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血糖6.4(肥胖血糖6.0可以通过减肥恢复吗)

文章目录:

吃阿托伐他汀2年,空腹血糖到了6.4?要停药吗?本文讲出实情

今天的这篇文章,来为读者朋友答疑。有一位读者朋友在后台留言问到这一个问题——

我吃了两年的阿托伐他丁,剂量20毫克,从2024年开始,我的早晨空腹血糖由以前的5.2逐渐上升到了6.4。请问,我的血糖升高是否与吃他汀有关系?是否需要停药?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也是经常被朋友们问到的问题,虽然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但总觉得还是有很多朋友会有疑惑,今天就借着这个读者朋友的提问,再来和大家聊一下吃他汀和血糖升高的那些事儿。

血糖升高与吃阿托伐他汀有关系吗?

其实仅仅看着这位朋友提供的信息,我们并不能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

阿托伐他汀是控制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最常用基础药物之一,这个药物通过抑制肝脏的胆固醇合成,具有明确的降血脂和心血管保护作用,但同时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也需要注意该药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除了转氨酶升高,肌肉痛等常见不良反应外,阿托伐他汀还可能会对血糖代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一项包括了14项随机临床试验,涉及9.4万名参与者的荟萃分析中,与安慰剂相比,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者发生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1%。在各类他汀药物中,降脂效果较强的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导致血糖升高风险几率也相对较高。

但即使是有明确的临床证据证明阿托伐他汀可能会有升高血糖的副作用,但这位朋友空腹血糖升高原因,也不能完全判定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所致。

影响血糖代谢的因素有很多。日常饮食习惯中长期的高热量摄入,久坐不运动的生活习惯,长期的焦虑压力等不良心理影响,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的影响,肥胖对于代谢的影响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血糖的升高。

因此,如果不考虑这些其他的生活因素和生理因素影响,仅仅一味的归咎于药物,那可能就会放大了阿托伐他汀对血糖代谢的影响。

当然对于这位朋友的情况,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的影响。阿托伐他汀可能会对血糖代谢造成影响,但大多数情况下,血糖更容易受到他汀影响的人群,包括年龄较大、空腹血糖本身就有升高,以及存在代谢综合征问题这3种情况,这部分人在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期间,更要注意做好血糖监测,及时纠正升高的血糖水平。

血糖升高了,阿托伐他汀要停药吗?

在这里还是要强调,血糖升高不是停用阿托伐他汀的指征

2020年发表在 Arch Endocrinol Metab 上的学术文章 他汀类药物选择临床实践综述(Choosing statins: a review to guide clinical practice)中,分享了一项汇总研究。

这项汇总研究纳入了5项大型实验,包含32752名参与者,研究结果表明,每年需要对498人进行高强度他汀治疗,才会导致1例新发糖尿病,而每155个服用高强度他汀的患者,就能预防1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比这样的数据我们就可以明白,长期服用他汀带来的心血管获益要远大于血糖升高风险,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也不应因担心糖尿病发病风险而停用他汀。

如果这位朋友本身是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或评估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那么这种轻度的血糖升高也不应成为停用他汀的依据,建议仍然要坚持降脂药物治疗,并加强血糖的积极控制。

应该怎么办?

当然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不能不进行干预而仍然死板的用药,对于这位朋友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3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要通过饮食和运动加强血糖的控制。当血糖出现升高时,我们先应该问一下自己:近期是不是暴饮暴食胖了不少,有多久没有运动锻炼了?身材近两年有没有发福?喝大酒的习惯改了没有?最近压力大不大,睡眠怎么样?如果这些问题占了两三条,那么血糖升高可能跟他汀的关系就不是很大。

与其停药,倒不如通过饮食控制热量,加强运动锻炼,改掉抽烟,大量饮酒的坏习惯等方式,通过生活调理干预方式把升高血糖降下来。这位朋友空腹血糖6.4,还未达到糖尿病的确诊标准,属于空腹血糖受损的情况,通过生活调理积极加强血糖控制,多数情况下,把血糖控制下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次,可以考虑减量服用阿托伐他汀。如果生活上本身就比较健康,导致血糖升高的影响因素,可能就跟药物更相关了。阿托伐他汀20mg是中等剂量,结合血脂控制情况,可以考虑将每日服药剂量降为10mg,并做好血脂监测,如果降低药量后血脂不达标了,可以考虑联合依折麦布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药物,加强血脂控制(10mg阿托伐他汀 依折麦布的降脂强度要大于阿托伐他汀20mg)。

另外,如果实在担心阿托伐他汀对血糖的影响,或者服药期间出现了其他不可耐受的药物副作用。那么可以考虑更换他汀的类型,从血糖影响来说,普伐他汀,匹伐他汀,氟伐他汀这3种,对血糖代谢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考虑替代阿托伐他汀作为降脂药物,但同样的,这些他汀的降脂强度一般比阿托伐他汀弱,更要注意更换药物后的血脂监测,并结合情况合理调整用药方案,确保血脂的达标控制。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正在吃他汀又纠结担心血糖升高的朋友不再过于担心,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看到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

注:也欢迎读者朋友们在文章后台留言或私信我,提出用药过程中的问题,我将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专门写文章为大家答疑,希望能够更精准的帮大家能解决疑惑,能力有限,但定尽力而为。

参考文献:

de Pádua Borges R, Degobi NAH, Bertoluci MC. Choosing statins: a review to guide clinical practice. Arch Endocrinol Metab. 2021 Nov 1;64(6):639-653. 2020 Nov 9. PMID: 33166435.

血糖值多少算过高?医生坦白:只要在在这个范围内,就不用太担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屋里,桌上的体检报告静静地躺在那里,几个红色的箭头像是在无声地警告着什么。

血糖6.4mmol/L,高吗?要紧吗?有人皱着眉头翻来覆去地查资料,有人直接把报告往抽屉里一塞,想着反正也没什么症状,过几天就忘了。

可事实是,血糖这个东西,既不像血压那样容易察觉,也不像体重那样一目了然,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在你毫无察觉的时候,悄悄埋下隐患。

血糖高一点到底算不算事?

很多人拿到体检单,看到血糖略高,就像捧着一颗定时炸弹,慌得不行。

可实际上,血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高”或者“低”就能下定论的指标,它像个调皮的孩子,时刻受到饮食、情绪、运动、睡眠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总是稳定的。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该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mmol/L。

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但如果血糖只是略高,比如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那么就属于糖尿病前期,虽然还没到糖尿病的程度,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血糖高一点真的没感觉吗?

不少人认为,血糖如果高了,身体总该有点反应吧?比如口渴、尿多、乏力、易饿……可实际上,除非血糖高到一定程度,否则大多数人毫无察觉。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已经出现了并发症,甚至肾脏、眼睛、血管都受到了损害。

有研究显示,超过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这意味着,血糖并不会等到“高得很明显”才开始影响身体,它是个慢性杀手,悄无声息地损害血管、神经和器官。

哪些人更容易血糖偏高?

有些人天生血糖就偏高,而有些人则是后天因素导致的。那么,哪些人更容易出现血糖问题呢?

· 家族遗传: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糖尿病,自己血糖偏高的风险也会增加。

· 超重或肥胖:体内脂肪过多,尤其是腹部脂肪,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工作,使血糖更容易升高。

· 饮食不合理:长期高糖、高脂、高碳水的饮食结构,会让血糖慢慢失控。

· 缺乏运动: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但长期不运动,会让血糖代谢变慢。

· 压力过大: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增加,这些激素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

· 睡眠不足: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更容易血糖异常。

如何让血糖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1. 饮食调整是关键

许多人一听到“控血糖”,就觉得要戒糖、戒主食,甚至什么都不敢吃。

其实,血糖控制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吃”,而是要掌握吃的技巧。

· 主食不必戒,但要换种吃法:白米饭、白面包、精制面条容易让血糖快速升高,可以选择糙米、燕麦、红薯、全麦面包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 多吃蔬菜和优质蛋白: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血糖上升,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有助于平稳血糖。

· 水果要选对:西瓜、荔枝、葡萄含糖量较高,吃多了容易让血糖飙升,而苹果、梨、柚子、蓝莓等相对安全。

· 少吃高糖加工食品:甜饮料、蛋糕、奶茶、饼干,这些虽然好吃,但对血糖极不友好。

1. 适量运动,让血糖“动”起来

运动是对抗血糖升高的天然武器,但并不是所有运动都适合所有人。

· 年轻人可以选择快跑、游泳、跳绳等高强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

· 中年人可以练习太极拳、瑜伽、快走等低强度运动,每天30-40分钟即可。

· 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八段锦、慢舞等缓和运动,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1. 睡眠也会影响血糖

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都会影响胰岛素的工作,让血糖更容易异常。

所以,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是维持血糖稳定的重要一步。

1. 压力管理同样重要

精神压力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

因此,适当放松、调整心态,对血糖控制也有帮助。

一些冷门但有效的降糖小技巧

· 饭后站立或散步15分钟,有助于减少餐后血糖飙升。

· 适量喝肉桂茶,研究发现,肉桂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控制。

· 适当日光浴,维生素D的水平与胰岛素功能密切相关,适量晒太阳可以帮助维持血糖稳定。

· 使用筷子吃饭,研究发现,相比于用勺子或手抓食物,用筷子吃饭可以让进食速度变慢,从而降低血糖上升的速度。

血糖的事情,不能等到“有症状”才重视。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糖尿病,就不在意血糖,其实,等到真正出问题,往往就晚了。

血糖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

饮食、运动、睡眠、情绪,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血糖的波动。

与其等到身体发出警报,不如现在就开始调整,让血糖稳稳当当地待在安全范围内。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空腹血糖6.4,但是查糖化血红蛋白是7.2,什么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血糖检测是糖尿病筛查和管理的关键指标,但有时检测结果却令人困惑。空腹血糖6.4 mmol/L,似乎只是轻度升高,可糖化血红蛋白(HbA1c)竟然达到了7.2%,这意味着过去几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可能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

这种情况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检测误差,还是身体在暗示某种潜在的健康风险?

单次血糖 VS 长期血糖:两者的不同意义

血糖的检测方式多种多样,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最常用的两项指标

空腹血糖反映的是短期血糖水平,通常在禁食8小时后测量,而糖化血红蛋白则代表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6.4 mmol/L,虽然高于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正常值应低于5.6 mmol/L),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7.0 mmol/L)。

而糖化血红蛋白7.2%却已经超出了糖尿病的诊断阈值(≥6.5%)。

这种不匹配的情况意味着——短期血糖水平或许尚未完全失控,但长期血糖控制可能已经存在问题

为什么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偏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 餐后高血糖被忽略
有些人空腹血糖接近正常,但餐后血糖较高。

这类人群可能在进餐后血糖飙升,但由于空腹状态下胰岛功能尚可,导致空腹血糖没有明显异常。

而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的反映,因此会呈现出较高的数值。

2. 血糖波动幅度大,导致HbA1c升高
血糖水平并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进食、运动等因素变化。

如果白天血糖偏高,但夜间和清晨血糖较低,单次空腹血糖测量可能无法捕捉到白天的高血糖状态,而糖化血红蛋白却能综合反映整个时间段的血糖情况。

3. 体内胰岛素抵抗加重
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即使空腹时血糖尚在可控范围内,进食后胰岛素作用不足,导致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这种情况多见于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前期的人群。

4. 血红蛋白寿命延长,影响HbA1c数值
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与红细胞寿命相关,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寿命约为120天

但某些情况下,如铁缺乏性贫血、慢性肾病,红细胞寿命会延长,导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即使实际血糖并没有那么高。

5. 其他疾病影响血糖代谢
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可能会导致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而短期的空腹血糖未必能准确反映出整体血糖波动。

糖化血红蛋白高的健康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7.2%意味着过去几个月里血糖可能长期偏高,而长期高血糖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包括:

心血管疾病:高血糖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心梗、脑卒中的风险。

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可损伤神经,导致手脚麻木、疼痛,甚至感觉丧失。

视网膜病变:高血糖可损害眼底血管,严重者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免疫力下降:高血糖环境易滋生细菌和真菌感染,增加感染风险。

如何改善血糖控制?

面对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情况,调整生活方式是关键。

1. 饮食调整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精制糖、精米白面,适量增加全谷物、膳食纤维。

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如燕麦、藜麦、红薯、豆类、绿叶蔬菜,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波动。

增加优质蛋白,如鱼类、鸡胸肉、豆制品,既能延缓血糖上升,又有助于维持代谢健康。

适量摄入健康脂肪,如坚果、橄榄油、深海鱼类,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 运动干预

每周至少进行12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结合力量训练,适量的抗阻运动(如哑铃、深蹲)可以增加肌肉对血糖的利用,改善糖代谢。

3. 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诱因,减重5%-10%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4. 监测血糖变化

定期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关注血糖波动,必要时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观察全天血糖变化趋势。

5. 规律作息,减少压力
长期压力和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功能,导致血糖升高。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有助于稳定血糖。

总结

空腹血糖6.4 mmol/L,而糖化血红蛋白却高达7.2%,提示血糖控制存在问题,可能是餐后高血糖、血糖波动大、胰岛素抵抗、红细胞寿命延长等因素导致的。

这种情况不能忽视,因为长期高血糖会增加心血管、神经、肾脏等多系统的损害风险

调整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规律作息,都是改善血糖管理的有效手段。

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持续升高的人群,应定期复查,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更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未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

信息来源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