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 肥胖(上腹部肥胖怎么减肥方法)

文章目录:

腹部肥胖增加很多疾病风险

有道是“胖先胖肚子”,当人们的内脏脂肪过多时,腰围就会增长起来,甚至有些人四肢很瘦只胖肚子。这就是“腹部肥胖”。

腹部肥胖会增加很多慢性病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等。

怎么才能减掉小肚腩、维护身体健康呢?其实不用很复杂,日常生活中,采用中低重量或依托自身体重,加强腹部肌肉力量训练,对局部塑形有一定作用。

下面这几个动作,堪称“肚腩拯救者”,小伙伴们可以练起来啦。

(健康中国)

来源: 国是直通车

腹部肥胖,建议做好这7件事,腹部脂肪或能逐渐减少,不妨试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都相信,只要管住嘴、迈开腿,肚子上的赘肉就会自动消失。现实往往让人失望:明明少吃多动,腰围却不减反增。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别急着责怪自己意志力不够,也许你坚持的“健康习惯”,正是腹部脂肪堆积的幕后黑手。

科学研究表明,某些被普遍认为有益的生活方式,可能正在悄悄破坏你的代谢系统,让你的小肚腩顽固如初。

今天就来揭开真相,这七个关键点,或许能帮你真正摆脱腹部脂肪的困扰。

1.早起晨跑?可能让你更容易囤积脂肪

清晨迎着朝阳慢跑,听起来像是健康生活的标配。如果你是空腹跑步,那可能已经走上了“易胖体质”的歧途。

研究发现,空腹运动会让皮质醇水平升高,而皮质醇正是导致腹部脂肪堆积的元凶之一。长期高皮质醇状态下,身体会误以为自己处于“生存危机”,于是拼命储存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

更让人头疼的是,空腹运动后,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吃得更多,以补偿能量损失。这种反弹式进食,往往让前面的燃脂努力全部白费。

运动前适量进食,避免皮质醇飙升,晨练后也别放纵自己暴饮暴食。

2.低脂饮食?小心让你的新陈代谢减速

很多人一听到“减肥”,第一反应就是减少脂肪摄入。长期低脂饮食不仅不会让你变瘦,反而可能让你的代谢变慢,让脂肪更容易堆积在腹部。

脂肪并非敌人,而是维持激素平衡和新陈代谢的关键。

适量的健康脂肪(如坚果、牛油果、深海鱼)有助于调节胰岛素水平,避免血糖大起大落,从而减少脂肪储存。

别害怕好脂肪,关键是控制精炼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而不是一味减少脂肪。

3.睡得太多或太少?你的腹部脂肪正在“偷笑”

熬夜会让人发胖,大家都知道。睡得太多也可能让腰围增加。

一项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或超过9小时的人,腹部脂肪的堆积速度更快。

睡眠时间过长会打乱生物钟,导致瘦素(控制食欲的激素)水平下降,而饥饿素(促进食欲的激素)上升,让你白天更容易吃得过量。

7小时左右的黄金睡眠时间,或许是控制腹部脂肪的最佳选择。

4.只做仰卧起坐?腹部脂肪根本无动于衷

每天坚持仰卧起坐100次,腹肌是不是就会显现?很遗憾,局部燃脂是个美丽的谎言。研究表明,仅靠腹部训练并不能有效减少腹部脂肪。

脂肪燃烧是全身性的,单一部位的运动无法让特定部位的脂肪消失。

结合全身性训练,如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力量训练,提高基础代谢,让身体整体燃脂。

5.每天喝“健康果汁”?其实是在喝“液态糖”

很多人以为果汁是健康饮品,甚至用它来代替一日三餐。市售果汁往往含有大量果糖,而果糖的代谢路径与葡萄糖不同,它更容易直接转化为腹部脂肪

相比于整颗水果,果汁缺少了关键的膳食纤维,导致血糖波动加剧,胰岛素水平上升,从而促进脂肪合成。

长期喝果汁,可能会让你的腰围“悄悄扩张”。与其喝果汁,不如直接吃水果,连皮带肉,完整摄取营养和纤维。

6.过度节食?你的身体正在拼命囤积脂肪

“吃得越少,瘦得越快”?这可能是减肥路上最大的误区之一。长时间极端节食会让身体进入“节能模式”,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热量消耗。

当你恢复正常饮食时,身体会迅速囤积脂肪,以备“下次饥荒”之需,导致体重反弹更严重。

与其极端节食,不如调整饮食结构,优先摄取高蛋白、高纤维食物,让身体在健康的状态下燃烧脂肪。

7.压力大?腹部脂肪最喜欢“焦虑体质”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身体会优先在腹部储存脂肪。这是一种生存机制,因为腹部脂肪更容易被动员转换为能量,以应对“紧急情况”。

压力还会让人更容易偏向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形成恶性循环

焦虑时更想吃甜食?这正是压力导致的生理反应。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如冥想、深呼吸、运动,让皮质醇水平保持平衡。

你愿意尝试改变吗?

腹部脂肪的形成,并非只是吃多动少这么简单。错误的健康观念,往往才是让腰围迟迟不见缩小的真正原因。

从今天开始,你愿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让身体真正进入燃脂模式吗?

参考文献

·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管理指南》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睡眠与代谢健康的关联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肚子胖减不下去?小心这种疾病找上了你

10名年轻女性中

可能就有1名女性患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

是如何影响女性一生的?

如何离它远一点?

久备不孕

可能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快跟着小圈一起来看看~

划重点

01

这种妇科内分泌常见疾病

10名年轻女性中可能就有1名女性患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妇科内分泌常见疾病,2021年,国内研究团队经大样本调查研究发现,在不同调查人群背景下,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率达到了10%左右。也就是说,10名年轻女性中,可能就有1名女性患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对女性有哪些影响?

1.月经失调: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会长期不来月经,或者月经时来时不来,这种情况本质上是排卵功能出现了障碍。

2.不孕:

当女性排卵功能出现异常时,卵子与精子无法结合,生育方面就会有困难。

3.多毛和痤疮: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雄激素水平一般会比较高,表现为毛发异常生长、出现痤疮,比如下巴出现小胡子,腹部出现毛发,脸上长痘痘等。

4.肥胖: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就会使腰腹部脂肪增加,造成肥胖,而肥胖又会引发其他健康问题,比如血压、血脂、血糖出现异常。

划重点

02

做好这2点

离多囊卵巢综合征远一点

“多食少动”是多囊卵巢综合征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果日常饮食以高热量饮食为主,比如炸鸡、奶茶、巧克力等,又不运动,可能就会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几率。

建议:

1.日常饮食要多吃蔬菜、高纤维类食物,减少高热量食物、重口味食物摄入。

2.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可以运动30~40分钟。

划重点

03

久备不孕就是不孕不育?

不孕症的医学定义为1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性生活正常而没有成功妊娠。如果性生活不规律或试孕时间较短,比如结婚1年了,没有避孕,也没怀孕,夫妻双方长时间出差,一个月才见面一两次,这种应调整生活方式,积极试孕,一周至少同房两次,这样不容易错过排卵期。若仍未能顺利怀孕,建议去医院排查原因。

不孕症并不罕见,但也不必恐慌,通常情况下,在未避孕试孕一年后,约80%的女性会成功妊娠,备孕两年没怀孕的,大约占5%左右。

划重点

04

1.排卵障碍:

主要需要关注卵巢功能,约80%的排卵障碍,是由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的。

2.盆腔因素:

比如输卵管堵塞。输卵管是精子和卵子“自由恋爱”、“见面”的地方,如果女性输卵管堵塞了,后续就不可能自然怀孕了。

3.先天因素:

发生率较低,不到5%。比如女性在发育过程中,一侧输卵管或子宫没有发育好。

4.精液异常:

比如精子浓度较低、活力不足或出现了畸变,都会影响到男性生育力,所以男性检查在备孕过程中也很重要,男性也应适时生育。

5.性功能异常:

男女双方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无法正常进行夫妻生活。

小贴士:

如果育龄夫妇有生育困难的问题,也不必过于焦虑,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后对症治疗。即使是自然怀孕不能完全实现的情况下,还有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

来源: CCTV生活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