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左心房(肥胖 左心房增大 肺动脉瓣反流)

文章目录:

世界肥胖日丨减重,就是给心血管“减负”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4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张维夏)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将突破40亿大关,其中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2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在中国,成人肥胖问题同样令人担忧,18岁以上居民的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率则达到16.4%,合计占比超过半数。与此同时,青少年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活动主题确定为“改变系统,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旨在唤起全球对于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范文娟提醒:肥胖并非简单的体重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全身代谢的系统性健康问题。若不加干预,可能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因此,维持健康体重是实现整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肥胖可能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

范文娟表示,肥胖可能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

比如,肥胖与心力衰竭。肥胖导致脂肪堆积,心脏重量增加,表现为左心室肥厚。这种肥厚是心脏对长期高容量和高压力负荷的反应,心肌细胞出现肥大和纤维化,进一步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肥胖患者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以及短期内体重飙升(隐性水肿),都要警惕心力衰竭的出现。

肥胖与冠心病。肥胖增加心脏负担,心脏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血液循环;肥胖常伴随血脂异常,脂肪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增加冠心病风险;肥胖还会引起全身性炎症和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血管损伤。研究表明,BMI(体重指数)每增加1,冠心病风险增加3%至5%。

肥胖与糖尿病。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约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游离脂肪酸)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升高。为了维持血糖稳定,胰岛β细胞会过度分泌胰岛素,长期高负荷工作会导致其功能逐渐受损,最终引发糖尿病。

肥胖与高血压。肥胖导致心排血量增加、血容量扩张及钠潴留等,诱发高血压。此外,肥胖患者多有“打鼾”现象,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缺氧,会加重高血压。肥胖患者上臂围显著增大,难以用常规的袖带准确测量血压,往往忽视血压的测量和监测,延误高血压的诊断,表现为“难治性高血压”或“隐蔽性高血压”,较非肥胖患者需要使用更多的降压药。

肥胖与心房颤动。肥胖导致左心房增大,局部组织瘢痕形成,促进心房重构,加上炎症因子的作用,均会导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房颤会显著增加中风和心衰的风险。相关研究显示,成年人中肥胖症使房颤发生风险增加49%。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4%至5%。减重后可有效降低房颤的发生,延缓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

科学管理体重,学会“挑食”、运动“燃脂”

范文娟表示,维持健康体重是实现整体健康的重要保障,科学管理体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会“挑食”。肥胖不能进入“素食”的误区,长期素食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皮肤弹性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学会“挑食”就是选对食材,选择新鲜的、完整的食材,特别是容易产生饱腹感又没有太多热量的食材。注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因为蛋白质很“抗饿”,比如鱼肉、虾肉、鸡胸肉、鸭胸肉、驴肉、牛肉、羊肉、瘦肉、猪后腿肉等。烹饪方法简单就好,能够水煮就不爆炒,能够清蒸就不油炸,调料要少,保持食物的本味。三餐按时吃,避免长时间饥饿感带来的暴饮暴食。

选择“燃脂”运动。燃烧脂肪需要氧气的参与,氧气参与越高,脂肪燃烧越充分。所以,减肥就要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爬山等户外运动。此外,运动强度要适中,选择对膝关节损害比较小的运动。最后,运动时间要足够长,刚开始运动时消耗的是葡萄糖,运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消耗脂肪,低强度的快走在所有运动中是最有效的减肥方式,可以通过每日微信步数来制定运动量。

构建“减肥”社交圈。减肥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不断做好积极的心理建设,找到减肥“搭子”,加入减肥“社交圈”,下载减肥APP,主动分享自己的减肥心得,你会发现自己会慢慢改变。在减肥的路上,这个圈子会在你的家庭、工作、精神分享等各个层面,发挥有利的影响。

“肥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是全面且深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肥胖对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范文娟说。

它是“隐形杀手”,多数人患病不自知!华西付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最高危

医生,医生,你快给我看一哈,勒体检说我‘窦性心律不齐’了,我是不是心脏有问题哦……

别慌别慌,单纯的“窦性心律不齐”不属于心脏病,它只是心律失常的一种,非病理状态,一般不需要治疗。相反地,“窦性心律太齐”才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

但是,跟“窦性心律不齐”比起来,有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却算得上极其可怕了。它因知晓率不够,直接导致了就诊率、诊断率都非常低,贻误诊疗时机的情况非常普遍,患者甚至可能猝死!

它就是:房 颤

本期《名医大讲堂》,我们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房颤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付华教授 来为大家科普关于房颤的知识。

一、房颤危及生命,但知晓率很低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率失常,它甚至被称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

付教授讲解到,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代表,说到冠心病,大家或许能说得上一二,然而对于“房颤”的危害却知之甚少。

我国是房颤大国,有患者近1000万。大部分人对它了解都不够,即便在房颤患者当中,对该疾病的知晓率也仅为40%。

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患者从来没听说过房颤,更不要说知晓它的危害。

付教授指出——

在一生中,1/4的人会得房颤。

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也会逐步增加,在4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病终生风险男性为26%,女性为23%,男性略高于女性。

房颤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脑卒中,但由于认知度不够,约1/3的患者中风后才被诊断为房颤!

那么说到底,房颤到底是什么呢?付教授指出:

正常情况下,人体心跳是规律的,一般为心率每分钟60-100次。心电图上是这样子的——

然而房颤是心房无规律的、快速的跳动,为一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率可达300~600次/分。心电图上是这样子的——

房颤这种心房无规律的乱跳对身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大的。

二、“隐形杀手”很可怕!

不止卒中风险增加5倍,还有其他危害

房颤极其可怕,首先可怕在它的症状隐匿性上。

1房颤的症状:隐匿性最为可怕

付教授介绍,房颤引起的心率异常是产生症状的重要原因。房颤常见的症状有:

心悸、乏力、胸闷、活动后易疲劳、头晕、黑矇、晕厥等,更有甚者甚至会出现入睡困难和心理困扰。

但是,“很多房颤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付教授强调,房颤也可能表现出“隐匿性”症状,无声息的危害健康,故又有“隐形杀手”之称!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发现房颤症状呢?付教授提供了以下几种途径——

① 摸脉搏。如果脉搏忽快忽慢,或一时过快,就要尽快做心电图检查。

② 心率监测。通过佩戴的心率、血压监测仪器,若发现心率变化大,较为紊乱,可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③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体检时最好筛查房颤相关危险因素。部分患者可通过心电图来发现是否心律失常。另外,通过心脏彩超可检查是否有原发疾病;而冠脉CT主要用来筛查冠心病。

房颤的危害,远不止卒中

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所致卒中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

付教授介绍,若房颤持续48小时以上,就可发生左心房附壁血栓,左心耳(左心房右前方向前突出的部分)是最常见的血栓附着部位,会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

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每5个脑卒中患者,就有1个与房颤相关!

可怕的是,房颤的危害却不止脑卒中!付教授指出——

若心衰和房颤同时存在,则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 倍

房颤会让心肌梗死风险增加2倍

房颤会增加认知功能下降、阿尔兹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的风险;

房颤会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

总之,房颤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社会和个人都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付教授提醒:有些患者长期的难受、心慌、胸闷的症状出现好转,会误认为病情好转而放松警惕,这非常危险!房颤是持续进展性疾病,若症状反常地“好转”,恰恰是最危险的,这意味着患者需要及时治疗。

三、房颤的病因其实很“常见”,这些危险因素或许你也有

付教授介绍,引发房颤的常见病因是影响心脏的疾病,包括心衰、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等。

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对血管和脏器的损害会导致心房扩大,增加房颤发生率。

付教授指出,高血压会使房颤发生率增加14%,血压升高10mmHg,房颤风险就会增加1.21倍。

高血压患者最好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对心、脑等伤害。

糖尿病加重心脏负担

付教授介绍,糖尿病患者房颤风险会增加34%,且病程每延长一年,房颤发生风险增加约3%。

糖尿病患者最好控好血糖,监测餐前、餐后血糖,并警惕糖尿病病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睡眠中也会有房颤风险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是房颤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中,约有1/3的房颤患者合并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人群须积极治疗,可以通过减重、调整睡眠姿势、口腔矫形器或呼吸机进行改善。

而其他,如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亢、吸烟、饮酒、久坐、过度劳累、情绪低落等也可能是房颤诱因。

预防肥胖,戒烟戒酒,加强锻炼,放松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这些都能帮助预防疾病,维护人体健康。

四、房颤危害大,早治疗是关键!

付教授介绍,部分人认为房颤无需早期治疗,这大错特错!房颤症状可能很轻,但是危害大,严重会导致中风、死亡,越早治疗,预后康复越好。

最理想的治疗手段

付教授介绍,目前房颤的主要治疗方式有:射频消融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三种方式。

其中,射频消融治疗是最理想的治疗手段。

该手术技术成熟,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通常<1%,且可根治房颤并恢复窦性心律;外科手术治疗需要开胸或者胸腔镜手术,创伤较大;药物治疗对房颤有短时作用,但无法根治,且副作用多,不太推荐。

房颤的卒中预防是重点

付教授指出,房颤防治除了要让其发作少、不复发,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外,它的卒中预防也是治疗的一个重点。预防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事件是治疗策略中的重要环节。

付教授强调,房颤患者应定期评估血栓栓塞风险,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一些抗凝治疗来预防血栓。

文 / 编辑:板栗

制图:半杯鱼 图:123rf等

肚子大易患心脏病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在《循环》杂志发表最新科学声明指出,即使身体质量指数(BMI)测量值在健康体重范围内,但有“大肚腩”,即身体中段器官有多余脂肪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该声明证实了腹部脂肪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表明过多的内脏脂肪是一种明显的健康危害。

科学声明撰写委员会负责人、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调查员Tiffany M. Powell-Wiley表示,这篇科学声明提供了肥胖和肥胖治疗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和信息。

腹部脂肪(内脏脂肪)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标志物。腹部脂肪通常由腰围、腰围与身高的比值或腰臀比来确定,已被证明可以独立于BMI预测心血管死亡风险。

专家建议,定期就医时应进行腹部测量和BMI评估,因为即使体重正常,腰围过大也可能意味着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腹部肥胖还与肝脏周围的脂肪堆积有关,通常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是因为腹部肥胖与肝脏周围的脂肪堆积有关,往往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这份科学声明中,研究人员评估了有关管理和治疗肥胖症的研究,尤其是关于腹部脂肪的研究。研究人员报告说,减少热量摄入可以减少腹部脂肪,而减少腹部脂肪最有效的体育活动是有氧运动。

他们的分析发现,进行每周150分钟的身体活动可能足以减少腹部脂肪。在某些情况下,运动与饮食改变相结合已被证明可以减少腹部脂肪,即使体重没有减轻。

然而,有关改变生活方式的研究并没有显现出冠状动脉疾病事件(如心脏病发作或胸痛)的减少。相反,与非手术减肥相比,减肥手术与降低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有关。这种差异可能归因于减肥手术后的体重减轻以及由此产生的代谢改善。

Powell-Wiley表示,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确定对肥胖患者的有效干预措施,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结局并降低其导致的死亡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报告中指出,数据显示肥胖可能导致心房颤动。据估计,肥胖可能占所有房颤病例的20%,而体重显著减轻的房颤患者的房颤累积时间显著减少。研究人员表示,这表明,除了控制心率和凝血风险的标准治疗外,体重管理可以作为治疗房颤的一个重要方法。

“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根据遗传学或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物对营养进行个性化调控。”Powell-Wiley指出,随着全球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制定有效的初级预防干预措施和更好的治疗策略越发重要,特别是针对严重肥胖的年轻患者。(辛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