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慢 肥胖(心率慢会引起浮肿吗)

文章目录:

您的心跳在安全范围内吗?快来看看怎么样的心跳才够健康!

最近心跳有点快,是好事还是坏事呀?

正常的心跳应该是怎么样的?心跳过快或者过慢会不会预示着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一起来看看怎么样的心跳才能让人“放心”!

心跳是生命的象征,作为身体的泵血“中枢”,正常情况下,就像钟表一样有节律地跳动着。

可是心脏的跳动不是一个恒定值,且有些人跳得快,也有些人跳得慢,究竟怎样的心跳才是正常的呢?

心脏砰砰跳,

到底多少才算正常?

通常清醒、安静状态下,婴儿每分钟心脏跳动120~140次,幼儿90~100次,学龄期儿童80~90次,成年人70~80次。

但心率并非一成不变,它与情绪、饮食、疾病、运动等因素都相关。一般来说,静息状态下,60~100次/分钟都属于正常范围。

心跳太快、太慢,都危险

心率的高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心脏的健康状况,如果安静状态下,超过100次/分钟,叫做心动过速;

低于60次/分钟,则为心动过缓,而这两种情况都是非常危险的!

心跳越快,血管越危险

由于心脏的每次跳动,都会带来一次血流脉冲和血管的被动弹力舒缩,对全身的动脉都是一种冲击。

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心跳次数越多,对动脉的损伤就越大,也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损伤。

另外,心率是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共同结果,心率增快可能是交感神经系统亢进、儿茶酚胺激素分泌过多等各种病理过程的表现。

而这些因素都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衰等疾病形成中的重要机制。

心跳太慢,泵血不足

一般人若是心动过缓,会导致心脏泵出的血不够,使身体出现缺血缺氧情况,可造成头晕、乏力、心脏扩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甚至休克猝死等危急情况。

因此,如果心跳小于50次/分钟,建议去医院做一份详细检查。

简单四步

让心率在合理范围内慢下来

人的寿命与心跳频率呈现一个U型曲线,过快过慢都会增高死亡率,那么如何将自己的心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呢?记住下面4招 ,稳住心跳:

01

运动、控制体重

规律运动、强度适量可以锻炼心功能。研究发现,坚持超过3个月以上的运动,就可以使心率下降4-5次/分钟。年纪大的人更建议进行健步走、太极拳、游泳等运动。

而且运动还能帮助控制体重,对于肥胖人群来说,减重不仅会减慢心跳,对血压、血糖、血脂都有助益。

02

适当戒一戒“加速”食物

任何食物都过犹不及,咖啡、茶叶、烟、酒、糖、盐等都属于可能“加速”心跳的食物,平时要控制摄入量。

03

吃点护心营养素

01

矿物质中名列榜首的“护心”元素,可以抑制心肌的兴奋性,控制心率;还能排出体内多余的钠,稳定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像白扁豆、口蘑、竹荪(干)都是富钾食物,橙子、南瓜、黄豆等橙黄色食物,香菇、金针菇等菌藻类;苋菜、菠菜、油麦菜等绿叶菜的钾含量也很高,日常可适当摄入。

02

镁对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心脏的节律减慢,兴奋性减弱,从而有利于心脏的舒张和休息;

另外还能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并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量。所以像谷类、豆类、苋菜、蘑菇、芝麻等可以适当多吃。

04

学会减压

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会造成心率加快,试着找到焦虑的源头,然后通过深呼吸、瑜伽、冥想和听音乐等方法让自己静下来。

心跳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

还有要通过健康生活方式保持一颗强心脏!

饮食、运动都要注意呀!

转自:我是大医生官微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这些心脏最怕的事,你可能每天都在做

心脏通过持续泵血,为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维持各器官的正常运转。它看似强大,却十分脆弱。研究显示,70%~80%的猝死与心脏有关。其实,猝死并不遥远,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习惯,可能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诱发最危险的时刻。

这些生活习惯,往往容易诱发心脏性猝死,看看你是否存在相似问题。

这些生活习惯容易诱发猝死

■ 过量、不规律饮食

暴饮暴食会使胃肠负担过重,心脏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极易导致心肌缺血。

油炸食物中含有大量油脂,增加血脂水平,易引发动脉斑块、血栓,甚至心肌梗死。

过量饮酒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肥胖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风险,而后者正是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

■ 排便太用力

用力排便时腹压会骤然升高,带动血压快速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

■ 压力过大

长期加班或处于过度紧张、亢奋的状态,会令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分泌,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脏和血管都容易受到伤害,心梗风险也会增加。

■ 长时间水温过高洗澡

水温过高会加速体内血液循环,导致心率异常;洗浴时间过长、环境密闭也可能引起胸闷、心慌等不适。建议水温控制在35~38℃,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尤其是老人洗澡时最好有人协助。

■ 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可能使血压突然升高、心率过快,心肌供血不足,更易诱发心肌梗死。对中老年人来说,宜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一旦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休息。

■极端情绪

在极度悲伤或愤怒时,可能出现胸痛、气短、胸闷等“心碎综合征”症状,危及心脏健康。

■久坐不动

长时间伏案或盯着电视、手机,血液流动减慢,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堵塞大脑、心肺血管,可能导致猝死。

6个好习惯保护心脏

要想让心脏持续、有力地为全身输送血液,就必须知道它的喜好。生活中坚持6个好习惯,可帮助维持心脏健康。

1、均衡饮食,控制盐分

多吃蔬果和全谷物。每天至少1斤蔬菜、半斤水果;在大米、白面中可适量加入荞麦、红豆等,或用薯类、玉米替代部分主食。

摄取足量蛋白质。相对多吃鱼类、鸡肉等白肉,减少猪肉等红肉;适量增加蛋奶和豆制品。

控制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

2、保证充足睡眠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7小时,心脏病及脑卒中风险会上升。成年人一般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老人也需要保证5~6小时。

3、适量运动

有氧运动能让心脏更具活力,如慢跑、游泳、太极、瑜伽等。建议每天锻炼30分钟,每周至少3次,避免久坐,每坐一小时可起身活动3到5分钟。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基础心率的20%,建议控制在每分钟120次左右。

4、每天喝够8杯水

成人每天需1500~1700毫升水,约8杯(每杯200毫升)。心脏病患者应少量多次饮水;肾功能不全者则需适当减少饮水量。

5、戒烟限酒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吸烟,都会增加炎症、血栓等风险,严重损害心血管健康。酒精也不利于心脑血管,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最好低于25克,女性低于15克,每周不超过100克。

6、保持良好心态

长期处于压力下会增加体内皮质醇、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可舒缓情绪,减少压力激素分泌。

识别心脏发来的危险信号

心脏病的可怕在于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出现以下几种不舒服时,需要提高警惕。

胸闷、胸痛

如果突发胸闷、胸痛且无法缓解,或虽不持久但频繁发作,需警惕心梗预兆。

无诱因的胃部不适

心脏问题并不一定只表现为胸痛,还可能出现出汗、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症状,应进一步就医检查。

眼前发黑

若有短暂的视觉发黑甚至意识丧失,尤其是既往有冠心病、心肌病等病史,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

心悸、气促或乏力

如果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是否合并心肌炎;近期过度劳累、大量吸烟后出现类似症状,也应尽快就医排查。

此外,心脏的变化还会通过体表信号呈现:

耳垂折痕:耳垂毛细血管丰富,如果血管硬化、血液流通不畅,耳垂易出现明显折痕。

颈围变粗:男性颈围>39厘米、女性>35厘米时,常提示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偏高,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

脉搏紊乱:正常脉搏每分钟60~100次且节律整齐,过快、过慢或节律混乱,都可能是心脏疾病信号。

脚踝水肿:如排除久站、久坐因素后仍出现不明水肿,需警惕心衰或慢性心脏病。

脚趾冰凉:在温暖环境中依然脚部发凉,表明血液循环有问题,根源多在心脏。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瑄

编辑丨秦静

审核专家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张海涛

来源: 央视新闻

这些心脏最怕的事,你可能每天都在做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科普中国

心脏通过持续泵血,为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维持各器官的正常运转。它看似强大,却十分脆弱。研究显示,70%~80%的猝死与心脏有关。其实,猝死并不遥远,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习惯,可能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诱发最危险的时刻。

这些生活习惯,往往容易诱发心脏性猝死,看看你是否存在相似问题。

01

这些生活习惯容易诱发猝死

■ 过量、不规律饮食

暴饮暴食会使胃肠负担过重,心脏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极易导致心肌缺血。

油炸食物中含有大量油脂,增加血脂水平,易引发动脉斑块、血栓,甚至心肌梗死。

过量饮酒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肥胖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风险,而后者正是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

■ 排便太用力

用力排便时腹压会骤然升高,带动血压快速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

■ 压力过大

长期加班或处于过度紧张、亢奋的状态,会令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分泌,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脏和血管都容易受到伤害,心梗风险也会增加。

■ 长时间水温过高洗澡

水温过高会加速体内血液循环,导致心率异常;洗浴时间过长、环境密闭也可能引起胸闷、心慌等不适。建议水温控制在35~38℃,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尤其是老人洗澡时最好有人协助。

■ 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可能使血压突然升高、心率过快,心肌供血不足,更易诱发心肌梗死。对中老年人来说,宜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一旦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休息。

■ 极端情绪

在极度悲伤或愤怒时,可能出现胸痛、气短、胸闷等“心碎综合征”症状,危及心脏健康。

■ 久坐不动

长时间伏案或盯着电视、手机,血液流动减慢,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堵塞大脑、心肺血管,可能导致猝死。

02

6个好习惯保护心脏

要想让心脏持续、有力地为全身输送血液,就必须知道它的喜好。生活中坚持6个好习惯,可帮助维持心脏健康。

1.均衡饮食,控制盐分

多吃蔬果和全谷物。每天至少1斤蔬菜、半斤水果;在大米、白面中可适量加入荞麦、红豆等,或用薯类、玉米替代部分主食。

摄取足量蛋白质。相对多吃鱼类、鸡肉等白肉,减少猪肉等红肉;适量增加蛋奶和豆制品。

控制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

2.保证充足睡眠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7小时,心脏病及脑卒中风险会上升。成年人一般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老人也需要保证5~6小时。

3.适量运动

有氧运动能让心脏更具活力,如慢跑、游泳、太极、瑜伽等。建议每天锻炼30分钟,每周至少3次,避免久坐,每坐一小时可起身活动3~5分钟。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基础心率的20%,建议控制在每分钟120次左右。

4.每天喝够8杯水

成人每天需1500~1700毫升水,约8杯(每杯200毫升)。心脏病患者应少量多次饮水;肾功能不全者则需适当减少饮水量。

5.戒烟限酒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吸烟,都会增加炎症、血栓等风险,严重损害心血管健康。酒精也不利于心脑血管,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最好低于25克,女性低于15克,每周不超过100克。

6.保持良好心态

长期处于压力下会增加体内皮质醇、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可舒缓情绪,减少压力激素分泌。

03

识别心脏发来的危险信号

心脏病的可怕在于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出现以下几种不舒服时,需要提高警惕。

胸闷、胸痛

如果突发胸闷、胸痛且无法缓解,或虽不持久但频繁发作,需警惕心梗预兆。

无诱因的胃部不适

心脏问题并不一定只表现为胸痛,还可能出现出汗、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症状,应进一步就医检查。

眼前发黑

若有短暂的视觉发黑甚至意识丧失,尤其是既往有冠心病、心肌病等病史,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

心悸、气促或乏力

如果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是否合并心肌炎;近期过度劳累、大量吸烟后出现类似症状,也应尽快就医排查。

此外,心脏的变化还会通过体表信号呈现:

耳垂折痕:耳垂毛细血管丰富,如果血管硬化、血液流通不畅,耳垂易出现明显折痕。

颈围变粗:男性颈围>39厘米、女性>35厘米时,常提示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偏高,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

脉搏紊乱:正常脉搏每分钟60~100次且节律整齐,过快、过慢或节律混乱,都可能是心脏疾病信号。

脚踝水肿:如排除久站、久坐因素后仍出现不明水肿,需警惕心衰或慢性心脏病。

脚趾冰凉:在温暖环境中依然脚部发凉,表明血液循环有问题,根源多在心脏。

来源: FM93交通之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