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 肥胖 标准(儿童 肥胖 标准题目及答案)

文章目录:

一图鉴别!孩子究竟是“肉嘟嘟”,还是超重或肥胖

#健康科普

一招教你辨别

孩子究竟是“肉嘟嘟”

还是超重或肥胖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白白胖胖的很可爱,因此,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养得“胖嘟嘟”的。

要知道,孩子的“健壮”和“胖”是两回事。健壮的孩子肌肉结实,充满活力,运动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较强;而肥胖的孩子由于脂肪堆积,运动能力和肢体协调都较差,动作迟缓,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如呼吸类疾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类疾病。

但是,家长们通过肉眼很难判断孩子体重是否超标。当家长意识到孩子体重猛涨的时候,很可能已经达到超重甚至肥胖的程度了。

如何判断孩子体重是否超标?

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教你如何通过体质指数(BMI)测算判定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是否超重或肥胖。

体质指数(BMI)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2岁)是否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

接下来,我们将以儿童青少年BMI量表举例,家长们可快速、简单、有效地判断自家孩子是否体重超标。

2~5岁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判定

2~5岁儿童超重与肥胖以身高别体重或年龄别BMI标准差法进行判定,详见表1~3: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判定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以BMI进行判定。

超重: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 界值点者为超重;

肥胖: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 界值点者为肥胖。

具体详见表4:

举例:一名8岁的男孩,身高140cm,体重40kg。

BMI=40÷1.4=20.4,超过了上图8岁男孩的BMI界值19.7,那么他就被界定为肥胖。

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的判定

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通常以腰围值进行判定。

正常腰围高值或中心型超重:凡腰围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第75百分位数(P75)且小于第90百分位数(P90);

高腰围或中心型肥胖:凡腰围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第90百分位数(P90)。

具体详见表5:

家长要培养孩子

形成动态测量

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

适时制定减重干预策略

莫要让孩子变成“小胖墩”

插图:韦诤

推荐阅读

@家长们,国家喊娃减肥,掌握这些方法,告别“小胖墩”!

响应号召减重!健康体重标准你知道吗?

健康科普视频推荐

《广西疾控健康科普大讲堂》——

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供稿 | 学校卫生所

撰稿 | 陆武韬

插图 | 韦诤

文编 | 严桐桐

美编 | 严桐桐

校对 | 严桐桐 许雁 龙玉婷

内容审核 | 余宗蓉 李萌

门诊药房咨询:0771-2518795

艾滋病自愿咨询:0771-5327110

艾滋病治疗门诊:0771-2518326

样品检测咨询:0771-2518890

以上电话接听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00。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业务:我中心暂停办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需办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人员请到南宁市相关体检办理点进行体检。

疫苗接种地点:金洲路18号(琅西门诊)

疫苗接种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8:00-11:30,下午15:00-17:30;周六、周日:上午8:30-11:30。

儿童肥胖危害多 为“小胖墩”减重要掌握“科学密码”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题:儿童肥胖危害多 专家为“小胖墩”减重支招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龚雯、黄筱

近日,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体重管理门诊”正式开诊。开诊现场,大量家长慕名而来,为家中“小胖墩”寻求专业减重建议。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肥胖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健康危害?如何掌握儿童减重“科学密码”?记者走访多地儿童医院。

肥胖导致的慢性病向儿童青少年蔓延危害大

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黄鸿眉为近期接诊的14岁患儿小明感到着急:“他身高170cm,体重89kg,因高血压在心脏内科住院治疗,还伴有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和糖耐量受损。”

黄鸿眉介绍,由于小明血压偏高,家长担心运动风险,并不鼓励其参加运动。门诊中类似情况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体重超标,反而觉得孩子胖些可爱,直到出现肥胖并发症才开始重视。

在北京儿童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医生为前来就诊的儿童做人体成分分析。(北京儿童医院供图)

“儿童肥胖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这些慢性病向少年儿童蔓延会带来极大健康危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表示,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及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裴舟指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和成人有差别。成人主要依靠体重指数(BMI)来判断,但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诊断标准不一致。

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期肥胖的产生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而成人期主要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6至7岁肥胖儿童成年后肥胖率约为50%,10至19岁肥胖青少年中,超70%会发展为成年肥胖,并增加相关疾病风险。

“必须将肥胖扼杀在萌芽阶段。”裴舟呼吁。

掌握这些“科学密码”,帮助儿童科学减重

国家疾控局发布《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四部门联合制定《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这些国家级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文件中,不约而同提及“营养”“科学减重”等关键词。

专家指出,“吃、动、减”是儿童减重的“科学密码”。

“我为家长们推荐一个‘黄金餐盘法则’,即1/2非淀粉类蔬菜、1/4优质蛋白(鱼/豆/瘦肉)、1/4全谷物。”黄鸿眉强调,智慧饮食不是让儿童青少年节食,而是重塑饮食结构。建议每日精制糖摄入少于25克,减少加工食品及反式脂肪摄入,每口咀嚼20次、单餐用时超20分钟。

在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天60分钟,强度组合推荐“30分钟有氧 20分钟抗阻 10分钟柔韧”。运动方式上,可选择孩子感兴趣且能坚持的运动,如舞蹈、球类、障碍跑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在该院内分泌科为儿童看诊。(受访者供图)

黄鸿眉说,减重需遵循渐进原则,家长应建立“营养—运动—监测”管理闭环,避免采取极端节食等损害健康的减重方式,用科学方法帮助孩子构建受益终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何种情况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裴舟表示,家长们要正视肥胖问题,避免拖延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来院就诊。需就诊的情况包括孩子BMI达到肥胖或超重标准;出现颈部、腋下等部位黑棘皮,腹部皮肤紫纹;出现多饮多尿、睡眠打鼾等症状。

专家指出,不能将体重管理门诊当做“减肥速成班”,体重控制是漫长过程,需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核心,需要严格自律,其他医疗手段都是辅助。

突破这些“瓶颈”“堵点”,有效防控“小胖墩”

“在临床上常遇到,部分家长误将‘多吃’等同于‘营养好’,忽视高糖零食、久坐行为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傅君芬表示,提升家庭健康素养、推广科学喂养理念成当务之急。

也有家长在网上表达,部分减重措施落实起来“有心无力”。比如课业压力导致家中学龄儿童日均运动量不足1小时,睡眠不达标;电子屏幕使用时间超2小时,久坐与过量碳酸饮料摄入等。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团队建议,构建家庭、校园、医疗三方防护网,打破“致胖闭环”。家庭端推行“健康加油站”,开展亲子烹饪实践;校园端实施“五色营养餐盘”,创新课间运动模式;医疗端建立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人体成分分析、代谢指标监测。

裴舟表示,与部分欧美国家已批准多款儿童减肥药相比,我国尚未有药物获批。临床治疗依赖基础性干预,对中重度肥胖患儿缺乏有效医疗支持,本土化药物研发及治疗指南更新亟待加速。

专家呼吁,儿童肥胖防控需从“治病”转向“治未病”,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是打破儿童“胖循环”的核心路径。让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重塑健康轨迹,为下一代筑牢健康体重的防线。

国家出手助减肥!西安市儿童医院揭秘儿童肥胖标准及应对法宝

阳光讯(赵碧英 记者 郑亚雷)随着春天的到来,夏天也不远了,家长们开始担心孩子冬天养的“膘”要现出原形。近日,国家准备出手进行体重管理,引发了广泛关注。西安市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在此提醒家长,关注儿童肥胖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保持健康体重。

那么,儿童怎样才算肥胖呢?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赵碧英医生介绍,判断儿童是否肥胖有两个秘密武器:一是BMI密码,即体重(kg)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再对照年龄性别表格,看是否在健康范围内;二是生长曲线“黄金地图”,通过儿科医生的身高体重地图,可以直观了解孩子是否在健康轨道上成长。

当孩子出现超重或肥胖信号时,家长要警惕“脂肪怪兽”的悄悄占领。超重是指BMI超过85%的同龄、同性别小朋友,而肥胖则是BMI超过95%。肥胖孩子可能肚子鼓成“小西瓜”,跑步时膝盖疼痛,衣服拉链、纽扣难以扣上。

肥胖可能给孩子带来诸多健康警报,包括血糖、血脂、血压偷偷升高,肝脏变成“脂肪仓库”,甚至引发儿童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骨头被压得长不高,激素水平紊乱,影响青春期发育;还可能引发自卑、自闭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为了打败“脂肪”怪兽,医院专家提供了五大法宝:

一是饮食能量盾牌,采用彩虹餐盘法,每天至少吃5种颜色的蔬果,选择健康零食,让孩子参与做饭,提升参与感。

二是运动魔法阵,每天保证60分钟快乐运动,全家总动员,一起参与户外活动,享受运动的乐趣。

三是睡眠修复术,每天22:00点前准时入睡,保证至少8小时睡眠,让身体在睡眠中启动“脂肪燃烧小马达”。

四是情绪能量站,不开心时别找零食安慰,尝试画画、听音乐、看电影或运动出汗,释放压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五是医生来帮忙,必要时启动“医生助攻模式”,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控制体重,拒绝自暴自弃。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患儿,西安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特开设了“儿童肥胖”专科门诊,每周二全天由高年资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坐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