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性肥胖(肥胖膳食指南)

文章目录:

大足科研团队在国际顶刊发文揭示饮食导致肥胖的关键机制

日前,记者从大足区卫健委获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梦柳、杨刚毅团队和附属大足医院内分泌科吴绮楠博士团队合作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下丘脑中AZGP1蛋白通过调控瘦素信号通路影响能量代谢的关键机制,为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科学依据。

肥胖与代谢紊乱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其核心机制与大脑下丘脑对能量平衡的调控密切相关。杨梦柳、杨刚毅团队和吴绮楠博士团队联合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的多学科团队,历时多年攻关,发现AZGP1蛋白在下丘脑POMC神经元中扮演着“代谢开关”的重要角色。

该研究显示,超重肥胖人群血液中AZGP1浓度显著降低,且与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高脂饮食会抑制下丘脑AZGP1表达,导致AGK蛋白降解,进而阻断瘦素-JAK2/STAT3-POMC信号通路,引发能量代谢失衡和脂肪堆积。相反,通过基因技术增强AZGP1表达,可显著激活棕色脂肪产热、促进甘油三酯分解,从而抵抗饮食诱导的肥胖。

据悉,这项研究首次阐明了AZGP1通过稳定AGK蛋白调控瘦素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揭示了高脂饮食导致代谢紊乱的核心环节。该团队发现,AZGP1能够以蛋白酶体依赖的方式维持AGK稳定性,而AGK的降解正是瘦素抵抗的关键诱因。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肥胖患者普遍存在的“瘦素抵抗”现象,更为开发靶向AZGP1的减肥药物提供了理论支撑。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主任委员、大足区医学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吴绮楠博士长期致力于代谢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杨梦柳、杨刚毅团队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引入的跨院合作团队,此次联合攻关凸显了区域医疗资源协同创新的优势,是附属医院与重庆主城院区深化科研协作的典范。

据悉,《自然·通讯》作为中国科学院1区TOP期刊,发表当年影响因子达16.6。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表彰显了重庆医疗团队在代谢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相关专利布局已同步启动,有望为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开辟全新路径。

记者 余佳 陈安林

肥胖仅因为吃太多?除了饮食因素,这4个超重诱因同样不可忽视

文 | Mr.刘医师

编辑 | Mr.刘医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朋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自己吃得不算多,体重却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飙?反观某些朋友,天天奶茶炸鸡,身材却稳得像泰山,简直是人类代谢界的“天选之子”!

难道肥胖真的只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嘿嘿,事情可没这么简单。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让你胖得“猝不及防”的隐形杀手,看看你躺枪了没!

1. 熬夜,肥胖界的“幕后黑手”!

你以为熬夜只是让你黑眼圈加深?不!它还是你长胖的“幕后黑手”!

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

  • 激素失衡:熬夜会让瘦素(负责抑制食欲的激素)下降,让你吃得更多。
  • 饥饿感飙升:睡眠不足会增加生长素释放肽(Ghrelin),俗称“饥饿激素”,让你对高热量食物毫无抵抗力!
  • 代谢变慢:晚上不睡觉,白天没精神,运动量直线下降,脂肪自然囤积。

所以,别再熬夜刷剧了!每晚至少保证 7 小时优质睡眠,否则你吃再少,体重依然稳步上升!

2. 压力大,脂肪就爱找上你!

“胖”字拆开来看,左边是“月”(身体),右边是“半”(压力一半)。压力大,真的会让你变胖!

当你压力爆棚时,身体会分泌大量皮质醇(Cortisol),这种激素不仅让你情绪低落,还会让你疯狂想吃甜食、油炸食品!

而且,皮质醇还会让脂肪优先囤积在腹部,让你的小肚腩越来越明显!

怎么办?学会释放压力!运动、冥想、听音乐、和朋友吐槽……总之,别让自己一直“憋着”!

3. 激素失调,脂肪偷偷“作妖”!

有些人吃得不多,但体重就是控制不住,可能是激素在搞鬼

  •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是掌管代谢的大佬,分泌不足时,人体代谢变慢,脂肪就容易囤积。
  •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管家”,如果细胞对它“不感冒”,血糖就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女性如果患有 PCOS,雄激素水平升高,容易导致腹部脂肪堆积,减肥变得特别困难。

如果你发现自己吃不多却持续发胖,或者总是疲惫、月经紊乱,赶紧去医院查查激素水平,别让肥胖问题“无解”!

4. 久坐不动,身体直接“开摆”!

你是不是每天坐着上班,坐着吃饭,坐着追剧,连等地铁都懒得站?久坐的危害,比你想象的严重!

长期久坐会导致

  • 基础代谢率降低,身体消耗能量变少,吃进去的热量更容易变成脂肪。
  • 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容易囤积腹部脂肪,增加糖尿病风险。
  • 血液循环变差,屁股越来越大,腿越来越粗……

怎么办?动起来!每坐 1 小时,至少站起来活动 5 分钟,做点伸展、深蹲、快走……让身体“醒”过来!

总结:你胖,可能真不只是因为吃太多!

肥胖的成因复杂,不只是“嘴巴”惹的祸,熬夜、压力大、激素失衡、久坐不动……这些都是“隐形杀手”!

所以,想要健康减肥,别只盯着饮食!睡够觉、管理好情绪、关注激素水平、多动起来,这些才是关键!

最后,别再盲目自责“胖是因为自己太能吃”了!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赶紧转发给被肥胖困扰的朋友吧!健康的路上,咱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睡眠不足与肥胖的关系研究进展.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9,

压力与体重增加的关系及机制探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20,

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 专家:亟待系统干预与长期管理

中新网广州3月2日电 (蔡敏婕 刘馨龄)长期以来,“管住嘴、迈开腿”的观念主导着公众认知。“但有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和运动等行为干预,仅有1%的肥胖者能够成功减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教授王存川表示,“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对于那些通过饮食运动仍难控制体重的患者,‘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他以南北差异为例分析:北方居民饮食中常见大份量主食、高频率饮酒及含糖饮料摄入,而南方人群餐前喝汤习惯、蔬菜比例较高及餐具容量偏小,客观上减少了热量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种基因特点导致腹部脂肪堆积比例更高,这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和晚餐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腹型肥胖是一种更危险的肥胖类型,使得胰岛素抵抗风险倍增,直接推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率。

针对“肥胖源于懒惰”的社会偏见,王存川直言这是对肥胖群体的误解与歧视。“当体重严重超标时,人体的饥饿素、瘦素等激素调节系统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仅凭意志力减肥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他援引最新研究数据称,行为干预对重度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不足1%,且存在显著反弹风险。医学界近年提出的“肥胖终身管理”理念,强调分层干预策略: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调节,轻度肥胖者需结合药物治疗,而重度肥胖或伴有代谢疾病的轻中度肥胖患者则需考虑减重手术等综合手段。目前,双靶点GIP/GLP-1类新药为患者带来希望,也推动着临床肥胖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发生积极改变,但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学减重观念仍是现实挑战。

面对严峻的肥胖流行趋势,王存川提出系统性防治建议:首先需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将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责任的认知误区;其次应完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强制推行食品营养标签制度;最后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远程会诊、基层医生培训等方式提升全民科学减重服务的可及性。

他特别提醒,体重管理须遵循医学指导,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行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医学减重治疗。(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