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导致肥胖(饥荒长肉)

文章目录:

为什么会越来越肥 帮你分析了这5个原因

肥胖是当下人们存在的较为常见的问题,容易导致人们出现亚健康甚至疾病,比如脂肪肝、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方式的便捷,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肥胖的群体越来越庞大,其引发的不良后果也越来越明显。

那么肥胖是怎么引起的?

1、遗传问题

肥胖遗传是一种先天性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或者两人均肥胖的情况下,那么其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是较大的,而且也可以认为其子女较常人更容易肥胖,所以如果有家族遗传肥胖的情况下,你的肥胖可能会比常人要更容易。

2、饮食问题

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大家对于美食的标准不断上升,而且经过了饥荒年代后,很多长辈对于下一代的营养问题格外关注,在没有专业指导下,很容易出现营养过剩等问题,所以导致肥胖问题也越来越年轻化。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是引发肥胖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现在大家生活的压力很大,为了缓解不良情绪,很多人选择暴饮暴食来疏解烦恼。所以想要减肥的朋友,建议在情绪不好时,选择健身、爬山等方式来消除烦恼,而不是通过饮食,这不仅会使人肥胖,最可怕的是暴饮暴食背后的隐患。

4、运动问题

随着大家生活方式的便捷,需要消耗能量的运动越来越少,与过去相比,大部分人消耗热量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摄取的能量却日渐增多,从而引发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而肥胖的发生也会导致运动的懈怠,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增加减肥的难度。但是运动是减肥一个重要手段,只有消耗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时,人才会减肥成功,所以想要减肥的群体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增加运动量。

5、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也会导致肥胖的发生,比如内分泌紊乱、抑郁症、肝功能异常等,这些疾病的存在是导致肥胖的间接因素,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从原发疾病下手,先治疗原发疾病,再解决肥胖问题,但如果肥胖程度严重的话,可能也会造成原发疾病病情的加重。

以上几点是引发肥胖的常见因素,随着目前肥胖人群的增加,及肥胖所引发的诸多健康问题,减肥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想有效、健康的减肥,最好了解一下肥胖的原因。

来源: 华商网

糖大夫讲堂 | 肥胖不只是“吃得多、动得少”,真相可能是“脑子饿了”

开栏语

做糖尿病的管理达人,当内分泌疾病的调理师。“糖大夫讲堂”由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唐咸玉专家团队主讲,带您走近内分泌世界,为您科普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西医防治知识,分享临床诊疗小故事。为健康助力,为生活增彩。

生活中,有些人似乎总是难以摆脱肥胖的困扰。他们明明努力控制饮食,却依旧难以抵挡食物的诱惑;他们坚持锻炼,但体重却迟迟不见明显下降。甚至被简单地贴上“自控力差”“管不住嘴”的标签,从而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陷入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泥沼。然而,肥胖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它背后隐藏着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很多时候并非个人意志力所能完全左右的。

2024年,国家卫健委重磅发布了由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精心编写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版)》。在这一最新版本的指南当中,对肥胖症的病因展开了全新且全面、深入的剖析。

身体“故障”诱发肥胖

肥胖大致可以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这里所提及的继发性肥胖,指的是由其他能够引发代谢异常的疾病所造成的肥胖。

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宛如人体代谢的强大“发动机”,当不幸患上这种疾病时,激素的分泌会显著减少,代谢的速度也会随之大幅减慢,从而致使摄入的食物无法正常进行代谢,进而转化为大量堆积的脂肪。

其次是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种疾病在育龄期女性当中较为常见,会出现雄激素水平急剧飙升、月经紊乱等症状,同时还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情况,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代谢异常,脂肪便趁机在腰腹部位大量地堆积起来。

再比如皮质醇增多症,患者通常会呈现出一些特殊的体征,像是水牛背、满月脸、皮肤紫纹等,同时可能还会伴随有高血压等诸多问题。

另外,部分药物也潜藏着使人增重的风险,像精神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都是常见的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基因埋下了“肥胖种子”

遗传因素在肥胖问题当中所占的比重绝对不容小觑。倘若父母双方都属于肥胖人群,那么后代肥胖的概率会超过80%。与肥胖易感性相关的遗传基因,广泛涉及到能量代谢、食欲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等众多方面。或许在胎儿时期,这些患者的食欲、代谢模式就已经与常人存在差异,即便他们始终保持饮食健康、规律运动,仍然难以成功摆脱肥胖的困扰。

大脑饥荒,肥胖趁机而入

在该指南中,基于病理生理的分型将肥胖症细致地分为了四种类型,其中脑饥饿型位列首位。在用餐时,如果女性每餐摄入的热量超过894千卡,男性每餐摄入的热量超过1376千卡,便属于脑饥饿型肥胖。大脑的摄食中枢会极其强烈地发出食欲信号,促使身体过度地摄取食物,这种强烈的欲望令人难以抑制。所以,很多减肥药或者治疗肥胖糖尿病的药物,多数是通过作用于大脑摄食中枢来发挥其功效的。

情绪“开闸”,催生肥胖“大包袱”

肥胖分型当中还有情绪饥饿型肥胖,也被称作享乐性进食的异常。当患者处于压力巨大、焦虑不安、孤独寂寞等状态时,大脑的情绪“开关”就会被悄然触动,内心仿佛出现了一个急需填补的空洞,于是身体便迅速开启“狂吃模式”,高热量饮食成为了“情绪安抚剂”,多余的热量迅速积累并转化为脂肪,从而引发情绪饥饿型肥胖。究竟是不是情绪在暗中作祟呢?我们可以通过焦虑行为问卷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等方式来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所以,如果想要切实减轻体重,首先必须密切关注自身的情绪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成功打破肥胖的怪圈。

综上所述,肥胖者不应一味地过度自我责备。倘若减重的过程困难重重,不妨前往医院内分泌科仔细排查病因,需要进一步完善甲状腺功能检测、胰岛素水平检测、性激素(女性)、妇科彩超、皮质醇检测等,同时伴随有心理问题者,建议进行精神心理疾病等评估。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平衡的饮食,坚持进行规律的运动,顺应身体的独特特点,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减轻体重。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深刻理解肥胖的形成原因,乃是战胜肥胖、拥抱健康的关键第一步。

医学指导:

供稿: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赵晓华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

研究报告:全球有数亿人因为肥胖而营养不良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5日报道,全球营养报告组织发布的2016年报告指出,肥胖及饥荒同时令全球营养不良现象加剧。全球44%国家的营养不良及肥胖数字都“十分严重”。

全球营养报告组织在129个国家展开研究,发现全球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营养不良。研究专家指出,营养不良现已变成一种“新常态”。

报告的作者指出,全球肥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是对全球的“惊人挑战”,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有此现象。

报告指出,有数以亿计的人因为肥胖问题而营养不良。他们血液内的糖份、盐份及胆固醇含量都太高。

研究的联合领导人科琳娜•霍克斯(Corinna Hawkes)说,报告重新定义了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就是营养欠佳——任何人没有摄取足够营养就是营养不良。”她还说:“营养不良的后果可以是人变得太瘦,或生长速度缓慢……也可以过重,或者血糖过高导致的糖尿病。”

报告显示,在减低体重不足儿童的数字方面,不少国家进度良好。不过,很少国家在处理肥胖及相关疾病方面取得成绩。五岁以下的儿童中,过重的与过轻者的数目近乎一样。

另一名领导研究的学者劳伦斯•哈达德(Lawrence Haddad)说:“我们身处的世界里,营养不良现已成为常见现象……这样的世界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报告作者呼吁各国投入更多金钱及政治承诺去处理营养不良的问题。报告指,每向营养项目投入1美元,就会得到16美元的回报。(实习编辑:彭思宇 审核:谭利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