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多家医院已开设减重门诊!医生:6岁女孩高血脂来看诊,肥胖原因竟是……
“有些同志腰围太大了,体重也超重。”日前,在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他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小叶医探”了解到,安徽已有多家医院开设减重门诊,就诊量连年增多。值得关注的是,就诊患者以年轻人为主,也不乏一些儿童。哪些指标出现异常需要到医院就诊?到底怎么吃才健康?记者就此采访了内分泌、营养等多学科专家。
减重门诊量增加
患者以年轻人为主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伴随肥胖人群的增加,到医院就诊的肥胖症患者也越来越多。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医大二附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都开设了减重门诊,就诊量连年增多。
“我们的患者以年轻人为主,也不乏一些儿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叶军表示,她曾接诊过一个六岁的肥胖患儿,让她感到奇怪的是,这个孩子胃口并不是特别好,但尿酸、甘油三酯、血糖等指标都偏高。
原来,这个孩子从断奶后就将含乳饮料当做牛奶饮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钙质和营养素的摄入,长此以往造成了代谢指标的异常。经过干预治疗,这个孩子生长发育已经恢复正常。
关注代谢指标
出现异常信号及时就诊
“肥胖带来的脂肪过量或异常分布,会引起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骨关节疾病等一系列并发症。”叶军提醒,超重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国内外研究中主要使用BMI诊断超重和肥胖。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²),目前我国建议采用24.0kg/m²≤BMI<27.9g/m²诊断成人超重,BMI≥28.0kg/m²诊断成人肥胖。
中国人群肥胖症的常用诊断标准,央广网
什么情况下需要到医院就诊?叶军介绍,体检报告上的部分生化数据就能够体现代谢的情况,如果出现异常“信号”应及时就诊。
“比如肾功能里的血尿酸,血葡萄糖,其中脂代谢异常指标有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脂蛋白(a)等,这些指标是大家需要长期关注的。”叶军提醒,这些指标的异常会带来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到后期可能会造成一些心脑血管的问题。
超两成受检者超重
多学科专家协同诊疗
根据中国科大附一院2024年度健康管理中心体检数据,约有22%的受检者存在超重问题,其中不少人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风险。因此,体重门诊往往需要多学科协同。
中国科大附一院整合资源,组建了由健康管理中心、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老年医学科、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诊疗团队,为超重、肥胖人群尤其是伴有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综合性体重管理服务。
无独有偶,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开设了减重门诊。“因为肥胖是一种涉及到全身多系统的疾病,关系到整个全生命周期的全程管理,经常需要进行多学科的联合诊疗。”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孙媛媛介绍,该院的减重门由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学科联合出诊,通过严格的医学检测和评估,给出规范的医学营养减重治疗路径。
其中,营养科会从患者饮食的角度给出合理科学的饮食指导,既能够控制能量的摄入,减轻体重,同时还能够保证患者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保证身体的健康;内分泌科则是从代谢的角度排除一些继发性肥胖的原因,同时会处理肥胖引起的内分泌相关疾病,比如血糖血脂异常,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主食可添加些杂粮
肉类选鱼虾,吃鸡鸭鹅尽量去皮
安徽属于华东地区,主食以大米为主。
“我们日常摄入的这些精致米面类食物碳水含量都比较高,所以在主食里面,可以添加部分全谷物、杂豆、薯类等,不仅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还可以让营养素摄更均衡、更全面。”孙媛媛表示,由于华东地区河江湖比较多,所以在肉类的选择里面可以选择鱼虾类为主,“如果吃鸡鸭鹅的话,我们尽量地去皮,猪牛羊可以多吃它们的瘦肉部分。”
此外,烹饪方式尤为重要,每天食用油应控制在25克以内,盐要小于5克,所以尽量不要选择红烧、爆炒这种特别消耗食用油的烹饪方式,可以选择蒸煮、炖、炒,腌制品也会无形中增加盐和油的摄入,要谨慎食用。
孙媛媛提醒,瘦子不是饿出来的,减重不宜急于求成,要强调科学的、合理的、健康的、持久的减重模式。“建议每个月可以减轻2-4公斤,或者是在六个月减少体重的5%-10%,是比较理想的一个状态。”
来源:大皖新闻
受肥胖困扰?这家医院新开门诊,帮你科学减重→
天气渐暖,不少人的“减肥大业”又提上了日程。为帮助受肥胖困扰的患者科学减重、改善健康,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特别开设了减重多学科联合门诊。作为嘉定区首个减重多学科联合门诊,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作的模式,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减重方案。
“我从小就胖,之前做过切胃手术后瘦了,但是治标不治本,现在又复胖了。”市民侯先生长年为自身肥胖所困扰,听说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新开了减重多学科联合门诊后,立马挂号前来看诊。内分泌科主任陶枫为侯先生搭脉、询问其过往病史后,开具了腹部痞满的非药物疗法。
陶枫介绍,医院开设的减重多学科联合门诊与西医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有所差异,主要结合了中医的治疗手段。肥胖病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营养科、内分泌科、心理科、康复科以及其他辅助科室共同参与诊疗。院内的特色中药制剂、非药物疗法等,都在肥胖病的诊疗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针对肥胖患者伴腹型肥胖,腹部痞满中医治疗项目主要解决的是中焦经络阻滞的情况。”陶枫表示,“腹部痞满”治疗项目能够健脾祛湿、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包含滚针刺激、游走罐、都灸脾肾、穴位敷贴、离子导入等多种非药物诊疗手法和操作,其中使用到的健脾利湿合剂为院内制剂,主要成分有藿香、黄芩、白茯苓、炒车前子等,对于解决湿阻中焦颇有疗效。
除了外治,还有针对不同患者情况的个性化内服,让调理和减脂两不误。“我们充分考虑肥胖病患者生活中可能不便服药的情况,将主要剂型做成丸剂散剂茶饮,会比传统的汤药更方便,可以把中药与日常饮食结合起来,发挥药物减重的效果。”陶枫介绍,清疸散、和合茶、祛脂饮等中医医院特色中药制剂结合“药食同源”的理念,主要功效包括调节脾胃、抑制异常亢进的食欲、益气扶正改善精神等。
医生提醒,患者须经过医生诊疗,谨遵医嘱进行减重治疗,减重过程中需以医疗安全为前提,避免盲目使用非正规手段。
门诊地点: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门诊二楼B区9诊室
预约方式:可登录“上海市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线上预约
通讯员:姜天悦
编辑:李蓝玉
喜欢就点个“赞”吧~↓↓↓↓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胖到国家出手”!上海多家医院新开“减肥”门诊就诊火热,年轻人涌入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肥胖专病门诊,站上人体成分分析仪的珊珊(化名)颇有几分等待审判的滋味。不到1分钟,她拿到了自己的身体数据,相较半年前,她的BMI(身体质量指数)从26.1kg/m²上升至28.6kg/m²,意味着她已达到肥胖状态。
因国家卫健委提出“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体重管理”成为时下热词,有网友戏称“国家不允许你再胖下去了”。与“肥胖”热搜指数一同攀升的,还有互联网平台上减重好物的搜索量及减重门诊的就诊量。
当前,上海已有不少三甲医院推出肥胖专病门诊、肥胖多学科诊疗门诊,或组建肥胖诊治中心。记者实探减重门诊发现,与其他学科以老年病人为主不同,各大减重门诊,年轻人挂号多,“燃烧你的卡路里”没那么容易。
年轻人涌入大医院减重门诊
“之前没在意,现在下定决心减肥了。”坐在诊室中,80后的珊珊看起来有些苦恼,促使她改变的,正是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走几步路就喘、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
“以100为基准,你的内脏脂肪面积达到了169平方厘米。直白地说,就好像一个人身体里堆积了近两个人的脂肪。”拿着报告单,市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林毅分析,珊珊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体脂超标严重,尤其是脂肪堆积在腹部。
有医生说,中国人更经不起胖,这句话恰恰反映了国人的肥胖特点。统计显示,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而这是一种危害更大的肥胖类型,更易引发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
近来,越来越多“胖胖”主动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华东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门诊每周三上午开诊,由普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消化科等专家共同坐诊,为肥胖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这个门诊上不乏“大体重”的肥胖患者。医生告诉记者,前来就诊的年轻人很多,不少都是工作后开始“发福”的,有人从90多斤飙升至200斤左右。肥胖的成因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紊乱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围绕“肥胖”,多个专病门诊亮相
3月13日上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虬江路院区肥胖多学科诊疗门诊停诊了。坐诊医生、上海十院内分泌代谢科肥胖专科主任卜乐受邀前往北京去交流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经验。
去年,十院推出肥胖诊治中心,围绕“肥胖”这件事,中心开出肥胖多学科诊疗、肥胖肠道菌群治疗、肥胖高血脂、肥胖甲状腺疾病、肥胖中医治疗、肥胖生殖咨询、肥胖心理、肥胖针灸埋线等多个专病门诊。
“过去,减重手段有限。近年,包括创新药、减重手术等在内的治疗手段发展很快,医生有能力给肥胖患者提供更多、更合适的治疗。”卜乐说,患者的认可直接反应在就诊量上——肥胖多学科诊疗门诊月均门诊量达700余人次。
在医生看来,更新减重观念也是“胖友”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人会觉得胖是健康,是壮,瘦了反而容易生病。”
健康的肥胖真的存在吗?卜乐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合并任何一种代谢疾病的肥胖人群仅占10%,换言之,近九成肥胖患者最终都会出现疾病。
她谈及曾接诊的一名患者,30岁左右,体重400多斤,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一系列问题,他的脂肪肝还引起了重度肝硬化。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减重手术,不到一年,这名患者蜕变了,高血压、糖尿病不再用药控制了,肝硬化逆转成了脂肪肝。
“很多人对肥胖的敏感性不同,超重和肥胖人群都应该接受专业咨询,至于是否需要通过医疗手段干预,交给医生来判断。”卜乐说。
不少医生还通过健康科普,提升大众对体重管理的认知。医生提醒,减重过程中不能想当然地“迈开腿”。对体重基础较大的患者来说,身体负担比较重,如果运动不当,极易损伤半月板,必须在专业指导下减重一段时间,再进行相应运动。
科学减重重塑一种生活方式
在市一医院肥胖专病门诊中,营养师卢璐告诉珊珊,她的减重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减脂期、过渡期、维持期,“我们的目标是先减20斤,减到目标体重;再通过一个月的过渡期,逐渐恢复饮食;这之后就是长达两年的维持期,这段时间你的身体会帮你建立新的健康体重。”
比起减重,更难的是维持体重。采访中,林毅反复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我遇到过不少患者,坚持就诊三个月甚至半年后就不再来了。减重确实是一个麻烦事,而失败的减重就是从嫌麻烦开始的。”他告诉记者,内分泌科正计划建立肥胖患者档案,以便长期随访。
体重不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长胖是有“舒适圈”的,想要走出这个圈,没有捷径。很多患者复胖也是这个原因,减重后不自觉地会回到原先的“舒适圈”。
在医生看来,“国家喊你减肥”“国家不允许你胖了”等相关话题备受关注,这意味着在政策加持下,体重管理迈入“黄金时代”。目前,在虹口区卫健委的牵头下,市一医院内分泌科正着手与虹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通过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将健康的触角进一步延伸至市民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