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体力(肥胖体力活动指南)

文章目录:

营养干预联手体力活动正面阻击肥胖

来源:【中国食品报】

我国超重与肥胖的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均居世界首位,现已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营养在某种程度上是控制或者逆转疾病的关键环节。专家表示,减重应科学、合理,通过营养手段干预肥胖症,配合体力活动的联合治疗是取得疗效和巩固疗效的保证,最终实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肥胖症患者减重需要维持体重的长期管理

全国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成人(≥18岁)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首次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将达到61%。

肥胖症的致病原因大概分为6类,一是生理原因,一般认为是大脑控制饮食行为和食欲导致;二是遗传原因,一般认为体重约有40%—70%取决于基因;三是心理原因,一般认为压力和心理困扰影响食欲;四是社会原因,一般认为是健康、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导致;五是药物原因,一般认为是一些药物会导致体重长期增加;六是环境原因,一般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和久坐的生活方式导致。

传统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和治疗历史悠久,《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将其分为“脂人、肥人、膏人、肉人”等类型。揭示肥胖发生主要病因为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年老体弱等。病程中可出现虚实之间的转化、病理产物之间的转化、变生他病等3种转归趋势。

肥胖症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科学设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现阶段大多国内外指南(共识)建议将3—6个月减重5%—15%作为首要治疗目标,以改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多种病症的风险;且在一定范围内减重越多,获益越大;并在短期减重目标实现后再制定更为长期的减重计划,主要以体重的长期维持及代谢正常作为远期目标。

减重需要肥胖症患者维持体重的长期管理,科学、合理地进行减重,避免陷入痛苦和周而复始“减重—反弹”恶性循环的泥潭。

能量摄入大于消耗是肥胖的根本成因,因此对于肥胖的营养防控首先是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保证机体蛋白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需要,维持机体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负平衡状态,并持续一定时间,使体重逐渐下降,接近标准体重,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控制饮食和体力活动的联合治疗是取得疗效和巩固疗效的保证。

医学营养治疗在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

在药物等传统医学手段为主的慢性病管理市场,通过营养手段干预慢性病,正在成为一种新兴解决方案。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糖尿病协会就提出通过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MNT是指临床上对特定疾病(主要是慢性病)的营养障碍采取特定营养干预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营养评估、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计划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监测。

目前MNT在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国务院也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营养相关慢性病的营养防治,包括制定完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癌症等慢性病的临床营养干预指南;对营养相关慢性病的住院患者开展营养评价工作,实施分类指导治疗;建立从医院、社区到家庭的营养相关慢性病患者长期营养管理模式,开展营养分级治疗。

营养干预是最基本的减重手段,但由于地域、种族及生活习惯等差异,很难统一。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提出的健康膳食的原则是:营养均衡、长期获益、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肥胖患者也应遵循上述原则。调查显示,中国目前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增加的主要营养危害在于饮食不均衡,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盐、水果类摄入不足、纤维素摄入少、水产或海产类食品摄入少、饮酒、高脂或油炸及外卖和加工类食品摄入过多。

健康膳食的原则是多食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茶、咖啡);少食咸、腌、烟熏食品,高盐、高糖及加糖食品,高脂及油炸食品,畜肉,酒、含糖饮料,并减少在外就餐及外卖点餐。

美国最新发布的《2020—2025年最新膳食指南》提出了膳食模式(指一个人长期以来构成完整饮食摄入量的食物和饮料的组合结构)和膳食营养密度的概念(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所含重要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也是均衡饮食的概念。常见高营养密度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海产品、鸡蛋、豆类、坚果、无脂和低脂乳制品、瘦肉。应避免过度加工并添加糖、饱和脂肪酸和盐。

特殊膳食模式是为了满足特殊人群或特殊时期的生理需求和治疗与营养相关的病理改变而在一定时期或短期内采取的膳食方式,肥胖膳食与常规膳食不同的是三大营养素的比例做了不同的调整,主要包括低能量饮食、低碳饮食、生酮饮食等,饮食方式和时间的调整包括辟谷、轻断食、间歇性禁食等手段。

特殊膳食不适用于所有人,需根据代谢状态和身体状况在医生指导和临床监测下进行;青少年、老人、孕妇及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及无自我控制能力人群不建议食用。

所有健康膳食模式均具有减重作用,但对于不同的肥胖患者有不同的临床效果,同时也需要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适应证人群,避免引起减重期出现的不良反应,减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肥胖症患者想科学减肥,最好到医院营养门诊就诊咨询后再实施,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刘玲英 赵双林)

《中国食品报》(2024年01月31日03版)

( 责编:王佳仪 )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体力活动营养干预是儿童超重肥胖的最佳干预手段

来源:【科学网】

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亚军教授团队研究提示传统的体力活动联合营养干预仍然是儿童超重肥胖的最佳干预手段。相关研究发表于BMC Medicine。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梁景宏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陈亚军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

慢性病及肥胖流行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国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2020年,国务院六部委联合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世卫组织号召各国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肥胖率上升,尤其是以儿童肥胖防控为抓手和关注点。

要实现肥胖的精准防控,需要解决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干预技术问题。当前,对于儿童超重肥胖的干预主要集中在体力活动、营养、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等;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干预实施路径除传统的面对面(Face to face)干预,还可以采用移动健康(e-Health)模式。但目前尚未有充分的循证证据表明何种干预方法和实施路径为儿童超重肥胖的最佳干预手段。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运用贝叶斯网状分析的手段系统分析了118篇相关研究,共71,064名儿童的实验数据,总结出当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最佳干预手段。他们从4项指标对超重肥胖的干预结局[身体质量指数(BMI)、身体质量指数-Z指数(BMI Z-score)、腰围、体质百分比]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传统的“面对面”的体力活动联合营养干预仍然是儿童超重肥胖最有效的干预手段。而基于e-Health的体力活动联合营养干预的效果也具有显著改善效应。鉴于e-Health本身具有可避免时空限制、实时监测、实施成本低等优点,未来在肥胖的群体干预中的应用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该研究首次揭示,与新型的e-Health手段相比,传统的体力活动联合营养干预的优势,为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各种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措施中的选择提供了核心循证策略。慢性病和肥胖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识别儿童超重肥胖的理想干预手段对于肥胖精准防控和全民健康均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bmc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6-022-02462-6

本文来自【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呢?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肥胖是全球最大的慢性病,并指出肥胖是通向不健康的大门,而且已经成为导致残疾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再说到体重,可以说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了。身边的同事朋友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个电子体重称。那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呢?

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及健康的标准是体重指数BMI ,即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

WHO规定 BMI在18.5—25区间是正常,25—30 属于超重 ,30—35 属于1度肥胖 ,35—40 属于2度肥胖 ,>40 属于3度肥胖 。除测算体重指数外,还可通过体成分分析仪检测体脂率及体脂分布情况。

体脂率是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重量中所占的比例,正常成年男性的体脂率是15%-18%,正常成年女性的体脂率是20%-25%。如果体脂率过高,也说明处于肥胖状态,需要增加肌肉含量,减少脂肪。

肥胖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危害?

肥胖带来的危害很多,比如会影响人体患上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暂停综合症、肾病、癌症、骨关节炎、内分泌紊乱、老年痴呆、不孕不育等疾病。

其中脂肪积聚在四肢及皮下,下半身脂肪较多,也称为“梨形肥胖”也叫外周型肥胖,女性多见。已发生肌少症、肌力肌耐力下降、骨质疏松、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疾病。

脂肪聚集在躯干部和腹内为主,内脏脂肪增加,腰部变粗,四肢相对较细,多称为“苹果形肥胖”也叫中央型肥胖,男性多见,此类肥胖更易患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

体重过大会存在运动的风险吗?

肥胖的人由于体重大,会存在运动风险。

肥胖人群的运动风险有两方面:

1.肥胖人群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体力活动水平低下的状态,甚至部分人已经因肥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异常而不自知,存在隐秘性健康隐患,如果不科学的开始运动,容易产生心血管事件或加重疾病。建议如果存在体力活动水平低下,如成人年平均每天步行步数少于5000步、儿童青少年每天体育活动低于1小时,或肥胖病史超过5年,成年人安静状态心率85及以上,请至专业机构进行体适评估及运动前风险筛查,包括心电图、血压、心肺耐力、反应时、肌力肌耐力、柔韧性、平衡性、体成分测试、核心功能测试、动作模式评估等。如果存在肥胖伴有其它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的医学和运动学评估,开具运动处方,个性化、安全、科学地运动。

2.肥胖患者的大体重使得膝关节、踝关节等承重关节压力很大,如果动作设计不合理,比如在较大体重的时候进行跳跃、负重深蹲等冲击性运动,极易发生关节损伤,并加速关节磨损退化,需特殊设计减少负重的动作,比如水中运动、瑜伽垫上的卧位的训练等。易减少运动损伤。

科学减肥,健康生活。

(来源:云南健康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