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60岁后身体发胖,意味着什么?身体出现3种情况,要尽快检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都觉得,人到中年发胖是正常现象,到了60岁,更是免不了身体“横向发展”。
有些人甚至觉得这是“福气胖”,脸上圆润、身材丰盈,看着红光满面。可别被表面现象骗了,身体无缘无故发胖,可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年过60,背后往往藏着一些说不出口的小麻烦。
这里说的胖,不是那些年轻时吃多了零食长的“卡路里胖”,而是可能和身体代谢、激素、甚至一些健康风险挂钩的“代谢胖”。
60岁左右,身体的激素水平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的分泌会急剧下降。
这个激素可不是小角色,它管的不只是生育和皮肤状态,还对脂肪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年轻时,脂肪更易堆积于臀部和大腿,这种分布实则对心血管颇为友好。
但当雌激素不足时,脂肪就会向腹部和内脏转移,形成那种“腰间一圈肉”的体型,医学上称为“腹型肥胖”。
研究表明,腹型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息息相关,甚至连部分癌症风险都会因此增加。
而雌激素的缺乏还会让代谢率降低,吃同样的饭量,身体燃烧的热量却变少了。
有人可能会说,那就少吃点呗,可现实是,随着年龄增长,饥饿感的控制也变得没那么灵敏,不知不觉就会吃过量。再加上肌肉量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脂肪堆积的速度真是“令人发指”。
更麻烦的是,激素问题还容易带来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水平难以稳定,最终让脂肪更容易囤积,形成一种“越胖越难减”的恶性循环。简单来说,胖的不只是外表,连身体内部都被脂肪“挤满”了。
60岁以后,甲状腺的功能也容易出现波动。这个位于脖子的小腺体,看起来不起眼,却是身体代谢的“大老板”。
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直接决定了身体燃烧能量的效率。一旦甲状腺功能减退,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大幅下降。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无缘无故发胖,哪怕吃得并不多,体重还是一路上升。
更糟糕的是,甲减还会带来一系列其他症状,比如疲劳、怕冷、皮肤干燥、便秘,甚至连头发都会变得稀疏。
这个病有点狡猾,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等到真正胖得“离谱”了,才会引起重视。
研究数据显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在60岁后明显增加,特别是女性更容易中招。
一项针对老年人群的研究发现,有超过10%的老年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甲减,而这些患者中,超过一半的人出现了体重异常增加的情况。
好消息是,这种胖是可以逆转的。只要及时诊断,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代谢水平可以逐渐恢复正常,体重也会慢慢回到合理范围。
可见,60岁后的发胖问题,有时候真不只是“吃多了”这么简单。
大部分人对胖的印象,可能停留在“肚子大了”“腰粗了”这些表面现象上。但其实,更危险的不是看得见的皮下脂肪,而是藏在腹腔深处的内脏脂肪。
内脏脂肪是包裹于肝脏、胰腺等器官周遭的脂肪层。它不像皮下脂肪那般“安分”,更似一个“捣蛋鬼”。
60岁以后,内脏脂肪的堆积速度会明显加快,特别是在体重超标的人群中。它不仅会干扰器官的正常运作,还会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增加身体的慢性炎症水平。
这种慢性炎症是很多疾病的“温床”,包括高血压、心脏病、2型糖尿病,甚至癌症。
更麻烦的是,内脏脂肪过多的人,往往会出现代谢综合征。这是一种“组合拳”式的健康问题,包括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简直就是对身体的多重打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超过50%的60岁以上肥胖人群存在内脏脂肪超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会逐渐演变成更严重的疾病。
减少内脏脂肪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增加运动量,特别是那些能提高心率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
研究显示,每周从事150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可显著削减内脏脂肪的堆积。而在饮食上,控制糖分和饱和脂肪的摄入,也是关键的一步。
那问题来了,60岁后减肥还有必要吗?很多人觉得,60岁发胖是自然现象,没必要再去折腾自己减肥。这种想法可不对。
研究表明,即便只减掉5%到10%的体重,对健康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降低血压、改善血糖水平、减少心血管风险等。
而这个阶段的减肥,绝不是为了追求“年轻苗条”,而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日子过得更有活力。
60岁后的减肥更讲究科学和策略,绝不能像年轻时那样靠节食或者高强度训练去“硬碰硬”。这个阶段,身体代谢已经开始减缓,减肥需要更温和的方法来保护身体机能。
一套“组合拳”是关键,既要控制饮食,又要增加适度的活动量。饮食上,应多摄入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比如蔬菜、全谷物、豆类,同时减少糖分、盐分和饱和脂肪的摄入,让饮食清淡又营养。
运动方面,可以选择对关节友好的运动方式,比如快走、瑜伽、游泳、骑自行车,甚至日常的伸展运动,都能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新陈代谢。
此外,定期体检不可或缺,其有助于对体重、血糖、血压等指标进行监控,从而及时察觉身体潜在的风险。
减肥的目标不只是减掉表面的脂肪,而是更重要的——减少内脏脂肪的累积,减轻代谢负担,预防多种慢性病。
健康的减肥,不仅让身体更轻松,还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数字不重要,状态才是核心!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资料参考[1]徐杰卿.中年发胖,补钙来防[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0,(11):56.
肥胖是一种病,40岁女子科学减重迎新生
【来源:南京晨报】
“体重减下来以后,人生真的可以迎来‘拐点’式的改变。” 今年刚满40岁的陶女士激动地说。2024年12月28日上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减重代谢外科迎来第十一届患者联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患友一起,和陶女士一样,带着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欢聚一堂。
肥胖不仅关形象,也是一种疾病。过度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脂肪肝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体内脏、血管、骨骼、内分泌系统以及心理健康。
来自安徽的陶女士今年40岁,自19岁开始,就和肥胖结下了不解之缘,身高不足160厘米的她,长时间在80公斤左右徘徊。“虽然在准备结婚时通过节食和运动,瘦下来10公斤左右,但很快就反弹了,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体重也是水涨船高,一度飙升至99公斤。”陶女士告诉记者,长期的肥胖不仅给身体带来了“三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膝盖损伤等多种疾病,在心理上也颇受冲击。“自卑吧!平时放学去接孩子,都是悄悄的,生怕孩子因为自己被同学嘲笑。”
尽管陶女士尝试了断食、吃药、针灸、运动等多种减肥方法,但越减越肥。最终,在去年8月份,陶女士来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寻求专业、科学的减重治疗。
“去年8月21日做的手术,经过大概3个月的调整期,人生也迎来‘蜕变’ 。”陶女士表示,首先就是更自信了,焦虑抑郁的一面也就一扫而空。此外就是身体上的改变,之前的“三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都奇迹般地消失了。“现在体重保持在54公斤,我觉得非常满意。”陶女士说。
在当天的联谊会现场,还有很多像陶女士一样的减重“明星”。“在我们科,通过手术瘦下来的年龄最大的有75岁,最小的只有9岁。”江苏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梁辉介绍,减重手术经过20多年的实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年的减重手术,如今也被提上了日程。“75岁的老爷子接受手术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都得到了缓解,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那么,体重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可以考虑手术减重?梁辉主任介绍,减重代谢手术有严格指征,BMI(身体质量指数)是衡量是否肥胖及其程度的重要标准。当BMI≥32.5,且肥胖已经合并如糖尿病、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等多种代谢性疾病,建议尽早手术;此外,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如果孩子已经达到了重度肥胖的程度,如果不尽早手术,将来可能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智商、精神心理都会有影响。
梁主任最后提醒,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也并非一劳永逸,仍需要营养、运动等管理和指导,按时随访。更重要的是,平时“管住嘴,迈开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预防来降低肥胖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通讯员 杨宁琍 臧燕 戎柿澄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身体发胖的老年人,通常有4个“共性”占了一个,也尽量改正
"家人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身边的老人随着年龄增长,身材好像悄悄发生了变化,肚子越来越大,体重也逐渐失控。就像我家邻居张大爷,前几年还身形矫健,这两年肚子却像吹气球一样鼓了起来。每次见面,他都无奈地摇头:“唉,老了老了,喝口水都长肉。” 相信不少人都有同感,家里的老人明明吃得不多,怎么就胖了呢?其实,老年发胖可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背后藏着不少健康隐患。那些身体发胖的老年人,通常有 4 个 “共性”,哪怕只占了一个,都得赶紧重视起来。
饮食随性,热量失控
步入老年,很多人对吃饭这件事变得随性起来。早上睡懒觉,直接跳过早餐;中午随便对付一口,晚餐却吃得又晚又丰盛。张大爷就是这样,早餐基本不吃,中午要么吃点剩饭剩菜,要么简单煮碗面条。到了晚上,儿女回家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大鱼大肉,吃得那叫一个满足。而且,老年人的口味往往越来越重,饺子、包子、油炸食品,这些高热量的食物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再加上饭后总喜欢吃点零食、喝点饮料,热量不知不觉就超标了。
你想想,老年人新陈代谢变慢,消化能力也大不如前,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及时被消耗,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数据显示,50 岁以上的人群每天平均消耗的热量只有年轻人的 70%-80%。就拿张大爷来说,他以前年轻的时候,体力好,活动量大,吃再多也不怕胖。可现在年纪大了,活动量少了,还是按照以前的饮食习惯,体重自然就蹭蹭往上涨。日积月累,肚子越来越大,衣服都得买大一号,体检的时候各项指标也亮起了红灯。
慵懒少动,机能衰退
很多老年人一上了年纪,就变得越来越懒,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我家楼下的李奶奶就是典型,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家里空间有限,也没有专门的运动设施,久而久之,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下降,肌肉变得松弛,腰背也渐渐弯曲。
研究发现,50 岁以上的人群中,平均每周锻炼时间低于 150 分钟的比例超过 60%,而且年龄越大,这个比例越高。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肥胖,还容易引发高血糖、高血压等疾病。李奶奶前段时间去体检,血糖和血压都偏高,医生建议她多运动。可她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运动太辛苦,一直拖着不愿意动。其实,老年人不需要做太剧烈的运动,每天快走个十几分钟,或者在家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就能有效消耗热量,保持身体健康。
睡眠紊乱,脂肪堆积
老年人的睡眠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老人睡眠时间变长了,但却没有规律,白天睡得多,晚上反而睡不着。就像我爷爷,每天中午都要睡两三个小时,晚上却要到十一二点才睡得着。而且,很多老年人为了助眠,晚上喜欢吃一些 “安神小食”,比如甜品、点心之类的。爷爷就有这个习惯,他觉得睡前吃点甜的,能让自己睡得更香。可他不知道,这些食物不仅增加了热量摄入,还加重了胃部的消化负担。
研究表明,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超过 9 小时的人,体重增加的几率是正常睡眠时间的 2 倍。睡眠不规律和过度睡眠会影响荷尔蒙的平衡,导致体内脂肪堆积。爷爷这两年体重明显增加,肚子也越来越大,和他的睡眠习惯有很大关系。不仅如此,长期作息紊乱还可能引发体内激素分泌失调,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心态松弛,目标缺失
还有一类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节奏变慢,目标感也逐渐消失。他们觉得辛苦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了,于是变得懒散、无所事事。像我爸的同事王叔叔,退休后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和老朋友们打打牌、聊聊天,连走路、爬楼梯这种小事都懒得做。因为生活没有了紧迫感,心态一放松,饭量也变大了,可消耗却越来越少,体重自然就控制不住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缺乏目标感的老年人更容易忽视健康问题。他们没有压力去保持身材或者照顾自己的身体。而研究显示,心态积极的老年人保持健康和体重的几率要高很多。王叔叔以前工作的时候,还会注意饮食和运动,可退休后就完全放飞自我了。现在他的体重超标,身体也出现了各种小毛病,这才开始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管理自己的生活。
改善方法,轻松应对
既然知道了这些问题,那该怎么解决呢?其实,只要我们打破固有的生活方式,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就能有效控制体重,保持身体健康。
饮食控制,合理搭配
老年人要改掉 “嘴巴无节制” 的习惯,控制饮食。每天定时吃三餐,避免饥饿感诱发暴饮暴食。早餐一定要吃,而且要合理搭配,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全麦面包、蔬菜等,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像张大爷,自从开始规律吃早餐,中午和晚上也控制了食量,体重慢慢就降下来了。
适度运动,循序渐进
别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就不能运动。老年人每天都应该有适量的运动,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打太极、做伸展操等。一开始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慢慢增加运动量。就像李奶奶,在医生的建议下,每天早晚出去散步半小时,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状况明显改善,体重也减轻了不少。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
保持作息规律,尽量维持每日固定的就寝与起床时刻。夜晚入睡前不宜过量饮食,遵循规律的生活节奏,有利于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体重的有效调控。爷爷在我的监督下,逐渐调整了睡眠习惯,中午只睡半个小时,晚上十点半准时上床睡觉,一段时间后,他的睡眠质量提高了,体重也不再继续增加。
培养爱好,积极生活
老年人可以尝试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比如书法、绘画、唱歌、跳舞等。这样既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又能促进身体健康。王叔叔退休后,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不仅书法水平提高了,体重也控制住了,身体也越来越健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