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肥胖率数据(我国肥胖率数据分析)

文章目录:

五年后我国肥胖率或达七成,湖南多家医院“升级”体重门诊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 吴靖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41%成年人处于高BMI状态(BMI≥25),其中9%达到肥胖标准(按西方标准BMI≥30)。同时儿童肥胖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带来的终身健康影响,也非常严重。

慢性病负担给个人、医保、社会带来一定经济压力。研究显示,超重肥胖人群的医疗支出比正常体重者高30%,预计到2035年相关疾病治疗费用将占医保总支出的20%。

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

数据

若不干预,我国肥胖人群2030年或达70.5%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些年来,全球超重和肥胖率正快速增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为1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为10.4%,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 34.3%、16.4%,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的流行以其高昂的医疗费用为国民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有研究预测,若不加干预,2030年我国肥胖人群可能达70.5%。研究显示,超重肥胖人群的医疗支出比正常体重者高30%,预计到2035年相关疾病治疗费用将占医保总支出的20%。未来中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因此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

判断

关注体重也要关注腰围

体重多少是肥胖?达到哪个数值需要体重管理?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挥戈表示,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

判断身体是否肥胖,有两个指标要关注:一是体重指数(BMI):≥24千克/平方米,为超重;≥28千克/平方米,为肥胖。例如,身高170厘米的人,体重超过81公斤即为肥胖。第二个指标是腰围指标,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提示内脏脂肪超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表示,中国肥胖症患者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也叫中心性肥胖。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这可能是人种差异或其他生理原因导致的。

相关专家提醒,国人要警惕这种腹型肥胖,体重还没有太重,腰围就粗了。腰围一粗,提示内脏脂肪可能超标,血脂血糖可能异常。

邵挥戈建议,如果市民想科学减重,可以紧跟国家提出的“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如3—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5%,并以此类推。

难点

中国人体重管理的难点

中国人体重管理的难点在哪里?相关专家分析,首先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很多人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导致摄入的热量远远超过消耗的热量;其次是运动方式不科学,一些运动方式不对,甚至可能越运动越胖;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也是一个方面,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认为,针对肥胖症的诊疗尚未成为独立学科,也是我国体重管理面临的难点之一。现阶段医院接诊肥胖症患者,一般是哪个科室接诊哪个科室负责治疗,很少有医院打破学科划分,组建单独的“肥胖”学科。

专家表示,肥胖症的复杂性远超单一学科的范畴,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与体重管理需多学科协作,长期体重管理还应涉及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减重目标,关注患者整体健康问题。

在缺少独立学科背后,人才数量和教育培训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张忠涛还指出,以我国减重代谢外科为例,专业从业人员数量非常有限,人才的数量就更少。国内大多数内分泌科医生以治疗2型糖尿病为主,心血管医生以治疗心脏病为主,真正专业从事肥胖症诊治的医生数量非常少,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应对

湖南多家医院“升级”体重门诊

2015年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组建肥胖诊疗中心,通过开展多次肥胖联合门诊和多学科联合会诊,创新规范的肥胖糖尿病综合全病程管理模式。2016年,湖南省人民医院成立体重管理门诊,2022年进一步推出了体重管理联合门诊,初步实现了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截至目前,医院已经干预了近3万名肥胖患者。

为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行动,近期这两家医院开启“升级”行动,分别成立由多个临床学科专家组成的体重管理多学科会诊团队(MDT),积极发挥体重管理多学科会诊团队作用,进一步向社会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此外,湘雅三医院、湘雅二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目前都成立了体重控制的相关门诊。

治疗

关于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

除了生活方式的干预,体重管理目前还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

在药物治疗方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去年6月底,批准了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减肥适应证在中国的上市申请。意味着这款“减肥神药”在适应证范围内,可以常规使用了。

湖南航天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于勇文提醒,这种药物也并非人人适用。司美格鲁肽是一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简称GLP—1受体激动剂。其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可以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司美格鲁肽已被证明可以促进饱腹感,降低食欲。因此,司美格鲁肽可用于减轻体重,但不建议体重指数小于27千克/平方米的人群,以减肥为目的使用司美格鲁肽。

减重手术是通过缩小胃容积和/或缩短小肠有效长度,从而减少食物摄入,降低营养吸收,调节激素分泌,达到减轻体重、改善和缓解肥胖相关疾病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减重手术,需结合BMI、腰围、合并症情况及年龄、身体营养状况、手术耐受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我国肥胖和超重率高达50.7%,提醒:体重控制是长期任务,快不得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国超重和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从今年3月份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超重和肥胖率已达到50.7%,这意味着10个人当中,至少有5个人为超重和肥胖。不仅如此,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还会提升到70.5%。

从医学界对肥胖的定义,在我国把BMI大于等于28 kg/㎡定义为肥胖症。并且,肥胖症是一种容易发生,有进展性的慢性疾病。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已知有200余种疾病都与肥胖症有关,这里包括高血压、二型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病、高血脂等等。

与全身性肥胖的人不同,我国更多的人是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该肥胖类型不仅指的是BMI超出正常范围,还有需要大家注意的腰围。

当男性腰围大于等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5cm,则为腹部肥胖,而我国有3成的成年人都为腹部肥胖。腹部,有较多的脂肪堆积,将会呈现出“啤酒肚”、“将军肚”、“游泳圈”,这种形象不仅会影响一人的外在,还会对“内在”造成诸多影响。

如当腹部脂肪堆积过多,“脂肪”代谢过于活跃,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进入到血液中,就会干扰到肝脏代谢功能,进而增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会增加二型糖尿病的发生概率;

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不容忽视,腹部肥胖意味着体内代谢紊乱,血脂异常后,血液黏稠度增多,血管壁上形成较多的动脉粥样斑块,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与此同时,当血管壁的斑块越来越大,堵塞心脏或大脑后,还会导致心梗、脑梗的发生危险。研究表明,腹部肥胖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3倍;

腹部肥胖的人发生多种癌症风险也会与之增加,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等等。腹部肥胖会促使炎症分子,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对于有以上情况的人,很多人采用不吃饭的方式减肥,其目的是为了涂“快”,然而掉下去的也只是水分,正确方式是要想解决腹部肥胖,是一项长期任务。

既要健康饮食,还要合理运动,保证良好的作息习惯,综合因素下,让身体慢慢好起来。

#春日生活打卡季#

国家出手管理体重,中国肥胖人群高达4亿,这三省最多

文|王佳 《CC情报局》特约撰稿员

编辑|白金娜 王宇

核心提要:

1. 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继续推进体重管理计划。据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报告,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的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4.02亿。国家卫健委的数据表明,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遏制,2030年中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2. 据《糖尿病、肥胖和代谢》杂志分析,中国北方的肥胖发生率普遍高于南方。内蒙古(37.1%)、山东(37.1%)、河北(36.6%)的超重与肥胖发生率最高,广东、海南、江西3省最低。肥胖症已成为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位列全国第6大死亡和残疾危险因素。

3. 中国采用比国际更严格的肥胖判定标准。根据《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规定,BMI正常范围为18.5-24kg/m²,24-28kg/m²为超重,≥28kg/m²为肥胖,较世卫组织的超重(≥25kg/m²)和肥胖(≥30kg/m²)标准更严。此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即为腹型肥胖,近3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

4. 中国目前尚未将肥胖认定为疾病,但已纳入慢病管理。药物治疗适用于BMI≥28或BMI≥24伴有相关疾病者,但复胖率较高;手术治疗适用于BMI≥37.5或BMI≥32.5伴严重疾病者,效果显著但有风险。医学专家建议,减肥需要做个性化的评估,结合饮食控制、运动和专业指导,避免盲目减重导致健康问题。

国家为何出手管理全民体重?中国25岁以上超重和肥胖患者达4.2亿,全球第一

3月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从去年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开始,将连续三年推进体重管理。3月10日,政协委员、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点名记者减肥:“你太胖了,要弄得瘦一点,我们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是体重减下来,慢性病控制!像你这样的大肚子,是我们主要的目标!”

犀利直言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国家卫健委2024年12月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也被更多人关注到。目前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已超重和肥胖,高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37%,而且这一比例预计还会继续上升。

这份预警中国肥胖危机的指南发布不到三个月,今年3月4日(国际肥胖日),《柳叶刀》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给出了中国胖子的准确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4.02亿,数量全球第一。

1980年时,中国几乎见不到肥胖的人,但到2005年,肥胖人口估计已达1800万,而2009年则上升到1亿;仅16年间,中国肥胖人口就达到4亿左右。加上儿童肥胖人口,几乎超过了一半中国人患有肥胖问题。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表明,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将超过美国人口中70%的肥胖人口比例。

全球的肥胖人群地图,中国是第一。但中国的肥胖人口地图上,中国肥胖人群最多的省份是谁?

2023年8月,《糖尿病、肥胖和代谢》(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杂志发表了关于《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采纳了国内519家某大健康体检中心的数据,涉及中国31个省份243个城市,受试者共计1580万成年人(≥18岁),列出了各省肥胖人口地图。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北方超重、肥胖的发生率普遍高于中国南方。

内蒙古(37.1%)、山东(37.1%)、河北(36.6%)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最高,位列这份榜单前三。河南、宁夏、山西的肥胖率紧随其后。但中国的瘦子则普遍集中在南方,广东、海南、江西三省是我国肥胖率最低的省份。

按中国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划分,人均GDP较低的地区,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反映了发达国家中收入和肥胖之间已知的反比关系。

肥胖症已成为中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位列全国第六大死亡和残疾危险因素。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卫健委和其他15个政府部门,于去年6月启动了对抗肥胖的公共宣传活动。该活动将持续三年。

中国的肥胖BMI标准高于美国,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啤酒肚)

在我国,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但中国的衡量标准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

世卫组织认为,体重指数(BMI)——体重与身高之比——超过25 kg/m2为超重,超过30kg/m2为肥胖。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规定,在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kg/m2至24kg/m2之间,BMI在24kg/m2至28kg/m2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kg/m2就是肥胖。

但这个标准显然非常严格,超过了欧美的等于或高于30kg/m2的成年人的肥胖标准。

在此基础上,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对肥胖症的程度进一步分级:将BMI达到28kg/m2且低于32.5kg/m2为轻度肥胖症、达到32.5kg/m2且低于37.5kg/m2为中度肥胖症、达到37.5kg/m2且低于50kg/m2为重度肥胖症、达到或超过50kg/m2为极重度肥胖症。

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了24kg/m2和28kg/m2的BMI新方案,同时以男性腰围≥85cm和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肥胖的标准;取代了欧美的25kg/m2和30kg/m2的BMI肥胖标准

但BMI并非唯一标准,其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腹型肥胖,这类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往往更大。

从肥胖的“性别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中国41.1%男性体重超重。

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肥胖定义为慢性代谢性疾病。

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出版的医学学术期刊《内科医学年鉴》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作压力、长时间工作和长期吃外卖等不良饮食习惯与不加强锻炼等,正成为中国城市居民肥胖的高危因素。过去十年间,中国肥胖患病率增长了三倍,腹部肥胖患病率增长了50%以上。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俗称肚腩赘肉,常常表现为“救生圈”、“啤酒肚”,泛指囤积在腰腹部的脂肪组织。在中国,腹型肥胖人群的比例比全身肥胖的要高。

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蔺宏伟告诉《CC情报局》,认为“由于中国和欧美人种的差异,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也被称为苹果型身材,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这可能是人种差异或其他生理原因导致的。而欧美人主要以下肢和臀部肥胖为主,称为梨形身材。

腹型肥胖或者说将军肚,内脏脂肪堆积,直接和我们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腹围越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因为有更多的内脏脂肪沉淀在腹腔里,也沉淀在我们的肝脏里,更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二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腹型肥胖者患肥胖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卒中等)的风险比全身肥胖者更高。

当然,肥胖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引起支气管哮喘,肥胖低通气综合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导致腹腔压力增大,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多囊卵巢综合症甚至不孕不育等疾病。这也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最多的肥胖的类型。”

肥胖的流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0年,超重和肥胖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为907.68亿元,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和癌症5种主要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的42.9%,占2010年卫生总费用的4.5%。2023年,《BMC公共卫生》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体重相关的治疗成本在医疗卫生预算中的占比估计,将从2022年的8%上升到2030年的22%。

2019年全国11.98%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体质指数(BMI),死亡人数为54.95万。

而《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到1.164亿,居世界第一。

而“肥胖影响的胰岛素抵抗是中国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推荐的减肥食谱

我国尚未认定肥胖为疾病,如何治疗与减重?

体重从“私人的事”变成“国家的事”,除了全面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同时持续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文天林教授认为:“1997年,世卫首次将肥胖定义为疾病。2013年,美国医学协会承认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但肥胖在我们国家目前并没有被认定为疾病,也未纳入医保。

但在临床中,已开始把其纳入慢病管理治疗。目前服用减肥药和减重手术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减肥药适用于BMI≥28或BMI≥24伴有相关疾病且饮食运动无效者,优点是非侵入性和方便,但效果有限且有副作用。目前在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马斯克等人都曾公开宣称服用司美格鲁肽减肥,但这些减肥药,大多复胖率较高。

减重手术适用于BMI≥37.5或BMI≥32.5伴有严重相关疾病且保守治疗无效者,优点是效果显著且能改善代谢疾病,但有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在谈及近年来流行的减重手术时,蔺宏伟医生告诉《CC情报局》,“代谢外科手术的患者群体,主要以中年已婚已孕的女性为主,尤其是生完两个或者是三个孩子的女性居多。大多是在在怀孕期间,喜欢进食高热卡,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这些患者大多在生完孩子之后体重会迅速的增加,甚至超过200多斤,这样的患者较为常见。

当然近年来还有一个新现象,就是进行减重手术的儿童和青少年日益增多。我国代谢外科手术的指南规定手术适应症里年龄是在16岁到65岁,但是实际中,有些孩子在十四五岁,由于肥胖导致的严重二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不得不提前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来挽救健康。”。蔺宏伟医生同时提醒“做手术减重应慎重,并不是所有肥胖患者都适合做减重手术。代谢外科手术并非是万能的,做了手术不代表就能够瘦下来,手术后还需要在专业的外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

文天林教授还建议想减肥的朋友,“减肥前需要个性化评估、设定合理目标、饮食控制、增加体力活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减肥不当,容易越减越重,而且对于超重人群来说,盲目运动反而容易加重关节负担,带来其他健康问题。

切记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减肥效果,并确保健康和安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