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谈论问卷(关于肥胖的问卷调查表)

文章目录:

节食、催吐,因为害怕发胖,我得了厌食症(附自评问卷)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中,秦昊近乎“毁容”式暴增20斤出演,硕大的啤酒肚和肿起来的脸让观众惊呼“看了好几集才认出来是他”。然而在最近,秦昊又为新剧快速减肥20斤冲上热搜,秦昊同为演员的妻子伊能静晒出他的瘦身食谱。

发出这份减肥食谱的同时,伊能静明确表示秦昊是为了适应角色需求,多次强调不推荐大家模仿。

演员为了工作需要不得已控制体重可以理解,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注重身材管理,一些求美者受到部分营销号的不良引导,开始通过催吐、过度节食或运动追求“越瘦越好”的状态。在此极端的减肥过程中患厌食症的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仅2022年北京安定医院进食障碍门诊就诊量就有1842人次,在其中神经性厌食症占了较大比例。

厌食症绝不仅仅是不想吃饭、能让人变瘦。它是一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损伤。

厌食症的核心症状包括行为层面、精神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

  • 行为层面的症状表现为患者常通过非理性的限制进食、过度锻炼、催吐等方法,刻意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消耗,造成明显低体重和营养不良。
  • 精神心理层面的症状表现为患者对瘦无休止的追求和对肥胖的病态恐惧,恐惧性拒绝维持正常体重。有一部分患者明明已经很消瘦,仍坚持认为自己很肥胖,认为自己但凡进食就会马上胖起来。
  • 生理层面的症状表现为患者低于最低正常体重标准,并伴有明显营养不良,常表现为皮肤干燥苍白、头发干枯、无力,严重者还会引发身体损害,包括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的问题,女性可能出现闭经或停经,青春期前发病的患者会影响青春期发育。

除了以上主要的症状表现,厌食症患者也常常会伴有抑郁、焦虑、强迫、恐怖、易激惹、孤独、社交隔离等。

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把所有的减肥一概视之为厌食症。唐利荣医生提醒,如果有人为了减肥适当控制饮食,没有过度的焦虑紧张和过度的自我负面评价,就属于正常现象,临床上确诊厌食症需要具备体重保持在低于期望值15%以上的水平,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小安这里为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附上自评问卷。问卷结果仅供参考,不构成诊断建议。如果您的自评结果异常,请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

点击下方蓝色字体进入原文进行自评↓↓↓

节食、催吐,因为害怕发胖,我得了厌食症(附自评问卷)

如何治疗厌食症

在厌食症初期,食物的摄入是最好的改善病情的方式。已经发展至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如果延续不良的进食模式,导致体重逐渐下降,将进一步加重病情,使躯体情况恶化,加重营养不良及器官损害,甚至产生严重的风险或危及生命。

为了避免情况继续恶化,厌食症患者应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综合诊疗。

以北京安定医院为例,进食障碍专病门诊对首诊患者会在询问病史、进食相关症状、情绪行为问题、对疾病的认知、家庭功能、躯体情况等方面后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给予患者治疗方式的建议,同时提供营养建议和简短的个体/家庭治疗建议。

一般来讲,进食障碍需要综合精神科药物治疗、系统心理治疗(个体和家庭)、营养治疗及其他躯体辅助治疗。治疗方式以营养治疗加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唐利荣医生介绍了目前比较主流的心理治疗方式:

  • 家庭治疗:进食障碍治疗中研究最多的,尤其在儿童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的治疗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家庭治疗认为神经性厌食的患者有避免家庭冲突、维持家庭系统平衡的作用。家庭治疗会探索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鼓励家庭成员做出改变,以改变整个家庭系统,而不仅仅是患者的症状。
  • 认知行为治疗:一直被认为是循证有效的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性思维,如企图通过控制进食、获得理想的体重和体型来获得成就感、价值感、认同感、掌控感等。治疗技术包括心理教育、动机促进、其他行为改变策略。
  • 辨证行为治疗(DBT):核心技能主要包括正念技巧、情绪调节技巧、痛苦忍受技巧以及人际效能技巧,能帮助患者增加对自身的认识和接受度、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反应、改善人际关系等。
  • 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在改善进食态度、对体型的满意度、抑郁情绪和进食相关家庭冲突等方面则均有帮助。心理动力性治疗强调建立自我力量、青少年自主性、对阻碍进食的情绪的内省力。

以上治疗在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及心理病房均有开展。

最后小安想说,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追求美没有错,但应该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保持合理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毕竟身体健康才是一直美下去的本钱呀!

END

北京安定医院进食障碍门诊

为早期识别及诊治进食障碍,方便患者就医,进一步规范进食障碍的治疗,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特开设进食障碍专病门诊。

出诊团队成员:

李占江教授临床心理知名专家团队成员

出诊时间: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周三下午,周四全天,周五全天,周六全天)

出诊地点:

门诊二楼

挂号方式:

1.“北京安定医院”微信公众号

2.“北京114预约挂号”微信公众号,114网上预约挂号,电话010-114

微信:北京安定医院

新浪微博:@北京安定医院

抖音:北京安定医院

评估肥胖有新指标和新框架!欧洲协会共识

近日,欧洲肥胖研究协会(EASO)提出了成人肥胖诊断、分期和管理的新定义,以更好地与肥胖是种基于肥胖的慢性疾病这一概念相接轨。

1 成人肥胖的诊断、分期和管理的新框架

文章指出,肥胖的诊断与治疗基于体重指数(BMI)是不足的,因为体重指数不能完全反映脂肪组织分布和对疾病的影响。而腹部脂肪与心脏代谢疾病的关系更密切,即使依据体重指数还不足于诊断肥胖。

基于此,新框架明确指出,腹部脂肪过多堆积提示是重要危险因素,即使是对于低体重指数也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人群。

新的肥胖定义包括了体重指数25~30 kg/m但腹部脂肪增多以及存在身体功能或心理疾病的人群。

诊断肥胖的指标中也引入腰围身高比,而非腰围,腰围身高比>0.5更具有心脏代谢风险预测的优越性。

考虑到肥胖与几种癌症强相关,肥胖患者应常规筛查肥胖相关癌症。

定义还建议应根据医学、精神和功能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将肥胖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进行分期的重要性。

肥胖的治疗基本遵循现有指南。但药物与减重手术的临床试验纳入参与者的标准多基于人体测量学界值,而非更为完整的临床评估。

严格实施循证医学标准,减重药物或手术不宜直接用于有严重疾病负担但体重指数较低的患者。提示今后的减重试验中,纳入标准应更符合肥胖分期,而非传统的体重指数。

文章建议,尤其对于BMI≥25 kg/m、腰围身高比>0.5、存在临床、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使用减肥药物,而不应依赖于当前的体重指数。

这一新定义的提出,将会使得管理肥胖接近其他慢病管理,目标也更为长远。同时强调长期终身要保持健康的体重。

表1 肥胖诊断、分期和管理的建议

主题

顺序

陈述

共识(%)

临床诊断和分期

1

根据对异常和/或过多脂肪堆积的识别(人体测量)以及对其对健康的现有和潜在影响的分析(临床情况)来诊断肥胖。

96%

2

对于 BMI < 35 kg/m者,测量腰围是内脏脂肪堆积和心脏代谢疾病风险增加的标志。

96%

3

根据 BMI ≥ 25 kg/m和腰围身高比>0.5,可以认识到过度脂肪堆积可能会增加欧洲成人出现临床、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的风险。

65%

4

对欧洲成人肥胖的判断以 BMI ≥ 30 kg/m以及存在或不存在任何临床、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为依据。

70%

5

诊断欧洲成人肥胖,标准为 BMI ≥ 25 kg/m2 ,腰围与身高比 >0.5 >0.5,并且存在任何临床、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

66%

6

不同种族应有不同的BMI 界值。

100%

7

当 BMI 和体格检查不足以诊断时,可以考虑采用双能 X 射线吸收仪或生物电阻抗法来确定身体成分和肥胖程度(体脂百分比)。

75%

8

系统评估肥胖者的临床、功能和心理(心理健康和饮食行为异常)状况(临床情况)。

92%

9

根据系统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诊断来评估并发症和代谢风险因素。

96%

10

通过访谈、肥胖相关残疾问卷或运动测试来评估功能状况。

92%

11

如果出现临床症状或存在相关危险因素,应评估是否存在肌少症肥胖(肌肉质量、功能、身体成分)。

87%

12

肥胖者应定期接受肥胖相关癌症的筛查。

91%

13

评估抑郁症状和饮食行为障碍,考虑使用心理测试来筛查饮食行为障碍。

87%

14

根据肥胖症的临床、精神和功能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将其归类为慢性复发性疾病。

96%

治疗支柱

15

组织长期多学科管理,将肥胖视为一种多因素、慢性、复发性疾病。

92%

16

成人肥胖管理治疗的支柱是行为改变(包括营养疗法、体力活动、减轻压力、改善睡眠)、心理治疗、肥胖药物以及代谢/减肥手术。

96%

17

建议所有肥胖者改变行为。

83%

18

根据官方建议,为 BMI ≥ 30 kg/m或 BMI ≥ 27 kg/m且患有肥胖相关疾病或并发症的患者处方肥胖药物,作为行为改变的辅助手段。考虑对 BMI ≥ 25 kg/m且腰围与身高之比 > 0.5的欧洲人以及存在临床、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的患者使用肥胖药物。

83%

19

对于 BMI ≥ 40 kg/m2 或 BMI ≥ 35 kg/m BMI ≥ 35 kg/m且患有肥胖相关疾病或并发症,或 BMI ≥ 30 kg/m2 且尽管接受了最佳药物治疗但 2 2 型糖尿病控制不佳者,可考虑进行代谢/减肥手术。

79%

20

对所有接受减肥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长期多学科的随访。

96%

21

将肥胖相关并发症的管理作为肥胖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在选择用于治疗肥胖相关并发症或肥胖患者非肥胖相关疾病的药物时,应考虑肥胖以及治疗对体重、身体成分或代谢状态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好尽可能处方与体重增加无关的药物。

100%

治疗目标

22

考虑到肥胖的管理和治疗比单纯的减肥有更广泛的目标,应进行预防、解决或改善肥胖相关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以及改善身体/社会功能和健康。

100%

23

制定成人肥胖管理的个性化治疗目标,同时考虑以下因素:

(1)预防体重进一步增加和发生肥胖相关并发症。

(2) 实现并维持足够的减肥效果,以预防、解决或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和/或改善生活质量和/或心理健康和/或改善身体/社会功能和体能。

96%

24

在治疗开始时根据肥胖的严重程度和阶段设定治疗目标,同时考虑可用的治疗方案、可能的副作用和风险以及患者的偏好。与患者讨论肥胖的驱动因素和可能的治疗障碍(心理/精神、机械/功能、代谢和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驱动因素/障碍)。

96%

25

强调长期、现实、持续的减肥,以降低健康风险,包括促进体重维持和防止体重反弹。由于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因此要帮助患者了解维持更健康的体重需要终生努力。

96%

初始干预水平

26

根据个人治疗目标、肥胖的临床严重程度和之前的肥胖治疗(而不是仅仅根据人体测量参数)提出适当的初始干预水平(行为矫正、心理治疗、肥胖药物、代谢/减肥手术)。

96%

27

与患者讨论并商定适当的初始干预水平,考虑到之前的治疗,并仔细考虑所有临床上适当的治疗方案。

100%

28

如果初始干预不足以实现治疗目标,则考虑强化治疗或额外的治疗方法。

96%

共识组进行了改良的德尔菲研究,以确定一组可帮助诊断、分期和管理肥胖的陈述,这些陈述符合更符合肥胖作为一种基于脂肪的慢性疾病的概念的框架。

指导委员会负责挑选参与该过程的专家。挑选的依据是国际声誉和肥胖科学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总共联系了 29 位专家,他们都同意参与本研究。大多数专家属于内分泌学、营养学或内科领域(72%),还包括五名了进行代谢/减肥手术的外科医生、两名初级保健医生和一名患者权益专家。

来源:Busetto L, Dicker D, Frühbeck G, et al. A new framework for the diagnosis, staging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adults. Nat Med. 2024 Jul 5.

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不应成为奢求

作者:唐伟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极致身材,匀称健康才是美;78.4%的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看到体重基数较大的人,有受访者不觉得是缺乏自制力导致的,“背后可能有我们不了解的原因”。(4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肥胖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出现,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肥胖患者比较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动脉硬化、脑梗塞等疾病。总体上看,肥胖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若是不注意控制体重,久而久之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健康隐患。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疾病,是一种能够诱发诸多病症的“百病之源”。

根据学术期刊《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在2023年8月发布的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超重和肥胖在中国成年人中普遍存在。报告显示,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性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较女性更高。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肥胖现象的背景下,胖人很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不过,基于认知上的不足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等因素,在评价和看待肥胖人群方面,往往存在很多误解,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几乎绝大多数人认为,造成一个人肥胖的原因,主要源于个人不自律。当这一说法开始流行,就会有不少超重者被人误解,甚至遭遇不公平的对待。也正是把“长胖”和“不自律”划上等号,才让不少超重者陷入尴尬的处境。

缺乏自律确实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却不是唯一因素。事实上,造成身体超重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主观自律意识不强外,还有更为复杂的客观因素,而且每个人的情况也千差万别。比如有的人属于易胖体质,跟遗传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人则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此外,睡眠不足以及缺乏锻炼等,都会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肥胖。所以,不能把肥胖的原因简单归咎于当事人不注重生活规律,没有实行严格的自我约束,任意放纵的结果,这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

更多时候,肥胖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将肥胖简单归责于主观因素。当肥胖已成为“群体烦恼”,控制体重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就需要消除误解与歧视,对“胖子”们更为宽容一些。在这方面,全社会要能达成更为广泛的共识,统一步调与行动,形成更为完善的关怀机制和干预体制。对于很多肥胖者而言,肥胖是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果因为他人偏见、社会歧视而徒增心理负担,由此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健康问题。

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不应成为奢求,基于每一个个体和群体更多宽容和理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肥胖者,我们只有关注和关心这些群体,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才能在全社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环境。如此,我们才能多一些积极的生活方式,少一些共同的烦恼。(唐伟)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