参考文献:

[1] Paul, A. (2018). Adipose Tissue Heterogeneity-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onlinear Microscopy Methods. Chalmers Tekniska Hogskola (Sweden).

[2] Verduci, E., Calcaterra, V., Di Profio, E., Fiore, G., Rey, F., Magenes, V. C., ... & Zuccotti, G. V. (2021). Brown adipose tissue: new challenges for prevention of childhood obesity. a narrative review. Nutrients, 13(5), 1450.

[3] Minster, R. L., Hawley, N. L., Su, C. T., Sun, G., Kershaw, E. E., Cheng, H., ... & McGarvey, S. T. (2016). A thrifty variant in CREBRF strongly influences body mass index in Samoans. Nature genetics, 48(9), 1049-1054.

[4] Swain-Lenz, D., Berrio, A., Safi, A., Crawford, G. E., & Wray, G. A. (2019).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chromatin landscape in white adipose tissue suggest humans may have less beigeing potential than other primate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11(7), 1997-2008.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