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知多少?
2017 年 10 月 11 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世卫组织在《柳叶刀》中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过去四十年中,世界各地5 岁至 19 岁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增加了十倍。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 2022 年,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数将超过中度或重度体重不足人数。
儿童肥胖症是指儿童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或者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以上时,即为肥胖症。
1. 婴儿期(即1岁以内的孩子)
在婴儿期,孩子活动范围小,吃的食物又营养丰富,加上有的父母给孩子进食不予控制,孩子一哭就给他吃东西。这么一来,便出现肥胖,在婴儿期肥胖的孩子,到二三岁后肥胖现象可以改善,但有一部分则持续发展,一直维持到成年。
2. 学龄初期(即6-8岁儿童)
这个时期的儿童,就餐常不够规律,且有进食过快的习惯。有专家认为,进食过快与肥胖有关。另外,学龄初期的儿童多注重吃主食,而且吃得多,对吃蔬菜则往往忽视。其结果是使体内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1岁以内的体重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前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月龄×0.7
后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4.2 (月龄—6)×0.4
一般情况下,1周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约9千克。
2~12岁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体重,可按以下公式推算:
体重(千克)=(年龄—2)×2 12=年龄×2 8
例如,一个6岁的儿童,其标准体重为6×2 8=20千克。
1、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例如每次婴儿哭闹时,就立即喂奶,时间长了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给婴儿喂高热量的固体食品,使体重增加过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过度营养等,均可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父母离异、丧父或者丧母、被虐待、受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而造成不合群、不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3、缺乏运动
儿童肥胖一旦形成,由于行动不便,便不愿意活动以至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肌病或严重智力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能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4、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近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5、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解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去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肥胖与糖尿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另一方面,在2型糖尿病的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大。腹部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者。
肥胖儿童由于血液里的脂肪含量超出了人体的代谢能力,因此容易产生高血脂。我们的调查发现肥胖儿童中有高血脂者占13.2%。
大约有一半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又称为肝脂肪变性,是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内造成的。
早期可没有症状,随着脂肪堆积的增加,可渐渐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表现。轻、中度脂肪肝多数是可逆的,经过减肥、调整营养结构,脂肪肝可以减轻甚至消失。但是如果掉以轻心,发展下去则可能合并脂肪性肝炎,到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
肥胖者发生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肥胖者的4~5倍。许多研究也已证明,儿童时期的肥胖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肥胖儿童有可能在青春期即发生冠心病,过早地出现高血压,而且往往比较难治。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
肥胖儿童常常在夜间睡眠时出现阵发性呼吸暂停,即所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综合征与肥胖、气喘有关,发病隐匿,患儿睡眠时可有打鼾,面色发青,有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往往由旁人发现,患儿醒后精神难以恢复,疲惫不堪,睡眠质量差。
1.行为治疗
教会患儿及家长行为管理方法,年长儿应学会自我监测,记录每日的体重、活动、摄食及环境的影响因素等情况,并定期总结,父母帮患儿评价执行治疗的情况及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行为习惯。
2.心理治疗
肥胖症患者一般有自卑感、抑郁等心理问题,医生对患者应表示同情, 鼓励患者克服悲观情绪,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同时耐心仔细介绍肥胖症的相关因素及对患者个体进行分析与指导, 使患者能认真正确接受治疗。鼓励患者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正确认识自身形体的改变,积极参与到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中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因此制订减肥计划必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达到目的,以免造成对人体不必要的损害。除了医学上的应对,孩子们的心理建设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通过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教会他们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周围环境的异样眼光。遇到社交难题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为孩子营造一个包容与理解的成长空间。
(注: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光明网评论员:儿童肥胖,从养育意识到习惯都须更新
光明网评论员:儿童肥胖已成为威胁中国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日,一篇名为《中国小学生预防肥胖症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一项随机分组临床试验》的研究提示,通过健康教育和确保儿童在校期间每日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每月进行BMI(身体质量指数)检测并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记录、反馈,一套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干预儿童肥胖。
随着绝对贫困人群的减少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肥胖愈发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国务院新闻办2020年12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达到10%。《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则显示,超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9倍。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9.5倍。
肥胖意味着消耗的食物已经超出了身体需要,肥胖是人类进化对人类本身“设限”的结果。超出这个限制,身体器官就会出问题,健康会受到损害。从某种程度上讲,肥胖是对饥馑的恐惧,是对饥饿的报复,也是身体器官记忆的固化。而所有这些又通过进餐行为传递给周边人或“遗传”给下一代。这是肥胖具有社会性的根据。
在现代社会,个人身体健康也越来越成为公共事务。因为个人身体健康出了问题,要占用相应的公共财政支出,即使自己负担恢复健康的成本,其过程也还是要占用大量的公共卫生资源。这是肥胖问题在世界各国都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原因。
肥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有认知和自律的因素。对身体所需没有常识、没有认识,对食物诱惑没有自制力,这是产生的肥胖的人格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说健康的概念包含着健全人格的原因。因此,肥胖问题,不只是身体问题,更是心理问题。肥胖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形成的社会认知会形成一种无言的压力,给肥胖者造成“自惭形秽”的心理认同,从而使其出现社交困难,加重青春期逆反和人格缺欠,严重者则可能出现择偶障碍,与社会格格不入,造成社会问题。
解决儿童肥胖的问题,需要多方合力。从社会角度来说,食物环境是导致肥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前的研究显示,亚太地区是全球儿童肥胖增长最快的地区,这是由于儿童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廉价方便却热量更高的加工食品,这些食品往往高盐、高糖、高脂肪,营养单调。针对这一现象,部分国家制定了相关规定禁止不健康儿童食品广告的投放,在一些学校禁止自动贩卖机出售膨化食品、含糖饮料。中国疾控中心也曾编制《儿童零食消费指南》,将儿童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个级别,指导家长们更科学地为孩子选购零食。
从家庭与学校的角度,更新养育知识与养育习惯是更切实可行却也更需付出艰苦努力的功课。譬如,一些家长认为儿童超重是健康的表现,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给孩子喂食超过正常需求的食物;一些家长认为百分百无添加的鲜榨果汁是富含维生素的健康食品,但其实它的含糖量甚至高于可乐;一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减少体力活动项目,有意避免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如登山、足球、篮球等……这些错位的观念都需要及时扭转。
不得不说,看着胖乎乎的孩子拿着薯片或者糖果面带微笑大快朵颐,似乎是一幅令人幸福的场景。然而,理智些吧,为了孩子的长远身心健康,这样的场景还是少一些为佳。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企业家频被造谣,不妨换个角度看
来源: 光明网
惊!5个儿童青少年就有1个超重或肥胖!“小胖墩”有 “大危害”……
小明今年9岁,从小就比其他小朋友胖一些,胃口好,饭量大,特别喜欢吃米饭、面条。2022年在家上网课时,小明运动量明显减少、久坐增加,体重蹭蹭往上涨,运动起来气喘吁吁,跑步成绩也差。
小明的父母决定家里不再买可乐、冰淇淋,也减少了去快餐店的次数,但小明的体重还是居高不下。
忧心忡忡的父母便带小明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寻求帮助。
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发现小明脖子、腋窝下皮肤都有明显的条纹状色素沉着(黑棘皮症),BMI为28.5kg/m²,人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小明的体脂率高达47%,要知道,像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常体脂率在14.3%-24.3%!
医生给小明完善检查排除了病理性因素,诊断为“单纯性肥胖”。
不光如此,还发现小明伴有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肥胖并发症。
营养科团队为小明制定了个体化的膳食和运动方案,并让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记录饮食、运动情况及每日感受。
经过小明与爸爸妈妈的坚持和临床营养科团队的长期随访干预,小明的体重逐步下降,个头高了不少,并发症也缓解了。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达到1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率超过50%!
“胖娃娃”虽然可爱又喜庆,但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却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有41%~80%会发展为成人肥胖,与肥胖相关的慢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痛风、骨关节病变等)也会提早发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
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指由多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超重则是一种肥胖前期状态。肥胖按照病因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
儿童中绝大多数属于单纯性肥胖,主要由于不合理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比如过多的高能量食物摄入、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同时也受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而病理性肥胖是指由基因或染色体异常、其他疾病和药物等因素所引起的肥胖。
儿童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儿童肥胖可以影响多个系统的健康,肥胖及其相关的健康风险有可能会持续到成年。
肥胖的危害众多,常见的有心理-行为问题、高血压、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男性青春期乳房发育、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对代谢的影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9倍和2.7倍,如果肥胖从儿童期持续到成年,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4.3倍!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肥胖儿童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紊乱,导致青春期性成熟提前,通常比其他儿童早2~3年,而性激素水平的升高,会使骨骼成熟加快、骨骺提前闭合,导致青春期儿童身高的增长量减少。
对心理-行为的影响:肥胖与自卑、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等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不仅如此,肥胖还可能使小朋友出现情绪性暴食行为,反过来加重肥胖。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超重、肥胖?
儿童肥胖通常是通过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来定义的,BMI=体重(kg)/[身高(m)]²。
我国对于2~5岁、6~18岁儿童分别制定了超重与肥胖筛查的BMI参考界值点,依次参见表1、表2。
表1 2~5岁儿童超重、肥胖筛查BMI界值点(kg/m²)
表2 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界值点(kg/m²)
家长们可以计算孩子的BMI,再参照下图寻找孩子相应性别、年龄组(按照实足年龄)的界值点进行初步判断,BMI大于或等于“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的界值点则为超重,如果大于或等于“肥胖”界值点则为肥胖。
例如,小明9岁,男孩,身高149.5cm,体重63.7kg,BMI为28.5kg/m²,已经超过了9岁男孩肥胖筛查BMI界值点(20.8kg/m²),诊断为肥胖。
小明的妹妹小月今年5岁,身高100cm,体重17kg,BMI为17kg/m²,超过了5岁女孩超重筛查BMI界值点(16.6kg/m²),但是没有超过5岁女孩肥胖筛查BMI界值点(18.2kg/m²),因此诊断为超重。
怎么减肥?
首先,在饮食方面,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适当控制能量摄入。比如,尽可能减少在外就餐,减慢进餐速度,调整膳食结构,选择合适的食材,避免摄入高脂、高糖、高钠、深加工的食物,低脂烹饪。让饮食模式逐渐趋向于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
其次,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循序渐进,培养长期运动的习惯。根据孩子的年龄、喜好、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鼓励户外活动、亲子活动、团体活动,每天30~45分钟,每周3~5次,最终6~17岁儿童能每天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屏幕时间每天限制在2小时以内。
另外,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减肥也很重要,建议每日保证8~9小时睡眠。
相比于成人,儿童减肥较为特殊:
一方面,需要同时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饮食不能控制得过于严格;
另一方面,除了儿童的自主性,还需要家长、学校的配合。
如果您的孩子存在超重或肥胖,可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就诊进行详细的评估,明确孩子是否存在代谢并发症并给孩子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
减重是一场持久战,孩子、家长和医生共同努力,小胖墩们才能够变得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营养学报,2020,42(6):521.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营养学组,等.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22,60(06):507-5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
[4] 马冠生.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1‐58.
[5] 邓贞志,刘峥.儿童肥胖与心理健康关联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3,34(1):21-25.
[6] 李辉,季成叶,宗心南,等.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 中华儿科杂志,2009,47(07):493-49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586-2018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S/OL].2018.
作者: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 赵雪林
审核:王岭玉、阮慧娟
科室名片
上海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是全国十佳临床营养科、全国肠外营养工作先进单位,目前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科室获得国自然重大课题等科研项目16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科室具有营养支持,膳食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国内最早拥有独立NST团队的临床营养科。在合理营养支持、肠衰竭、肥胖、围孕产期营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门诊预约
请点击链接☞:临床营养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