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胖三斤?想要有效减肥,这些认知误区要避开
俗话说,每逢佳节胖三斤,春节期间的大吃大喝,让“节日肥”成了不少人的苦恼。除了居家减肥以外,现在公立医院的肥胖门诊也越来越受到青睐。春节前后,记者蹲点观察了多家医院发现,肥胖门诊就诊人数近期有所增加。从成年人到儿童,不同群体的肥胖问题怎么解决?如何在医学的指导下健康减肥?又有哪些误区?
春节假期后
重庆肥胖门诊就诊人数增多
曾梦华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胃外科副主任医师。春节前后,他收到的减肥留言咨询明显增多。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带来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健康问题不容小觑。这几年,重庆多个三甲医院都开设了肥胖门诊。最近,多个三甲医院肥胖门诊的就诊人数都有所上升。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慧:一方面春节前后大家没有很好管理饮食,出现了暴饮暴食或者是作息不规律的情况,导致体重增加比较多,所以很多患者在春节前后来咨询减重方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朱高慧:一到寒暑假,还有节假日这种时候,超重肥胖的小孩明显比平时多。从整体上来看,家长对体重越来越重视,所以新患者也越来越多。
420斤男子十个月减下170斤
当前,国际上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主要是BMI指数。它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来的数值。对于亚洲人而言:
BMI在18.5~23.9之间为正常;
BMI在24~27.9之间被诊断为超重;
BMI大于28为肥胖;
BMI大于30即为重度肥胖。
大多数肥胖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运动、代餐和药物等方式减轻体重,但对一些重度肥胖患者,自行运动饮食无法改善,药物也难以有效控制,就需要手术来进行减重。
小林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门诊的老熟人了,这个20岁的小伙子身高一米八四,体重最高时一度达到了420斤。去年年初,他感到身体不适,最终选择到医院就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胃外科副主任医师曾梦华:当时他这种情况在医学上都不是叫重度肥胖,而是超级肥胖。好在他的并发症不是太多,他有严重的重度呼吸睡眠暂停和胰岛素抵抗,简单调整之后,就给他做了手术。
去年3月,小林进行了袖状胃切除手术。这种手术,通过减少胃容量来达到减重的目的。顺利手术后,小林按照医生开出的饮食方案,并坚持每天慢走,10个月下来,减重近170斤。
患者小林:喘得没有那么厉害了。感觉正常运动量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平时出行也不会往那儿一坐就流汗了,现在我至少感觉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出门社交了。
因为减重效果明显,而且可以有效解决和改善心血管疾病、降低糖尿病发生率、缓解骨关节炎等症状,类似的减重手术目前在重庆多家三甲医院都有开展。但各家医院对于什么样的患者能够进行减重手术,都有严格把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胃外科副主任医师曾梦华:现在我们指南是体质指数超过32.5的是可以考虑手术,37.5是强烈推荐手术,但是并不是说所有人都适合,毕竟是有创操作。
据了解,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医院,针对肥胖症患者都建立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内分泌科、营养科、胃肠外科等多个学科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儿童肥胖就诊患者增多
在肥胖症患者中,儿童青少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随着全球儿童肥胖症患病率的不断增长,肥胖症相关代谢异常呈现低龄化趋势。对于他们的减重,家长和孩子又该如何做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孔粼:目前我们国家没有批准小朋友专用减重的药物,所以实际上儿童药物减重目前是不支持的。对儿童来讲,最科学的还是限能量平衡膳食。通俗来讲,就是什么东西都要吃,但是什么东西都要少吃。
医生介绍,儿童期肥胖如未能有效控制,大多可延续至成年,显著增加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还会伴有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
医生建议,不仅是家庭,全社会都要帮助孩子营造合适的减重环境,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孔粼:家长一定要管理,不仅家长,包括学校、医院、老师以及整个社会,可能才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健康生活的体验。
追求“速战速决”是减肥误区
“管住嘴、迈开腿”,是人们最常听到的减肥秘诀。在社交平台上,各种各样的减肥食谱和运动方法,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那么,关于减肥,肥胖门诊有什么好办法吗?
记者走访了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没有痛苦地快速减重,这是不少肥胖症患者去医院都会问医生的问题。但在减重医生们看来,想要快速减肥,简单地获得好的减肥成果,就是减肥的一大误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胃外科副主任医师曾梦华:追求速战速决,指望靠某种药物,某种神奇的手段瘦下来之后再也不会胖回去了,这是第一个误区。不要指望通过一个月管住嘴、迈开腿就把这个事情解决了,这一定是终生的事情。
在重庆各大医院的肥胖门诊,从体脂率到饮食习惯,医生们精准评估肥胖患者身体状况,找出致胖根源,然后再针对性地推荐运动、饮食方案,甚至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案。而医生对减重药物的使用十分慎重。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慧:很多药物有它的禁忌证和适应证,其实药物减重只是减重的一个方面,减重包含了饮食管理,还有运动管理以及药物干预,它是综合性的。同时,还对个人的自律性要求很高,如果停了药以后又恢复原来的进食量,就会出现反弹。
不同年龄段、不同肥胖程度、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减肥的方法不尽相同,轻重缓急程度也不一样,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判定。医生们建议,每个肥胖症患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专业的医生进行咨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龚莉琳:虽然体重指数不大,只是超重,但已经有糖尿病、高血压,那他的减重目标就要更强一些。如果有人没有任何的代谢问题,那他也许减5%~10%,把风险降低了就行了。所以说所有的减重方式,从我们医生的角度给的建议都是围绕着健康来说的。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防“胖”于未然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减重医生建议,大众应对肥胖养成正确的认识,防“胖”于未然。
医生介绍,肥胖症不仅是病理生理问题,它与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存在复杂关联。正确认识肥胖,对于治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胃外科副主任医师曾梦华:很多人还停留在胖只是美丑的关系,好像胖并不是一个疾病。实际上肥胖不光是高矮胖瘦的问题、体型上的问题,它更多是健康的问题。按照我们国家有16%的肥胖率,照理说这些病人应该是要到医院要来就诊的,但并没有这么多人来,说明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疾病,需要去处理,需要去治疗。
导致肥胖发生的主要病因有很多,其中,患者自身最容易调整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王维:合理膳食能够均衡饮食,合理作息。还是要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不要过度熬夜,能够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
重庆大坪医院普外科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李凡:养成定时睡眠的好习惯,睡前的一个小时应减少手机、平板这些电子产品的刺激。晚餐也可以选择比较清淡的食物,减少一下晚餐摄入量,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控制体重非常重要。
医生提醒,减重的意义,在于对健康的维护与提升。科学减重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必要时还可寻求医疗帮助。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保持积极心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减负”。
(总台记者 王磊 伍黎明)
来源: 央视新闻
你的BMI达标了吗?吉大一院专家团解析科学减重攻略
国家喊你科学管理体重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针对部分人群面临的体重管理难题,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特别是对于体重控制不佳、腰围超标,甚至已引发慢性病的群体,需借助专业医疗力量进行干预。为此,国家将推动医疗机构开设专门的体重管理门诊,搭建集咨询、诊疗和个性化服务于一体的平台,助力居民更科学地实现健康目标。
2025年3月4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肥胖症诊疗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整合了内分泌代谢、营养、运动医学、代谢手术、儿科、生殖医学、中医等多学科的完备诊疗团队,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个性化的诊疗服务。究竟怎样减肥才科学有效?让我们听听那里的专家们给出的建议。
如何判断自己
是否超重或肥胖
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常用标准,18-64岁的健康成年人可以居家自测,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超重、肥胖等问题。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称体重、量身高和腰围。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²。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标准,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3.9之间。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则属于肥胖。其中,又根据BMI数值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此外,当男性腰围达到90厘米,女性腰围达到85厘米时,即为成人中心型肥胖,此时就需要开始制订科学的减重计划。
如果超重或肥胖者还伴有相关并发症和合并症,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黑棘皮(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便属于肥胖症诊疗中心的临床适应征人群。
肥胖的医学干预策略
吉大一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肥胖症诊疗中心执行副主任刚晓坤表示,从医学角度来看,肥胖常常伴随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核心诱因。体重管理与生命质量息息相关,肥胖诊疗推行多学科协作专病管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形成“筛查-评估-干预-追踪”全流程体系,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科学有效的体重管理方案。
吉大一院普外中心 肝胆胰外二科教授、肥胖症诊疗中心副主任刘松阳表示,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体重管理年”行动推进之时,公众应科学认识肥胖的医学干预策略。当体重指数(BMI)≥32.5kg/m²,或BMI≥27.5kg/m²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疾病,经过饮食运动、药物干预半年以上仍无效时,就应启动手术评估。尤其亚洲人群需要关注腹型肥胖的代谢风险。减重手术不仅能够调控体重,更是代谢性疾病的根治性疗法。临床数据显示,大约8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可长期缓解,高血压、脂肪肝等并发症也能显著改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规范化诊疗体系下,我国减重手术已实现精准化、微创化,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3‰,安全性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需要强调的是,手术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疾病治疗方式,建议肥胖患者到国家认证的减重代谢中心进行多学科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吉大一院普外中心 胃结直肠外科副主任医师、肥胖症诊疗中心副主任杨家骍介绍,肥胖症诊疗中心推行“早筛早诊、全程管理”模式。肥胖症诊疗中心通过设立专病门诊、利用新媒体普及肥胖与代谢病知识,积极响应国家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号召,切实将慢性病防治关口向前推移。同时,通过MDT多学科协作、社区联动及数字化管理平台,已形成“筛查-教育-干预”闭环体系。如今国家强化食品营养标签、优化运动环境等配套措施,将推动科学体重管理从医疗行为升级为全民行动。
监制 | 公海泉 周军
主编 | 赵文彬
统筹 | 梁洋
记者 | 孙建德
合作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投稿邮箱 | jilin@cctv.com
责任编辑:要越
亚洲人肥胖指数大揭秘,你达标了吗?
亚洲人常用的肥胖指数主要有以下几种:
·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方法: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即BMI=体重(kg)÷身高2(m2)。
·参考标准:一般来说亚洲成年人BMI在18.5至22.9之间为正常;23至24.9为超重;25及以上为肥胖。
·体脂率计算方法有多种计算方式,常见的如腰围体重计算法:体脂率=1.2XBMI+0.23×年龄-5.4-10.8×性别(男为1女为0),也可通过体脂秤双能X线吸收法、磁共振成像等专业设备测量。
·参考标准:亚洲成年男性体脂率正常范围一般在10%-20%,女性在18%-28%,体脂率超过男性25%女性30%通常可认为肥胖。
·腰围和腰臀比:腰围:测量经脐点的腰部水平围长,一般亚洲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患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会增加。腰臀比:腰围除以臀围得出的数值,亚洲男性腰臀比大于0.9女性大于0.85,可能预示着腹部脂肪堆积过多,存在肥胖相关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