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也是一种“肥胖”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日前表示,我国正在推进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医师祝英娜提醒,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也是一种“超标”。
BMI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为: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
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它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作为慢性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
在临床上,肥胖症的诊断依据仍以体质指数(BMI)为标准。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18.5为低体重状态,18.5≤BMI<24为正常体重,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症。其中,对肥胖症的程度进一步作出分级:28≤BMI<32.5为轻度肥胖症、32.5≤BMI<37.5为中度肥胖症、37.5≤BMI<50为重度肥胖症、BMI≥50为极重度肥胖症。
需要提醒的是,肥胖不只是要看体重,还要看具体胖在哪儿。医生更关注中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临床上,判断内脏脂肪最简易的指标就是腰围。正常腰围定义为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中心性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另一个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是腰围/臀围比(WHR),当男性WHR≥0.90和女性WHR≥0.85时,也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在门诊中,一些受体重问题困扰的患者可能被医生提醒过要重点关注肚子,其实就是指要关注中心性肥胖。脂肪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存在差异,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因此较易形成中心性肥胖,也就是常说的“大肚子”。内脏脂肪较皮下脂肪更加活跃,能够分泌大量促炎因子、游离脂肪酸、激素等,与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相关性更强,与过早死亡也具有相关性。
肚子大通常预示着人体的内脏脂肪超标,因此,即便BMI在正常范围,肚子大、腰围超标的人也容易合并代谢相关疾病。在BMI相同的情况下,腰围越大,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越高。研究表明,男性腰围每增加14厘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36%、59%;女性腰围每增加14.9厘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40%、83%。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汪丹
BMI、腰围、体脂率:减重前,用这三个指标给自己“画像”|科学减重一起来
来源:健康中国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胖,看体重可不准!体重一样的两个人,体形却可能大不相同。那么,到底该用什么指标来判断胖瘦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和体脂率这三个常用指标。
01、体质量指数
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指标,计算起来较简单,即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就能得到数值。
比如,一个人的体重为70千克,身高是1.75米,那么他的BMI=70÷(1.75×1.75)≈22.86。
对于成年人来说,BMI的正常范围在18.5~23.9;如果数值在24~27.9,就属于超重;要是达到28及以上,就可判定为肥胖。
不过BMI也有局限性,它没办法区分身体里的脂肪和肌肉。有些健身达人,肌肉发达,体重重,BMI可能显示超重,但他体脂低,身材可一点都不胖;还有些人看着不胖,BMI正常,可实际上脂肪含量高,肌肉量少,这种就属于隐藏的“胖”。
02、腰围
腰围能反映腹部脂肪堆积情况,腹部脂肪过多与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腰围测量方法
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肩放松,双臂交叉抱于胸前,保持平静呼吸。测试人员立于受试者侧前方,将带尺的游离端环绕受试者腰部,使带尺经脐上0.5~1厘米处(肥胖者可选择腰部最粗处)水平环绕一周,在呼气之末、吸气未开始时测得的数据即为腰围测量值。
在我国,一般认为成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
比如有的人肚子大,看着像个“游泳圈”,就算体重不超标,可腰围超标了,那也得警惕,这很可能是腹型肥胖,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03、体脂率
体脂率指的是人体内脂肪重量在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能够更直接、精准地反映人体脂肪水平。因测量方法不同,目前国际和国内尚未制定统一的标准。
一般来说,正常成年男性体脂率一般在15%~25%,女性在20%~30%。若上限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提示肥胖。
测量体脂率的方法有好几种,像生物电阻抗法,利用人体脂肪不导电、肌肉等组织导电的特性,通过仪器测量电阻来估算体脂率,很多家用体脂秤就是用的这个原理;还有双能X线吸收法等,不过这种方法更复杂,一般在专业医疗机构才会用到。
三个指标各有各的用处
BMI能快速简单地对胖瘦有个初步判断;腰围重点关注腹部脂肪堆积情况;体脂率则最能体现身体真正的脂肪含量。
若您想要全面了解自己胖不胖,最好把这三个指标综合起来看,再结合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等因素。
如果发现自己某个指标不太正常,也别慌。从现在开始,调整饮食,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再适当搭配些力量训练;每天保证合理的睡眠同样重要。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主任 徐建方
美国研究:全身胖是种病,肚子胖更“要命”!男女发胖原因大不同
文 | 神经科健康科普W博士
编辑 | 神经科健康科普W博士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嘿,别光低头看手机,看看你的肚子!是不是感觉腰围比去年又“膨胀”了一圈?别不当回事儿,美国研究发现:全身胖已经不妙了,但肚子胖更是“要命”!
你以为只是穿衣服不好看?错!肚子上的脂肪,才是影响健康的“头号狠角色”!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男女的胖法完全不一样,肚子胖到底有多危险,又该怎么对抗它!
胖子分两种:一种是“全身胖”,另一种是“肚子胖”。前者可能是营养过剩,但后者,往往是内脏脂肪超标!
内脏脂肪,顾名思义,就是堆在你肚子里、裹在器官外面的那层脂肪。它可不是普通的“肉肉”,而是会分泌有害物质,影响血压、血糖,还可能导致心脏病和糖尿病!
所以,别再觉得“啤酒肚”只是喝出来的,它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久坐、吃得多、动得少,还有——年龄!
为什么男人容易胖肚子,而女人容易胖大腿和屁股?答案其实很简单——激素决定了你的“囤肉”方式!
男人:雄激素高,脂肪主要堆在肚子上,所以快到中年,肚子就开始“突飞猛进”!
女人:雌激素让脂肪更喜欢囤积在臀部和大腿,形成“梨形身材”。但更年期后,雌激素减少,肚子也开始“发福”了!
所以,男人和更年期后的女性,都是“肚子胖”的重灾区!
你以为肚子胖只是不好看?错!它可能让你早早“报废”!
研究表明,内脏脂肪太多,会增加心脏病、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胖,但肚子鼓鼓的人”,更容易被这些疾病“盯上”!
更可怕的是,内脏脂肪还会影响激素分泌,让你的新陈代谢变慢,脂肪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别再觉得自己是“幸福肥”,你的脂肪,可能正偷偷“谋害”你的健康!
有些人天天嚷着减肥,结果脸瘦了、腿瘦了,肚子还是“稳如泰山”?
那是因为——肚子上的脂肪,最难减!
内脏脂肪代谢慢,不像皮下脂肪那么容易消耗。其次,如果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脂肪会优先囤积在肚子上!
想瘦肚子?光靠仰卧起坐没用!你需要的是——高强度运动 饮食调整 充足睡眠!
别再相信“躺着抖腹机就能瘦”的广告了!真正有效的方法,只有这几种:
① 控制饮食,别让脂肪“越堆越多”
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尤其是甜饮料、炸鸡、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面包)。多吃蛋白质、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让身体燃烧更多脂肪!
② 运动要选对,光做仰卧起坐没用!
最有效的减脂运动是——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 力量训练!别怕练肌肉,肌肉多了,基础代谢也会提高,脂肪才会乖乖燃烧!
③ 规律作息,别让熬夜毁了你的减肥计划!
熬夜会让皮质醇升高,刺激脂肪堆积在肚子上!想要瘦肚子,早睡早起,比啥都管用!
④ 睡前少吃东西,别让脂肪“夜间加班”
晚上吃太多,身体没法及时消耗,就只能囤脂肪了!睡前3小时尽量不吃高热量食物,让肠胃和脂肪都别“加班”!
别再光盯着体重秤了,判断健康,腰围比体重更关键!
医学上有个标准: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超过85cm,就算是“腹型肥胖”!
这意味着,即使你的体重正常,但如果肚子太大,依然会增加患病风险!所以,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危险分子”?拿尺子量一下腰围就知道了!
别再自欺欺人了!如果你的肚子已经“抢戏”,是时候和脂肪说再见了!
从今天开始,管住嘴、迈开腿、早睡觉,甩掉肚子的“毒脂肪”,让自己更健康、更轻松、更自信!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就赶紧转给你的家人朋友吧!毕竟,帮他们少长一点肚子,就是帮他们多活几年!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49卷,第5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肥胖与慢性病的关系》,中国疾控中心官网,2023年。
《中国全科医学》:《腰围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2020年第23卷,第12期。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不同性别的脂肪分布特征与健康影响》,2021年第37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