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个“肥胖危险期”体重超标,会影响身高和颜值,家长要当心
文|菁妈
01
孩子胖一点更可爱,孩子胖一点更健康,孩子胖一点才能长得高,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6%,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
肥胖和超重已经大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所以家长们不要觉得孩子胖一点才健康了!
每次做儿童保健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体重是中上,甚至是上等就要注意了,如果孩子的身高比体重长得慢,那更加要警惕,你的孩子离肥胖不远了!
02
《儿科学(第八版)》就提到引起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或者体积增大!
人体脂肪细胞数量增多主要在出生前三个月,出生第1年,11岁~13岁三个阶段!
也就是说这三个阶段是孩子的“肥胖危险期”,如果孩子在这三个阶段体重超重的话,那极有可能孩子增长的是脂肪细胞的个数,到了孩子长大以后再想减肥那是难上加难。
比如说孩子在这三个时期肥胖,他的脂肪细胞可能是10万个,如果在这三个时期孩子没有长胖,那他的脂肪细胞个数只是3万个,孩子脂肪细胞越多,想要减肥就越难。
★肥胖会影响孩子内分泌的变化
孩子肥胖的话,血浆中的生长激素减少,睡眠的时候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消失,在低血糖和精氨酸刺激下,生长激素分泌反应迟钝,直接影响到孩子身高的增长!
★肥胖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早熟
脂肪细胞会促进孩子雌性激素水平的增高,导致孩子骨龄提前,本来孩子能长到16岁的,但是因为骨龄提前了两年,14岁身高就定型了,也会影响到孩子身高的增长。
★肥胖会影响孩子的颜值
肥胖的孩子长不高,身上的肥肉又比较多,加上不喜欢运动,整个体型看起来非常的臃肿,孩子的颜值也会大受影响。
比如孩子小时候有一双大眼睛,但是却因为满脸的横肉把眼睛挤小了,把鼻子也挤得小小的,看起来五官也不好看。
★肥胖的孩子身高长不高,颜值受影响,孩子也容易自卑
比如同学们一起去跑步,肥胖的孩子跑得不快就成了最后一名,也容易被同学们排挤,被同学们嘲笑,孩子容易感到自卑。
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肥胖的三个危险期控制好体重。
1、一岁之前纯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相对于奶粉喂养来说,孩子更不容易发胖。
因为在吸吮母乳的时候,孩子其实在做体力活,一边喝奶,一边消耗能量,而且母乳中含有饱腹因子,孩子喝饱了一般就不愿意再喝了,喝母乳可以很好地预防孩子肥胖。
2、让运动变成孩子的生活方式
运动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孩子在一岁之前及时地让孩子多趴着,给孩子多爬,给孩子多锻炼,一岁之后孩子学会走路,每天带孩子户外运动一个小时。
让运动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能量消耗掉,让孩子身体的脂肪消耗掉,变成结实的肌肉。
让孩子看起来更结实更挺拔,也能更好地刺激孩子身高的增长。
3、避免吃宵夜
建议孩子在一岁要完全地断掉夜奶,到了孩子两岁之后,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即使是喝奶也在睡前两个小时吃。
因为吃宵夜的时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影响到身高,而且晚上吃宵夜,我们的身体没有办法消耗掉能量,会导致宵夜囤积在我们体内变成脂肪,导致肥胖。
4、从小正确地给孩子添加辅食
孩子在添加辅食的时候,一岁之前不放盐,孩子吃辅食的油尽可能是植物油,少给孩子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孩子的辅食多样化,才能给孩子提供多种的营养素。
而孩子的营养均衡,身体的脂肪才不容易堆积。
想要孩子通过吃东西长得更高,通过吃东西避免生病,推荐购买一本《儿童长高食谱》。
菁妈的女儿菁菁,今年也刚好上小学二年级,也是在长高的关键期,之前我做饭的时候孩子都不太爱吃。
于是就买了这本长高食谱回来,照着上面的食谱给孩子做菜,每一餐孩子都吃得很好,还说妈妈做的饭菜真好吃,而且照着上面的长高食谱做,孩子身高也长得比较快。
菁妈也跟好几个妈妈安利了这本长高食谱,因为这本书里面包含了上百道长高食谱,很多父母对于给孩子吃什么能长高是没有太多了解的,买回来就按照上面的食谱来做。
不仅仅有文字的教程,还有视频教程,家长每天做不同的菜做给孩子吃,孩子吃了就能长得更高。
而且还有孩子一些日常小病症的调理餐,比如假性近视,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等。孩子只有胃口好,吃得好,才能长得高。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孩子被100度开水烫伤,妈妈用一小时五字诀处理,医生:做得好
隐翅虫飞到孩子脸上,妈妈用3分钟处理法救了娃,医生:干得好
5岁孩子体重高达90斤,孩子过度肥胖不是福,而是“祸”,别忽视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现在大部分的年轻父母所付出的比我们所想的还要多。除了给孩子提供较好的资源之外,也要给孩子穿好的、吃好的。加之孩子正是长身体的阶段,很多父母也是一股脑地给孩子补充营养。
殊不知,就是因为这样随意的行为导致孩子的身体出现问题。
确实相比于老一辈育儿方式,年轻父母可能更偏向于“优质”育儿,可是我们所谓的优质,真的能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吗?
之前和一个宝妈聊天的时候,说到了她的烦扰。孩子出生之后,她就辞职在家准备安心带娃。
所以孩子平时吃什么穿什么,全由她来负责。本以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孩子会变得更健康,但是孩子慢慢长大之后,她却发现自家孩子有肥胖症。
现在孩子才5岁左右,甚至已经达到了90斤。可是同龄5岁左右的孩子,大都才40斤左右。出现这样的情况,她也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去解决。
一开始看到大胖娃娃,周围人也都表示这孩子有福气,显得比较富态,直到有一次孩子突然晕倒,他去医院进行检查之时,才发现孩子身体内部脂肪过多,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大脑发育的状态。
01
孩子过度肥胖并不好,这些问题我们别忽视
确实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有一部分老人总是希望能够把孩子养得比较富态,希望他们能有好运,但是所谓的富态并不是只依靠脂肪。
现在在照顾孩子过程之中,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本身营养的吸收,只一股脑的给孩子补充营养。而一旦孩子无法消化,就会累积在身体内部造成脂肪堆积。
过度肥胖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问题,家长可别沾沾自喜以为是好事。
◎孩子身体疾病明显
对于那些肥胖的孩子来说,他们在跑步运动过程之中,可能相比于较瘦的人来说非常吃力,主要因为在呼吸过程之中,受到的阻碍较多。
除此之外,那些肥胖症的人群出现糖尿病的情况也会比较多,这是我们都不可忽视的。
◎交友问题
虽然我们没有明确的交友界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比较胖的人,大家还是会异常地不满紧张。
如果这些孩子身上还存在一些坏习惯,比如不讲卫生等,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更加明显。这样的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之时,他们就有可能被孤立,这是一辈子的影响。
◎孩子的身体发育
让孩子朝横向发展,那么他们的竖向发展就会比较吃力。也就是说,孩子看似长得胖、长得快,但却长不高。
对于女孩子来说,或许长大之后慢慢的运动就会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对于男孩子,这种矮个子的状态对他们并不利,对以后找对象,找工作影响也很大。
02
孩子出现肥胖症状,父母该如何纠正?
相信任何父母发现自家孩子越来越胖之后,也会异常地担忧害怕。只是我们也应该明白,检查的必要性。通过一些医学的分析,了解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肥胖的症状?
除此之外,慢慢地进行饮食控制,相信也能得到好的结局。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肥胖症状呢?
任何人的身体发育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孩子出生之后,大都在5-8斤左右的状态.
只是在后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才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身材均衡的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吸收的营养一定是非常均衡的。
不像有一部分宝妈常常给孩子吃一些营养成分较高的食物,导致孩子出现消化不良,让脂肪堆积在孩子身体里。所以,家长平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孩子的饮食。
当然,如果喜欢吃,想要长不胖也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运动。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父母考虑到孩子本身的脆弱性,不愿意让孩子自己下地、自己外出。
长时间如此,孩子蜗居在一个小房子里面也没有运动的欲望。处于这样的状况,自然而然会越长越胖。
03
想改变孩子肥胖的症状,一定要坚持做好这3点
1)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现在电子网络的发展,很多孩子晚上熬夜也要看电视、看手机。殊不知,就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导致身体内部生长激素不被分泌。
除此之外,也会导致身体内部器官没有进行一定的修复。晚上熬夜也会致使身体内部的毒素累积。
经过一些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长时间熬夜的人,肥胖症出现的比例更高。所以避免孩子肥胖,我们也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营养均衡很重要
饮食是孩子营养的来源,那么避免脂肪存储,一定要避免一些油炸食物、辛辣刺激食物、膨化食物。
特别是现在有一部分老人比较爱孩子,去看望孩子之时常常给购买一些垃圾食品。
殊不知,这种垃圾食品只会导致身体内部脂肪堆积。所以想要让孩子长不胖,保持身材均衡,我们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都给孩子吃一些水果蔬菜。
水果蔬菜之中含有的维生素可以补充孩子身体内部所需的微量元素,同时避免脂肪过度堆积。如果孩子喜欢吃炸鸡之类的膨化油炸食品,父母一定要纠正。
3)多多运动没坏处
为什么人胖了之后教练会建议我们运动减肥呢?主要原因它对于身体的伤害会较小一些。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呈现出肥胖症的状态,就应该让他们多多运动,天气比较冷的话可以在家里面运动。
运动过程之中,身体骨骼也在不断地发育,对于他们的长高也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人也会显得比较精神,身体抵抗力,免疫力更强一些。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04
写在最后
孩子肥胖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一旦我们发现孩子有肥胖症的倾向,带孩子去进行一定的检查,避免身体内部所含有的一些激素对于他们影响较大。
除此之外,改变生活习惯很关键。上面说到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等,希望宝妈们也注意。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看这孩子胖吗?拿身高换的
前几天元宵节,我带孩子回婆婆家,刚巧哥嫂一家也在,两家孩子一起玩,侄子是个白胖白胖的小肉墩,我家孩子体格看上去不胖,这可让婆婆抓住“槽点”了,就觉得是我没喂好孩子,把孩子饿瘦了。
我立马反驳:“凡凡不瘦,刚带她做了健康检查,现在体重正常着呢。”
我哥紧急着说,“妈,人家凡凡现在正好,不胖不瘦的,你觉得孩子胖嘟嘟的壮实可爱,但可不是那样,你大孙子现在就太胖了,医生都让控制饮食呢。”
婆婆不乐意了,“控制啥控制,胖乎乎地说明孩子吃得好养得好,把你们俩养这么大我还不知道吗?别听医生的,不用控制,该吃就吃,别委屈了我大孙子。”
讲真,我身边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胖嘟嘟的可爱,以孩子高大肥胖为荣,甚至想给家里的“小瘦猴”增肥拔高。但小编个人觉得,duck不必此山望着那山高,小胖墩也有小胖墩的烦恼。
儿童肥胖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形态和机体功能,还会造成心理伤害。
往近里说,肥胖会影响孩子身高发育、小鸡鸡发育、诱发性早熟;往远了说,肥胖儿童和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发展为成人肥胖,进而导致相关的成人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提早发生。
不仅如此,还会对孩子骨骼肌肉系统带来过度压力,导致关节、骨骼及肌肉的损伤;影响孩子心理、行为、认知及智力发育。
影响身高:
肥胖会影响正常的身高线性生长规律。
多项研究显示,肥胖儿童在青春期前的几年时间,生长速度比较快(主要是躯干增长,而不是腿增长),通常在青春期前会高于同年龄的儿童。
但他们的骨骺板常会加速成熟,导致骨龄提前,而且他们的青春期常会提前开始,但青春期身高增长会更慢,而骨骺会过早融合,所以,青春期获得的身高增长反而越少。
诱发性早熟:
肥胖儿童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发生紊乱,会出现性早熟情况。
肥胖的女孩常常会更早出现第二性征,也容易有高雄激素血症和早发性多囊卵巢综合征。
超重和肥胖男孩,都会出现青春期提前和青春期提前完成的情况。
影响小鸡鸡发育:
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影响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的表现。
儿童肥胖,因体内脂肪含量高,会影响主管激素分泌的组织结构,加上脂肪组织内的芳香化酶,也可把睾酮(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雌激素的升高又可以负反馈抑制睾酮分泌,使睾酮水平降低。
雄激素降低和雌激素的升高,会影响阴茎和睾丸发育、影响第二性征的表现。
另外,脂肪堆积在下腹部、阴茎和睾丸根部,会导致严重的阴茎显露异常,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02孩子体重超过这个范围就要注意了!根据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卫生部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了《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如下图:
男孩和女孩的发育情况不同,家长可参考上表,看看孩子的身高体重是否正常。
正常范围:孩子体重在中位数上下1个标准差范围(-1sd~中位数~ 1sd)之内。
偏瘦或偏胖:孩子体重在中位数上下2个标准差范围(-2sd~-1sd 或 1sd~ 2sd)之内。
瘦或胖:孩子体重在中位数上下3个标准差范围(-3sd~-2sd 或 2sd~ 3sd)之内。一般,极少儿童在三个标准差( 3sd)之外。
当然,数据并非绝对标准,只要孩子的身高体重值在正常范围内,身体没有异常病症,家长不必过分担心。
03怎么才能管理好孩子的体重?管理孩子体重的目标,是防止体重增加过快过多。
假设某8岁孩子的体重是100斤,如果一年之后还是100斤,体重没有增加,这也是成功的体重管理。虽然体重数值并没有下降,但因为身高增长,体质指数(BMI)有所下降。
儿童青少年减肥没有简单易行的方法。必须从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量入手。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管住嘴,不吃不健康的零食(如薯片、饼干、糕点、含糖饮料等),做好均衡饮食管理。
每日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包含谷薯类、肉蛋类、奶豆类、蔬果类三类及以上)。
营养均衡,以蔬菜、水果、碳水化合物为主,外加适量的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鱼、鸡蛋及豆制品,多吃体积大而热能低的蔬菜类,如萝卜、青菜、黄瓜、西红柿等。
适当增加运动量:
每天看屏幕时间小于 2 小时,坚持运动至少1 小时。
鼓励儿童多参加运动,选择喜欢参与、有效、又易于坚持的项目,比如慢跑、快走、游泳、健身操、乒乓球、篮球、足球等。
划重点:
任何用在成人的减肥方法(如轻断食、低能量减肥、减肥药等),都不适用于孩子,都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得不偿失。
孩子的体重管理,最重要的不是减轻体重,而是让孩子获得合理营养的饮食习惯和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拒绝在孩子面前双标,一边吃炸鸡喝可乐,一边对孩子说“这些对身体不好,你不能吃。”
孩子的体重管理,需要整个家庭的参与。全家人一起参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一起改变饮食习惯、一起参与运动等等,这本身也是一件能让家长高质量陪娃的好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你get了吗?欢迎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和转发呀。
参考资料:
[1] 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
[2] 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3] 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4] 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2016),中国营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