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胖专家排名(中国肥胖专家共识)

文章目录:

肥胖危害远超想象!王力教授解读《肥胖症诊疗指南》核心要点

编者按:在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患病率持续攀升,肥胖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去年,国家多学科专家组基于最新临床证据与多学科专家共识,制订并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该指南明确了肥胖症诊断标准、分型方式,阐述其与多系统疾病关联,还给出从生活方式干预到药物、手术治疗的全面方案,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规范与指导。本刊针对指南建议,邀请珠海市人民医院王力教授进行解读

王 力 教授

珠海市人民医院

珠海市人民医院银发健康管管理中心 主任

医学硕士、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博士

珠海市人民医院内科住培基地 教学主任

广东省实验中学珠海金湾学校 卫生副校长

珠海市首届健康科普专家

珠海市健康管理师协会会长

珠海市中医药学会内分泌分会 副主任委员

珠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秘书、常委

珠海市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 ?常委

珠海市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专家组 ?委员

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糖尿病大数据分会 常委

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心血管分会 常委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分会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病防治及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委会委员

曾师从我国著名健康管理学专家及知名内分泌学专家。从事内分泌代谢科临床工作十余年。曾获第二个中国医师节“珠海市好医生称号”、“香山青年医匠”称号。曾参加“中国援非医疗队”为在非洲某国承担一年半的总统首席保健医生工作。并获得该国最高荣誉勋章“独立勋章”奖。擅长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亢及其他甲状腺疾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等内分泌相关疾病的诊治。

《国际糖尿病》

肥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其中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异常,已成为广为人知的医学知识。然而,除上述常见关联疾病外,从内分泌、心血管、代谢等多系统综合考量,肥胖症还与哪些疾病存在显著联系或者会带来哪些危害?

王力教授

肥胖症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除常见的血糖、血脂、血压异常外,还与以下疾病相关联。

  •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超重和肥胖症是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主要机制是脂肪酸在肝细胞内异位蓄积,引发局部炎症,导致肝细胞坏死。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重要危险因素。在BMI超过30 kg/m2的肥胖症人群中,OSAS患病率高达40%;且90%以上BMI超过40 kg/m2的肥胖症患者合并OSAS。
  • 生殖系统疾病:在女性中,肥胖症相关代谢紊乱是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会降低辅助生殖成功率,增加不孕不育症、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风险;在男性中,肥胖症会引起生殖内分泌功能异常,影响睾丸和附睾结构及精子发生发育。
  • 心血管疾病:肥胖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使心血管意外风险显著增加。
  • 肿瘤:一些恶性肿瘤疾病在超重和肥胖症人群中发病率显著增高。BMI异常增高与结直肠癌、食管腺癌等多种癌症风险呈强相关性,男性甲状腺癌、女性胆囊癌等患病风险也随BMI增加而升高。
  • 精神心理疾病: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相互影响,肥胖症患者患抑郁症、焦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还会出现饮食行为紊乱,增加进食障碍风险,且可能存在认知功能受损。
  • 其他疾病:中心性肥胖是胆石症的高风险因素;肥胖症也是膝、骨关节炎、腰椎疾病等发病和疾病进展的主要风险因素;高BMI水平累积风险及BMI变化与脑亚健康改变显著相关。

《国际糖尿病》

2024年,我国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为肥胖症的临床诊疗提供了专业指导。请您从医学专业角度出发,针对指南中肥胖症的治疗原则以及治疗策略进行解读。

王力教授

肥胖症治疗的目标在于减少体内过度堆积的脂肪,以此降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概率,减轻或改善已并发的肥胖相关疾病,进而提升肥胖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与社会适应能力。

分层策略制定减重目标

在制定肥胖症的减重目标时,应采取分层策略,全面考量肥胖程度以及肥胖相关疾病的潜在风险与严重程度。针对多数超重及轻度肥胖患者,可设定在3至6个月内实现体重至少降低5%至15%并保持的目标;而对于中、重度肥胖患者,则可设定更为积极的减重目标,以期更显著地改善代谢异常及相关临床状况。同时,指南也指出,减重速度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方面,它受肥胖程度及所选减重方法的影响。在减重进程中,需警惕脱水、肌肉量减少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生活方式联合药物治疗是有效手段

当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近些年来,减重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等。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药物治疗肥胖症应该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使用,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有无禁忌证后方可起始应用,同时在使用药物减重的过程中也需要定期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律随访,监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国际糖尿病》

儿童青少年肥胖症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本指南,在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治疗过程中,如何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实现减重目标?

王力教授

随着全球儿童肥胖症患病率的不断增长,肥胖症相关代谢异常呈现低龄化趋势。管理目标包括延缓肥胖进展、改善代谢异常、预防成年期慢性疾病,同时关注心理及社会适应问题,在不影响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实现减重增肌目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核心干预措施

  • 营养优化方案:建立低脂、低糖、低盐的饮食结构,确保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摄入,避免含糖饮料及高脂零食。倡导定时定量进餐,培养细嚼慢咽习惯,纠正暴饮暴食行为。

  • 科学运动计划:制定阶梯式身体活动方案:6岁以下儿童每日户外活动≥180分钟(含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6岁以上群体每日进行中高强度有氧运动≥60分钟,每周3次力量训练。限制视屏时间,保证充足睡眠。

  • 心理行为干预:建立“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支持体系,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提升自我接纳,开展团体活动改善社交能力。对存在焦虑抑郁倾向者需早期心理干预,防止极端减重行为。

医疗干预适用场景

  • 药物辅助治疗:仅限生活方式干预无效且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国内尚未批准儿童专用减重药物。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仅用于改善代谢异常,不作为减重手段。

  • 代谢手术治疗:严格遵循个体化评估原则,需符合BMI指数及并发症指标,术前需多学科团队评估家庭配合度及术后管理可行性。

协同管理体系构建

政府制定校园营养标准,学校推广运动课程,家庭实践健康生活方式,医疗机构提供动态监测及专科治疗。针对遗传性或复杂病例,需联合内分泌、营养、心理等多学科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

结语

肥胖症的防治任重道远,从了解其复杂的关联疾病,到遵循指南科学治疗,再到关注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每一步都关乎着人们的健康未来。无论是医护人员依据指南精准施治,还是大众从生活点滴入手预防肥胖,都意义非凡。期待在医学不断进步、大众健康意识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肥胖症能得到更有效的控制,让更多人远离肥胖困扰,拥抱健康生活。

注:不同剂量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用于不同的适应证,本材料所提及的司美格鲁肽(2.4 mg)注射液的适应证均为适用于长期体重管理治疗的GLP-1RA周制剂。其具体适应证为:适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初始体重指数(BMI)符合以下条件:≥30 kg/m2(肥胖),或≥27 kg/m2至<30 kg/m2(超重)且存在至少1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4.23(10):1237-1260.

《大医生来啦》邀请仲明惟主任为你支招科学减重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啤酒肚” “水桶腰”的困扰?先减肥却不知如何入手,亦或减肥没有效果?今天,由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与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树兰(济南)医院冠名播出的《大医生来啦》节目特别邀请到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仲明惟主任,为我们深入讲解如何科学减重,共同呵护我们的健康。

肥胖成因:多因素交织的 “困局”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多年前就已将肥胖列为疾病,并且在十大慢性疾病中位居首位。从医学角度来看,肥胖意味着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脂肪大量堆积会干扰身体的代谢系统,使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异常波动,增加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肥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占据重要地位。肥胖具有家族聚集性,基因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脂肪存储和消耗机制。某些基因会使人体对高热量食物的代谢速度变慢,年轻时代谢旺盛可暂时消耗多余热量,但随着年龄增长,代谢下降,“肥胖隐患” 便会显现。

饮食习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现代社会高热量食物无处不在,零食、快餐、甜饮料含有超高热量,长期食用易导致营养过剩,且缺乏人体必需营养成分,造成营养不均衡,进而引发肥胖。

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与肥胖相关。现代人久坐不动,体力活动减少,摄入热量无法消耗而转化为脂肪堆积。此外,心理因素也在肥胖形成中起作用,人们面临负面情绪时,常通过吃东西缓解,导致热量摄入过多,推动体重上升。

判断肥胖:科学标准不可或缺

除了直观的体型感受外,医学上有科学的判断标准。BMI 指数是国际常用衡量指标,正常范围在 18.5 - 23.9 之间,24 - 28 为超重,超过 28 要警惕肥胖症。

腰围也是评估肥胖的重要指标,中国男性腰围大于 90cm,女性大于 80cm,可能存在中心性肥胖问题。另外,借助体脂秤可了解身体脂肪含量,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肥胖危害:不同人群的 “伤痛”

对于成年人来说,肥胖是慢性疾病的 “导火索”。它增加患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还会对关节造成额外负担,引发骨关节病等问题。肥胖人群患二型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且肥胖引发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对于青少年,肥胖危害更深远。在身体发育方面,肥胖可能导致骨龄提前发育,影响成年身高。同时,还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胖孩子在学校易因体型问题遭受嘲笑和排挤,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

减肥方法:科学选择是关键

调整饮食习惯十分重要。一日三餐应规律,定时定量,晚餐不宜太晚,建议在晚上 5 - 7 点之间进食。进食顺序上,先吃蔬菜增加饱腹感,接着摄入蛋白质类食物,最后吃主食,且选择全谷物。

运动也不可或缺。应将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相结合。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能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脂肪燃烧;无氧运动如力量训练可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在家利用哑铃或矿泉水进行简单阻抗运动,长期坚持也有效果。

此外,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影响身体代谢和激素水平,导致食欲调节激素分泌异常,增加进食量,还会影响脂肪代谢和存储。成年人应保证每天 7 - 8 小时睡眠,青少年需更长时间。

中医的针灸、中药调理等方法,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可作为辅助手段。针灸调节内分泌和代谢功能,中药综合调理身体,但不能替代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重度肥胖患者,体重指数达到 32.5 以上或合并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时,在专业医师评估且患者能遵守生活管理方案的前提下,切胃手术是一种选择。不过术后仍需严格生活管理,否则体重易反弹。

减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急于求成选择过度节食、服用不明成分减肥产品,只会让身体承受不必要的伤害。正如《大医生来啦》节目中专家强调的,唯有秉持耐心与毅力,遵循科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减重。日常生活里,我们也要践行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从源头预防肥胖。若减肥遇阻,及时向专业医生求助,才是正确选择。你在减肥路上有哪些心得或困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一起科学减肥,拥抱轻盈健康的生活!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观看本期完整视频

医生简介

仲明惟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代谢病外科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智能装备技术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秘书

肥胖防治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副主任

山东省医师协会减重与糖尿病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

《大医生来啦》节目由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和

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音乐生活中心联合主办

树兰(济南)医院冠名播出

中国肥胖联盟张忠涛教授受邀参加2024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倡议

9月13日,2024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成功举办,此次大会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参与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等领导嘉宾出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代表中国肥胖联盟参加“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联合倡议,并呼吁医务人员与社会各界共同践行健康体重,全民同行,医者先行!

图:张忠涛教授出席2024首都国际医学大会

据悉,2024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共建人类健康共同体”为主题,汇聚包括国际组织领袖、政府官员、顶尖专家、学者、医务人员、企业代表等约1500人共襄盛举。大会分享和探讨了重大疾病防控、健康优先策略、健康体重管理、医学人工智能应用等核心议题,多家权威机构联合发起的“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倡议也成为本届大会的焦点,引发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图:2024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成功举办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倡在全社会范围建立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大会上,中国肥胖联盟与中国医院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家庭报等单位共同发起“健康体重,医者先行”倡议,旨在深入贯彻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和“体重管理年”活动要求,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在促进全民体重管理中的引领作用。

图:张忠涛教授(左一)参加“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联合倡议

张忠涛教授指出,作为医者首先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以身作则,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同时,更应挺身而出,成为推动体重管理事业的先锋力量,引领全社会共同防控超重肥胖难题。他介绍,中国肥胖联盟将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走进社区、贴近百姓开展科普义诊与健康促进活动,更好地助力增强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同时,还将探索肥胖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及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以不断提升肥胖症防治水平,构建完善的肥胖症防治体系;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培训、科学研究和医学诊疗,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肥胖症诊治专业能力。

今年3月1日,依托中国肥胖大会的深厚基础与成果,中国肥胖联盟应运而生。多学科专家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在专业端,开展临床诊疗指南的研讨和制定,开展肥胖症的临床研究和专业培训;在公众端,积极开展“蓝蜻蜓行动”科普义诊,以科学的方法和个性化的服务,帮助超重肥胖人群实现健康减重。

图:张忠涛教授分享中国肥胖联盟的肥胖症防治理念

中国肥胖大会自2021年首次召开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三届,是汇聚国内外肥胖症防治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一盛会旨在推动肥胖症科学研究、临床质控、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政策落实的全面提升,助力解决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体重健康问题。在前不久闭幕的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上,来自10个国家、6个重点学科的425位多学科顶尖专家分享学术观点,近200篇学术论文投稿,1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商体重管理对策,呈现了一场顶尖的学术盛宴。

张忠涛教授指出,“中国肥胖联盟将以提升全人群的体重健康水平为使命,通过多学科融合及全社会参与,促进健康教育、专业培训、转化研究和医学诊疗,最终实现人人拥有健康体重,共同享受健康生活的愿景目标。此次,大会上与众多权威机构联合发起倡议,也为中国肥胖联盟的实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将全力以赴开展务实行动。”

事实上,中国肥胖联盟开展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动肥胖防治工作树立了典范。

基于此,中国肥胖联盟也将进一步把此次大会所倡议的健康体重,全民同行,医者先行的理念务实落地,形成良好的体重管理社会氛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