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之源!肥胖的九大危害,你知道几个?
对寿命的影响 肥胖程度跟病死率密切相关,就是随着肥胖程度的上升,死亡率也大幅度上升。当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 /身高2(米)]超过35的时候,病死率就比平常的人增加了30%-40%。根据科研数据显示,肥胖症会使预期寿命减少6-7岁。更可怕的是,如果严重肥胖,BMI大于40的时候,男性的寿命会减少20年。
对血压的影响 在成年以后,尤其40-50岁的时候,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平常人多50%。
对心脏的影响 并不是说高血压继发或者冠心病继发,而是它对心功能的直接影响。由于肥胖,脂肪会附着在心脏表面,使心脏的收缩功能降低,导致心衰的比例大大增加。
脑血管病 在中国,脑血管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由于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及肥胖、血脂异常等,缺血性脑梗死非常高发。
糖尿病 肥胖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着糖尿病,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比平常人要高4倍。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里90%都胖,很少有不胖的。根据研究显示,体重指数为22-23时,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其实是很低的;而23-31的时候发病风险就变成40%,增加了10倍;体重指数是35的时候,女性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93.2%!所以糖尿病跟肥胖关系非常密切。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在中国发病率非常高,而大家往往不太知道,其实大概有10%的脂肪肝病人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导致肝硬化或肝癌的发生。
打呼噜 我们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别小瞧打呼噜,这个病在肥胖人群中很常见,危害性也很大。肥胖人群中这个病的发生率高达50%-70%,而普通人群才2%-4%。一些肥胖人士白天打瞌睡或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呼吸暂停的情况,有明显的缺氧和一定的脑损伤,这部分病人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情况很多见。
肿瘤 肥胖跟一些肿瘤密切相关,在女性中是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乳腺癌;在男性中则是前列腺癌。肥胖会导致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无论男女,肥胖以后直肠癌的发病率都会大幅上升。
这些癌里面有一些癌的治疗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直肠癌。但是像卵巢癌、膀胱癌、子宫内膜癌,这些癌症的患者5年以上的生存率还是比较低的。
骨关节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关节逐渐老化了,重压无疑会促进关节发生疾病,再加上糖代谢和嘌呤代谢的障碍,使这些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
肥胖青少年血管十岁就开始变硬
《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青少年的动脉血管,在十多岁时就已经开始变得僵硬。
“动脉血管僵硬早已不再是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之民说。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血管的硬度增加、弹性变差、脆性增加、血压波动增加,容易产生血管的斑块,造成血管阻塞。会导致很多疾病的产生,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中风、脑溢血、冠心病、下肢动脉闭塞等。
近年来,动脉硬化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些人群中,肥胖人群为主,且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是肥胖率攀升最快的人群。
“以前大家认为动脉硬化是中老年疾病。而现在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很多肥胖的儿童、青年会出现动脉硬化。”许之民解释,一些儿童由于过度摄入营养且不运动,导致脂肪堆积进而肥胖,肥胖造成的大量脂肪堆积在血管内壁,时间久了形成动脉硬化。肥胖患者一般存在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因素。
天天健身,为何瘦不下来
吃得更多。很多人健身后食欲大增,尤其是晚上锻炼的人和女性。当摄入热量大于消耗时,还想减脂是不可能的。
健身项目选择不对。如果健身目的只是减重,那么卧推、深蹲等刺激肌肉增长的项目就不适合了,因为这些训练会增加肌肉横截面积和肌肉重量,导致体重从整体上增加。建议选择一些小力量练习,比如哑铃弯举或无负重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来刺激小肌群,从而减轻对肌肉横截面积的影响、避免肌肉体积增长过快,也就不会出现体重减不下去的错觉。
静息代谢率降低。减脂方法不对会产生一个副作用,即静息代谢率(当你什么都不做时消耗能量的速度)开始下降。减脂的正确方法应采取“有氧+力量+放松”顺序,才能保证肌肉含量不丢失,千万不要靠节食减脂,这样只会使肌肉含量大量丢失。当肌肉丢失速度快于脂肪时,肌肉就会萎缩,最终导致静息代谢率降低。
平时不活跃。不少人喜欢集中时间健身,导致身体筋疲力尽,回家后只想“瘫”在床上,不想动。这种行为被称为“运动稳态”,即人体在一个领域增加体力活动,在另一个领域身体就会变得不活跃,对所消耗能量做出自动补偿,十分不利于减脂。因此,锻炼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度,轻微到中度出汗即可。这样在生活中可以使身体在大部分时间都保持活跃状态,如上下班骑单车、走路去地铁站、上下楼走楼梯等。
四天没睡好,脂肪就堆积
美国《脂类研究杂志》刊登一项研究显示,4天没睡好,就会导致体内脂肪快速堆积,体重增加。
缺觉对健康的影响,仅从体重变化就能看出来。早期研究发现,睡眠不足时,体内瘦素水平降低18%,而饥饿素水平则会增加28%。因此觉睡不好时,更容易饥饿,而且特别偏好高碳水化合物。睡眠不足时,人们会吃得更多(尤其是高热量食物),将其储存为额外能量。这会使胰岛素骤升、脂肪快速储存,进而导致体重快速增加。所以,要想减重减脂,除了合理饮食和积极运动之外,还一定要“睡饱”。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成年人每晚应睡够7~9小时。还有研究发现,起床后接受光照120分钟,可促进体内瘦素分泌,降低饥饿素水平。因此,缺觉人群进行户外运动并晒晒太阳,可降低睡眠不足导致肥胖的风险。
长时间使用手机,肥胖风险增四成
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的危害不只是伤眼、伤颈椎。哥伦比亚西蒙·玻利瓦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一天用手机超过5个小时,人的肥胖风险增加逾四成,且更容易出现不爱运动、爱吃垃圾食品等不健康习惯,进而增加罹患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向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拉丁美洲会议报告,研究涉及1060名19岁至20岁大学生,包括700名女生和360名男生。研究人员发现,研究对象一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5小时,肥胖风险增加43%,同时,摄入较多含糖饮料、快餐、甜品、零食的可能性翻番。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人们应该注意养成健康的使用习惯,长时间使用容易久坐不动、运动量不足,从而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脏病、多种癌症、骨关节不适等风险。
很多人看着瘦,其实偷着胖
很多人常大吃大喝、不爱运动,却四肢纤细,看上去也不胖。这类人可能体脂并不低,有各种潜在的健康问题。美国《体形》杂志网站刊文,提醒这类“瘦胖子”注意改变生活方式。
美国纽约体重管理专家劳伦·克莱恩表示,“瘦胖子”的BMI值(体重指数)通常正常或偏低,但经过检查才发现,他们会有高血糖、好胆固醇低、甘油三酯偏高、高血压等问题。因为天生瘦,这类人往往吃饭不忌口,也不爱运动,导致肌肉量偏低、维生素摄取不足,还可能出现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新陈代谢差等问题。他们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可能比胖人还严重。
如果符合以下多数情况,就要提高警惕了:从学校毕业后,没有进行过力量训练;爱吃甜食、人工甜味剂、碳水化合物、加工食品;蛋白质摄取不足;常感到疲倦、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爱忘事;苹果型身材,四肢瘦腹部胖;适量运动也会感到头晕眼花。
建议这类“瘦胖子”从三方面改变生活方式:1.练肌肉。肌肉是提高基础代谢率的关键,还可避免糖分进入血管,引起高血糖。建议每周至少两次力量训练。2.均衡饮食。尤其要减少糖分摄入,均衡摄取蛋白质、油脂、蔬菜、碳水化合物,尽量少吃白米精面和加工食品。3.有压力及时释放。压力大,血压也会升高,可以试试瑜伽、锻炼等方式帮助放松身心。保证6~8小时睡眠,让身体充分休息。(人民健康网综合自北京青年报、生命时报、健康时报、北京日报)
来源:人民网
身体出现这5个信号,意味着你正在发胖,要引起注意了
你知道吗?当身体出现某些特定信号时,可能就在悄悄提醒你:要小心发胖啦!
信号一:衣服变紧了。
身材胖瘦情况,衣服往往最先知道。如果平日里穿着舒适的衣服逐渐变得紧绷,尤其是在腰部、腹部等容易堆积脂肪的部位,就要引起警惕了,这种变化并非衣物的问题,而是身体在悄然长胖的明显迹象。
信号二:食欲大增且难以控制。
一个人食欲的增加意味着多余热量的摄入,发胖也是分分钟的事情。当你发现,原本正常的饮食量已经无法满足自己,对各种食物都充满了强烈的渴望。
无论是香甜的糕点、油腻的炸物,还是辛辣的美食,都能勾起你无法抗拒的食欲。这可不是因为你的胃口突然变大,而是身体发胖的警报在拉响。
信号三:白天容易犯困、打哈欠
正常情况下,白天应是我们精神抖擞、高效工作与生活的时段。但如今,你却发现自己总是难以抵挡困意的侵袭,哈欠一个接着一个。
这种异常的困倦状态,可能是由于体内脂肪的逐渐堆积所致,随着脂肪的增多,身体的耗氧量也随之增加,进而影响了能量的供应和分配。
信号四:睡觉时开始打鼾了。
以前睡觉不打鼾的你,这段时间突然开始打鼾了,要警惕是否发胖了。打鼾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呼吸道变窄有关。
而发胖会导致颈部和咽部的脂肪堆积,进而挤压呼吸道,使得呼吸变得不那么顺畅,从而引发打鼾。
信号五:开始吃上宵夜了
平时不吃宵夜的你,如果现在总是频频吃宵夜,意味着多余热量的摄入,身材很容易发胖。在夜间进食,身体的新陈代谢相对较慢,无法像白天那样有效地消耗摄入的热量。这些多余的能量便更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
总之,别等到胖得不可收拾才后悔莫及,当身体出现这 5 个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将发胖扼杀在摇篮里。
经常吃太饱,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不只是胖……
我们常强调“饭吃七分饱”,但总有些人,吃的时候没啥感觉,一站起来觉得自己吃撑了;还有些人明明已经吃饱了,还总是硬着头皮把剩下的饭菜吃完,面对好吃的,就更难管住嘴了……
可吃饭一时爽,吃多了不仅会后悔,更重要的是伤身啊!
01
经常吃太饱,易引发5大风险
1
影响大脑
长时间饱食,一方面会影响大脑“海马体”,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另一方面,大量血液会优先供应胃肠道,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人不仅易困倦、反应迟钝,对于本身有动脉硬化等风险人群还可能增加脑中风风险。
2
增加胃病风险
长期饱食,胃肠道长期超负荷工作,不仅会使胃黏膜一直处于“紧张工作”的状态,还会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胃溃疡、胃炎、胃酸反流等疾病。
3
损伤心脏
经常吃得太饱,容易导致体内的血脂、血糖和血压升高,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血管壁粥样硬化等疾病。
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大量进食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引发心肌肥大;美国心脏协会也曾指出,长期饱食的人患上心脏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的4倍。
4
伤肝、伤胆
吃得太饱,会使体内的血液集中在肠胃上,使肝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引起肝脏功能受损。
尤其是经常吃撑后,肠胃处于持续扩张状态,食物在胃部存留的时间长,容易产生大量细菌和毒素,当其积存而无法排出时,就容易诱发一系列疾病,例如胆囊炎、胆结石等。
5
降低免疫
长期饱食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容易出现疲劳、无力、精神萎靡、头晕、失眠等。
而且长期饱食还会导致机体内的维生素B1含量降低,从而引起免疫细胞功能的下降,增加人体感染病菌的概率。
02
适当少食,保持“七分饱”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健康老化研究所研究发现,食量减少40%可能让寿命延长20年!而“少食”也是有科学定义的,大概吃到七分饱就够了。
吃饭“七分饱”,既能使营养达到均衡状态,还有助于保持体重和预防疾病。
所谓“七分饱”应该是这样一种感觉:
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明显变慢。
03
3个习惯,或许能帮到您
1
规律三餐
每餐在固定时间吃,这样可避免太饿后吃得又多又快;而且把握了正确的进食时间,消化系统的消化液和酶的产生和释放能更好地保持平衡,以维持正常生理节律。
一般来说早饭应在7:00-8:00,午饭11:00-12:00,晚饭18:00-19:00。
2
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能延长用餐时间,刺激饱腹感神经中枢。一般来说最好保证每口咀嚼20次。对老年人来说,每口饭菜最好咀嚼25次以上。另外,时间应该不少于20分钟。
3
合理加餐
人在极度饥饿的时候容易吃过多的食物,很容易就吃过饱,如果感到饥饿了,这个时候可以先喝杯酸奶、吃点水果或一小把坚果垫垫肚子,相对更容易控制进食量。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做饭时建议少油少盐少糖,以免食欲受到刺激,胃口大开~
来源: CCTV回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