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假肥胖(判断是否肥胖的方法及其判断标准)

文章目录:

如何辨别“胖”的真假

首先呢得来了解一下虚胖跟实胖的区别吧,虚胖首先得从食量来说,一般啊这虚胖的人,吃的东西其实并不太多。如果是真的胖的人呢其实胃口很食量是很大的。第二点就是虚胖的人,身体是容易疲劳的,随便动一下就觉得累,而真正胖的人,可能还是精力很旺盛的,虚胖的人手脚这些地方都容易出现肿胀、水肿。总的来说象形性的部位会身体,躯干部位相对比较肥胖一点,这些人都会容易怕冷,不太容易出汗,平时的运动比较少,虽然看起来比较胖。但是肌肉是松松垮垮的,睡觉和日常小便的颜色也和真正肥胖的人不太一样。

在生活中大家潜意识里的胖子是否都是一个样的,体型偏大,体重大。但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胖子和胖子也是有不同的,有些人的胖给人的感觉是壮,大块而结实,吃的也很多,这种就是真胖子,因为他们身上的肉都是货真价实,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实货。

还有一些胖胖呢看上去就显得不那么精神,容易疲累,吃的也和正常差不多,甚至还要少,像这样子的,我们通常称之为虚胖。和真胖不一样,虚胖并不是因为摄入食物过多,而是因为生活习惯无规律导致内分泌紊乱,身体上出了问题,从而变成虚胖体质。

想分辨自己是真胖还是虚胖也比较容易,下面列出两者不同的特质,可以相对比照一下。

真胖子的一些特征:

  1. 饭量比较大,吃得比较多,容易有饿的感觉。
  2. 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肉多,看起来得结实。
  3. 脸色红润状态好
  4. 总是口干舌燥

部分虚胖特征:

  1. 食量和正常人差不多,也不太会有饥饿感
  2. 整个人显得不是很精神,容易疲惫
  3. 脸色没有胖的人那么红润,偏白或青。有些人说话还会有有气无力的情况
  4. 怕冷,不太流汗。手脚也容易感到肿胀,蹲下时小腿肿胀的感觉更为明显
  5. 平时运动少,身体上的肉显得虚浮,不结实

真胖的最最最直接的原因是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吃的多,运动量又不够,多余的能量就只能变成身体上的肉了。但虚胖不一样,虚胖的人其实吃的不多,是因为作息习惯的不规律,导致内分泌紊乱,使身体里多余的水分等各类物质不能正常的排出身体,让人变成了虚胖。

变胖的原因不同,减肥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样。胖胖们身上都是实实在在的肉,要想减去当然也得脚踏实地,运动节食互相搭配,一个都不能少。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而且特别漫长的,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内心。但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可以考虑考虑减重手术这种强制性的方法。节食对虚胖的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虚胖是亚健康的体现之一。现在的人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日常生活的压力也在加大,亚健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想要摆脱这种状态就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入手。必须养成好的生活规律,坚持锻炼身体,让身体回归正常,这样才能真正的将虚胖减下去。

加油!遇见最美好的自己[大笑]

别让体重秤“欺骗”了你 是否肥胖要看这些指标→

说到肥胖,体重是大家首先想到的判断指标。然而,如何科学地判断一个人的体重是否正常?哪些指标又能真实地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呢?

如何定义肥胖和超重

首先,我们来谈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肥胖。

一个常用的评估标准是体质量指数(BMI),可使用体重(单位为千克)除以身高(单位为米)的平方来计算。

根据BMI的数值,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划分:正常范围为18.5~23.9,24.0~27.9属于超重;大于等于28则被视为肥胖。

此外,腰围、腰臀比、腰高比、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等,也是常见的健康评估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身体脂肪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以下表格展示了中国人群肥胖症的常用诊断标准。

不同标准,关注点不同

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体重和体形不只是穿衣服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还和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BMI作为一种简单的评估工具,能够提供对体重状况的初步判断,但它有时候也会“不靠谱”。

BMI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准确反映身体的组成和脂肪的分布情况。比如,有些人肌肉较多,BMI值较高,但实际上并不是肥胖。而某些体脂肪比例较高的人,即便BMI显示在正常范围内,仍然可能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

此外,腰围的增加通常意味着腹部脂肪的堆积。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是评估腹部脂肪的重要指标。

例如,有的人并不觉得自己胖,但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腰围超标,这才意识到是肚子上的脂肪过多。过多的腹部脂肪,就像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会大大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体脂率是指体内脂肪占总体重的比例,它是评估超重和肥胖更精确的指标。与BMI相比,体脂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体内脂肪的水平。有人为了健身,专门去测量体脂率,结果发现尽管自己的体重并不重,但体脂率偏高。其实,这样的瘦属于“假瘦”。

内脏脂肪面积是指积聚在腹部器官周围的脂肪。若内脏脂肪面积超出正常范围,这些脂肪会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身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内脏脂肪过多,不仅可能引发脂肪肝、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还会增加心脏病及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

(来源:健康中国)

责任编辑:赵汗青

别让体重秤“欺骗”了你 是否肥胖要看这些指标→

说到肥胖,体重是大家首先想到的判断指标。然而,如何科学地判断一个人的体重是否正常?哪些指标又能真实地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呢?

如何定义肥胖和超重

首先,我们来谈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肥胖。

一个常用的评估标准是体质量指数(BMI),可使用体重(单位为千克)除以身高(单位为米)的平方来计算。

根据BMI的数值,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划分:正常范围为18.5~23.9,24.0~27.9属于超重;大于等于28则被视为肥胖。

此外,腰围、腰臀比、腰高比、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等,也是常见的健康评估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身体脂肪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以下表格展示了中国人群肥胖症的常用诊断标准。

不同标准,关注点不同

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体重和体形不只是穿衣服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还和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BMI作为一种简单的评估工具,能够提供对体重状况的初步判断,但它有时候也会“不靠谱”。

BMI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准确反映身体的组成和脂肪的分布情况。比如,有些人肌肉较多,BMI值较高,但实际上并不是肥胖。而某些体脂肪比例较高的人,即便BMI显示在正常范围内,仍然可能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

此外,腰围的增加通常意味着腹部脂肪的堆积。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是评估腹部脂肪的重要指标。

例如,有的人并不觉得自己胖,但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腰围超标,这才意识到是肚子上的脂肪过多。过多的腹部脂肪,就像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会大大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体脂率是指体内脂肪占总体重的比例,它是评估超重和肥胖更精确的指标。与BMI相比,体脂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体内脂肪的水平。有人为了健身,专门去测量体脂率,结果发现尽管自己的体重并不重,但体脂率偏高。其实,这样的瘦属于“假瘦”。

内脏脂肪面积是指积聚在腹部器官周围的脂肪。若内脏脂肪面积超出正常范围,这些脂肪会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身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内脏脂肪过多,不仅可能引发脂肪肝、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还会增加心脏病及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

(转自:健康中国)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