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知多少?
2017 年 10 月 11 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世卫组织在《柳叶刀》中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过去四十年中,世界各地5 岁至 19 岁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增加了十倍。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 2022 年,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数将超过中度或重度体重不足人数。
儿童肥胖症是指儿童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或者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以上时,即为肥胖症。
1. 婴儿期(即1岁以内的孩子)
在婴儿期,孩子活动范围小,吃的食物又营养丰富,加上有的父母给孩子进食不予控制,孩子一哭就给他吃东西。这么一来,便出现肥胖,在婴儿期肥胖的孩子,到二三岁后肥胖现象可以改善,但有一部分则持续发展,一直维持到成年。
2. 学龄初期(即6-8岁儿童)
这个时期的儿童,就餐常不够规律,且有进食过快的习惯。有专家认为,进食过快与肥胖有关。另外,学龄初期的儿童多注重吃主食,而且吃得多,对吃蔬菜则往往忽视。其结果是使体内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1岁以内的体重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前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月龄×0.7
后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4.2 (月龄—6)×0.4
一般情况下,1周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约9千克。
2~12岁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体重,可按以下公式推算:
体重(千克)=(年龄—2)×2 12=年龄×2 8
例如,一个6岁的儿童,其标准体重为6×2 8=20千克。
1、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例如每次婴儿哭闹时,就立即喂奶,时间长了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给婴儿喂高热量的固体食品,使体重增加过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过度营养等,均可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父母离异、丧父或者丧母、被虐待、受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而造成不合群、不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3、缺乏运动
儿童肥胖一旦形成,由于行动不便,便不愿意活动以至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肌病或严重智力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能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4、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近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5、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解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去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肥胖与糖尿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另一方面,在2型糖尿病的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大。腹部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者。
肥胖儿童由于血液里的脂肪含量超出了人体的代谢能力,因此容易产生高血脂。我们的调查发现肥胖儿童中有高血脂者占13.2%。
大约有一半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又称为肝脂肪变性,是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内造成的。
早期可没有症状,随着脂肪堆积的增加,可渐渐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表现。轻、中度脂肪肝多数是可逆的,经过减肥、调整营养结构,脂肪肝可以减轻甚至消失。但是如果掉以轻心,发展下去则可能合并脂肪性肝炎,到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
肥胖者发生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肥胖者的4~5倍。许多研究也已证明,儿童时期的肥胖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肥胖儿童有可能在青春期即发生冠心病,过早地出现高血压,而且往往比较难治。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
肥胖儿童常常在夜间睡眠时出现阵发性呼吸暂停,即所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综合征与肥胖、气喘有关,发病隐匿,患儿睡眠时可有打鼾,面色发青,有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往往由旁人发现,患儿醒后精神难以恢复,疲惫不堪,睡眠质量差。
1.行为治疗
教会患儿及家长行为管理方法,年长儿应学会自我监测,记录每日的体重、活动、摄食及环境的影响因素等情况,并定期总结,父母帮患儿评价执行治疗的情况及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行为习惯。
2.心理治疗
肥胖症患者一般有自卑感、抑郁等心理问题,医生对患者应表示同情, 鼓励患者克服悲观情绪,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同时耐心仔细介绍肥胖症的相关因素及对患者个体进行分析与指导, 使患者能认真正确接受治疗。鼓励患者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正确认识自身形体的改变,积极参与到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中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因此制订减肥计划必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达到目的,以免造成对人体不必要的损害。除了医学上的应对,孩子们的心理建设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通过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教会他们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周围环境的异样眼光。遇到社交难题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为孩子营造一个包容与理解的成长空间。
(注: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7岁以上肥胖儿童近3500万!我国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丨有理数
最近有网友在某论坛上发起话题,“现在的小学生到底有多高?”,评论里有说“看见1米7的孩子穿着小学校服”的,也有说自己表弟“才小学二年级,身高跟自己初中时差不多”的……虽然只是个例,但最新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体格发育水平确实一直在提高,“大高个儿”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我们收集了1975年以来中国儿童体格发育的调查数据,整理出了各年龄段儿童在40年间身高增长幅度以及体重的变化。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可谓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欢喜”孩子越来越高了,同时也“忧愁”他们似乎越来越容易胖了。
▲图/视觉中国
相比父母那一代 现在的孩子有多高?
1975年,刚出生的宝宝平均身长在50厘米左右,到了6岁能长近57厘米,平均身高108厘米左右。而今天,5岁的孩子平均身高能达到116厘米,相比40年前,高了约8厘米。
各年龄段儿童与过去相比,普遍都长高了,其中“超高”儿童的比例也在上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公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参照标准》(2009年),“超高”儿童相比同年龄段普通儿童,身高差能达到9厘米。
孩子个儿高,家长自然欢喜,但因为身高享受不了免票以及“儿童票”的优待也让许多家长头疼不已。目前,中国铁路规定1米2以下的乘客可以免票(一位成年旅客仅可携带一名免票儿童),身高在1.2-1.5米之间的,需要购买儿童票,而身高超过1米5的则需要购买成人票。如果按照上图的儿童生长参照标准,那么普通儿童超过6岁就不能再享受免票待遇,到了12岁就需要购买成人票。而“超高娃”超过5岁就需购买儿童票,等到10岁就要购买成人票了。
长高是好事 但肥胖和超重也不能忽视
连续40年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显示,我国儿童的体格越来越好,身高与体重都有明显的增长,但体重的增长似乎有些过快。2006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抽样调查的儿童中有3.19%的人被检出为“肥胖”。而1986年,这个比例还只有0.91%。
在调查的9个城市里,上海、北京的儿童肥胖检出率一直居高。但最近一次的调查周期(1996年-2006年)显示,两座城市的增长幅度有所降低。而二线城市,包括南京、武汉、福州、哈尔滨,儿童肥胖检出率的增长十分迅猛,幅度达到128%。
1996年以前,儿童肥胖检出率一直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域特征,而1996-2006年间,中部地区的“小胖墩”逐渐变多。南方儿童的肥胖检出率虽然最低,但年平均增长幅度却是最大的。
儿童肥胖不仅仅跟吃有关
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儿童生长在一个“促进肥胖环境”中,有些文化也将孩子轻度肥胖看作是“健康、体质好”的表现。有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多吃、并且想着法儿给孩子吃好的——“来,这个多吃点儿”、“那个也来一点儿”、“再加一碗米饭吧”……
专家指出,饮食过量、营养不均衡是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但运动量和睡眠不足也是重要的“肥胖因素”。世卫组织建议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进行一小时的高强度运动。而最新发表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研究成果》指出,我国超过一半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量没有达到世卫组织的建议值,“这与电子产品的使用增多、静坐时间延长有关”。
在一项针对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的运动表现测试中,来自50个国家的110多万名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20米穿梭来回跑”,然后研究机构根据他们完成的距离以及速度进行打分,从而比较出各个国家儿童、青少年运动量和运动表现的差异。研究得出,来自非洲和北欧国家的儿童和青少年运动表现最强,平时的运动量最大,而中国孩子的运动量及运动表现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此外,我国儿童普遍存在“觉不够睡”的情况。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要睡13个小时以上,小学生每天至少要睡10个小时。而去年国家卫计委在儿童、青少年睡眠状况的专题调查中发现,6-17岁的孩子每天平均睡眠只有8.45小时,睡眠不足比例近70%。
去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当前我国7岁以上的学龄儿童肥胖人数近3500万人,而主要大城市7岁以下的肥胖儿童人数超过400万人。如果不加以控制,10年后我国肥胖的儿童总数将接近5000万人。
专家指出,儿童期肥胖不仅影响当前的身体发育,也会增加成年后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病的发病几率。因此,学校、家长和社区应该配合起来,积极培养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数据新闻编辑 陈颖 新媒体设计 陈冬
《柳叶刀》:预计到2050年,1/3的儿童青少年将面临超重或肥胖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王圆)据《柳叶刀》(The Lancet)3月8日发表的一项全球分析,若不采取紧急政策改革和行动,预计到2050年,全球三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5-24岁)约7.46亿人,将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该研究由全球疾病负担研究BMI研究协作组(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BMI Collaborators)完成。
研究分析,过去三十年来,全球在应对日益严重的肥胖危机方面严重失败,导致全球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人数急剧增加,已从1990年的1.98亿增长至2021年的4.93亿。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人数将达到7.46亿人,其中更为严重的肥胖患病率大幅增加至3.6亿,较2021年增加1.86亿。
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主要健康风险因素,不仅缩短寿命,更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在未成年阶段就可能引发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旦形成肥胖,儿童青少年很难恢复正常体重,进入成年后肥胖几乎无法逆转,还将面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更多健康风险。
公共卫生策略需区分超重和肥胖人群,采取不同干预措施。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由于超重人群比肥胖人群更多,未来的目标主要为防止超重发展为肥胖。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推行健康教育、母乳喂养、产前护理等预防措施;补贴健康食品、对不健康食品(如含糖饮料)征税;推广政府资助的学校营养餐,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的饮食习惯;协调农业、教育、卫生等部门推动系统性变革等。
近年来,中国针对体重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聚焦于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和全民健康促进。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民政部、教育部等15个部门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的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雷海潮介绍,未来将继续从三个方面推进慢性病的防控和体重管理工作。慢性病的防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体重管理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单位环境和社会环境;持续做好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的知识宣传,动员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和传播,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个性化服务,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