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不足、爱吃零食……英国人成“西欧第一胖”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17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近日的统计数据显示,英国人的肥胖比例已经在西欧国家中排名第一。报道同时还对英国成为“西欧第一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运动不足、爱吃零食以及果蔬摄入不足等是主要原因。
资料图:肥胖者。
英国成“西欧第一胖”
64%成年人体重超标
据报道,目前,英国的成年人中,有64%体重超标,即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5,这其中28%的人BMI指数高于30,属于肥胖。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英国在该组织的体重排名为第10位,在西欧则排名第一。
报道指出,英国人近年来越来越胖。20世纪90年代,英国肥胖症的比例为14%,但今天,这一比例正好增长了两倍,其中超级肥胖(BMI在35以上)的比例已超10%。
报道称,肥胖无疑会给医疗体系、经济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以英国为例,据估计,英国国民保健系统(NHS)2014年至2015年期间,花在与肥胖相关疾病上的开支就高达61亿英镑,这比警察、消防与司法系统加在一起的支出还要多。
资料图:英国名小吃炸鱼薯条。
英国肥胖率为何更高?
运动不足,爱吃零食
同处欧洲的意大利(46%)、瑞士(42%)以及荷兰(47%)的肥胖率要远低于英国,这是为何?报道称,OECD的资深健康经济学家切奇尼表示,这与英国人的饮食有很大关系。
切奇尼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吃健康饮食的英国人还不到三分之一,同时,英国人喜欢含糖饮料显然是问题之一。
报道援引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称,2020年英国人均消耗的含糖碳酸饮料为78升,相比之下,荷兰为61升、瑞士58升,而意大利仅34升。
同时,全球肥胖联合会的统计数字显示,英国人更爱吃零食。例如,2016年英国人每月平均吃掉700克零食,虽然比爱尔兰少(770克),但却比荷兰(625克)以及意大利(192克)多得多。
与此同时,英国人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也相对较少。据调查,2020年,英国人均果蔬摄入量是101公斤。而意大利则为160公斤,瑞士108公斤、荷兰113公斤。
此外,英国人的活动量也不够,据全球肥胖联合会的统计,36%的英国人运动量不足。
切奇尼指出,这一情况还不仅限于英国成年人,与西欧国家儿童比较,英国儿童的活动量也比较低。他在报告中说,英国5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有31%体重超重或是肥胖,高于其它OECD国家和G20国家的平均水平。
资料图:英国一年一度的端煎饼赛跑比赛。
当局将推行一系列政策促减肥
专家:多吃果蔬,少喝含糖饮料
由于肥胖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如何减重已成为一个涉及政府政策与民众生活的重要问题。
英国卫生部门此前表示,政府议程中包含解决儿童肥胖问题,例如将禁止晚上9点之前播放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品的广告,并已就这些食品的在线广告全面限制问题进行了咨询。
从2022年4月起,英国还将限制零售商对非健康食品和饮料的促销;英格兰学校将在2020-2021学年获得3.2亿英镑的体育、运动补贴经费。
此外,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运动与肥胖学教授盖特利表示,英国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及具有长远目光来减少肥胖率,包括解决与用餐时间有关的“深层”文化问题、以及多吃果蔬和减少对含糖饮料的需求等。
肥胖人群占40% 美国成经受肥胖困扰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新网10月14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医学统计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根据对所有资料的研究,美国成为经受肥胖困扰人数最多的国家,肥胖人群已经占全体居民的40%。
根据这份报告,与199年至2000年的资料相比,2015至2016年之前,美国境内经受肥胖困扰的人数增长了30%。
2岁至19岁的美国年轻一代也遇到了肥胖问题,这个年龄段中18.5%的美国人都正在经历肥胖问题,15年来,这个数字增加了33%。
但与2013年至2014年的资料对比,这一指数的增长幅度并不大,当时,39.6%的成年人与17%的儿童都患有肥胖症。
根据这一报告,患有肥胖症的男性和女性所在组别中所占的比例几乎相等。40岁至59岁组中的女性和男性肥胖比例都比20岁至39岁组之中更高。
据悉,这一研究中的资料是从美国全国的身体健康状况巡回研究中心获得的,这些研究中心对美国公民的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进行了计算,这一指数被发达国家认为是能够确定人是否超重的标准体重。
教育部:2020年中小学肥胖率超10%,约3成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
近日,一份针对115余万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数据监测显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基本呈下降趋势,但视力、肥胖相关数据却在不断上升。
《新闻1 1》连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
近5年间,各学段超重和肥胖比例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20年我国大学生肥胖率为5.5%,而中小学则超过了10%。
大学生的肥胖比例是最低的,2020年只有5.5%,中小学则超过10%,怎么解决小胖墩的问题?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
对实际上超重的问题在中小学应该是比较普遍的。这里边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养成方面,在课业负担方面,还有包括饮食管理,作息时间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最近教育部连续印发了5个规范性的文件,包括作业管理,包括睡眠管理,包括体育锻炼、体质健康,还有课外读物等等手机的管理,都是要帮助我们的中小学生能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能够远离影响体质健康和影响视力的一些不良的或者说不合适的一些活动。
比如说手机的管理应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更少的去受到电子屏幕的影响,而且因为电子屏幕可能会让很多孩子会养成形成一种依赖或者是甚至上瘾的行为,我想这可能也是从教育部推出的5项管理来讲,也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
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学生为30%,为何会有这种变化?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
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最高,大学相比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都有明显下滑。这与学制或教育政策相关,小学生没有任何升学压力,小升初都是就近就便入学,不再举行入学考试和升级考试,所以在小学里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安排没有那么紧张,课余作业各方面压力都比较小,所以小学生能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而初中到高中,学习压力在进一步提升。另外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习惯也没有养成,所以课业负担加重,再加上升学压力,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就会出现明显下滑。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最差,是因为“懒得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
在人们的期望中,大学生没有了更高的升学压力,应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或参加各种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可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大学体育课只有一二年级有,而且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大学里学生的生活兴趣更加丰富多彩,很多人会更多地受到学业或其他事情的吸引,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参与非常少。这可能是到了大学之后,反而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下滑的原因。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如何实现?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
我们要把原来已有的政策变成管理项目,要求各地各校真正抓好落实。我国校园体育教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师资和场地设施不平衡不均衡,现在首先要求要把课上好,同时要充分保障活动时间。这样,尽管在老师并不那么专业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去组织一些相关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我们也鼓励因地制宜地把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体育课堂中。主要是要确保孩子能够学会一到两项的专项运动技能,同时能够保障他们的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这是硬指标,我们希望各地各校加强督导,而且要把落实情况作为学校、校长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要有“健康副校长”,是强调专业?还是专项?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
健康副校长既强调专业性,也强调专项性。健康副校长不一定是学校的副校长,而是由学校聘任包括卫健部门、医生、安全等等方面的专门人士,让他们兼职健康副校长,来指导学校开展好健康教育、卫生管理,包括校园的体育活动。
编辑:吴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