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度区间(肥胖度-0.4%是什么意思)

文章目录:

到底多胖算肥胖?达到这个数值就该减肥了

“我又胖了”、“要好好减肥了”,如今这些话无论男女老少都爱挂在嘴边。为什么大家都想要减肥?难道大家都很胖吗?

根据2022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数据显示:

当前,中国50%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

更直接地讲,2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肥胖或超重,也难怪大家都嚷嚷着要减肥。

那么到底多胖算肥胖呢?

衡量肥胖或超重,记好这个公式

胖瘦不仅仅关乎着个人的审美追求,还和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医学上会利用体质指数、理想体重、腰围、腰/臀比等指标进行评估,常用的体质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BMI被普遍用于判定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

计算得出来的数值,有对应的分类区间,如果这个数字≥24,就已经是超重了,为了自己的健康,真该减肥了。

(图源:小荷医典,肥胖症词条)

哪些疾病和肥胖息息相关?

肥胖是一个慢性且复杂的疾病,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我们的器官和系统,出现很多的并发症。

很多人在确诊某些疾病的时候,会被告知“这个病和肥胖也有关系,减减肥对治疗有帮助”,那么有哪些疾病和肥胖相关呢?

  • 高血压

在肥胖成年人中更为常见。

  • 高胆固醇血症

超重的人血脂检查常有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密切相关。

  •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与肥胖密切相关。很多肥胖者在确诊2型糖尿病前,就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

  • 关节炎

肥胖可能会导致关节负荷增加等,进而影响关节组织导致患关节炎风险增加。

  • 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肥胖人群中更为常见。

  • 癌症

肥胖可能会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食管癌和结肠癌的风险。

  • 怀孕并发症

肥胖可能会增加怀孕期间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肥胖妇女在怀孕期间患高血压的风险是其非怀孕期的十倍。

  • 抑郁症

肥胖会影响人的出行能力,可能会影响自尊,甚至受到歧视,可能由此导致抑郁症。

  • 其他

肥胖症还与心力衰竭,背痛,膀胱炎,胆结石,肾结石,肝病,痛风,术后感染以及女性的月经不调和不孕有关。

以上疾病,大多可通过减重得到改善。所以,减肥不仅是为了看起来好看,更是为了我们的健康~

有没有好的减肥方法?其实大家都知道

“管住嘴,迈开腿”是减肥成功的真谛,但很多人会选择极端的方式:盲目节食和疯狂运动。这样除了会让自己无限焦虑,还很容易因为坚持不了而复胖,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伤心又伤身”。

减肥靠的是科学,中国营养协会早已把每天“怎么吃、怎么动”,写进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图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官网)

对于长期肥胖或严重超重的人,也可以寻求营养师、医生的帮助,进行自我管理、设定目标、调整认知等,达到减重的目的。

而对于减肥药和减肥手术的选择,更应该由医院的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后给出治疗建议,千万不能自行服用减肥药或者在非医疗机构进行减肥手术。

#站在肥胖十字路口上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 等.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 43(5) : 609-626.

[2] Rueda-Clausen CF, Ogunleye AA, Sharma AM. Health Benefits of Long-Term Weight-Loss Maintenance. Annu Rev Nutr 2015; 35:475.

[3] WangY, ZhaoL, GaoL, et al. 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China[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9(7):446-461.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5] 小荷医典,肥胖症词条:https://www.xiaohe.cn/medical/disease/928

内容编辑:Duffy

医学审核:陈昉

内容出品:小荷医典

到底多胖算肥胖?达到这个数值就该减肥了

“我又胖了”“要好好减肥了” 这类话语,如同流行歌曲的旋律一般,在男女老少的嘴边反复响起。走在街头巷尾,或是置身于社交场合,总能听到人们对体重的担忧与对减肥的决心。可究竟为什么大家都如此热衷于减肥呢?

2022 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宛如一本揭示健康秘密的宝典,为我们展现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当前,中国 50% 以上的成年人,以及约 20% 的学龄儿童,正处于超重或肥胖的状态。在一些城市里,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更是如同迅速攀升的火箭,已达 40%。这意味着,平均每 2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个人被肥胖或超重的阴影笼罩。如此高的比例,也难怪减肥的呼声在人群中此起彼伏 。

那么,究竟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肥胖呢?这可不是仅凭个人主观感受来判断的,医学领域有着严谨的衡量标准。在衡量肥胖或超重时,记住这个重要公式很关键。胖瘦可不单单是影响个人外貌形象的问题,它与我们的健康紧密相连,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不可分割。因此,医学上借助体质指数、理想体重、腰围、腰 / 臀比等指标,对我们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其中,常用的体质指数计算公式,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丈量着我们的体重是否健康。​

BMI(体质指数)被广泛应用于判定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当我们依据公式计算出这个数值后,它会对应着不同的分类区间。要是这个数字≥24,那就如同亮起了一盏警示灯,意味着已经超重了。此时,为了自身健康,真的该把减肥提上日程了 。​

肥胖,这个看似简单的身体状态,实则是一个慢性且复杂的疾病,它就像一个隐藏在身体里的 “破坏者”,通过多种途径对我们的器官和系统发起 “攻击”,引发诸多并发症。很多人在被确诊某些疾病时,常常会听到医生说:“这个病和肥胖也有关系,减减肥对治疗有帮助。” 那么,到底有哪些疾病和肥胖紧密相关呢 ?​

高血压,在肥胖成年人中,就如同常见的感冒一样普遍。高胆固醇血症,也常常缠上超重的人,血脂检查时,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患有高胆固醇血症。而高胆固醇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就像一对如影随形的伙伴,关系密切。2 型糖尿病,更是与肥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肥胖者在确诊 2 型糖尿病之前,可能就已经出现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仿佛糖尿病的 “前奏” 。​

关节炎,也可能因肥胖悄然找上门来。肥胖会让关节承受的负荷不断增加,就像给关节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进而影响关节组织,使得患关节炎的风险大幅上升。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肥胖人群中也更为常见,仿佛肥胖为这些疾病打开了方便之门 。​

癌症,这个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也与肥胖有着关联。肥胖可能会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食管癌和结肠癌的风险,如同在身体内埋下一颗颗危险的 “种子”。怀孕并发症方面,肥胖的准妈妈们可要格外注意了。肥胖可能会增加怀孕期间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肥胖妇女在怀孕期间患高血压的风险,是其非怀孕期的十倍,就像给孕期健康蒙上了一层阴影 。​

抑郁症,也可能因为肥胖悄悄潜入人们的生活。肥胖会影响人的出行能力,让人行动变得迟缓,可能还会影响自尊,甚至遭受他人的歧视。这些负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像一片乌云,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此外,肥胖症还与心力衰竭、背痛、膀胱炎、胆结石、肾结石、肝病、痛风、术后感染以及女性的月经不调和不孕等问题有关。而上述这些疾病,大多可以通过减重得到改善。所以说,减肥可不只是为了让自己在镜子中看起来更美,更是为了守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

既然减肥如此重要,那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减肥方法呢?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那句广为流传的 “管住嘴,迈开腿”,这堪称减肥成功的 “秘诀宝典”。然而,不少人在减肥的道路上却误入歧途,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比如盲目节食,就像把自己关进 “食物监狱”,或是疯狂运动,如同不知疲倦的机器。但这些做法,除了会让自己陷入无限焦虑之中,还极易因为难以坚持而反弹复胖,最终落得个 “伤心又伤身” 的结果 。​

减肥,靠的是科学的方法。中国营养协会早就如同贴心的健康导师,把每天 “怎么吃、怎么动” 的科学建议,写进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于长期肥胖或严重超重的人,还可以像求助于专业导师一样,寻求营养师、医生的帮助,通过自我管理、设定目标、调整认知等方式,朝着减重的目标稳步迈进。而对于减肥药和减肥手术的选择,更需要谨慎对待。这必须由医院的专业医生,经过全面评估后,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千万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自行服用减肥药,或是在非医疗机构进行减肥手术,否则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 。

到底多胖算肥胖?达到这个数值或该减肥了,为了健康考虑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2023)、世界卫生组织肥胖诊断标准(2021)

俗话说得好,一夜暴富难,一夜长胖易。许多人常常感叹,节食减肥一个月,却抵不过过年三天的放纵。

不少人站在体重秤前,看着那逐渐攀升的数字,脑海中浮现一个灵魂拷问:我这样到底算不算胖?何时该敲响减肥的警钟?现代社会,美食诱惑无处不在,外卖APP轻轻一点,香喷喷的美食就送到家门口,加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肥胖正悄悄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肥胖就像一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刚开始可能只是小腹微凸,衣服稍显紧绷,时间一长,它便在全身安营扎寨,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多胖才算肥胖?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减肥?

科学判断肥胖的标准可不是看谁的肚子更圆,谁的大腿更粗。我国医学界评判肥胖主要看三个指标:体重指数BMI、腰围和体脂率。

BMI值计算方法简单实用,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拿出手机计算器算一算,数值在18.5-23.9之间是正常体重,24-27.9属于超重,28以上就是肥胖了。

BMI值超过24,健康风险就开始增加,这也是医生建议开始减肥的警戒线。大家别小看这几个数字的差距,每升高一个单位,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腰围也是判断肥胖的关键标尺。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就属于腹型肥胖。这种肥胖类型尤其危险,内脏脂肪积累多,更容易引发代谢疾病。

腹型肥胖就像在身体里安装了一个不断释放炎症因子的小工厂,日夜不停地生产着伤害健康的物质。体脂率能更精准地反映身体脂肪含量。男性体脂率超过25%,女性超过35%,就进入了肥胖区间。

不少健身达人看起来体格魁梧,BMI值可能偏高,但体脂率却很低,这就是肌肉发达而非肥胖。相反,有些看起来不胖的人,特别是年龄较大者,体脂率却偏高,出现所谓的隐形肥胖

肥胖绝非只关乎外表,它是百病之源。脂肪细胞不只是储存能量的仓库,还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会分泌多种激素和炎症因子。当身体脂肪过多,就像一条河流被垃圾堵塞,整个身体代谢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肥胖会带来哪些健康隐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如影随形,三高问题成为肥胖者难以摆脱的梦魇。心脏负担加重,冠心病风险上升,呼吸系统也会抗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让夜晚难以安眠。

关节承受过大压力,膝关节软骨磨损加速,关节炎找上门来。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还会增加多种癌症风险,包括结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减肥不是简单地追求苗条身材,而是回归健康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科学减肥?

饮食调整是减肥的首要环节。减少总热量摄入,控制精细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比例,可以提高饱腹感,保护肌肉量。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膳食纤维不仅促进肠道蠕动,还能延长饱腹感。少吃多餐,细嚼慢咽,让大脑有足够时间接收饱腹信号。戒掉含糖饮料和酒精,这些液体热量容易被忽视却贡献不少能量。

运动是减肥和维持体重的关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力量训练也不可少,每周2-3次,能增加基础代谢率,让身体成为更高效的脂肪燃烧机。生活中增加日常活动,如走楼梯代替乘电梯,远一点的地方步行而非开车,站着接电话等,这些微小改变积累起来效果显著。

行为习惯改变同样重要。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熬夜,因为睡眠不足会扰乱饥饿激素分泌,增加食欲。学会应对压力,避免情绪性进食。吃饭时远离电视和手机,专注于进食过程,避免无意识进食。坚持记录饮食,增强自我监督意识。

科学减肥贵在坚持,快速减肥往往难以持久。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这个速度既能有效降低健康风险,又不会对身体造成过大压力。减肥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心。

理想的减肥目标不必过于苛刻,初始阶段减重5%-10%就能带来显著健康收益。血压、血糖、血脂会有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关节负担减轻,整体幸福感提升。随后可根据情况设定新目标,循序渐进。

生活中存在不少减肥误区。节食饥饿非良策,过度限制热量会导致基础代谢下降,反而不利长期减重。单一食物减肥法难以持久,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过度依赖减肥药物,不注重生活方式改变,效果难以持续。盲目迷信所谓快速减肥法,不仅效果短暂,还可能危害健康。

健康体重管理是终身功课。减肥成功后,建立健康饮食习惯和规律运动模式尤为重要,防止体重反弹。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调整。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远离肥胖困扰。

我们的身体是陪伴终身的伙伴,关注体重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对健康负责。当BMI超过24,腰围跨过警戒线,就该认真考虑减肥计划了。

健康的体重管理需要科学指导,切勿盲目跟风。毕竟,瘦不是目的,健康才是真谛。迈出减肥第一步吧,为了那个更健康更自信的自己,为了那些想要陪伴更久的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照顾好它,才能拥抱更精彩的人生。面对肥胖,不要等到健康亮起红灯才后悔莫及,未雨绸缪,及时行动,健康体魄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