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测量肥胖(测量肥胖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文章目录:

诊断肥胖的3种方法,测测你是健康还是肥胖?医生教你正确轻断食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动的生活方式的普遍化,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周围人群中,肥胖的比率是越来越高了,据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超重的比例达到了30.1%,肥胖的比例达到了11.9%,在青少年和儿童中,这一比例也不容小视。

我们的体重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叫做肥胖呢?目前用于评价肥胖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我们最常用的体重指数,它的计算方法是用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的平方,体重指数基于24-28之间,称为超重,体重指数超过28以上,称为肥胖。

第二种是用腰围来评价中心性肥胖,男性的腰围大于90cm,女性的腰围大于85cm称之为中心型肥胖,对于中心性肥胖,我们还有一种比较精确的评估方法,就是用CT或者是磁共振的方法,来测量内脏脂肪的表面积。在中国人群中内脏脂肪表面积超过80平方厘米,称为中心性肥胖。

最后一种是用生物电阻抗的方法,来测量人体的体脂率,正常男性的体脂率介于10%-20%之间,女性介于15%-25%之间,如果男性的体脂率超过25%,女性超过30%,称为肥胖。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单纯用体重指数来评价一个人的体重是否超标,是不够全面的,如运动员,他的体重指数可能很高,但是他的体脂含量却是非常低的,相反有一些女性,她的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体脂率却已经超标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群来说,体重指数可以比较全面的评价我们与体重相关的健康风险。

肥胖的治疗

可能很多人觉得,肥胖太普遍了,如果觉得自己太胖减减肥不就好了,还要治疗吗?至于到治疗的地步吗?内分泌科医生提醒大家,如果长期受肥胖困扰,自己尝试了各种方法均无效的情况下,就应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肥胖是一种疾病,只不过大家把它都忽略了。

肥胖的治疗方法很多,中医的有针灸,埋线治疗,西医有药物和手术治疗,不管我们采用哪种治疗方法,生活方式的干预都是第一位的,建议肥胖症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之下,进行长期的平衡膳食,并辅以充足的体育锻炼,肥胖症患者的膳食的总原则是:低热量、低能量,适合的蛋白摄入,严格戒烟,限酒。

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种轻断食的膳食方法,它的具体做法是,在一周中5天正常的膳食,在其余非连续的两天中,只摄入正常膳食的1/4,女性的能量摄入约500千卡每天,男性约600千卡每天,通过这种轻断食的方法,可以使我们获得比较理想的体重,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等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使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得到良好的控制。

对于体重指数较高的患者,更建议他们可以使用药物的治疗方法,目前在我国存在通过药监局的批准并且有减肥适应症的药物,它是一种胃肠道的脂肪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胃肠道脂肪的水解和吸收来达到减重的作用,这种药物禁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12岁以下的青少年。

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排气过多,大便失禁,以及带便性胃肠排气等。这类药物也会减少脂溶性维生素以及β胡萝卜素的吸收,因此建议我们在服用这类药物的同时,应该补充包含脂溶性维生素在内的复合性维生素。此类药物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转氨酶的增高,重度脂肪肝以及过敏反应等,虽然这种药是非处方药,但是还是建议大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之下购买使用。

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了有关减肥的小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体魄,远离肥胖这个健康杀手。

本期医学内容合作者:李恒 西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肥胖的测量标准有很多,这两个简单计算体脂公式,你可以试一试

大家都知道,目前肥胖的人群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可以看以前文章,在这不在赘述。总之,原因复杂,主要是遗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两个有趣的体脂比例的计算公式(只针对成年人),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计算一下,看是否靠谱。如果家里有体脂秤,可以和体脂秤的结果做个比较。其实,不同的方式,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些体脂秤的结果是否可靠也很难说。如果想准确了解体内脂肪的多少,全身的核磁的检查比较准确些,但不常规做,也比较昂贵,也没有太多的必要。如果有一个简单的方式就可以了解脂肪的比例,那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即使是不是那么准确,至少可以做个参考。

我们知道,肥胖的危害主要还是在体内脂肪的增多,特别是内脏脂肪。肥胖症(obesity)公认的定义是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并不是指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因此,也有些人认为应该以身体脂肪百分比来定义肥胖,具体标准如下:男性:肥胖体内脂肪百分比大于25%,其中21-25%为临界点;女性:肥胖体内脂肪百分比超过33%,其中31-33%处于临界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获得身体脂肪的比例并不简单,需要通过特殊的仪器来测量。目前,用来测量体内脂肪含量的方法也比较多,且复杂,价格昂贵,如有生物电阻抗测定法, 此方法是根据测定生物电阻抗来测量人体脂肪。双能X线吸收法;通过X射方法,具有放射损伤;还有B超法、CT法和MRI等方法,都不简单,要有一定的仪器和设备。

所以,目前临床上我们采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作为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它便于推广,即体重指数(BMI);

大家对体重指数应该有所了解,它是一个计算公式,具体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的平方。目前肥胖标准还不完全统一,不同人种和国家诊断超重/肥胖的标准不一样。我主要以中国指南的标准给大家介绍。如果BMI在18.5~23.9之间为正常;24.0~27.9之间为超重,大于28.0的则为肥胖(女性比男男性范围小1)。虽然这个方法诊断肥胖简单,但是它具有先天的缺陷,也常受到大家的诟病。因为,很多体重指数高的人不一定肥胖,他们的体内脂肪不一定多。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健美运动员,通常体重指数高,但并不肥胖,因为他们体内主要是肌肉,而不是脂肪。所以,体重指数和脂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对于正常普通人群,体重指数和脂肪还是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所以体重指数用的比较多。

脂肪一般分为两大类: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而真正对人体有害的是内脏脂肪。所以,大家又提出一个概念—腰围或者说腰臀比,以腰围来评价肥胖和疾病的相关性。多大的腰围我们就认为肥胖,对人体具有危害,各国也不一样。仍然,以中国的标准给大家介绍,通常认为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就属于腹型肥胖,也就是说肥胖相关的疾病风险就明显升高了。

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腰围和BMI,认为这两个指标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些人认为腰围的影响可能更多。因为,人们发现对于BMI相同,人群腰围的变化是相当大的。而BMI一定的情况下,腰围较高的成年人的不良健康风险增加更明显。

肥胖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以影响全身各个系统;

如呼吸系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增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消化系统: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石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肝和反流性食管炎;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等;神经系统:中风,特发性颅内高压;产科和围产期:妊娠相关的高血压,巨大儿和难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和血脂异常;生殖系统疾病: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男性性腺功能低下;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其它一些肿瘤的发病率也会增加,如子宫内膜癌(绝经前),前列腺癌,乳腺癌,肾癌等;甚至精神疾病。

下面进入正题,上面两种评价方法并不是直接评价脂肪量。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来了解体内的脂肪量呢?科学家们通过一些研究设计出来两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体内的脂肪含量或者说比例,一个是基于体重指数,另一个是基于腰围;

身体脂肪%

公式一:1.2 × BMI 0.23 ×年龄-10.8 ×性别-5.4

· (男=1 女=0 基于BMI )

公式二:64 −20×身高/腰围(米) 12×性别

· (男=0 女=1 基于身高腰围)

一般用的比较多的是基于BMI来计算体脂比例。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认为基于身高与腰围比的相对脂肪质量比体重指数(BMI)能更好地预测全身脂肪百分比。该研究使用了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开发出模型,同时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了全身脂肪的百分比。他们考虑了350多种人体测量指标,得出简单人体测量线性方程式,来估算人体全身脂肪百分比。这两种计算方法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我觉得有待进一步验证,因为这两个公式计算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些误差。但是,这两个计算公式可以作为简单评价体脂比例的参考。如果作为研究依据,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因为他们没有在中国人群中和实测脂肪比例进行相互的验证。

总之,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可以综合考虑BMI、腰围、体脂肪含量三个数值来评估肥胖或脂肪的含量。如果三个指标都超标,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作为个体,我觉得进行纵向比较也是有实际意义的,对自己的体型/形做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5步教你自测肥胖指数

在减肥风盛行的今天,许多人都觉得自己肥胖而需要减肥,尤其是爱美之心比较强烈的姑娘们和影视明星。对肥胖的评判是随着年代的不同而变化的。有人说,胖不胖,肉眼看一下就知道了;但诊断肥胖症,肉眼的观察不能作为凭据,需要的是科学依据,这时候,数据就派上了大用场。

(1)体重和标准体重

体重是指人体各部分的总重量。标准体重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通过群体大样本调研后,按照人的年龄、身高等特点,得出各年龄阶段体重的标准值。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数据,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计算标准体重。

成年人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

成年人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0 9

我国成年人常用的标准体重公式为Broca的改良式:

成年男性: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成年女性: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2 5

此外,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有关专家,还根据我国南北人群的不同特点,制定了如下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

北方人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50]×0 6+50(千克)

南方人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50]×0 6+48(千克)

北方指长江以北的省份,南方指长江以南的省份。

评价标准:实测体重占标准体重的百分数上下10%为正常范围;大于10%~20%为超重;大于20%为肥胖;小于10%~20%为消瘦;小于20%为明显消瘦。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这种方法算法简单,适合普通人群体重的自我评定,但是这一方法只是估算,远远没有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等方法准确可靠。

(2)身体质量指数法

用于测定标准体重最普遍与最重要的方法是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它是一个通过身高和体重的比例判定身体肥胖程度的方程式。BMI全称是身体质量指数,身体质量指数大于或等于28者,我们称为肥胖症。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计算公式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即:体质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

BMI出现已经很多年了,但直到1998年,美国国家卫生委员会才把它定为衡量标准之一。目前,BMI指标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国肥胖问题专家组2001~2002年间历时9个月,在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24万成年中国人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成年中国人体重指数小于18 5为体重过低,18 5~23 9之间为正常,24~27 98之间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为肥胖。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此标准均适用。

体质指数是公认的较好的评估肥胖的测量指标之一,全世界各地区广泛使用,但是并不是适用所有人,以下人群就不适合用这种方法:①生长期的婴幼儿、儿童;②肌肉发达者或运动员或正在做重量训练者;③怀孕的妇女,老人;④患有水肿、腹水等疾病时;⑤不易准确测量身高者;⑥其他个体因素影响体重测量者。

(3)腰围测量

腰围(WC)是中心型肥胖(腹部肥胖)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内地尚没有公认统一的数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专家认为:中国成年男性腰围应在85厘米以内,80~85厘米之间为超重,85厘米及其以上为肥胖;成年女性的腰围应控制在80厘米以内,75~80厘米之间为超重,80厘米及其以上为肥胖。腰围超标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将显著增加。

测量腰围应该列入常规体检项目,其实这一指标患者是可以自己经常测量的,但一定要注意应用正确的方法。

测量腰围的正确方法和操作要点:①标准软尺:用一根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毫米(0 1厘米)的软尺;②空腹:空腹时测量与饱腹测量差异较大,科学研究表明应该空腹测量;③裸腹:除去腰部覆盖的衣物,尽可能裸腹测量,若做不到的话应尽量穿着单薄衣服;④姿势正确:测量时双手自然下垂站立,两脚分开30~40厘米,使体重均匀分布,腹部放松,自然呼吸;⑤位置准确:软尺放在右侧腋中线胯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通常是腰部的最窄部位),沿水平方向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⑥读数准确:正常呼气(吐气)状态下测量腰围的长度,读数准确至1毫米。

(4)测量腰臀比

腰臀比即用腰围除以臀围,腰臀比是中心型肥胖的指标之一。

成年男性:正常腰臀比<0 85;超重腰臀比0 85~0 90;肥胖腰臀比>0 90。

成年女性:正常腰臀比<0 75;超重腰臀比0 75~0 80;肥胖腰臀比>0 80。

腰围不达标或腰臀比值低但体质指数≥28者,为全身性或周围型肥胖。

(5)体脂百分比

对于特殊人群,如运动员、健美者、重体力劳动者,他们肌肉发达,体重可以超过标准体重很多,但体内脂肪并不多。评价他们肥胖与否的方法还应该结合体内脂肪的多少,即“体脂”是否过量来决定。测量体脂含量对所需设备要求较高,测量较为困难,其经典方法是水下称重法,也叫体密度测定法,但此类仪器设备昂贵且操作麻烦,无法普遍采用。利用对全身的稳定同位素钾扫描法测定总体钾以判断组织成分的方法所需的设备,全世界也只有少数几台。另一种方法是用生物电阻抗法,根据不同组织的导电性差别,得出体脂的百分比。该仪器相对便宜且测定速度快,但不同人种的推算方程式可能有差别,在解释结果时要小心。

一般认为:成年男性的体脂百分比超过20%为轻度肥胖,超过25%为中度肥胖,超过30%为重度肥胖;而成年女性的体脂百分比超过30%为轻度肥胖,超过35%为中度肥胖,40%及以上为重度肥胖。

肥胖症的诊断最好用体重和体脂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按肥胖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①轻度肥胖:体重超过20%,体脂含量超过30%;②中度肥胖:体重超过30%~50%,体脂含量超过35%~45%;③重度肥胖:体重超过50%以上,体脂含量超过45%以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