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肥胖率(我国儿童肥胖率为多少)

文章目录:

儿童超重肥胖率或将超30%,怎样才能养出“精瘦墨黑”的上海小囡?

“上海学龄前儿童每日在园平均户外活动时间从2023年的86分钟增至2024年的99分钟,但是,园外身体活动时长却严重不足:工作日仅为51.5分钟,周末为121.2分钟,中高强度活动时间更是低于国际标准。”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蓝皮书(2024年)》发布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公布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怎样才能养出“精瘦墨黑”的上海小囡?

2015年起,江帆团队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对上海200所幼儿园开展持续调研,“对照国际标准的儿童早期发展指数,上海新入园儿童的早期发育指数符合正常轨迹的比例从最早的83%,到目前稳居90%以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江帆说,儿童早期发展指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针对孩子学前教育和入学准备的测试,孩子的水平越高,也代表未来开展幼小衔接、进入学校学习的适应情况越好。

随着上海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的开展,城郊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在下降,2016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幼儿园与郊区幼儿园的孩子符合正常轨迹的水平差异为8.9%,到2023年这个数据已经下降到3.4%。此外,儿童的超重率、近视率、屏幕暴露时间持续下降,睡眠时间持续得到保障。

江帆团队对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身体活动应达180分钟,其中,至少60分钟为中高强度运动。与此同时,每天应参与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但是,上海孩子即便加上园内活动,仍存在明显缺口,活动时长和中高强度活动时长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的比例也较低。”

江帆解释说,“身体活动”不仅包括体育运动,还涵盖日常玩耍、家务等,但是现代生活方式中屏幕时间增加、户外空间受限等因素,导致儿童“动得少、坐得多”。

据了解,上海自2019年起倡导幼儿“户外2小时活动”,园所积极为儿童提供在蓝天白云下活动的时间和场地,确保2小时活动有序开展。2024年,全市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长较上年增长15%,部分幼儿园尝试将户外活动理念延伸至一日生活。

上海一方面关注幼儿园户外活动材料的投放和使用,引导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开展观察与反思,基于证据调整材料数量和结构化程度,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同时将幼儿活动的观察记录、分析评估落实在班级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不少幼儿园开展基于实证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结合倾听、复盘的信息辨析幼儿正在发生的、有意义的学习,为后续活动设计与实施提供依据;上海还采用数字化手段监测儿童在园户外活动质量,对幼儿户外活动进行全过程、无感式、伴随性的数据采集,将活动时长与儿童体检数据联动分析,推动幼儿园科学调整课程安排。

在上海,园所经常用上午的90分钟或100分钟的时间来承载儿童的户外活动,下午的20分钟或者30分钟则是打通“户外2小时活动”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老师也会了解儿童上午的活动状态,下午安排适量的活动,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锻炼,让儿童在运动中“面带欢笑、身上有汗”。

与此同时,上海启动“梦想改造园”活动,鼓励幼儿园打破传统设计理念,探索孩子喜爱和梦想的环境建设。目前,全市已实施了494个空间改造项目,优化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幼儿园游戏场地生均面积平均达标率为94.5%。

江帆表示,身体活动除了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身体心血管和骨骼健康,遏制近视的发生,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情绪,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

怎样养出“精瘦墨黑”的上海小囡?江帆建议,家庭与幼儿园需形成合力:“家长应减少孩子屏幕暴露时间,多带他们参与户外探索;幼儿园则可设计‘家庭运动任务单’,让活动从园内延伸到园外。”

目前,社区资源也被纳入解决方案。上海正探索将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嵌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并通过立法明确学前教育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同步推进。

文字:曹轶姗

图片由AI生成

编辑:袁曼舒

校对:曹铒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中国疾控中心: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

【中国疾控中心: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介绍,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农村超过了城市。赵文华表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有重要作用。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帮助孩子实现充足的身体活动,尽最大努力减少静态行为时间、减少看屏幕时间。如果体重和身高相比,体重长得太快,就要采取行动,但一定不要盲目减肥。(中国网,希隆)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我国儿童肥胖超3% 遗传因素超4成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沙琼】今天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发布了我国第五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结果显示,40年间我国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变化显著。以5~5.5岁年龄组为例,男童和女童体重分别增长了3.70kg和3.28kg,身高分别增长了8.0cm和8.2cm。城乡儿童身高体重差别逐渐缩小。以4~5岁年龄组为例,从1975年到2015年,男童身高的城乡差由4.0cm缩小到0.6cm,女童身高的城乡差由4.3cm缩小到0.4cm。

而相对于国际儿童发育水平来看,2015年我国调查的九市城乡7岁以下各年龄组儿童体格发育平均水平均己明显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儿童生长标准。其中,城区儿童体重超出0.1~1.2kg,身高超出0.5~2.1cm。农村儿童体重超出0.3~0.9kg,身高超出0.3~2.1cm。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研究员朱宗函介绍,根据2005年的调查结果,0-7岁平均超重率大概3%,部分地区超过了10%!超重、肥胖日渐成为中国孩子的突出健康问题,爸妈们不再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吃不好,而是担心体重比年龄长得还快!

为啥会有这么多小胖子?中外儿童身体发育有何差异?如何解决呢?我们邀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教授来为您解读!

每六个儿童中就有一个胖子

据媒体报道,《2015青少年健康体重管理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在中国的儿童里面,平均每六个就有一个是肥胖者,超重者占全部儿童的8.3%,肥胖者则占8.5%,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调查显示,肥胖也已成为一种社会压力,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嘲笑过肥胖者的比例,小学是20%,初中是30%,高中是40%,比例逐渐增高。

更为危险的是,这些肥胖的孩子,还面临着延续性肥胖的危险。中国疾控中心连续20年监测儿童体重的问题。监测表明:如果你在小学胖,你有50%的可能性在长大之后还是个胖子。如果在初中是胖子,有70%的可能性长大后还是个胖子。

营养过剩是一个全球趋势。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李鸣曾在媒体发布会上提供数据说,从1985年到2010年,我国儿童超重从1.1%增到9.62%,肥胖从0.13%增加到4.95%。“这是以十倍的速度在增长,差不多接近于数量级的差异,赶得上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儿童肥胖遗传因素占40%~60%

2012年6月,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问题已经日益突出。说到引起儿童肥胖的原因,马冠生主任提到,肥胖基因遗传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父母肥胖,孩子更易肥胖。遗传对孩子肥胖的影响因素占到了40%~60%。

所以,要想孩子不变成小胖子,父母在怀孕前都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降低肥胖风险。

饮食丰富,能量摄入超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逐渐从吃不饱变为吃得饱、吃得好,现在已经变为营养过剩。随着饮食种类的丰富,能量密度高(100克食物中所含的能量)的食物越来越多,动物脂肪摄入增加,水果蔬菜相对较少,导致儿童很容易能量过剩,导致肥胖。

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减少

“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看IPAD等电子产品,这些都会长时间占用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食物在体内代谢速度慢了,容易积聚脂肪而致肥胖。”马主任说。

此外,还有调查数据显示,66%的学生表示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接近44%的小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而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上楼乘电梯,出门坐汽车,孩子们的体力劳动减少;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锻炼。这些都是导致孩子缺少运动,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胖乎乎才健康

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孩子胖乎乎的才是健康有福气,所以现在新生儿中出现很多巨大儿,这些都是未来的肥胖因素。

马冠生主任强调,“胖”并不意味着身体“结实”,而会增加成年后慢性疾病的风险。青少年肥胖有极大的 健康隐患 。

一方面,它可能导致成年肥胖,有调查显示,45%至50%的小学生肥胖者和60%至70%的中学生肥胖者到成年后仍然肥胖。而肥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

另一方面,还会导致诸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闭性格。

不得不说,中国近40年发展飞速,就连儿童肥胖也已“赶超”国外!

中国青少年肥胖人数已远超日韩

据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过去30年里,中国的肥胖率急剧上升,导致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这份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和美国人相比,中国人仍看来苗条,美国的肥胖人口占了全球肥胖人口总数的13%,而中国和印度加起来共占15%。报告指出,美国男性肥胖或超重的人数是中国的三倍,女性则为两倍。

虽然中国的肥胖问题多出在成年人身上,但儿童和青少年也未能幸免。该研究报告的作者表示,中国儿童的肥胖问题令人担忧:研究发现,20岁以下的中国男孩中,有23%超重或肥胖,女孩中该比例为14%。这些数字远远超过了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其他高收入国家。但儿童肥胖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各种癌症。

中国青少年糖尿病人数是美国的4倍

2012年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 .2亿。

全球著名肥胖问题与营养专家、北卡罗来纳大学跨学科肥胖症研究中心主任巴里·波普金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的一项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对中国300个社区的2.9万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国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0.5%)的四倍,中国有170万青少年饱受糖尿病之苦,另外还有2770万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

另外,有14.9%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糖尿病前期症状,如血糖水平升高,并可能已经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造成长期损害。

这项研究还发现12.1%的中国青少年炎症发病率高,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而在美国只有8.5%的青少年存在这种情况。

如何预防儿童肥胖呢?马冠生教授强调,这要从父母开始,从娃娃抓起。

父母:从备孕开始防肥胖

马冠生主任指出,预防儿童肥胖要才从娃娃抓起,从预防巨大儿出生做起。

二胎政策放开后出现很多高龄孕妇,很多人怕流产,运动量很少,这样最容易妊娠期肥胖,生出巨大儿。

建议夫妻在备孕阶段就开始注意均衡饮食,多运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身材。怀孕后即便是高龄产妇也需要适当运动,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减少巨大儿的可能。有数据显示,巨大儿成年后患慢性病的风险高与正常体重的新生儿,所以,爸妈可千万别把巨大儿当作有福气的健康宝宝啊!

孕产期如何饮食是关键,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就为孕产妇们提供了详细的膳食指南,孕产妇们可以照此健康饮食:

儿童:每天运动1小时 多吃蔬果

科学界比较公认的减肥方法还是比较“老套”: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中国已有科研人员用实验数据证明通过每天“少吃几口”,或快走30至40分钟就可以避免因积累下过多能量而导致超重乃至肥胖。

马冠生教授认为,预防儿童肥胖需要加强运动,儿童每天的运动量不应该低于1小时。

虽然肥胖会对儿童造成很多健康隐患,但儿童在减肥的同时更要注重健康,不能盲目。儿童骨骼、器官、智力等还在生长发育中,其减肥前提要保障体格正常发育,所以,不主张儿童快速减轻体重,更不主张使用药物、饥饿疗法或手术,而提倡在饮食的选择和控制以及运动锻炼上严格把关,对由“肥胖”引起心理障碍的儿童少年进行心理干预等等。

对待肥胖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预防。在医学界,“成人病从儿科预防”的理念已经建立。确定各年龄段孩子的身高体重指数,督促处在轻度肥胖的孩子及时采取减肥措施,还有重视婴幼儿早期的营养结构等等。

同样,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就为儿童人群提供了详细的膳食指南和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