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也分等级?按照国际的标准,自查一下希望你不是最严重的等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一提到肥胖,很多人觉得不过是体重增加、身材走样。可你知道吗?肥胖是体型问题,它还是一种被医学正式定义的慢性疾病。而且,肥胖是分等级的!
如果你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超标”,甚至达到了某些级别,可能健康风险已经悄悄在敲门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肥胖的等级划分、它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应对这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问题。
肥胖是外貌问题,还是健康的隐形杀手在医学上,肥胖影响外形,更是众多疾病的温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成年人超重,其中约6.5亿人属肥胖。
肥胖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小王(化名)是一位35岁的上班族,身高1.75米,体重却达到了95公斤。因为长时间坐着工作、缺乏运动,他的BMI达到了31(属于肥胖)。
起初,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异常,只是偶尔感觉喘不上气。
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司例行体检中被诊断为Ⅱ级肥胖(中度肥胖),还伴有高血压、脂肪肝和高血糖。这一诊断让他意识到,肥胖背后隐藏的,是一连串健康危机。
医学上,肥胖的衡量标准主要是BMI(身体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BMI = 体重(kg) ÷ 身高²(m²)
根据WHO的标准,肥胖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正常范围:BMI 18.5-24.9
o 健康体重。
· 超重:BMI 25-29.9
o 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
· Ⅰ级肥胖(轻度肥胖):BMI 30-34.9
o 健康风险开始增加。
· Ⅱ级肥胖(中度肥胖):BMI 35-39.9
o 健康风险明显增高,可能伴随代谢紊乱。
· Ⅲ级肥胖(重度肥胖):BMI ≥ 40
o 又称“病态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除了BMI,腰围和腰臀比也是衡量肥胖的重要指标。对于亚洲人群来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就已经属于腹型肥胖(俗称“苹果型身材”),这类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尤其显著。
肥胖的危害是体型变大,还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1. 心血管系统
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长期肥胖的人群中,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2. 内分泌系统
肥胖人群易患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3. 呼吸系统
重度肥胖者常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即睡觉时反复出现呼吸停止,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心肺功能。
4. 消化系统
肥胖会增加脂肪肝、胆结石、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的风险。长期脂肪肝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5. 肿瘤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是促进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1. 管住嘴:健康饮食是第一步
饮食调整是控制体重的关键。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 减少热量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分食品,如油炸食品、甜饮料等。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
· 合理分餐:一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 控制油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油不超过25克。
2. 迈开腿:坚持运动是关键
运动对于减肥和维持健康至关重要。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力量训练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提高基础代谢率,防止肌肉流失。
3. 医学干预: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Ⅰ级以上的肥胖患者,尤其是伴有并发症的人群,可以考虑医学干预,包括:
· 药物治疗:如奥利司他、司美格鲁肽等,这些药物能抑制食欲或减少脂肪吸收。
·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肥胖者,胃肠减容手术(如胃旁路术)可以作为最后的选择。
4. 心理支持:健康管理需长期坚持
肥胖的成因复杂,与饮食和运动有关,还可能受到心理、遗传等多方面影响。建立合理的健康观念,避免情绪化饮食,是长期控制体重的关键。
肥胖的预防: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防控肥胖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减少压力。
· 培养健康意识:定期体检,关注体重、腰围和血脂等指标。
· 关注儿童肥胖:儿童时期的肥胖往往会延续到成年,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未来趋势:肥胖治疗的新希望
近年来,肥胖治疗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利用肠道菌群调节来控制体重的研究正逐渐兴起;新型抗肥胖药物正在研发中,可能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AI技术也被应用于个性化健康管理,帮助人们精准记录饮食、运动和体重变化。
肥胖是一个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健康问题,但它需要每个人的重视和坚持。不论你目前属于哪个等级,都不必灰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辈子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最后,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吧:从今天开始,每天多运动10分钟,少吃一口高热量食品,向健康迈出一小步,你的身体会感谢你!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重状况不确定,不妨用BMI公式计算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等级?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结果,一起交流健康生活的心得吧!
信息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
2. 《柳叶刀》关于肥胖与健康的研究报告
3. 中国营养学会的膳食指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生最容易发胖的三个阶段 你对号入座了没?
四月不减肥,
五月徒伤悲!
妹子们每天都叨叨要减肥,可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身上的肉肉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吗?不知道?不过小康妹儿也表示不知道也……
不过,有人知道!
这不,小康妹儿特意拜访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严同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营养师余婉婷。让他们来给大家讲讲——
人生最容易发胖的三个阶段!
(站上体重秤的小康妹儿!)
易胖第一阶段 | 儿童时期
儿童肥胖有两个高发期。
1、在婴儿期,孩子活动范围小,睡眠时间长,吃的食物营养丰富,加上有的家长给孩子进食不控制,孩子一哭就给他吃东西,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肥胖。
不过在婴儿期(两岁以内)肥胖的小孩,到两三岁以后,随着孩子活动量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肥胖现象可以改善。
2、在学龄初期(2-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肥胖,主要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所致。摄入的热量过多,加上运动过少,静坐时间多。
有部分孩子会持续发胖,甚至一直维持到成年。所以,如果两岁以后的孩子一直持续发胖的状态,爸爸妈妈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孩子胃肠是否有问题,运动量是否不够。
易胖第二阶段 | 青春期
青春期肥胖——是指青少年身体里脂肪过多蓄积,造成体重超标准的现象。
特别是女孩进入青春期,青春期女性内分泌的变化是导致发胖的主要原因。这个时期,性激素分泌旺盛,女性的脂肪增长比率快速增长,导致代谢失衡,从而脂肪堆积。不过不需要过度担心,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不过,如果在高中以后(18-25岁左右),没有生长需要的情况下,还在持续发胖,也得引起自身重视。幼年时期的肥胖与成年以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关系很大。
易胖第三阶段 | 中年
中年(40岁后)也是最容易发福的阶段之一。这个阶段发福的元凶大致可归类为以下几项:
1、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在过了25岁以后会慢慢下降,平均每10年减少2~5%,因此虽然40岁很有可能基础代谢率只有25岁的九成,若摄取的热量与25岁相同的话,就会造成热量无法消耗而囤积体内造成肥胖。
2、人一旦到了中年后体力会大不如从前,因此活动量下降、运动量减低也是造成中年发福的原因之一。
3、中年时期是许多男性达到事业高峰的时候,很多男性不在乎形体,交际应酬不断,精致食物或太过油腻的食物多属于高热量食品,多余的热量在身上堆积成了一层层的脂肪。
4、绝经后是一个容易发胖的时间段。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导致女性容易在这个阶段发生肥胖,要注意在更年期更加注意饮食和运动避免发胖。
小康妹儿突然醒悟过来,我这么胖原来是这些阶段长出来的肉肉呀。
我必须要减肥!
甩掉肉肉!
(重说三)
可是美女营养师余婉婷却告诉小康妹儿“不要盲目减!”
肥胖是由于热能代谢障碍,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能,引起体内脂肪堆积所致。现在很多年轻女性经常说自己胖,盲目减肥却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在医学上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需要减肥的指标有以下三点:
1、BMI(体重指数)计算公式。
体重指数BMI=体重(kg)/ 身高(m2)【BMI在18.5-23.9时属于正常范围,平时只需多休息,多运动即可;】
BMI在18.5-23.9的,平时需注重生活作息调节、规律进食、多运动即可;
BMI≥24时,属于超重,需要控制体重;
BMI≥28时,属于不同级别肥胖(据医生具体诊断可能分为1级、2级、3级);
BMI≥30时,属于重度肥胖。
2、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属于肥胖。
3、男性腰臀比≥0.9、女性腰臀比≥0.8时属于肥胖。
怎么样,对号入座了吗?
你中了几招?
你一定想说,胖都胖了,我该怎么办,别急啊,严同医生和余婉婷医生要来咱们微坐诊啦,如何预防让你一次问个够!
微坐诊时间:
5月5日晚上20:00—21:00
微坐诊地址:
四川名医内分泌圈
入圈方式:
添加“scmy130”为微信好友,
输入“内分泌”三字,即可入圈。
微坐诊时间:
5月3日下午15:00—16:00
微坐诊地址:
四川名医瘦身圈
输入“瘦身”二字,即可入圈。
还在等啥,赶紧入圈。
《柳叶刀》:超重人群重症新冠风险增加
澎湃新闻记者 胡丹萍
近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当身体质量指数(BMI)>23kg/m²,重症新冠的发生风险线性上升,BMI每增加一单位,重症新冠的相关风险增加5%。超重对40岁以下人群发生重症新冠的风险影响最大,研究结果或有助于确定年轻人群中的疫苗重点接种对象。
上述研究分析了英格兰近700万人的健康档案,包括20000多名在第一波疫情中因新冠住院、入住ICU或死亡的患者数据,首次在BMI各区间内讨论了超重对新冠相关住院、ICU入院和死亡风险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BMI> 23kg/m²(23kg/m²通常被认为属于健康体重范围),患重症新冠的风险开始线性上升。BMI每增加一个单位,住院风险增加5%,ICU入院风险增加10%,死亡风险增加4%。体重过轻(BMI<18.5)也不利于新冠结局。
上述研究显示,超重对20-39岁的年轻人群体患重症新冠风险的影响最大,对60岁以上人群的影响减弱,BMI增加对80岁以上人群患重症新冠风险的影响甚微。BMI每增加一单位,20-39岁年龄组的住院风险增加9%;40-59岁,8%;60-79岁,4%;80-100岁,1%。然而,20-39岁人群中重症新冠的总体发病率低于其他年龄组(各年龄组住院人数:20-39岁,922人;40-59岁,2,845人;60-79岁,5,058人;80岁以上,4,678人)。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初级护理保健学系的Dr.Carmen Piernas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非常轻微的超重也会增加重症新冠风险,而且随着BMI的增加,风险会急剧上升。我们的研究还表明,与超重相关的风险增加对40岁以下人群的影响最大;而对于80岁以上人群,超重对重症新冠发生风险几乎没有影响。因此,考虑到目前疫苗正在向较年轻的年龄组推广,尤其应将肥胖人群作为重点接种对象。”
研究人员分析,当BMI>23kg/m²时,重症新冠发生风险逐渐增加,且独立于2型糖尿病等既有疾病。不同BMI区间的住院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健康体重(18.5≤BMI<25),0.1% [3,655/2,713,189];超重(25≤BMI<30),0.2% [4,593/2,306,897];1级肥胖(30≤BMI<35),0.3% [2,823/1,072,777];2级和3级肥胖(BMI>35),0.3% [2,070/608,335]。
注:BMI是目前国际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责任编辑:蒋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