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肥胖走路(形容肥胖走路的样子)

文章目录:

中西医专家谈肥胖的三把标尺和三道防线

如今,肥胖问题愈发普遍,它不仅影响外观,更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肥胖对健康的多方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医学视角下的肥胖:远不止“体重超标”

“许多人将肥胖等同于体重秤上的数字增加,这是极大的认知误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强调,“医学定义的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核心在于脂肪组织的异常堆积和分布紊乱,直接导致多系统功能损伤。”

科学判断肥胖的三把“标尺”:

BMI(体质指数):

成人BMI≥25为超重,≥30为肥胖;儿童需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年龄别BMI曲线,例如10岁男孩BMI超过18.5即提示肥胖风险。

体脂分布: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表明内脏脂肪超标,代谢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器官功能评估:

结合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可精准识别“隐性肥胖”(BMI正常但代谢异常)。

“《柳叶刀》最新研究指出,BMI≥40kg/m²者几乎必然伴随严重脂肪堆积,但部分BMI正常人群也可能因体脂率超标(女性>32%、男性>25%)面临健康风险。”周俊芳补充道。

全身警报:肥胖引发的健康“多米诺效应”

周俊芳用“系统性危机”形容肥胖的危害:“脂肪细胞不仅是能量储存库,更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会释放炎性因子和游离脂肪酸,引发连锁反应。”

1. 代谢系统:失控的“糖脂战场”

2型糖尿病:肥胖人群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10倍,核心机制是脂肪堆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脂肪肝:30%肥胖患者存在肝脏脂肪浸润,若不干预,15%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2. 心血管系统:超负荷的“生命引擎”

每增加5kg/m² BMI,冠心病风险升高30%,高血压患病率翻倍。

内脏脂肪分泌的炎症因子加速动脉硬化,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增加。

3. 骨骼肌肉系统:坍塌的“承重结构”

膝关节承受体重3倍压力,肥胖者骨关节炎发病率提升4倍。

儿童骨骺线可能因肥胖提前闭合,导致成年身高低于遗传潜力5-10cm。

4. 呼吸与生殖系统: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颈部脂肪堆积压迫气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率增加12倍。

女性肥胖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病率高达34%,男性精子质量下降40%。

特殊人群:儿童肥胖的“双重打击”

“儿童肥胖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周俊芳指出三大特征:

生理损伤:

性早熟发生率提升3倍,脂肪肝检出率超50%。

骨骼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永久性体态问题。

心理创伤:

校园欺凌遭遇率增加60%,抑郁风险升高3倍。

远期威胁:

80%肥胖儿童成年后持续肥胖,慢性病发病年龄提前20年。

性别差异:肥胖攻击的“靶向性”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周俊芳对比分析:

男性:

腹部脂肪堆积更显著,代谢综合征风险较女性高1.5倍。

每增加10cm腰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16%。

女性:

肥胖导致雌激素代谢紊乱,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50%。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超重者占比达70%。

心理危机:肥胖的“精神枷锁”

“临床约45%的肥胖患者伴随焦虑或抑郁。”周俊芳揭示恶性循环:

心理→生理:压力激素皮质醇刺激食欲,促进腹部脂肪堆积。

生理→心理:运动能力下降加剧自卑,社交回避行为增加70%。

“一位患者曾因肥胖恐惧乘坐公交,这种心理创伤往往比生理疾病更难治愈。”周俊芳举例说。

早防早治:破解肥胖困局的“三重防线”

第一道防线:自查预警信号

体脂信号:腰带长度每年增加2个孔洞,颈部出现黑棘皮症。

机能衰退:爬3层楼气喘明显,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

体检指标:空腹血糖>6.1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第二道防线: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建议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增加日常活动量,如步行、爬楼梯等。

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保证起身活动

第三道防线:医疗介入时机

药物治疗:BMI≥27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BMI≥30者可考虑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

代谢手术:BMI≥35且保守治疗无效者,胃转流术后2型糖尿病缓解率超80%。

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科学路径

“肥胖治疗需兼顾‘减脂’与‘调代谢’。”周俊芳解析中西医协同策略:

西医:通过药物精准调节血糖、血脂,必要时采用微创减重手术。

中医:痰湿体质者用荷叶、山楂代茶饮,配合艾灸足三里健脾化湿。针灸刺激天枢、丰隆等穴位,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肥胖防治是一场需要医学支持、家庭配合和社会理解的持久战。正如周俊芳所言:“与其焦虑体重数字,不如建立与身体的良性对话。从今天开始关注腰围、定期体检、保持适度运动,就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见习记者 申太琴

来源: 云南网

袁世凯生命最后半年:一天吃10顿饭,走起路来像只鸭子般摇摇晃晃

文 | 编辑:玥玥侃史

袁世凯初入朝鲜时,但其职责却非同小可,作为清廷派驻朝鲜的交涉大臣,袁世凯担负起了朝鲜内政与外交的重任,还要在这个动荡的时期稳住朝鲜的局势,确保清廷在朝鲜的影响力。在掌控兵权之后,朝鲜的官员们对他既畏惧又尊敬,连李熙也不得不在他面前低头几分。袁世凯在这一阶段,正处于巅峰的政治权力之上,甚至一度成为了朝鲜政府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

1885年初,他因同僚的弹劾遭遇了政治低谷,被迫回家“韬光养晦”,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不安,但未曾料到,命运的转机竟会在短短数月后就到来。1885年10月,一道圣旨令他再度出山,赴朝鲜执行任务。

网络图片

袁世凯的生活和政治生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体态愈加臃肿,身体也变得日渐虚弱,1912年,《泰晤士报》对他进入总统就职典礼时的描述,尽管言辞尖锐,却也折射出他在晚年时的体力和精神状态的颓废。

在中国封建时期,皇帝拥有着世间最荣耀的地位,这种至高的尊荣与权力,对于许多有野心的政治人物而言,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袁世凯作为一位出身庶族,经历了从地方官员到清廷重臣的晋升过程,他的权力欲望与日俱增,对帝位的渴望。1915年12月,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权力博弈之后,袁世凯终于不顾各方反对,宣布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他甚至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欲借此展现自己对权力的绝对掌控。

袁世凯

袁世凯从大清的地方官到权倾一时的重臣,再到中华帝国的自封皇帝,他一路走来,权力与地位的攀升让他自然渴望更高品质的生活。所有封建帝王的终极梦想,莫过于能够享受长命百岁、身体健康的荣耀。对于袁世凯来说,身为“九五之尊”之后,如何保障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确保能够活得久而有力,似乎成了他最关注的事情之一。

袁世凯拼命进补,甚至达到极端,他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原先每天两顿饭,增加到一天十顿,甚至更多。他要吃得饱,还追求一种油腻且豪华的享受,每顿饭几乎都充满了大鱼大肉,几乎不吃任何蔬菜。这种超负荷的饮食量,按照常人的标准,可能已经相当于十天的食量。每一顿饭都大鱼大肉,充斥着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这样的进食方式无疑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袁世凯

袁世凯的作息也非常规律,但这种规律性却未能带来健康的效果,每天清晨五点左右,他会准时起床,开始忙碌的一天,而晚上则最晚在九点钟就上床休息。表面上看,似乎是良好的生活作息,但由于他每天消耗的热量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的需要,几乎没有通过运动来平衡这一切。袁世凯的管家陶树德曾回忆道,袁世凯的饮食堪称奢华,每天摄入的食物相当于常人十天的食量,而且大多数是高油脂、高胆固醇的食物,这无疑为他的身体埋下了许多健康隐患。

袁世凯不只在饮食上纵欲,他的生活方式也充满了不健康的因素,由于政务繁忙、压力巨大,他经常熬夜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袁世凯也有较强的求色欲望,拥有十几位姨太太,私生活极为放纵。长期的情欲消耗加上工作压力,使得袁世凯的身体状况急剧下滑。无论是高血压、高血脂,还是糖尿病等病症,都在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下找到了他。

袁克文

袁世凯的帝王梦想并非源自于对国家的深切关怀,是对权力与荣耀的无尽渴求,他的称帝之举,极大地激怒了广泛的民众和士人阶层。为了确保自己的帝位,袁世凯更是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秘密达成了所谓的“二十一条”协议,将中国的山东半岛割让给日本,甚至为日本的势力扩张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但袁世凯的“帝国梦”注定未能长久,仅仅几个月后,在1916年3月,他在遭遇各方压力、各路反对声中宣布退位,取消了帝制的设立,并低调表示:“既然你们都不喜欢我当皇帝,那我还是继续做我的大总统吧。”曾经为了获得帝位不惜违背众意,最终却不得不屈服于民众与政治压力,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令人对他产生了更多复杂的情感。

蔡锷

在外界看来,袁世凯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消沉状态,他的体态逐渐膨胀,脸色红润,给人一种肥硕的感觉。看上去,他并没有受到任何政治风波的困扰,甚至有些过于富态,似乎仍然在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与他日渐臃肿的身体相对照的是他逐渐衰退的政治生涯。

在袁世凯宣布退位后的几个月里,尽管他继续担任大总统,但他的政治威望和公众形象早已不复当年。国内的混乱局面、各派势力的争斗以及他与各方势力的关系日益紧张,对于袁世凯而言,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最终将他推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袁世凯

年轻时,他的形象总是与那一枚流通广泛的“袁大头”铜币紧密相连,给人一种威严而果敢的印象。到了中老年,随着他逐步积累权力与财富,袁世凯的身形开始变得臃肿和肥胖,原本的英姿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明显的膨胀感。

在一位《泰晤士报》的记者眼中,袁世凯已经完全失去了昔日的风范,当记者第一次看到他时,竟不禁形容袁世凯就像是一只胖鸭子,走路时摇摇晃晃,动作笨拙。他的身材暴露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让人对他日渐堕落的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网络图片

1916年3月,袁世凯在“复职”担任大总统后不足两个月,突然因病暴毙,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迅速震惊了全国。此前几日,袁世凯的府邸还曾接待过一些政界人士,而他本人似乎并无太大的身体不适表现。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数日后却突然传来死讯。众说纷纭,关于袁世凯去世的原因,坊间流传着各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的说法是,他的死与其过度饮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据袁府的一些下人透露,袁世凯的死因“十有八九是被自己吃死的”,这话虽听起来带有些许讽刺,但从他平日的饮食习惯来看,似乎并非空穴来风。长期过量的油腻食物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早已让他的身体积累了难以承受的负担。虽然曾经的袁世凯或许能凭借自己巨大的权势应对各种政治风波,但在健康面前,他终究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身体因为长期依赖各种补品和油腻的饮食而变得虚弱不堪,他因尿毒症突然去世,年仅64岁。

网络图片

他已离世多年,袁世凯所铸造的“袁大头”硬币却依然在流通了几十年,这一硬币的背后,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原因。首先,"袁大头"在质量上无疑是当时最具竞争力的硬币之一,它因图案设计精美、刻画细致而颇具收藏价值,更因其含银量高而备受青睐。那时的“袁大头”纯银比例高,几乎没有掺杂水分,因此其价值远超许多当时的流通货币,广泛被老百姓所接受。

袁世凯个人的巨大影响力也是“袁大头”能够流通如此长久的重要因素,作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控者,袁世凯在国内政坛占据主导地位,在民众心中也拥有很高的声望。尽管他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巩固自己的帝制梦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袁世凯的权力与影响力让“袁大头”硬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北洋政府仍然存在了一段时间,这也为“袁大头”硬币的流通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背景。

袁世凯

在封建时代,皇帝往往沉溺于享乐与权力的巅峰,忽视了国家的民众和治理的根本问题,最终也难逃败亡的命运。即便是在那个强权压制、民众声音微弱的时代,过度追求个人尊贵和权位的皇帝也难以免于终究的沉沦。袁世凯恰恰是这个转折时期的产物,他在历史的潮流面前逆流而行,一味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帝王尊荣,却忽视了社会的变迁与民众的需求。

袁世凯作为民国的总统,他原本应当顺应民意,关心百姓,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但他选择了将个人的权力欲望放在首位。其称帝自封、与日本秘密达成不平等协议的行为,使他自身的形象日益恶化,也加深了民众的反感和社会的不满。在一个新的时代里,权力再不能单纯依靠强制与压迫来维持,民众的眼光和声音成为了政治稳定的关键。

网络图片

历史告诉我们,活着并非只是拥有权力和荣耀,更重要的是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理解社会的变革,真正为民众着想。即便心中有雄心壮志,想要成就一番伟业,赢得世人的认同,也必须尊重时代的变迁,放下个人的虚荣,倾听人民的声音,解决社会的痛点。袁世凯在享受过短暂的帝王待遇之后,因不顾大势而被历史淘汰。

那些过于执着于个人地位、忽视民生与社会需求的行为,最终会招致反噬,给自己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袁世凯最终成为了历史的负面教材,遗臭万年,成为后人警醒的象征,他的一生,也许曾有过辉煌,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短暂的辉煌终究被更为深刻的教训所淹没。

袁世凯

信息来源:《袁世凯传》、《我在北京总统府12年的见闻》

生活中容易读错的成语: 1. 饮鸩止渴

生活中容易读错的成语:

1. 饮鸩止渴(yǐn zhèn zhǐ kě)

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2. 莘莘学子(shēn shēn xué zǐ):众多的学生。

3. 乳臭未干(rǔ xiù wèi gān):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4. 虚与委蛇(xū yǔ wēi yí):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5. 大腹便便(dà fù pián pián):形容肥胖的样子。

6. 否极泰来(pǐ jí tài lái):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

7. 暴虎冯河(bào hǔ píng hé):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8. 如法炮制(rú fǎ páo zhì):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9. 供不应求(gōng bù yìng qiú):供应不能满足需求。

10. 强词夺理(qiǎng cí duó lǐ):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却硬说有理。

11. 差强人意(chā qiáng rén yì):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12. 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13.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4. 卷帙浩繁(juàn zhì hào fán):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

15. 自给自足(zì jǐ zì zú):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16. 间不容发(jiān bù róng fà):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17. 浑身解数(hún shēn xiè shù):指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段。

18. 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19. 长歌当哭(cháng gē dàng kū):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0. 博闻强识(bó wén qiáng zhì):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