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赚钱撞上健康:打工人的 “肥胖危机” 与自救指南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很多打工人明明忙得像陀螺,身体却还是越来越臃肿,健康也亮起红灯?就拿 40 岁的职场中坚力量来说,一边要应对家庭里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经济负担沉重;另一边在职场上,年轻一代不断涌进,竞争压力丝毫不减。为了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们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可谁能想到,长期这样的高压生活,加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正一步步将他们的健康推向深渊,肥胖问题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掷地有声地提出,要开展 “体重管理年” 三年行动,旨在让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全力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将体重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国政协委员、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体重管理和慢性疾病管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别以为肥胖只是让身材走样,实际上,它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的现状相当严峻,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到 2030 年,差不多每 10 个成年人里就有 7 个超重或肥胖,这数据实在让人触目惊心。体质指数(BMI)是衡量胖瘦的科学指标,正常范围在 18.5 至 24 之间,一旦 BMI 数值在 24 至 28 之间,就属于超重,要是达到或超过 28,那就是肥胖一族了。
那么,对于忙碌得像旋转木马的打工人来说,到底怎样才能在拼命赚钱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呢?在饮食上,改变其实并不难。早上别再随手买个油腻的油条当早餐了,前一晚花几分钟泡上燕麦,第二天早上加上牛奶和坚果,一碗营养丰富的燕麦粥就轻松搞定。燕麦富含膳食纤维,不仅能让你一上午都不饿,还能帮肠道 “做运动”。
中午在公司附近吃饭,优先选有新鲜蔬菜的餐馆,让蔬菜占满餐盘的一半。要是附近有沙拉店,偶尔来一份,记得选低卡的油醋汁。选肉的时候,多挑去皮的鸡肉、鱼肉,低脂高蛋白,让你吃得健康又满足。
晚上回家做饭,把主食换成糙米饭、全麦面条,少用精白米面。炒菜时用带刻度的油壶,确保油不超过 20 - 25 克,盐不超过 5 克。如果嘴馋想吃甜的,吃个苹果、橙子,比高糖糕点健康多了。晚餐时间控制在 17:00 - 19:00,吃完就别再碰夜宵了,给肠胃留足休息时间。
运动方面,打工人完全可以利用日常碎片时间。如果公司离家不远,坐公交、地铁时提前一两站下车,边走边欣赏沿途风景,不知不觉就能多走几百米。据测算,快走 10 分钟大约能消耗 50 - 100 千卡热量,长期坚持,效果显著。
进了办公大楼,别总坐电梯,试试爬楼梯,从一楼爬到三楼,短短几分钟,就能锻炼腿部和臀部肌肉,提升心肺功能。要是楼层高,就先坐电梯到中间楼层,再爬剩下的楼层。在办公室久坐时,每小时设个闹钟,起来活动活动,伸伸懒腰、原地踮踮脚,或者在工位旁走几步,缓解身体疲劳的同时,还能消耗热量。每周还可以安排 2 - 3 次专门的抗阻运动,比如在家用哑铃做几组手臂弯举,每组 10 - 15 次,做 2 - 3 组;或者平板支撑,每次坚持 30 - 60 秒,重复 3 - 4 次。每周再拿出 3 - 5 天,做 150 - 30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慢跑、跳绳。要是不方便去户外,在家跟着健身操视频跳一跳也很不错。
除了饮食和运动,规律作息也至关重要。每天保证 7 小时左右的高质量睡眠,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别再熬夜刷手机、加班工作了,不然很容易陷入 “过劳肥” 的恶性循环。
广大中国百姓都要清楚,健康才是人生的根本。没有健康的身体,赚再多钱也没法好好享受生活。在努力打拼赚钱的同时,一定要把健康放在心上。按照国家版减肥指南,慢慢调整生活方式,别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6 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 5% - 10%,每个月减 2 - 4 公斤,这样的减重速度科学又健康。企业也应该多关心员工健康,要是能在公司设健身房,定期办健康讲座,员工工作起来肯定更有劲儿。政府也要继续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让大家都能轻松获取健康信息。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打工人才能在赚钱和健康之间找到完美平衡,过上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
什么?上班会增肥:揭秘上班族“发福”真相
体重秤上的数字,是我向生活妥协的印记。“你怎么越来越胖了,是不是吃的太多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很清瘦的少年少女,即使穿上再肥大的衣服也是意气风发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而进入社会,上班以后,只能站在镜子前轻轻地抚摸着微微隆起的小腹,不禁苦笑,曾经那个清瘦的自己再也回不来了。
上班后的生活像被按下了快进键。有多少人是清晨在闹钟声中挣扎着起床,匆匆咬一口面包就奔向地铁站。午餐时间也被压缩到极致,最后外卖成了最忠实的选择。当你经常加班到深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只有高热量的夜宵能抚慰疲惫的心灵。
根据新华社转载的关于妇科医生孙斌做的科普,可以了解到如果你长期在高压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大脑会以为自己收到了非人的虐待,为了保命开启了极限生存模式,分泌更多的皮质醇,来对抗压力,让自己吃更多的高油、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疯狂的吸收养分,储存脂肪,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对此,许多网友表示怪不得自己突然一年胖了许多,这次找到原因了。原来是为了保命才让自己努力吃这么多。大脑:有人让你死,我偏要让你活!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也有不少网友对此表示,该怎么才能解决这个“过劳肥”的问题呢?不上班自然就瘦了,哈哈[捂脸]。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其实,说到底还是工作环境给的压力太大了,让自己的精神高度紧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是换一份自己不那么讨厌的工作,尽量让自己放松一些,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生活,在妥协中寻找坚持,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发展。毕竟我们上班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何必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呢?
大家对“过劳肥”这一现象怎么看待?
职场人“过劳肥”调查:压力与代谢综合征的恶性循环
“打工人的脂肪,是老板画的饼变的。”——当代职场人用这句自嘲,精准概括了“过劳肥”的荒诞本质。你以为的996是燃烧卡路里,实际却是脂肪的狂欢派对;你以为的“努力到感动自己”,最终感动的只有腰间的赘肉。数据显示,工作三年以上的职场人中,超25%体重飙升5公斤以上,而IT、金融、媒体等行业更是“重灾区”。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为什么职场越卷,肚子越圆?这背后不仅是身材失控,更是一场压力与代谢综合征的“死亡双人舞”。
“压力不是动力,是脂肪的搬运工。”
当你在深夜改PPT时,身体正上演一场激素版《釜山行》。压力一来,大脑立刻启动“生存模式”,指挥肾上腺狂飙皮质醇——这种“压力激素”堪称脂肪界的传销头目。它一边让血糖飙升(方便你随时“战斗”),一边把多余热量打包成内脏脂肪囤在腰间。更损的是,皮质醇还会分解肌肉
,让你从“穿衣显瘦”直接进阶“脱衣有肉(肥肉)”。
康奈尔大学研究发现,长期高压人群对碳水化合物的渴望堪比丧尸追活人。奶茶、炸鸡、薯片成了“情绪创可贴”,但吃完的罪恶感又反向刺激压力激素分泌,完美闭环达成“压力→暴食→更胖→更焦虑”的死循环。难怪网友吐槽:“上班前我是刘畊宏女孩,上班后直接变贾玲分玲。”
二、代谢综合征:过劳肥的致命套餐 “过劳肥不是工伤,是老板送的‘三高’大礼包。”
你以为胖只是颜值问题?内脏脂肪早已暗戳戳给你配齐“三高套餐”。数据显示,过劳肥人群患高血压、糖尿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而熬夜加班族更是喜提“冠心病VIP体验卡”。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王安利直言:“这类人不是病死就是早死”——这话听着吓人,但科学依据十足。代谢综合征的恶性循环堪称职场版《恐怖游轮》:脂肪堆积→胰岛素抵抗→更易囤脂→炎症爆发→进一步代谢紊乱。某程序员案例就血淋淋印证了这点:工作一年飙升30斤,健硕小伙秒变“米其林轮胎人”,体检单上尿酸、血糖、血脂全线飘红。
三、职场反杀指南:打破循环的骚 “打工可以不要命,但请放过胰岛素。”
1. 饮食:把外卖APP当渣男防高油盐外卖是“热量炸弹”,但打工人总有借口:“忙到只能吃草(沙拉)?不存在的!”其实破解法很简单:
早餐喝拿铁不如喝豆浆(蛋白质扛饿又稳血糖)
下午茶选黑巧代替奶茶(70%以上可可含量能抑制饥饿素)
晚餐前先啃根黄瓜(占肚子减少暴食概率)
记住,吃对不是吃少,某电商从业者靠“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饭”的顺序,半年甩掉15斤。
别信“每天1小时”的鬼话!打工人运动要像薅羊毛:
开会时偷偷提肛(预防久坐痔疮 锻炼盆底肌)
爬楼梯比等电梯快(研究显示每天5分钟楼梯能年减2斤)
午休做5分钟“僵尸跳”(开合跳激活代谢比咖啡管用)
某媒体人亲测,每天通勤多走2站地铁,三个月腰围缩了8cm。
凌晨两点回工作微信?不如试试“老板作息法”:22:30准时关机(皮质醇分泌低谷期入睡最佳)
午睡25分钟(超过半小时易进入深度睡眠反而更累)
睡前泡脚 听郭德纲(放松效果堪比心理医生)
一位金融从业者坚持早睡1个月,不仅黑眼圈消退,连PPT里的错别字都少了。
“你可以为事业拼命,但不能让脂肪替你送命。”
某互联网大厂曾流行一句话:“要么瘦,要么死。”如今看来竟是一语成谶。过劳肥的本质,是资本逻辑对身体的殖民——我们用健康换KPI,用寿命搏晋升,最后却可能倒在年终奖发放前。
但真正的职场精英早已悟透:
把“多喝热水”升级为“多喝绿茶”(茶多酚抑制脂肪合成)
用“番茄工作法”替代“熬夜爆肝法”(每45分钟走动5分钟效率更高)
把焦虑转化为撸铁(运动产生的内啡肽比升职更爽)
正如网友神总结:“老板画的饼吃多了会胖,自己做的减脂餐才能真饱。”
在这个“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时代,过劳肥就像一面照妖镜:照见我们用健康置换虚荣的荒诞,也照见系统性压榨下个体的无力。但换个角度想,或许脂肪才是打工人最后的反抗——它在腰间堆出的救生圈,何尝不是身体发出的SOS信号?
从今天起,让我们把“活着就好”的摆烂口号,升级为“活着且腰围小于90cm”的行动纲领。毕竟,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工资条比体重轻”,而是“体检报告比辞职信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