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16 肥胖(血糖高达16)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了,体重却增加了,这是为何?听听医生怎么说

作为我国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可引起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等多种靶器官损害,经合理降糖后虽然减轻了靶器官损害,但体重却有所增加,而体重增加与高血糖一样,会增加心血管与肾脏损害。那么为什么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后体重会增加,如何干预?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体重与控制血糖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体重增加一方面可增加血糖控制难度,另一方面可增加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控制血糖方面,体重增加可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血葡萄糖难以被充分摄取利用,进而引起血糖升高,增加血糖控制难度。在控制慢性并发症方面,体重增加还可引起血压、血脂等多种代谢指标异常,可加速心脑血管损害,协同糖尿病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同时体重增加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逐渐恶化,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体重的控制。但部分患者血糖控制达标以后,体重却有所增加,这是为何?

糖尿病患者体重增加有多方面原因。首先,超重或肥胖本身属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且多数糖尿病患者确诊时体重已超出正常范围,统计发现糖尿病患者中超重(BMI≥24kg/㎡)占比高达41%,肥胖(BMI≥28kg/㎡)占比高达24.2%,所以不少糖尿病患者体重基数较大。其次,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糖升高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引起,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人群,为了增加血糖达标率,机体会分泌较多的胰岛素,而胰岛素不仅可控制血糖,还可抑制脂肪分解、增加脂肪合成,从而可使体重进一步增加。此外,部分降糖药也可使影响体重,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降糖药等,它们是控制血糖的主力军,因此多数糖尿病患者不得不使用,但也可使体重不同程度增加。

与上述降糖药相反的是,部分降糖药在降血糖的同时,可不增加体重,部分降糖药甚至有助于降低体重,如二甲双胍,可降低体重正常、超重、肥胖人群的体重,且随着体重的增加,经二甲双胍治疗后体重下降越多,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16周以后体重可分别下降2.81、2.92千克;再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不仅可降低体重,还可缩小腰围,且体重基数越大、腰围越大,改善效果越明显,长期使用可使体重下降约1.0-3.2千克;再如达格列净与恩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类药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可使体重平均减少1.8千克。其它降糖药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α-糖苷酶抑制剂以及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DDP-4抑制剂,虽然不能降低体重,但也不会增加体重,或仅轻度增加体重。

可能部分朋友会问:既然这些药物既能降血糖又能降体重,那为什么还要使用其它降糖药呢?这就和降糖强度有关。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体重的控制不容小觑,但控制的重点依然为血糖。血糖大幅升高近期可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状态的发生风险,远期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虽然部分降糖药不增加体重甚至可以降低体重,但降糖幅度有限,二甲双胍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0%-2.0%,GLP-1受体激动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1%-1.6%,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1.0%,DDP-4抑制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4%-1.0%,SGLT-2抑制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1.0%。

多数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才能降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化血红蛋白高达9%及以上的患者,单用这些降糖药很难控制血糖达标。单用虽然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多药联合则可控制血糖达标,这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是较为常用的降糖方案,一种降糖药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可依次递增至两种甚至三种,可增加血糖达标率。但随着年龄的进展,部分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分泌的胰岛素逐渐减少,而上述药物虽然能降低血糖,但需要依靠足够的胰岛素水平,病情进展至晚期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极差,因此即使多药联合也难以控制血糖达标,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胰岛素作为最强、最有效的降糖药物,似乎没有它无法控制的血糖,但胰岛素也易增加体重,此时该怎么办?

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单用胰岛素可控制血糖达标,但也可与其它降糖药联用,既然胰岛素会增加体重,那么联用不增加体重或可减轻体重的降糖药,可减轻对体重的影响,如二甲双胍,相比于单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联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一方面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另一方面可使体重少增加2.28-3.85千克,二甲双胍也因此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全程药。当然,生活方式在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控制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即使已经使用降糖药,糖尿病患者也应控制每日饮食总量,在无低血糖发作、显著高血糖,无急性并发症、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情况下,应坚持运动,一方面有助于增加血糖达标,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体重或减少体重的增加,受益颇多。

综上,部分糖尿病患者初诊时存在超重或肥胖,体重基数较大,糖尿病早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水平相对较高,可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合成,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降糖药等降糖药也可增加体重,因此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增加。在降糖药选择方面,部分降糖药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药物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部分降糖药如α-糖苷酶抑制剂、DDP-4抑制剂等虽然不能降低体重,但也不会增加体重。糖尿病患者使用这些降糖药可减轻对体重的影响,但这些药物降糖作用有限,单药无法控制血糖达标时,可多药联合降糖,多种降糖药依然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则需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使用胰岛素的同时,联合部分降糖药如二甲双胍,不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还可减少体重增加,在药物降糖的同时,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也有助于减轻体重。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

数据表明,我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因此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然而,糖尿病并非全是这幅“模样”。

据统计,有近一半的糖友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以并发症相关症状为突出表现,尤其在老年患者中。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易被忽略的“蛛丝马迹”?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非典型症状”呢?

存在这17种情况,需警惕糖尿病

1.餐前低血糖

在2型糖尿病早期,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当餐后血糖升至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尚未达到峰值,等到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才达高峰,从而导致下一餐前低血糖,患者往往在餐前有明显的饥饿感,出现“餐前低血糖”。

2.乏力、消瘦

糖尿病人由于自身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致使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由于产能不足,导致身体疲乏无力。

另一方面,由于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患者体重往往有明显下降。

3.脖颈、胳肢窝发黑

在某些重度肥胖者的颈部、腋窝、大腿根等处常常会发现皮肤黢黑,怎么洗也去不掉,临床谓之“黑棘皮症”,提示患者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黑棘皮症”也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早期表现。

4.生过“巨大儿”的女性

女性在怀孕期间如果血糖偏高,胎儿在这种高糖环境下生长发育特别快,出生时体重往往在8斤以上,被称为“巨大儿”。

因此,凡是有巨大儿分娩史的女性,均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血糖。

5.视物模糊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晶状体增加水分含量,引起光反射变化,导致一过性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等。

6.胃肠道不适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常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常表现为腹胀、摄食量少或顽固性便秘,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这类患者腹泻并不是因为感染,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

7.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及排空,患者表现为小便困难、尿潴留及“张力性尿失禁”。

当男性出现上述症状时,不仅要想到前列腺肥大,还要注意排除糖尿病。

8.异常出汗

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经病变时,可导致患者汗液分泌异常,即便天气不热(尤其是吃饭时)也常常大汗淋漓,特点是上半身出汗多,下半身出汗少或不出汗。

9.直立性低血压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可造成血管收缩功能异常,当患者久坐、久卧后突然站立时,由于血管不能反射性收缩,导致血压下降而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省中医院提供)

来源: 海南日报

68岁糖友用3个月时间血糖从16降到6,看看他分享的控糖方法

半年前,糖友老周突然出现大量喝水、频繁排尿的症状,就医后确诊糖尿病。朋友和亲戚听说他患病都说他是“富贵人得了富贵病”,肯定是平时吃得太好了,老周听了很不高兴,但是他也没解释什么,只是下狠心要把血糖降下来。

你的胰岛为啥会“心累”?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占90%以上,老周的父母都有糖尿病,而且身材很胖,因为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夫妻二人都出现了并发症。所以老周知道自己大概率也会患上糖尿病,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糖友大多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肥胖,尤其是到了45岁以后,活动量明显减少,肌肉变少,脂肪增多,体脂率上升,很容易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和饮食过多有关,摄入的营养超过身体消耗水平,再加上平时活动量少,就容易发生胰岛功能障碍,在国外也是如此,富人区糖尿病病例明显比穷人区多。

女性比男性患病的概率要高,因为女性有一个特殊时期——妊娠期,在妊娠期吃得好、活动量减少,还容易大补特补,如果再有遗传、肥胖、高龄等危险因素,就会增加患病风险。

以上四点都可能导致胰岛“心累”,不能正常代谢糖分,慢慢地血糖水平就升高了。所以,很多人总是把糖尿病和吃糖多、大鱼大肉联系到一起,有点以偏概全了,其他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

糖友老周用3个月时间血糖降到6,他是如何做到的?

老周虽然68岁了,但是有不服老的精神,确诊糖尿病后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听了医生说了糖尿病的危害,又找来相关书籍阅读,随后给自己制定了一套“降糖计划”。

→饮食是降糖“助力”

  • 米面改吃杂粮,自己动手做

老周和大部分人一样,过去几十年一直吃米饭和面条,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淀粉,如果米饭煮得很烂,面条煮得很软,糊化程度越高,吸收就越快,饭后血糖就会急速上升,所以不建议糖友把米饭和面条煮得很烂。

老周现在很少吃纯大米饭,里面会加上三分之一的杂粮米或杂豆,面条也是用荞麦和小麦混合制成的,保留了一定口感,又不会过度影响血糖。有时不吃米饭就直接吃煮玉米、蒸土豆、蒸红薯,这些食物中虽然也有淀粉,但是属于抗性淀粉,不易被分解和吸收,可以减慢血糖升高速度。

  • 蔬菜清炒或水煮,少放油盐糖

以前厨房里有很多瓶瓶罐罐,各种酱料和调味粉,每次炒菜必不可少,听了医生的话,现在他的口味清淡很淡,最爱吃的是清炒空心菜和油麦菜,韭菜、生菜、菠菜、包菜等蔬菜在水里烫一烫就吃了,配上杂粮馒头或面条,非常美味。膳食纤维同样可以延缓吸收,所以适当补充是比较好的,有助于降低血糖。

  • 肉还是照常吃,但是换成了白肉

红烧肉、牛腩这些肉虽然好吃,但是脂肪比较多,还要加很多酱油、糖、盐,经常吃不利于控制血糖,但是如果一点肉不吃,将无法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和优质脂肪,所以老周改变计划,将红肉换成了白肉,一周逛三次水产区,买些鱼虾回来吃,做法也很简单,要么蒸要么煮,放点葱姜蒜就已经很美味。

→运动为降糖“加分”

老周有关节炎,所以他在制定运动计划时还咨询了医生,医生建议他选择游泳、骑车、散步的方式锻炼身体,尽量少爬楼梯、跑步。综合对比之下,老周选择了骑车和散步两种方式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晚上7点骑车二十分钟到公园,然后再步行30-40分钟回家,考虑到自己的年纪,他将运动频率控制在一周五次,周六周日给自己休息两天,这两天他会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还会帮身体按摩。

→吃药是降糖“基础”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坚持,那就是吃药,有的人问糖尿病能不能不吃药?答案是有,那就是达到2型糖尿病缓解状态,但是它不容易做到,需要严格地减重、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由医生进行评估。大多数患者还是要按时服药,避免出现手脚麻木、头晕、视力下降、肾损伤等并发症。

老周自律性很强,每天按时吃药,又做到了饮食和运动上的要求,所以他的血糖才在三个月内从16降到6。他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说不定会有更好的降糖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