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大数据蓝皮书:超重肥胖人群超过50%
16日,首届中国预防医学创新峰会暨美年健康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的《美年健康2022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显示,体检异常结果检出率前五名是:肺结节(54%)、超重肥胖(50%)、甲状腺结节(47%)、脂肪肝(40%)、幽门螺旋杆菌感染(33%)。
样本量1600多万,职业人群占82%
蓝皮书由美年健康集团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联合编制和发布。其数据来源于2022年美年健康集团全年体检人群中抽取的样本,样本量为1647万,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包括来自少数民族人口的样本,这是我国首次发布的样本数量超千万级、地域覆盖最广的健康人群体检数据报告。样本对象平均年龄42岁,男性占比53.8%,女性占比46.2%,25—59岁的职业人群占82%,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我国劳动人口的平均健康水平。
蓝皮书基于疾病负担和健康危害两个维度,选取心血管健康、内分泌健康、呼吸健康、消化健康、泌尿生殖健康5大领域的健康体检常见疾病和异常开展深入分析,由于使用了临床公认的疾病诊断与评价方法,研究结果的准确可靠性较高。
分析显示,在地域分布上,高血压、颈动脉斑块、肥胖、糖尿病、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呈现北方高于南方的趋势;高尿酸血症、肾结石呈现南方高于北方的趋势;肺结节的检出率呈现东部高于中西部的趋势;脂肪肝、进展期肝纤维化、肝硬化、乳腺结节的检出率呈现东中部高于西部的趋势。
男性高血压、肥胖、糖尿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蓝皮书显示,男性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超重或肥胖、糖尿病、脂肪肝、肾结石等项目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
血脂异常项目检出率为29%,其中男性检出率为38%,女性检出率为20%。值得注意的是40—44岁的男性血脂异常比例最高,而60—64岁的女性血脂异常比例最高。
高尿酸项目检出率为20%,其中男性检出率为35%,女性检出率为4%,男性检出率在各年龄段均明显高于女性。
甲状腺结节项目检出率为47%,其中男性检出率为40%,女性检出率为54%,总体呈现北方高于南方、沿海高于内陆的趋势。
25%人群存在高血压,29%人群血脂异常
“三高”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危害,检测样本显示,25%人群存在高血压、29%人群存在血脂异常、9%人群存在糖尿病、21.9%人群存在颈动脉斑块。
40%人群存在脂肪肝情况,其中40—44岁的中年男性和65—69岁老年女性脂肪肝检出率分别为男性和女性最高。在地域分布上,东北地区最高、华南地区最低,检出率分别为46.2%、34.4%。
女性HPV感染和乳腺结节是健康威胁
蓝皮书显示,在43.7万名女性体检者中,共检出HPV感染5万例,检出率为12%,其中高危HPV感染4.17万例,占所有感染者的83.4%,检出率10%。HPV检出率最高的两个年龄段为18—24岁和60—64岁,分别为19%和14.5%,高危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6.5%和12.5%。
女性乳腺结节检出率为31.5%,其中40—50岁中年女性的乳腺结节检出率最高,为44%。蓝皮书指出,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乳腺超声是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峰会由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作为指导单位,美年健康集团和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器官功能量化管理分会主办。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樊江洪
肥胖与否,谁说的算?
2023年3月,2023版《世界肥胖地图》于世界肥胖联盟官网重磅发布,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40亿人属于肥胖或超重,占全球人口的51%,而世界第一肥胖国家超重率或超过67%。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一种慢性病。美国医学协会 (AMA)今年 6月14日在芝加哥年会上呼吁,考虑到BMI的不完善和历史问题,应与BMI结合使用更多与体重相关的指标,建议医生在确定患者体重是否健康时,减少对体重指数 (BMI) 的关注。10月11日,《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BMI有缺陷?如何重新定义肥胖》(“Why BMI is flawed — and how to redefine obesity”)的文章,称BMI不能用来衡量身体的健康程度。质疑的声音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肥胖以及它的评价指标们。
BMI从何而来
约200年前,比利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Adolphe Quetelet痴迷于描述“一般人”的特征,他记录了人体的测量数据主要是西欧男性,发现体重与身高的平方大致相关。将这两个数字相除以表示相对于身高的体重,这被称为Quetelet指数。1972年,美国生理学家Ancel Keys检查了几种身高体重指数,发现Quetelet指数能最好地预测身体脂肪厚度,于是他将其更名为身体质量指数(BMI),并认为它比当时常用的身高体重表更能反映健康的体型。在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BMI”帮助我们认知何为“理想”体型。由此可见,BMI的起源从一开始就和健康关系不大。
不完美的BMI
BMI无法用来评价身体的脂肪含量及分布
BMI确实有其缺点。BMI的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体重,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体重是分为脂肪重量和去脂体重两个部分,也就是脂肪成分和非脂肪成分。用体重带入这个公式计算无法区分究竟是脂肪还是肌肉。同样的重量,脂肪要比肌肉占地儿的多,而同样的体积,肌肉要比脂肪组织重18%。就算体重一样,肥肉多的人也会看上去更胖一点。BMI 是无法提供有关体重中体脂肪所占比例的精确信息,也无法告诉我们体脂肪在身体中的分布方式。但这种分布是重要的,因为研究表明,存储在内脏周围的脂肪相比于四肢分布的脂肪具有更高的健康风险.
BMI在特殊群体中无法千篇一律
不同的种族也会有差别,比如同样的BMI,亚洲人的脂肪含量会比欧洲白种人高出4%,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标准要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一点。BMI也不适用于特定群体的肥胖评价,比如运动员,运动员的体重与其从事的运动项目、运动能力以及饮食习惯有关,有数据统计,至少有10个项目的运动员“平均”BMI超过25,也就是达到超重,但是从运动员的身体成分来说,他们具有较多的肌肉和较少的脂肪,怕是无论如何不能被定义为肥胖人士。此外,随着年纪的增长肌肉会流失,骨量也会下降。所以哪怕BMI在正常范围,但实际上可能脂肪含量已经过多。
BMI与健康的关联备受质疑
今年7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超重”成年人的死亡风险与“健康”体重的人相似。另一项研究发现,约30%的肥胖参与者具有良好的心脏代谢健康状况(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在BMI指数健康的人群中,约有相同百分比的人被认为心脏代谢不健康。因此,“是否存在健康的胖子”这一话题仍然备受争议。
BMI真的一无是处吗?
BMI虽有诸多槽点,但如今还是在广泛应用,显然也不会在一朝一夕间彻底消失,BMI如此广泛应用说到底还是因为它简便。BMI不需要任何成本——便宜又快捷,可以作为筛查辅助工作,但不是诊断工具。我们或许可以将其视为自身健康的“起点”,而不是唯一的“黄金标准”。
究竟如何评价肥胖?
首推体脂率
以色列的儿童肥胖人数遥遥领先,另有超过60%的成年人被定义为超重。基于此,一项研究通过分析大约3000名以色列女性和男性的体检数据,研究人员指出,相比目前广泛使用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率才是一个更可靠的个人整体健康和心脏代谢风险指标。研究人员建议,体脂率应该成为衡量健康的黄金标准,并建议以色列所有诊所都配备合适的检查设备。这是以色列迄今在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营养学前沿》。
体脂率是身体中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脂率逐渐增加,而高龄老年人又下降。儿童青少年2/3脂肪分布在皮下,中老年人后人体的脂肪会重新分布,从皮下向内脏分布。一般来说体脂率成年男性比女性低10%左右,体脂率与体育锻炼水平,遗传因素以及热量摄入总量有关。一般认为,成年人理想体脂%为男性6%~15%,女性10~20%。
体脂率如何测量
说到体脂率的测量,其实也就是我们身体成分的答案应该如何获得?一般来说现在比较常见的是生物电阻抗法、皮褶厚度法以及围度测试法。在国家2020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中就将体脂测量由传统皮脂钳测试更新为电阻抗法体脂测试仪,大大提高了体脂测试的精确度。
生物电阻抗法:测量电流通过身体的脂肪和非脂肪组织的差别来计算身体成分,一般非脂肪组织比脂肪组织有更高的电荷容量,因此更易导电。生物电阻抗测试法测量时在腕部和踝部放置体表电极并使用无痛电流,测量身体各部位对电流的抵抗。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安全无害,可重复测试,最佳测试时间为禁食后12小时。
腰围:腰围(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简单且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堆积程度,与肥胖相关疾病有更强的关联。相对于BMI,腰围更能反应腹部的肥胖程度。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2021)》,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为向心性肥胖;85≤男性腰围<90cm或80≤女性腰围<85cm为向心性肥胖前期。
腰臀比:腰围及臀围测定为临床上常用的判断代谢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简易辅助指标,将腰部周长与臀部周长相比,它是身体脂肪分布的指标(苹果形或梨形),或者用来评价整体健康的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健康的腰臀比为,男性≤0.9,女性≤0.85,腰臀比越高,健康风险就更高,WHR> 1.0即称为腹型肥胖。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黄剑雅
校对 王菲
营养缺乏病不见了但“隐性饥饿”还在
几十年前,我国很多家庭小孩都有抠墙皮吃的毛病,在南方曾有全村的壮劳力都患上了软脚病,而不能下地干活的记载,更有克山一带有全村死亡的历史。这些都是因微量营养素缺乏造成的疾病,而且大面积暴发。今天,这些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奔向小康的时候,宏量元素过量隐性饥饿也就是“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仍在困扰着中国百姓。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营养分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暨富硒产业发展论坛于12月3日-6日在福建寿宁召开。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科研单位、企业等人员集聚一堂,共同探讨和百姓健康息息相关的这一营养话题。
微量元素缺乏不像疾病般易被检出
营养数据应进入必需的个人信息档案
“营养”是指,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利用,为全生命过程提供所需的物质,维持身体构成及不断更新,维持代谢及行为表现。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营养分会主任委员霍军生研究员这样解读说。他进一步指出,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很多疾病是营养人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因硒缺乏造成的克山病,我国南方地区因维生素B1缺乏造成的软脚病,还有佝偻病、口角炎、癞皮病、夜盲症、神经管畸形等典型症状的营养缺乏疾病。
而当前,因宏量营养素过量微量元素不足造成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慢病不断增长。营养素的缺乏尤其是微量元素缺乏,不像检查疾病那么容易被检出。现行营养评价方法难以支撑从医疗向健康的转变,营养干预必然向精准化和个性化方向过渡转化。也就是说,营养数据应成为必需的个人信息;个体营养、每天吃的食物、行为、情绪、运动、生活的环境、疾病和病史等综合信息均反映健康状况,这些大数据和精准营养检测数据的共享和信息化将构成营养评价的社会环境。
育龄妇女维生素D、碘摄入量标准该是多少?贫困地区孩子的营养包有什么作用?目前,就全世界而言,育龄妇女维生素D营养状况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杨丽琛研究员在最近的一次全国性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监测发现,18岁-44岁的育龄妇女维生素D的缺乏较为突出。因此她的研究初步探索判定该人群维生素D适宜营养状况的阈值,为后续进一步明确我国育龄女性维生素D适宜水平的判定界值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缺乏严重影响人体钙磷的吸收,可能导致佝偻病、新生儿低血钙、甲状腺功能减退、中老年人骨质疏松、骨软化症、细胞代谢、免疫系统等多种钙代谢异常疾病;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仅与骨骼健康有关,还与癌症、心脏病、肺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密切相关。
碘是人体正常发育的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中心组成部分,甲状腺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全球约13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碘缺乏问题,我国基本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有研究显示,我国环境碘的分布十分复杂,高碘地区与碘缺乏地区并存。因此,对人群尤其是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个体碘含量的测定和碘营养状况评估具有重大意义。还需对研究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探索不同人群碘营养适宜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孕妇的碘安全上限值,国际上始终直接采用成人标准,或根据成人碘UL值推导。而孕期的生理代谢发生较大的变化,成人碘UL值可能并不适用于孕妇。我国也缺少乳母和婴儿碘需要量的直接研究数据。
慢性肾病、骨质疏松、超重肥胖
其实都和微量元素有关
慢性肾病患者在全球约有6.97亿,占人口的9.1%。在透析等系列治疗中元素蓄积和元素缺失并存的营养素失衡、肠道菌群失调现象,在患者中十分普遍且危害显著。从微量元素摄取、肠道吸收、排出及不良结局全方位探究微量元素失衡对人体影响及路径,干预前后有明显的改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应晨江教授团队对透析患者队列元素代谢改变及肠道菌群调节对元素影响的干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李岩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有研究证明更年期妇女每天补充1200 mg钙可以降低骨丢失风险。对于50岁以上人群,也有证据表明补充钙或联合维生素D,能降低总骨折和髋部骨折风险。该研究团队研究结果显示,雌激素缺乏大鼠(切除卵巢)在明显缺钙的情况下钙的补充能够一定程度逆转大鼠骨质疏松程度。
我国骨质疏松诊疗及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营养,均衡膳食,保持充足日照。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在饮食摄入不足时可用钙剂补充和维生素D。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从1975年到2016年,全球5-19岁的超重或肥胖儿童和青少年的患病率从4%上升到18%,增长了四倍多,成人和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在持续增长。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陈晨博士在报告中说,与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近年来发病率显著升高,胰岛素抵抗和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脂质蓄积,脂质蓄积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也加重脂肪蓄积程度。
硒、锌营养素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可以免疫调节、抗疲劳、抗氧化、防衰老……
硒、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儿童缺锌就会出现吃墙皮的现象,从而造成免疫力低下,食欲不振等诸多问题。而硒在中国营养学乃至世界营养学界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人体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免疫调节、抗疲劳、抗氧化、防衰老等。
在克山病已经消失的今天,在安全量的范围内摄入硒对身体有很多的益处。如抗氧化作用、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维持正常免疫功能、降低病毒致病力等,硒的甲基化代谢产物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
但是,“硒不是万能药,更不是神药。要防止过度的宣传和神话”。中国营养学会硒资源和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朴建华研究员在会上介绍《硒与人体健康》时又强调说。文/魏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