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服务内容(肥胖义诊)

文章目录:

山东多家医院开设体重门诊 “一站式服务”肥胖患者

转自:山东头条news

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目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等山东多家医院已经设有体重管理的相关门诊,这些门诊不仅包括内分泌科、减重与代谢外科、营养科,还整合了中医科、麻醉科、心理科等多个科室,为肥胖症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我们减重门诊成立十多年,接诊了数万肥胖患者,来自全国的400斤以上的胖友就有40多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刘少壮介绍,早在2013年,该院就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减重门诊,目前已经仅他个人就曾接到15000多人咨询和就诊。

刘少壮告诉记者,2018年,该门诊为668斤的“中国第一胖”施行了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这也是国内首例BMI≥100的减重手术,患者一年减掉400多斤,减重后达268斤。一年后,该门诊又为620斤的“中国第二胖”施行了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

“伴随肥胖人群的增加,到医院就诊的肥胖症患者也越来越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冯丽介绍,医院体重营养干预门诊于2022年4月开诊,由内分泌专家协同临床营养师联合出诊,通过严格的医学检测和评估、规范的医学营养减重治疗路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合理管理体重,近三年已经完成400余例患者的体重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2023年,山东省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及BMI均值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超重率由31%升至39.2%,升高26.5%;肥胖率由13.7%升至25.2%,升高83.9%;BMI均值由24.1kg/㎡升至25.6kg/㎡,升高6.2%。

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为肥胖患者提供一站式体重管理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张能维教授和肥胖与代谢病中心主任医师廉东波教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直播节目中表示,减重要科学合理,体重管理的目的是健康获益,并非减得越快越好、减得越多越好。

“肥胖症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张能维教授提醒,有减重需求特别是需要通过医学减重管理体重的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开展正规的减重治疗。

张能维教授解释,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与体重管理需多学科协作,肥胖的复杂性远超单一学科的范畴,长期体重管理还应涉及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减重目标,关注患者整体健康问题。

廉东波教授介绍,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整合内分泌科、代谢外科、心理科等多学科资源,集诊断、治疗、教育、随访于一体,减少了患者的重复检查和治疗,并通过持续监测与调整,可以确保减重效果的最大化与长期维持。

作为“国家级减重代谢外科示范单位”,世纪坛医院正在推进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积极响应《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推进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工作,将体重管理纳入“治未病”体系,通过科普宣教、社区联动及科技赋能,推动肥胖治疗模式从“单一疾病治疗”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型。

未来,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还将持续提升超重/肥胖症的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助力专科诊疗能力提升,有助于医院打造肥胖症诊疗特色专科。

责编:李欣

主编:田茹

校对:朱晓娜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为肥胖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北京报道

“减重代谢外科已经在国内走过二十余年的历程,近年来,体重管理从各个层面都受到了重视,全社会都在关注肥胖问题,医生群体也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为中国肥胖防治贡献力量。尤其是在国家卫健委出台相关政策之后,部分医院已经在积极筹备推出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 8月17日,在“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的“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圆桌对话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景哥表示。

“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圆桌对话现场

据了解,6月26日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与此同时,为促进国内肥胖科学防治,中国肥胖大会已连续举办三届,本届大会以“凝心聚力,协同创新”为主题,表达传递“肥胖需多学科共同应对”的理念,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正是多学科协作的重要体现。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教授朱江帆在圆桌对话中指出,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包含内科、外科、中医治疗等多科室,属于MDT模式,部分医院已建立相关门诊或工作站。

“这一门诊或工作站可以帮助产生实质性的科室融合,对患者来说非常方便,不论患者BMI高低或者症状如何,只要来到这一工作站,就能找到对应的医生和后续接受医疗服务的具体门诊,帮助病人一站式解决问题,不用来回询问和寻找。总而言之,不论内科还是外科,都要从病人需求出发,希望通过MDT和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能够进一步满足患者需求。” 朱江帆表示。

不只是患者,这一模式对医生也会带来更多价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袁明霞在圆桌对话中指出,当这一模式逐渐进入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诊疗工作开展会越来越顺畅,医生的价值感也会得到更多体现。“最主要的,还是在医院层面要有整体主导和顶层设计,医院领导要对体重管理提前重视起来,比如早在10年前,北京友谊医院就已经提出了多学科体重管理的模式。”

“健康体重管理年”体重管理中心科普和专业能力建设活动的多位专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模式在落地执行中可能存在些许挑战。

“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非常有利于患者综合诊疗,但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可能首先会面临收费问题,医生为患者提供了医疗服务或者制定了健康管理方案后,很难收费,得不到激励,长此以往会影响医生积极性,背后是医保支付的问题,医保政策可能需要有所改善,要体现医生的知识劳动价值。”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肠胃外科副主任医师朱利勇在圆桌对话中指出。

除了收费问题,在朱利勇看来,由于涉及内分泌科、营养科以及外科等多学科参与,所以需要明确管理中心由哪一学科来主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竞争,毕竟成立管理中心的宗旨,是要帮助患者得到最好的、最高效的治疗,以患者为中心做到全病程管理。”

“同时还有绩效问题,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建立之后,如何对多科室医生的积极性做到良好管理,背后涉及绩效分配的平衡,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解决好之后才能促进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朱利勇强调。

在圆桌对话中,杨景哥同样认为,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的建立,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首要的就是绩效分配问题,若各科室都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可能就会很难推进,绩效的统一分配,应该是利益个体化思维问题的突破口。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李增宁也表示,当前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模式的壁垒就主要在于医生和科室间的利益分配,需要肥胖联盟或者是管理中心进行规范管理,即包括外科医生把手术做好,追踪由监管中心、营养科负责,有心理问题患者交给心理科等,在这样的MDT机制下,由医院管理者等把架构搭建完善,再加上长期随访。

“另外,短期内肥胖症的诊疗可能都是作为自费项目,被看作属于美容性质,但是肥胖症有时真的会威胁患者生命,所以未来医保是否会对肥胖症的减重治疗有所倾斜,需要持续关注,希望医保方面能有更加清晰的指引。而且这一模式在落地过程中,是成立紧密型还是松散型中心,以及对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管理,可能都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杨景哥表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