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度18.2(肥胖度18.3)

文章目录:

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这三省“胖人”最多!肥肉长在这个地方最危险!

俗话说“一胖毁所有”,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超重与肥胖带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诸多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

肥肉长在哪里最危险?我国哪些省份“胖人”最多?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

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

这三个省“胖人”最多!

8月17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团队在《糖尿病、肥胖与代谢》发表了一项一篇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报告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总体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①

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当代研究,来自全国243个城市的1580万名符合条件的成年人参与。

1. 内蒙古、山东、河北,“胖人”最多

北方超重/肥胖的比例普遍高于南方,其中超重比例前三名的省份为内蒙古(37.1%)、山东(37.1%)和河北(36.6%)。

2. 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

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男性中超重的比例为41.1%,而女性为27.7%,男性中肥胖的比例为18.2%,而女性为9.4%。

3. 胖人的各种并发症患病率都更高

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超重/肥胖参与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前驱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BMI越高,并发症越多。

为啥男人比女人胖更多?

原因扎心了

为啥男人比女人胖更多?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通常与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

一是长期的过高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引起以“将军肚”为特征的腹型肥胖。

二是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常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除过量进食外,酒精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也会促进肥胖形成。

三是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也会通过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②

健康时报 图

另外,从肥胖的“年龄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龄”通常比女性小。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54岁达到峰值(55-59岁保持不变),女性则是在65-69岁达到峰值;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是70-74岁。

换句话说:男人们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年纪轻轻(35-39岁)就到达肥胖的峰值;而女性要到70-74岁才到达肥胖的峰值。男同胞们,扎心了……

肥肉长在这个地方最危险!

当肥肉(脂肪)长在我们脸上、手臂上、大腿上……这些看得见的地方时,其实还算不上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脂肪长在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地方,对健康的危害更大,甚至会带来致命的风险!

人体的脂肪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看得见的脂肪”,即皮下脂肪。它们贴在皮肤下,有帮人体保温的作用。但积累过多,就成了让我们看起来胖的元凶。

第二类“看不见的脂肪”,则是内脏脂肪。它们将我们的各种内脏,如肝、胰、胃、肠道等包裹、填充起来。

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赵杰2022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正常厚度的内脏脂肪能够保护内脏,防止跌倒时损伤内脏,但内脏脂肪太厚会导致脂肪心、脂肪 肝、脂肪肾、脂肪胰等器官功能异常。此类肥胖就是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内脏性肥胖)。

判断内脏脂肪超标并不仅是看BMI(体重/身高2),还要看腰围、腰臀比(腰围/臀围)、内脏脂肪检测等。例如:

▼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即便BMI正常,患病风险也会升高;

▼男性腰臀比例大于0.9、女性大于0.8,表明是内脏脂肪过剩的高危人群,大于1.0即为腹型肥胖。③

健康时报 图

4个方法帮你减掉内脏脂肪

赵杰医生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给出来4个减掉内脏脂肪的方法。③

1. 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

内脏脂肪超标的人每天需要运动半小时至一小时,如跑步、散步、游泳、骑车等,球类运动在消耗能量的同时有助脂肪分解。即使没有腹型肥胖,也可以多运动防患于未然。

2. 吃饭记住个比例5:3:2

吃米饭、面包等主食过多,容易在腹腔囤积内脏脂肪,但也不能完全不吃,避免零摄取时大脑无法集中注意力。

以腹型肥胖的女性为例,每天主食摄入不超过100克,三餐比例是5:3:2。

3. 根据运动限制热量摄入

若平时活动量不大,摄取热量(千卡)不要超过体重(公斤)x25;若经常运动、活动量大,摄取热量(千卡)不宜超过体重(公斤)x35。

4. 日常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想要内脏瘦身成功,不能缺少纤维素,日常可选燕麦、绿豆、番茄、葡萄柚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有助顺畅排泄,促进新陈代谢。

本文综合自:

①Chen K,Shen Z,Gu W,Lyu Z,Qi X,Mu Y,Ning Y;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Aug 17. doi:10.1111/dom.1523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37589256.

②2023-08-21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41.1%男性体重超重》(记者 高瑞瑞)

③2022-10-09 健康时报《藏在内脏、形成眼袋……老人要管好身体脂肪》

来源: 健康时报

中国肥胖地图出炉,哪里人更会长膘?

澎湃新闻 实习生 伍甜甜 记者 卫瑶 陈良贤

9 月 1 日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今年的主题是“‘三减三健’从我做起”(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谁都知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好,但坚持者寥寥,特别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遭遇肥胖危机的人近年来也愈来愈多。

根据中国人的体质,成年人的 BMI 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分别达到 24 和 28 时,就是超重和肥胖。基于这一标准,近期发表于学术期刊《糖尿病、肥胖与代谢》上的一篇名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 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论文,就统计出了中国的整体发胖情况:有 34.8% 的人超重,另外还有 14.1% 的人有更严重的肥胖问题。

这项调查由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团队所主导,样本来自全国 243 个城市的 2117 万名成年体检者(有效样本量 1557 万名),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变胖这件事,

男女其实有别

相比以往别的调查,除了变胖的人变更多外,这次研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超重/肥胖问题在男性群体中变得比女性更普遍。相比女性的超重率为 27.7%、肥胖率为 9.4%,男性的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 41.1% 和 18.2%。

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国内遇到体重问题最多的其实是女性,并且多是在老年时期。这是由于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和孕激素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随之下降,因此发胖的比例整体变高了。

到了本世纪,国内男性超重的比例开始迅速增加,并最终反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逆转的情况,可能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关。2013 年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欠发达地区,女性的肥胖率要高于男性,而在发达地区,情况则相反。

除了发胖率较高,男性变胖的年龄也更早。相比女性整体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在 70 岁后才到最高值,男性群体的这一峰值在 40 多岁就已到来。甚至根据此次母义明团队的调查,男性在迈入 30 岁的门槛后,就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体重——相比 18-29 岁的男性,30-34 岁男性的超重比例会从 28.7% 迅速攀升至 38.5%。

过快的工作节奏、不规律的饮食、喝酒等应酬文化、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以及相比女性在职场中有身材管理的无形要求,社会对男性身材走样的包容度较高,都在让“中年发福”更容易出现在男性身上。

但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现在的人相比前几代人更容易摄入丰富的食品。不管有多晚,动动手指就能被送上门的外卖,让人们的饮食更加难以节制,而身体却因此动得更少了。

因此除了成年人,儿童的肥胖情况也同样不容忽视。根据国家卫健委在 2020 年发布最新一期《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与 1985 年时,中国 7 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仅 2.6% 比,现在的小朋友遭遇体重问题的比例也已经上升到了 19.0%。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伴随小朋友的终身。虽然很多人都说“长大后就会瘦下来”,但美国一项基于追踪 11591 名儿童 BMI 数据到长大成人后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小时候胖的人,其中长大后继续胖的比例达到了 88%。

联合国 2018 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在建议部分也提醒道:“肥胖一旦发生,再减就很困难。”

在中国,

哪里人更会长膘?

除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外,肥胖率在地域分布上也有所不同。在很多人印象中,北方人比南方人都要大上一号。而《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这份研究也印证了这一印象——中国北方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高于南方地区,其中,内蒙古、山东和河北的两项数据都是位列全国前三,而广东、海南和江西则是全国瘦子最多的 3 个省。

这与清华大学发布的 2021 城市健康行为指数相吻合,其根据早睡、运动等多个指标,对全国 27 个中心城市和 53 个地级市进行生活习惯评分,成人体重肥胖人群比重最低的前十个城市——成都(2.65% 的肥胖率)、广州(2.89% 的肥胖率)等,无一例外均在南方。

为什么北方更容易出现超重的人?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认为,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比如南方人因为天气整体较热,人体的代谢速度也更快。

而 2022 年发表于 Nutrients 期刊的一项基于 3 万多名中国成年人饮食习惯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域饮食模式的差异与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得出了和王京钟相似的观点。

该研究将中国的膳食模式依照被调查对象的情况,划分为了四大类型:以小麦为主的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其他模式和多元化模式。其主要差别,就是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不同。

其中,北方膳食模式相对其他模式,有更多的能量是来自碳水化合物(超过 60%),研究认为这可能就导致了北方地区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更高。

生活在北方,身体代谢本就相较南方更慢,而容易导致长胖的碳水摄入量又多,日积月累起来,想努力不变胖,北方人确实要比南方人难。

另外,这份研究还提到,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群体,饮食习惯也有所差异。选择更为健康的多元膳食模式的人群,集中分布在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多为高学历和高收入群体所采用。这也解释了母义明教授团队的研究中所提到的,GDP 较低的地区,超重/肥胖的比例也相对较高的现象。

不过,以上这些超重、肥胖主要基于 BMI 做评判,但这套公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只能粗略地评估身体整体情况,不能准确地测定脂肪的分布,容易遗漏腹型肥胖群体。也就是那些 BMI 指数本身可能并不高的人,但他们的脂肪聚集于腹部,因为会影响内脏,同样会带来健康风险。而中国人的身体特征,正是腹部更容易堆积脂肪。人到中年,一不留神,可能就有了啤酒肚。

2019 年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研究按照国内通用标准——腹型肥胖被定义为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90 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85 厘米——发现从 2004 年到 2014 年,中国腹部肥胖的患病率增加了 50% 以上,腹型肥胖率达到了 31.5%。而北方居民仍然是中国“腰最粗”的一群人。

体重健康,

不仅事关身材

在 8 月初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3)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就提醒道:“预计到 2030 年,我国超重肥胖相关卫生支出将占到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 22% 左右。”

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国内的肥胖群体日益扩大,也和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有关。大量医学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与 BMI 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且 BMI 越高,并发症越多。因此,发胖这件事,增长的不只是肉,还有慢性病。

根据母义明团队的研究,在超重和肥胖的群体中,有至少 1 种慢性病的比例,分别在 70.7% 和 89.1%,高于BMI 正常者的 41.7%。其中,肥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和血脂异常(24.9% )。而且因为肥胖,这些曾经人们眼中的“老年病”,如今慢慢也找上了体重较高的年轻人。

“营养转变”理论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总体营养状况的变化将会依次经历饥饿减少、慢性病高发以及行为改变三个阶段,中国已跨过第一阶段,目前整体还处于第二阶段。

但也有不少机构、团体和个人已经注意到了肥胖的危害并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行动。最新的一个标志就是刚过去的 8 月,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随后多个商超及便利店开始主动在饮料区悬挂“红橙绿”标识,提醒消费者注意到自己购买的含糖量过多的饮料。

上海市嘉定区一超市内悬挂了含糖饮料警示标识。

减少超重和肥胖比例,不仅需要个人的自律和努力,也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打造“不致胖环境”。

来源: 澎湃新闻

肥胖也有性别差异吗?|协和八

相信大家一定有所体会,虽然社交网络上的健身、户外热潮一浪接一浪,举铁越野卷生卷死,但是我国近年来“胖子”确实越来越多了。

随着患病率不断攀升,肥胖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威胁着全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魔咒无差别地攻击着每一个人。

也许有时候你也会有疑问,肥胖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呢?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

「男人和女人,谁更容易发胖?」

「男人和女人,胖起来一样吗?」

「男人和女人,谁更容易减肥?」

01 男人和女人,谁更容易发胖?

全球范围内肥胖的患病率女性要略高于男性,但部分地区则相反。比如根据2023年发布的中国肥胖地图,我国肥胖的患病率为男性18.2%,女性9.4%;同样在意大利,男性肥胖患病率(51%)也高于女性(34%)。

另外,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龄”通常来说比女性小。从我国发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54岁达到峰值(55至59岁保持不变),女性则是在65-69岁达到峰值;男性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是70-74岁。对于男性而言,随着肥胖而来的其他代谢问题和并发症也更早地出现了。

男女肥胖年龄分布折线图

图源《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02 男人和女人,胖起来一样吗?

很多人都知道,男性和女性在身体成分方面有天然的差异。这种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的性别差异形成受到性激素的影响,最早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出现,从青春期开始变得明显。

人体皮下脂肪组织表达了更多的雌/孕激素受体,而内脏脂肪组织具有更多的雄激素受体。男性青春期睾酮的升高则会增加脂肪分解和蛋白质合成。女性青春期开始后,雌激素水平升高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下调皮下脂肪组织中雄激素受体的表达,有利于脂肪沉积。

不同肥胖类型图示

当身高体重相同时,男性通常有更多的肌肉组织,而女性则脂肪组织含量更高。而在脂肪组织的分布方面,女性的脂肪主要分布在下半身的臀部和大腿(🍐),而男性脂肪则更多分布在腹部和上胸部(🍎)。研究发现绝经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这类人群会逐渐发展为向心性脂肪堆积(腹型肥胖)。

由于男性肥胖患者中腹型肥胖更多,与腹型肥胖密切相关的“代谢综合征”也更多见。

03 男人和女人,谁的减肥效果更好?

女性常常比男性更热衷于减肥。从一些商业机构自发的调研结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健身房的女性用户占比高于男性,且女性用户健身的时长也更高。而临床研究的基线数据也揭示了类似的事实——在减重相关临床研究的入组人群中,男性占比仅在37-49%。

在一些非药物干预的减肥研究中,在经过不同的饮食或运动干预后(低碳饮食、低脂饮食、极低热量饮食、运动干预等),男性的体重下降似乎比女性更显著。这提示男性相比于女性通过非药物干预减肥的效果更好,但系统性回顾数据显示效果差异其实很小

会员性别比例

图源《2018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

药物减肥临床研究中的分析结果则提示不同发现。例如STEP-1研究中,使用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68周后,女性体重降低幅度大于男性(-18.4% vs -12.9%, p<0.05)。不过在使用GLP-1RA类药物后,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副作用。

那么减肥手术呢?近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在基线BMI较高时减肥术后可以减轻更多的体重,而女性通常减轻的体重百分比更高。减肥手术的减重效果在不同性别中基本相当,但术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

减重代谢手术术式 图源网络

总的来说,男性和女性在肥胖的患病率、临床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除了生理因素,还可能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相关。但在体重的管理方面,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阶梯式管理(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在男性和女性肥胖人群中的效果相当。未来随着相关领域的进展,说不定会出现针对性别特异性肥胖发病机制的治疗手段,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Chen K, et al; 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Nov;25(11):3390-3399.

[2] Muscogiuri G, et al. Obesity: a gender-view. J Endocrinol Invest. 2024 Feb;47(2):299-306.

[3] Kantowski T, et al. Obesity management: sex-specific considerations. Arch Gynecol Obstet. 2024 May;309(5):1745-1752.

[4] Alsaqaaby MS, et al. Sex, race, and BMI in clinical trials of medications for obesity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 systematic review.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Jun;12(6):414-421.

本文由协和八×上海联合健康管理研究院联合发表

作者:陆逸云 博士

编辑:呼噜狗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