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深圳中小学生,就有1个肥胖,医生提醒应科学减重
曾近50天没吃过东西,身高165厘米,而体重仅有24.8公斤。近日,15岁少女“疯狂减肥”在深圳去世的新闻登上了热搜,令人心痛。
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减肥?减肥应该怎么减才是科学、有效的?这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刚刚过去的“全民营养周”,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临床营养科联合了多学科进行了义诊,主题是“合理膳食,食养是良医”。
在医院门诊,家长带着孩子来“减肥”的越来越多。有数据可以证明。《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发布内容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6~17 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由1991—1995年的 5.0% 和 1.7% 上升至 2011—2015 年的 11.7% 和 6.8%。2009—2019 年肥胖率增长速度减缓,但超重率仍呈上升趋势,整体超重和肥胖人群基数继续扩大。41%~80%的儿童肥胖可延续至成年,严重威胁国民健康。
深圳也不容乐观。2021年深圳市首次中小学生营养健康与生长发育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通过体重指数(BMI)判定肥胖率为9.50%,血脂异常率高达19.3%;调查同时发现,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营养健康素养低、膳食结构不合理、运动时间和强度不足、睡眠不足等问题,严重威胁中小学生健康。
儿童超重和肥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问题之一,需要家长、医生甚至全社会的重视。
喜欢喝饮料和熬夜,15岁孩子肥胖导致多项指标异常
15岁的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学生,去年因为疫情在家上网课,运动量大大减少,再加上喜欢喝饮料和熬夜,体重不知不觉中竟飙涨到91.7公斤。
但因为个子高,小明觉得这个体重不算什么,只要自己加强运动应该很快能瘦下来。随着中考体育考试临近,小明发觉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尽管他去了健身房运动,可体重就是减不下去。体重基数大,运动起来也额外吃力,这样下去中考体育成绩肯定不会很理想。这下小明的父母也坐不住了,听说南方科技大学医院营养科有体重管理专病门诊,他们赶紧带着小明过来咨询。
蔡俊秀医生介绍,一开始,小明和家人都以为他只是胖了点,可经过检查才发现,他的多项指标均已出现了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4U/L,标准值应<50U/L;尿酸471.1umol/L,标准值应<428.4umol/L;体重、体脂率、内脏脂肪等均高于正常范围。
“这些指标都是因为体重过大而引起的。”蔡俊秀医生说,这个时候,小明才意识到这样下去不仅中考体育成绩会受到影响,就连身体健康也不能保障。
减重迫在眉睫,但小明的父母却担忧,听说减肥需要节食,节食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精力进而影响学习?“他不仅可以3餐照吃,还可以兼顾营养均衡。”蔡俊秀医生说,根据小明的情况,给他制定了个性化减重方案,并一对一跟进,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的饮食及生活方式指导。
小明没想到,即便是在减重,一日三餐的食谱食物种类也可以做到多样化,既能满足味蕾又能兼顾营养。没有饥饿感的减重过程,让小明感到了轻松。整个减重干预过程中,小明不仅饮食规范、准时拍照打卡,还会积极主动和营养师互动、反馈对减重饮食方案的体验。
经过小明和营养师3个月的共同努力,小明成功瘦身,身体的各项指标也恢复正常。
青少年儿童肥胖为何多发,有哪些危害?
蔡俊秀医生介绍,肥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大部分肥胖属于单纯性肥胖,主要是由于能量代谢失衡、摄入的营养过剩所导致。引发青少年、儿童肥胖的原因,可能是经常摄入高热量、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孩子上学后课业负担增加,导致运动量减少;进食后不运动等。
小明能够成功减重,在于他的依从性特别好。蔡俊秀医生说,门诊遇到中小学生来减重,评估后都会做一个健康宣教,有的孩子健康意识好,依从性比较好,但有的孩子是被爸妈拉来的,没有意识到肥胖对自己的危害,依从性比较差,这就影响了接下来的减重干预。
“好多孩子来看诊时,已经出现代谢方面的紊乱,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太胖也影响长高,这不仅是形象问题,更是健康问题。”蔡俊秀医生说,青少年儿童肥胖对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内分泌系统和骨骼两大系统。
蔡俊秀医生介绍,体重超标不仅影响骨骼发育、阻碍身高发育,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发育不完整。如果肥胖症进一步发展,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高尿酸等一系列代谢综合征的表现。
儿童肥胖不仅损害健康,还会带来强烈的自卑感。有研究表明,肥胖女性青少年出现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青少年的3倍和4倍。肥胖体型可能是引发负面情绪的重要因素,对儿童的自信心容易造成重大打击。
“儿童期肥胖容易延续至成年肥胖。”蔡俊秀医生说,事实上从孕期就要开始干预,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妇生个孩子超过8斤,而孩子出生后,家长认为孩子胖点好,家长的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也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造成了儿童肥胖。
而根据《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发布内容显示,41%~80%的儿童肥胖可延续至成年,营养相关问题带来的慢性病正越来越“低龄化”,严重威胁国民健康。
如何管理体重?有科学的减重方法
减肥就是靠饿,靠节食吗?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提到,引起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因素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习俗、家庭等层面导致了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的“致肥胖环境”,包括食物选择环境、身体活动环境、父母不良饮食行为和 生活习惯的影响、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等;
第二是自身饮食和身体活动因素。生命早期营养因素,如母亲孕前、 孕期体重和营养状况、出生后的喂养情况等,儿童期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较少的身体活动等;第三是遗传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肥胖相关基因位点被识别,但单基因变异引起的极重度肥胖比较罕见,而占绝大多数的肥胖则为多基因背景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肥胖发生年龄越小、越严重,遗传因素导致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四个因素是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症、性腺功能减退、高胰岛素血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以及下丘脑‑垂体病变。蔡俊秀医生介绍,门诊接诊时,会先评估、检查,看是否是内分泌疾病导致的肥胖,如果是,得先治病。
第五个因素是内环境:肠道菌群变化可能与肥胖的发生相关,如肥胖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可能减少;第六个因素是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创伤或心理异常等可导致儿童过量进食;第七个因素是药物,有孩子因为身体其他原因,使用了药物,导致体重增加,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 酮等)等。
“来临床营养科,我们先会做肥胖评估,了解肥胖的原因,先要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继发性肥胖。评估后,要做饮食干预,对孩子的生活方式进行管理,饮食、运动、睡眠,肥胖跟熬夜、睡眠时间减少也有关系。”蔡俊秀医生说,接诊后会一对一给患者管理,调节患者的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
和成年人减重有所不同,孩子减重,要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量。“我们按照膳食宝塔,用均衡饮食,控糖控盐控油,保证饮食合理。孩子特别容易饿,我们食物就选择能量比较低,饱腹感强的食物,孩子也不能过分强调低脂。”蔡俊秀医生说,在控制饮食的过程,还要结合运动,所以也会针对儿童青少年做一些运动建议。
管住嘴、迈开腿,重塑自己生活方式,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指导和管理。除了医疗机构有门诊,2018年深圳市卫健委和深圳市教育局共同启动了“家庭-学校-卫生机构”联动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试点工作,引入家委会参与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组建健康家委会。通过联动,增强对于学生和家长的健康教育的可及度和覆盖面,为深圳的孩子们打造出更加健康的生活和未来。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孩子到底算不算肥胖?如何通过饮食控制肥胖?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青春修炼宝典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目前我国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但对肥胖的判定标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统一。大体上有两种评价标准:1.标准体重法:WHO发布的亚太地区标准体重法: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 105,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相比,超出10%为超重,在20%~29%之间为轻度肥胖,在 30%~49%之间为中度肥胖,大于50%为重度肥胖。
2.身体质量体重法: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测量体重过重和肥胖的方法:身体质量指数法(BMI)。 BMI=体重(Kg)除以身高(m)平方。世界标准是BMI在18.5 -24.9时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5为超重, MBI大于30为肥胖。我国根据实际国情,发布了两套数据标准。
表一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
年龄(岁))
男超重
男肥胖
女超重
女肥胖
7-
17.4
19.2
17.2
18.9
8-
18.1
20.3
18.1
19.9
9-
18.9
21.4
19.0
21.0
10-
19.6
22.5
20.0
22.1
11-
20.3
23.6
21.1
23.3
12-
21.0
24.7
21.9
24.5
13-
21.9
25.7
22.6
25.6
14-
22.6
26.4
23.0
26.3
15-
23.1
26.9
23.4
26.9
16-
23.5
27.4
23.7
27.4
17-
23.8
27.8
23.8
27.7
18
24.0
28.0
24.0
28.0
表二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男女生体重指数
年龄(岁))
男超重
男肥胖
女超重
女肥胖
一年级
18.2
20.4
17.4
19.3
二年级
18.5
20.5
17.9
20.3
三年级
19.5
22.2
18.7
21.2
四年级
20.2
22.7
19.5
22.1
五年级
21.5
24.2
20.6
23.0
六年级
21.9
24.6
20.9
23.7
初一
22.2
25.0
21.8
24.5
初二
22.6
25.3
22.3
24.9
初三
22.9
26.1
22.7
25.2
高一
23.3
26.4
22.8
25.3
高二
23.8
26.6
23.3
25.5
高三
23.9
27.4
23.4
25.8
大学
24.0
28.0
24.0
28.0
前者多用于国内的科研及实验,而后者在学校、医院等公众社会场所中广泛使用,但两者间很明显存在差异,这个差异也导致国内对青少年肥胖的研究有较大困难。
与肥胖产生相关的饮食因素有:喜食甜食,爱喝饮料,偏好油炸食品、西式快餐、夜宵。另外,丰盛的晚餐和晚餐后缺乏适量锻炼、进食速度过快以及不规律早餐也易导致肥胖。
低能饮食:指在满足每天最基本的能量需求,即1200 kcal(1 kcal=4.18kJ)的基础上每日摄取尽可能少的能量。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基本占到全天总能量摄入量:脂肪<30%,碳水化合物55%,蛋白质25%;纤维素25g/d。在短期及长期影响中, 低能饮食对6~12岁儿童肥胖干预均有明显效果。
超低能量饮食(VLCD):指限制每天能量摄入量为600~800 kcal,其较低能饮食对能量摄入的控制更为严格。饮食中以优质蛋白质为主,脂肪摄入严格控制,并补充每日所需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VLCD在短期上比低能饮食更能取得明显效果, 但这种优势是否依然长期存在尚不清楚。
低脂饮食:低脂饮食指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而将脂肪的摄入量控制在全天总能量摄入量的18%~40%。这种饮食方案在控制青少年肥胖中最为常见,且常为单独使用。低脂饮食可使青少年的体重适量减轻, 但效果不持久,且会引起儿童青少年体内的类脂化合物增多。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指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低于全天总能量摄入量的10%~30%,有时也包括脂肪摄入量和总能量摄入量等更多限制。在儿童青少年的短期减重中,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比低脂饮食更有效。但这种饮食方式在长期上是否安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指通过减少一大类营养素(碳水化合物)来简化人们对食物的选择。研究证明, 在VLCD减肥后, 高蛋白饮食可以使人们很好地保持适宜体重。目前非常缺少关于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长期研究证据。
目前关于青少年肥胖的膳食干预研究很多, 但在长期上均缺乏相关数据,也并没有得出一种公认的最佳膳食干预方案,不同人群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李珊珊, 王海俊, 马军.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饮食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03):286-288.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孩子到底算不算肥胖 如何通过饮食控制肥胖?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青春修炼宝典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目前我国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但对肥胖的判定标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统一。大体上有两种评价标准:1.标准体重法:WHO发布的亚太地区标准体重法: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 105,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相比,超出10%为超重,在20%~29%之间为轻度肥胖,在 30%~49%之间为中度肥胖,大于50%为重度肥胖。
2.身体质量体重法: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测量体重过重和肥胖的方法:身体质量指数法(BMI)。 BMI=体重(Kg)除以身高(m)平方。世界标准是BMI在18.5 -24.9时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5为超重, MBI大于30为肥胖。我国根据实际国情,发布了两套数据标准。
表一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
年龄(岁))
男超重
男肥胖
女超重
女肥胖
7-
17.4
19.2
17.2
18.9
8-
18.1
20.3
18.1
19.9
9-
18.9
21.4
19.0
21.0
10-
19.6
22.5
20.0
22.1
11-
20.3
23.6
21.1
23.3
12-
21.0
24.7
21.9
24.5
13-
21.9
25.7
22.6
25.6
14-
22.6
26.4
23.0
26.3
15-
23.1
26.9
23.4
26.9
16-
23.5
27.4
23.7
27.4
17-
23.8
27.8
23.8
27.7
18
24.0
28.0
24.0
28.0
表二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男女生体重指数
年龄(岁))
男超重
男肥胖
女超重
女肥胖
一年级
18.2
20.4
17.4
19.3
二年级
18.5
20.5
17.9
20.3
三年级
19.5
22.2
18.7
21.2
四年级
20.2
22.7
19.5
22.1
五年级
21.5
24.2
20.6
23.0
六年级
21.9
24.6
20.9
23.7
初一
22.2
25.0
21.8
24.5
初二
22.6
25.3
22.3
24.9
初三
22.9
26.1
22.7
25.2
高一
23.3
26.4
22.8
25.3
高二
23.8
26.6
23.3
25.5
高三
23.9
27.4
23.4
25.8
大学
24.0
28.0
24.0
28.0
前者多用于国内的科研及实验,而后者在学校、医院等公众社会场所中广泛使用,但两者间很明显存在差异,这个差异也导致国内对青少年肥胖的研究有较大困难。
与肥胖产生相关的饮食因素有:喜食甜食,爱喝饮料,偏好油炸食品、西式快餐、夜宵。另外,丰盛的晚餐和晚餐后缺乏适量锻炼、进食速度过快以及不规律早餐也易导致肥胖。
低能饮食:指在满足每天最基本的能量需求,即1200 kcal(1 kcal=4.18kJ)的基础上每日摄取尽可能少的能量。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基本占到全天总能量摄入量:脂肪<30%,碳水化合物55%,蛋白质25%;纤维素25g/d。在短期及长期影响中, 低能饮食对6~12岁儿童肥胖干预均有明显效果。
超低能量饮食(VLCD):指限制每天能量摄入量为600~800 kcal,其较低能饮食对能量摄入的控制更为严格。饮食中以优质蛋白质为主,脂肪摄入严格控制,并补充每日所需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VLCD在短期上比低能饮食更能取得明显效果, 但这种优势是否依然长期存在尚不清楚。
低脂饮食:低脂饮食指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而将脂肪的摄入量控制在全天总能量摄入量的18%~40%。这种饮食方案在控制青少年肥胖中最为常见,且常为单独使用。低脂饮食可使青少年的体重适量减轻, 但效果不持久,且会引起儿童青少年体内的类脂化合物增多。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指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低于全天总能量摄入量的10%~30%,有时也包括脂肪摄入量和总能量摄入量等更多限制。在儿童青少年的短期减重中,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比低脂饮食更有效。但这种饮食方式在长期上是否安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指通过减少一大类营养素(碳水化合物)来简化人们对食物的选择。研究证明, 在VLCD减肥后, 高蛋白饮食可以使人们很好地保持适宜体重。目前非常缺少关于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长期研究证据。
目前关于青少年肥胖的膳食干预研究很多, 但在长期上均缺乏相关数据,也并没有得出一种公认的最佳膳食干预方案,不同人群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李珊珊, 王海俊, 马军.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饮食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03):286-288.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