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胖吗?对照这几个标准看看!
生活中我们常用体重来衡量自己的胖瘦,最近胖了几斤还是瘦了几斤。但在实际应用中,体重又存在局限性,无法客观真实反应你的胖瘦状况。
▲图源:soogif
今天就来介绍几个在家就可以计算的简单方法来帮助大家判断你是否真的胖?
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
肥胖最常用的人体测量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相信平时比较关注健康的人士一定有所了解。该指标首先由 19 世纪比利时学者朗伯·阿道夫·雅克·凯特勒( 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 于 1830—1850 年间设计产生。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BMI这个指标消除了不同身高对体重的影响,便于人群或个体间的比较。
然而,作为一种肥胖测量的简易指标,BMI的使用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它仅取决于身高和体重,并不区分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且不能反应体内脂肪分布的信息,无法对肥胖类型进行区分。
单纯使用BMI来判断肥胖与否,是存在很大偏差的,比如对经常运动健身的人群来说就很不公平。因为他们通常肌肉含量较高,而肌肉比脂肪的质量大,往往会导致其BMI也是超标的,但他们并不属于肥胖人群。而且BMI只能反映全身性肥胖,无法衡量内脏脂肪(判定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判断一个人真正的肥胖程度,仅靠BMI来衡量是不够的。
腰围(WC)
腰围(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简单且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堆积程度,与肥胖相关疾病有更强的关联。相对于BMI,腰围更能反应腹部的肥胖程度。
测量方法:以双侧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位置为测量平面,12岁以下儿童以脐上2cm为 测量平面。测量时被测者取站立位,两眼平视前方,自然均匀呼吸,腹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双足并拢(两腿均匀负重),充分裸露肋弓下缘与髂嵴之间测量部位,在双侧腋中线肋弓和髂嵴连线中点处做标记。将软尺轻轻贴住皮肤,经过双侧标记点,围绕身体一周,平静呼气末读数。测量结果以cm为单位,精确到0.1cm。重复测量一次,两次测量的差值不过1cm,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
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2021)》,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为向心性肥胖;85≤男性腰围<90cm或80≤女性腰围<85cm为向心性肥胖前期。
腰臀比(WHR)
WHR=腰围/臀围
腰围及臀围测定为临床上常用的判断代谢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简易辅助指标,将腰部周长与臀部周长相比,它是身体脂肪分布的指标(苹果形或梨形),或者用来评价整体健康的方法,也是女性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属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健康的腰臀比为,男性≤0.9,女性≤0.85,腰臀比越高,健康风险就更高,WHR> 1.0即称为腹型肥胖。
腰围身高比(WHtR)
WHtR=腰围 / 身高
有研究显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腰高比(WHtR)与仪器测量的脂肪结果最相近。腰高比的数值越大说明越肥胖。
WHtR全身肥胖临界点:
男性:0.53 女性:0.54;
WHtR腹部肥胖临界点:0.59
除了以上几个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指标外,还有以下几个相对复杂但更准确的指标,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尝试算一下你的肥胖程度。
锥度指数 (CI)
腹部脂肪堆积较多的人机体呈现呈双锥形,而中央区域脂肪堆积较少的人呈现圆柱形。锥度指数正是基于此判断机体的肥胖程度,该指标涉及体重、身高、腰围等变量。锥度指数被确定为身体脂肪分布的指标,它的值随着身体腹部区域脂肪的堆积而增加。
体型指数(ABSI)
较高的脂肪含量与过早的死亡风险有关,而较高的肌肉含量会降低死亡风险。由于BMI 没有区分脂肪分布的功能,无法充分反映心血管代谢等风险,基于上述背景,2012 年 Krakauer团队开发了新的肥胖指标 ABSI,该指标是根据身高和体重调整后的腰围研发而来,反映腰围与身体总体肥胖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身体圆度指数(BRI)
腰围和臀围常被用来弥补 BMI 不能反映身体脂肪分布信息的不足。但两者均无法避免高个子拥有较大的腰围或臀围的缺陷。因此,需建立一个能够综合评估身体高度和身体宽度的指标。
2013 年 Thomas开发了新的身体指数BRI,作为预测身体脂肪百分比和内脏脂肪组织 ( 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 百分比的方法,进而预测整体健康风险的指标。
看完以上这些,赶紧算一算自己是不是真的胖~
科学家重新定义肥胖,你一直在用的金指标要变了
长期以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的最常用指标,BMI可谓尽人皆知。如今,科学家最新达成的共识,撼动了这一金标准的根基。它不再是临床诊断个体肥胖的唯一指标,而是仅用作人群层面的健康风险可选指标。肥胖被正式视为一种慢性疾病,新的分层诊断体系有助于减少体重偏见和污名。
2025年1月14日,一组由全球58位研究人员组成的《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委员会发布最新重大报告指出,BMI不是临床诊断个体肥胖的唯一指标,BMI应仅用作人群层面的健康风险可选指标,用于流行病学研究或筛查目的。 个体肥胖的界定关键在于脂肪过量是否已经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全球超过75个专业组织认可了这份报告,包括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和世界肥胖联合会。可以说,就 “肥胖的界定和诊断” 达成了全球专家共识。
01
给肥胖分类
在报告中,研究人员提出了 “临床肥胖症(Clinical Obesity)”和“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 的全新分层诊断体系。
其中,“临床肥胖症” 指的是 过量脂肪已对机体造成功能性损害 ,无论是否存在代谢异常。例如,脂肪堆积可能导致 肌肉骨骼损伤、呼吸系统问题、心脏负荷增加 ,从而影响日常生活。 新体系将临床肥胖症视为一种慢性疾病,其诊断标准包括确认脂肪过量(如BMI结合腰围或直接脂肪测量)以及出现器官功能障碍或行动受限。
确诊后,临床肥胖症患者应获得及时、基于证据的综合医疗管理。除生活方式干预外,或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更积极的治疗手段。临床肥胖症的治疗重点是改善或逆转器官功能障碍,并恢复个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成功治疗的标志应该是症状的改善和器官功能的恢复,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体重减轻。
“临床肥胖前期”则描述了体脂率超标、但尚未造成器官功能损害的个体。 这类人群可能处于肥胖发展的早期阶段,或仅表现出脂肪储存过多,但并未影响健康。因此, 临床肥胖前期不是一种疾病,但需要密切监测 ,以防止其发展为临床肥胖症或引发其他肥胖相关疾病。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个体,如有家族遗传、体脂分布异常或特定疾病背景的人群。通常包括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如改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
以上分类填补了以往定义的空白, 将肥胖从单纯的“体重问题”转变为“器官功能损害的疾病 ”,明确区分了肥胖作为 疾病(临床肥胖症) 与肥胖作为 风险状态(临床肥胖前期) 的不同,这也决定了后续干预治疗方案的不同。
△ 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委员会提出肥胖界定和诊疗体系(来源:the lancet)
值得强调的是,临床肥胖前期不同于代谢健康型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因为它的定义基于所有可能受肥胖影响的器官功能均保持正常,而不仅限于代谢系统。肥胖不仅通过影响代谢调节系统引发疾病,还可能通过改变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导致健康问题。因此,即使某人的代谢功能正常,但如果由于脂肪过量已表现出心血管、肌肉骨骼或呼吸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该个体仍然符合临床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那么,对于血脂高的人,该如何界定?报告指出,临床肥胖症的代谢诊断标准是同时存在高血糖、低HDL和高甘油三酯。如果一个人体脂超标且仅有单一的代谢异常(例如血脂异常),则不符合临床肥胖症的标准,而应归类为临床肥胖前期。
△ 临床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上图为成人,下图为未成年人 (来源:the lancet)
这一分层框架的建立使肥胖的诊断更具科学性,从而可以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让真正需要医疗干预的患者获得精准治疗。同时,该体系也有助于减少肥胖污名化。长期以来,肥胖常被认为是单纯的生活方式问题,而 新的标准强调肥胖是一种需要医学管理的复杂疾病,而非道德或意志力的缺陷。
02
肥胖到底是不是疾病?
首先, BMI不足以作为疾病诊断标准 :尽管在人群水平上,BMI、肥胖度和疾病患病率之间存在明确关系,但BMI和脂肪量并不能提供个体健康状况的信息。有些BMI超标的人(如运动员)并不一定有健康问题。仅凭BMI诊断可能导致过度医疗,同时也可能导致诊断不足。
其次, 肥胖只是“风险因素” :传统医学观点认为,疾病应具有特定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表现,而肥胖更像是诱发其他疾病的危险因素,而非一种独立疾病。例如,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被认为是心脏病的风险因素,但它们本身并不会被归类为“疾病”。
另外,肥胖具有高度异质性:有些肥胖者可能终生健康,无明显器官损害或代谢异常,而另一些人则在轻度超重时已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统一将肥胖归类为疾病,可能忽视个体差异。
首先,新体系引入多维度诊断标准,取代单一BMI标准。 新报告强调,在肥胖诊断中,BMI不是单一指标,还需结合腰围、体脂率、器官功能测试(如转氨酶水平、胰岛素敏感性)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诊断。
其次,肥胖可导致疾病的研究证据充分说明,肥胖不只是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过量脂肪不仅是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因素,还可以直接损害器官,加速疾病进程,比如从脂肪肝到肝纤维化,从胰岛素抵抗进展为II型糖尿病,从心脏负荷增加进展为心衰、心律失常,从呼吸受限进展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最后,新体系引入“临床肥胖前期”的概念,让肥胖的高度异质性有了更清晰的阐释。 新定义承认并非所有肥胖者都患有疾病,只有当过量脂肪导致器官功能受损时,才定义为“临床肥胖症”,从而避免了过度医疗化。同时,报告也指出,正因肥胖的高度异质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特征化,并开发肥胖的分期和评分系统,以辅助预后评估指导治疗。
03
对抗肥胖偏见和污名化
“管住嘴、迈开腿”——这种传统公共健康宣传过度强调肥胖是个人责任,而忽视了肥胖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如激素调节异常、遗传易感性等。此项柳叶刀报告中指出, 体重偏见(Weight-based Bias)和污名化(Stigma) 不仅是社会不公的体现,更是阻碍肥胖有效防治的关键因素。
如今,许多健康类节目和社交平台内容强调意志力在减重中的作用,肥胖被频繁描绘为“缺乏自控力”“个人失败”。有数据显示,19%至42%的高BMI成人(尤其是女性)报告经历过体重歧视,而40%至50%的减重人群存在内化的体重污名,即 他们将“懒惰、贪吃”的社会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这种污名化还加剧了社交孤立,降低了肥胖者的运动意愿,促进了久坐和情绪性进食的恶性循环。
在医疗场景中,体重偏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医护人员的偏见可能导致肥胖者被贴上“不配合治疗”的标签,还可能进一步引发诊断不足、治疗延误和沟通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例如,由于缺乏合适的检查工具或设备的不匹配,肥胖者更少接受如宫颈涂片、乳腺检查等常规筛查;部分医生认为“减肥是患者自己的责任”,从而忽视了手术等有效治疗手段。这些偏见使得肥胖者在面对医疗系统时感到无助和回避,进一步延误了干预时机。
首先, 新体系指出肥胖是疾病,而非“懒惰”所致。 新体系强调,肥胖的发生受基因、神经内分泌、代谢调节等因素影响,并非仅仅是生活方式的结果。因此,肥胖者与糖尿病或癌症患者一样,应该被视为需要医学干预的群体,而非被责备为“个人失败”。
其次, 新体系改善医疗方案,提高诊疗公平性。 过去,许多医疗保险和健康政策只覆盖“有并发症的肥胖者”。新体系强调临床肥胖前期的风险可控性及临床肥胖症的医学属性,提升了临床干预的紧迫感。保证尚未出现并发症、但器官功能已经受到影响的肥胖者,也能够及时获得医疗干预。
此外, 新体系减少“以瘦为美”的社会误导。 新的肥胖诊断分层体系让公众认识到,健康比体重更重要。许多体重稍高但健康的个体将不再被贴上“病态”标签,纠正“肥胖=不健康”的片面认知。
04
新体系,新挑战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长王友发教授对笔者表示:“柳叶刀委员会对肥胖的界定和分类,有助于实现肥胖的分级管理和精准干预。然而, 预计在我国肥胖人群中的实践会面临很大困难 。我们亟需制定更加具体的肥胖政策与公共健康项目,建立全社会支持系统,以应对更新后的肥胖界定标准带来的挑战。”
首先,在我国推广身体脂肪成分分析方法,并不是易事。王友发指出, 体脂诊断高精度设备的成本较高,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 。此外,这方面政策相对滞后,尚未将这些方法纳入国家级健康筛查和医保报销体系。
就医学诊断方法来说,目前尚 缺乏精准、易用的生物标志物来鉴别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 。“现阶段,我们推荐居民自测腰围,其帮助反应腹部脂肪积累。我们可以实行分级诊疗的方案,即基层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分别采用腰围、肝脏超声、人体成分分析仪作为腹部脂肪评估手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罗樱樱主任医师表示。
“腰围的增大往往反映了内脏脂肪的积累,特别是腹部肥胖,也称为中心性肥胖。在体脂比例和腰围相当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内脏脂肪积累相较于白人更为显著。我国 成年男性腰围≥90 厘米,成年女性≥85 厘米就可判定为中心性肥胖。 ”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孙晓敏副教授表示。
目前,我国成人中 已有半数处于超重和肥胖 ,其中34.3%为超重,16.4%为肥胖。预测至2030年,中国超重与肥胖的成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学龄前儿童的比率或将分别达到65.3%、31.8%及15.6%,涉及人数可能攀升至78995万、5892万和1819万,到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将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
△ 来源: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
在肥胖研究方面,我国目前出台的肥胖防控指导意见很多主要基于国际数据, 缺乏本土研究支持 ,因此,亟需更广泛的长期研究来优化成人和未成年人肥胖的管理。
“之前的研究证据大多在设计之初并没有严格区分肥胖分期。 接下来我们需要良好设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更有针对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寻找更多本土化防控肥胖的方案。 ”
针对未来的肥胖临床研究需要做出哪些调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杨菊红主任医师提出,我们可以按照新体系的概念进行分期分析,明确不同人群的获益风险比; 增加对肥胖进展/逆转过程的长期追踪 ;利用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工具,探索不同分期的分子机制差异;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观察分期管理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弥补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
此外,柳叶刀报告强调,目前肥胖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完全清晰, 脂肪组织如何具体导致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仍需进一步研究 。而且,当前肥胖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为主,但药物治疗的长期安全性、手术对代谢的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明确。
超过这个数才算是肥胖 科学减重应该这样做
如今,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流量词汇。同事聚会聊天,无论胖瘦,控制体重都是永恒的话题;搜索减肥,网络上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可达数百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减肥之路。但是,你是真的胖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减肥这件事。
肥胖有哪些原因?为什么需要减肥?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摄入的热量大于了消耗的热量。摄入的热量太多,简单来说就是吃得太多了,实际所摄取的热量需要远远大于了机体正常所需,于是就变成“多出来”的体重储存下来。另外,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现代职业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类的活动量越来越少,消耗的少了,由此“省”下的能量也变成了“多出来”的体重。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遗传因素,身体成分,情绪性格,环境温度等都对机体的基础代谢有所影响,从而对体重产生影响。
减肥,用医学的说法是肥胖的营养治疗。而什么是肥胖呢?书本上的定义是,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体重过重,体脂过多。调查发现,肥胖和死亡率会有着明显的关系,当同样身高下,人们的体重越重,死亡率就会越高,肥胖导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就是肥胖会增加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的危险性。所以,把体重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
在临床上使用BMI指数来判断肥胖,BMI指数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kg)÷身高2(m2),比如小明身高1.6m,体重52kg,那么小明的BMI就是52÷1.6÷1.6≈20.3kg/㎡。那么,小明的BMI是20.3,他胖吗?在中国,对于肥胖的分级如下:
由表格可见,小明属于“不胖”的范畴。
减肥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情况需要到医院进行医学减重?
减肥的方法是因BMI而异的,当BMI(kg/㎡)在24-28之间,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治疗方法来减重,具体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而当BMI(kg/㎡)在28-35之间时,基础治疗无效,则需要前往医院的相关科室,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个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当BMI(kg/㎡)≥35,并存在危险因素时,更可以进一步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肥胖。
BMI正常代表不需要减肥吗?
其实也未然。我们还需要测量一些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当然这需要前往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做一个全面健康体检。常见的包括腰围,身体成分分析,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然后会询问家里人的患病情况,有无遗传病以及自己平时的饮食,运动习惯,从而综合评估关于肥胖以及会不会得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风险。然后还要看看自己的意愿,对自己身体的要求,从而得出一个个体方案。
如何科学减重?
如果没达到前往医院减肥的标准,但还是觉得自己胖,应该怎么科学地控制自己的体重?
首先,先评估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才能保证规律的进餐,规律的进餐才能保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改掉自己随心所欲进食的习惯,在每天固定时间进食,从而再固定地减少进食量。然后,养成一个定期体检的习惯,每年定期对身体做一个健康评估,看自己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减重计划。最后,加强锻炼配合科学的饮食计划,可以有效减重。
在完全不控制饮食的情况下,想要达到真正“减重”,还是需要很大运动量的。距相关研究提示,想达到减重,需要每天运动消耗500kcal(女性)或者700kcal(男性),3个月左右才可以减重5%-7%。可以理解为,在跑步机上以10km/h(6mph)的速度跑1小时,对于体重50kg的人可以消耗500kcal,对于体重70kg的人可以消耗700kcal。另外,运动不仅可以减肥(减低体重),而且减少了减肥过程中肌肉的流失,可以让身体成分更健康。
如果不爱运动,又想苗条,可以在保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短期内采取低能量平衡膳食或者轻断食模式。
在2017年中国的肥胖率已经高达12%,肥胖人口自然也是全世界首位,青少年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但是,由于不科学减重导致患上抑郁、厌食症的患者也比比皆是,希望借由此文,能让大家对自己的体重管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