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专家谈肥胖的三把标尺和三道防线
如今,肥胖问题愈发普遍,它不仅影响外观,更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肥胖对健康的多方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医学视角下的肥胖:远不止“体重超标”
“许多人将肥胖等同于体重秤上的数字增加,这是极大的认知误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强调,“医学定义的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核心在于脂肪组织的异常堆积和分布紊乱,直接导致多系统功能损伤。”
科学判断肥胖的三把“标尺”:
BMI(体质指数):
成人BMI≥25为超重,≥30为肥胖;儿童需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年龄别BMI曲线,例如10岁男孩BMI超过18.5即提示肥胖风险。
体脂分布: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表明内脏脂肪超标,代谢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器官功能评估:
结合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可精准识别“隐性肥胖”(BMI正常但代谢异常)。
“《柳叶刀》最新研究指出,BMI≥40kg/m²者几乎必然伴随严重脂肪堆积,但部分BMI正常人群也可能因体脂率超标(女性>32%、男性>25%)面临健康风险。”周俊芳补充道。
全身警报:肥胖引发的健康“多米诺效应”
周俊芳用“系统性危机”形容肥胖的危害:“脂肪细胞不仅是能量储存库,更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会释放炎性因子和游离脂肪酸,引发连锁反应。”
1. 代谢系统:失控的“糖脂战场”
2型糖尿病:肥胖人群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10倍,核心机制是脂肪堆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脂肪肝:30%肥胖患者存在肝脏脂肪浸润,若不干预,15%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2. 心血管系统:超负荷的“生命引擎”
每增加5kg/m² BMI,冠心病风险升高30%,高血压患病率翻倍。
内脏脂肪分泌的炎症因子加速动脉硬化,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增加。
3. 骨骼肌肉系统:坍塌的“承重结构”
膝关节承受体重3倍压力,肥胖者骨关节炎发病率提升4倍。
儿童骨骺线可能因肥胖提前闭合,导致成年身高低于遗传潜力5-10cm。
4. 呼吸与生殖系统: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颈部脂肪堆积压迫气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率增加12倍。
女性肥胖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病率高达34%,男性精子质量下降40%。
特殊人群:儿童肥胖的“双重打击”
“儿童肥胖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周俊芳指出三大特征:
生理损伤:
性早熟发生率提升3倍,脂肪肝检出率超50%。
骨骼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永久性体态问题。
心理创伤:
校园欺凌遭遇率增加60%,抑郁风险升高3倍。
远期威胁:
80%肥胖儿童成年后持续肥胖,慢性病发病年龄提前20年。
性别差异:肥胖攻击的“靶向性”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周俊芳对比分析:
男性:
腹部脂肪堆积更显著,代谢综合征风险较女性高1.5倍。
每增加10cm腰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16%。
女性:
肥胖导致雌激素代谢紊乱,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50%。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超重者占比达70%。
心理危机:肥胖的“精神枷锁”
“临床约45%的肥胖患者伴随焦虑或抑郁。”周俊芳揭示恶性循环:
心理→生理:压力激素皮质醇刺激食欲,促进腹部脂肪堆积。
生理→心理:运动能力下降加剧自卑,社交回避行为增加70%。
“一位患者曾因肥胖恐惧乘坐公交,这种心理创伤往往比生理疾病更难治愈。”周俊芳举例说。
早防早治:破解肥胖困局的“三重防线”
第一道防线:自查预警信号
体脂信号:腰带长度每年增加2个孔洞,颈部出现黑棘皮症。
机能衰退:爬3层楼气喘明显,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
体检指标:空腹血糖>6.1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第二道防线: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建议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增加日常活动量,如步行、爬楼梯等。
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保证起身活动
第三道防线:医疗介入时机
药物治疗:BMI≥27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BMI≥30者可考虑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
代谢手术:BMI≥35且保守治疗无效者,胃转流术后2型糖尿病缓解率超80%。
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科学路径
“肥胖治疗需兼顾‘减脂’与‘调代谢’。”周俊芳解析中西医协同策略:
西医:通过药物精准调节血糖、血脂,必要时采用微创减重手术。
中医:痰湿体质者用荷叶、山楂代茶饮,配合艾灸足三里健脾化湿。针灸刺激天枢、丰隆等穴位,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肥胖防治是一场需要医学支持、家庭配合和社会理解的持久战。正如周俊芳所言:“与其焦虑体重数字,不如建立与身体的良性对话。从今天开始关注腰围、定期体检、保持适度运动,就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见习记者 申太琴
来源: 云南网
对话——失眠、焦虑、抑郁、肥胖。
尊敬陈医好,我关注你很久了,一直很喜欢你的科普文章。
在你感同身受,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我对失眠症和焦虑抑郁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更能淡定、坦然的面对疾病,坚持与心魔抗争。
今天带着一些困惑和不解求助你,期待你能在百忙之中为我答疑解惑,谢谢你老师。
陈医生:吴先生好,谢谢你的信任,其实我的文字来自我作为失眠症患者的真实体验,代表不了专业的解读。
我们的交流权当为患者间的心灵交流,如这些内容能为我们彼此或患者带来一点帮助,那真是生命之幸。愿我们和病友们能得到温柔以待,早日康复。
吴先生:我是一名中学教师,男性,45岁。服用安眠药和抗焦虑抑郁药已10年。
服过的药有氯硝西泮、米氮平、帕罗西汀、艾西司酞普兰片等,服药期间睡眠好,情绪稳定,但不能停药。
因服药体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108斤的瘦子变成165斤的胖子。
近几年三高指标也越来越高,膝关节不堪体重出现骨性关节炎,这些问题让我不淡定了,这可怎么是好。
本来就吃不多,随着年龄增长,胃口越来越差,吃得越来越少;适量运动吧,关节问题又无法迈开腿。
陈医生:抗抑郁药有些是会长胖的,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可作药物调整。
遗传也是肥胖的一个因素,还有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减肥营养饮食。
必要时求助代谢科医生专业指导。
吴先生:谢谢陈医生。我家从父母到兄弟姐妹全是瘦子,我原来也是瘦子。
陈医生:那就要求助专科医生了。还有自我心理调理也很重要,我也服过抗焦虑抑郁药黛力新、曲唑酮、多噻平,现在这些药物都停了。
心理自我调整基础上,在繁忙工作中,在朋友、同学相聚中,充实、快乐、丰富自己,以化解心中的焦虑和抑郁。
我的焦虑抑郁常与睡眠有关,没有好睡眠我就无法有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在病人面前就会有愧疚感,从而引起和加重焦虑抑郁。
有了好睡眠就能满血复活的投入工作中,工作的成就更能够能化解情绪的低落、焦虑和抑郁。
所以从事临床工作后几乎没有停止过安眠药,常常在心中感激安眠药,是他托起了我的希望和事业。
目前我一直在服阿普唑仑或艾司唑仑或地西泮或扑尔敏。偶尔联合左匹克隆或右佐匹克隆等。基本解决了睡眠问题,而由睡眠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迎刃而解。
我在上大学时就确诊的乙肝和蛋白尿,也没有因服安眠药而加重肝肾功能损害,更没影响我的思维和精细工作。
我收集了很多70岁左右,服安眠药30年以上的患者和没服安眠药患者的体检报告,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别。
当然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观察,也缺少科学的研究,所以只能算一个失眠症,轻度焦虑抑郁状态者的自我感悟而已。
有失眠焦虑抑郁者,还得求助专业医师进行规范治疗,也祝友友早日康复。
压力山大,为何还胖了?揭秘皮质醇与压力、肥胖的三角关系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困扰: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明明累得不行,体重却蹭蹭往上涨?这可不是错觉,压力确实会让你更容易发胖,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种关键的激素——皮质醇。
一、压力山大,皮质醇来“救场”
皮质醇,俗称“压力激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当我们面对压力时,无论是工作deadline、考试焦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身体都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皮质醇水平随之升高。
皮质醇的“救场”作用:
- 快速供能: 皮质醇会促使肝脏将储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为身体提供即时能量,帮助我们应对压力。
- 提高警觉: 皮质醇可以增强大脑的警觉性和专注力,让我们在压力下保持清醒,更好地应对挑战。
二、皮质醇的“双刃剑”效应
短期内的皮质醇升高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但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皮质醇水平持续偏高,就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肥胖。
皮质醇如何导致肥胖:
- 食欲暴增: 皮质醇会刺激大脑中与食欲相关的区域,让我们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产生强烈的渴望,尤其是那些能带来即时满足感的“comfort food”。
- 脂肪囤积: 皮质醇会促进脂肪的合成,并将脂肪更多地储存在腹部,形成“苹果型”肥胖,这种肥胖类型与多种代谢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 代谢减慢: 长期高水平的皮质醇会抑制甲状腺功能,降低新陈代谢率,使得热量消耗减少,更容易发胖。
三、打破压力-皮质醇-肥胖的恶性循环
压力、皮质醇和肥胖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压力导致皮质醇升高,皮质醇升高又促进肥胖,而肥胖本身也会带来压力和焦虑,进一步加剧皮质醇的分泌。
如何打破这个循环?
- 管理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例如运动、冥想、瑜伽、深呼吸练习等,可以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
- 健康饮食:选择富含蛋白质、纤维和健康脂肪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可以稳定血糖,减少皮质醇的分泌。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加剧压力反应,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
-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压力过大,难以自我调节,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四、总结
压力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避免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从而预防压力性肥胖,保持身心健康。记住,照顾好自己,才是应对压力的最佳方式!
#为什么工作很累还会变胖呢?##你感觉现在生活压力大吗##为何压力会让人感到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