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之源!肥胖的九大危害,你知道几个?
对寿命的影响 肥胖程度跟病死率密切相关,就是随着肥胖程度的上升,死亡率也大幅度上升。当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 /身高2(米)]超过35的时候,病死率就比平常的人增加了30%-40%。根据科研数据显示,肥胖症会使预期寿命减少6-7岁。更可怕的是,如果严重肥胖,BMI大于40的时候,男性的寿命会减少20年。
对血压的影响 在成年以后,尤其40-50岁的时候,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平常人多50%。
对心脏的影响 并不是说高血压继发或者冠心病继发,而是它对心功能的直接影响。由于肥胖,脂肪会附着在心脏表面,使心脏的收缩功能降低,导致心衰的比例大大增加。
脑血管病 在中国,脑血管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由于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及肥胖、血脂异常等,缺血性脑梗死非常高发。
糖尿病 肥胖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着糖尿病,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比平常人要高4倍。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里90%都胖,很少有不胖的。根据研究显示,体重指数为22-23时,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其实是很低的;而23-31的时候发病风险就变成40%,增加了10倍;体重指数是35的时候,女性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93.2%!所以糖尿病跟肥胖关系非常密切。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在中国发病率非常高,而大家往往不太知道,其实大概有10%的脂肪肝病人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导致肝硬化或肝癌的发生。
打呼噜 我们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别小瞧打呼噜,这个病在肥胖人群中很常见,危害性也很大。肥胖人群中这个病的发生率高达50%-70%,而普通人群才2%-4%。一些肥胖人士白天打瞌睡或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呼吸暂停的情况,有明显的缺氧和一定的脑损伤,这部分病人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情况很多见。
肿瘤 肥胖跟一些肿瘤密切相关,在女性中是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乳腺癌;在男性中则是前列腺癌。肥胖会导致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无论男女,肥胖以后直肠癌的发病率都会大幅上升。
这些癌里面有一些癌的治疗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直肠癌。但是像卵巢癌、膀胱癌、子宫内膜癌,这些癌症的患者5年以上的生存率还是比较低的。
骨关节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关节逐渐老化了,重压无疑会促进关节发生疾病,再加上糖代谢和嘌呤代谢的障碍,使这些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
肥胖青少年血管十岁就开始变硬
《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青少年的动脉血管,在十多岁时就已经开始变得僵硬。
“动脉血管僵硬早已不再是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之民说。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血管的硬度增加、弹性变差、脆性增加、血压波动增加,容易产生血管的斑块,造成血管阻塞。会导致很多疾病的产生,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中风、脑溢血、冠心病、下肢动脉闭塞等。
近年来,动脉硬化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些人群中,肥胖人群为主,且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是肥胖率攀升最快的人群。
“以前大家认为动脉硬化是中老年疾病。而现在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很多肥胖的儿童、青年会出现动脉硬化。”许之民解释,一些儿童由于过度摄入营养且不运动,导致脂肪堆积进而肥胖,肥胖造成的大量脂肪堆积在血管内壁,时间久了形成动脉硬化。肥胖患者一般存在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因素。
天天健身,为何瘦不下来
吃得更多。很多人健身后食欲大增,尤其是晚上锻炼的人和女性。当摄入热量大于消耗时,还想减脂是不可能的。
健身项目选择不对。如果健身目的只是减重,那么卧推、深蹲等刺激肌肉增长的项目就不适合了,因为这些训练会增加肌肉横截面积和肌肉重量,导致体重从整体上增加。建议选择一些小力量练习,比如哑铃弯举或无负重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来刺激小肌群,从而减轻对肌肉横截面积的影响、避免肌肉体积增长过快,也就不会出现体重减不下去的错觉。
静息代谢率降低。减脂方法不对会产生一个副作用,即静息代谢率(当你什么都不做时消耗能量的速度)开始下降。减脂的正确方法应采取“有氧+力量+放松”顺序,才能保证肌肉含量不丢失,千万不要靠节食减脂,这样只会使肌肉含量大量丢失。当肌肉丢失速度快于脂肪时,肌肉就会萎缩,最终导致静息代谢率降低。
平时不活跃。不少人喜欢集中时间健身,导致身体筋疲力尽,回家后只想“瘫”在床上,不想动。这种行为被称为“运动稳态”,即人体在一个领域增加体力活动,在另一个领域身体就会变得不活跃,对所消耗能量做出自动补偿,十分不利于减脂。因此,锻炼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度,轻微到中度出汗即可。这样在生活中可以使身体在大部分时间都保持活跃状态,如上下班骑单车、走路去地铁站、上下楼走楼梯等。
四天没睡好,脂肪就堆积
美国《脂类研究杂志》刊登一项研究显示,4天没睡好,就会导致体内脂肪快速堆积,体重增加。
缺觉对健康的影响,仅从体重变化就能看出来。早期研究发现,睡眠不足时,体内瘦素水平降低18%,而饥饿素水平则会增加28%。因此觉睡不好时,更容易饥饿,而且特别偏好高碳水化合物。睡眠不足时,人们会吃得更多(尤其是高热量食物),将其储存为额外能量。这会使胰岛素骤升、脂肪快速储存,进而导致体重快速增加。所以,要想减重减脂,除了合理饮食和积极运动之外,还一定要“睡饱”。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成年人每晚应睡够7~9小时。还有研究发现,起床后接受光照120分钟,可促进体内瘦素分泌,降低饥饿素水平。因此,缺觉人群进行户外运动并晒晒太阳,可降低睡眠不足导致肥胖的风险。
长时间使用手机,肥胖风险增四成
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的危害不只是伤眼、伤颈椎。哥伦比亚西蒙·玻利瓦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一天用手机超过5个小时,人的肥胖风险增加逾四成,且更容易出现不爱运动、爱吃垃圾食品等不健康习惯,进而增加罹患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向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拉丁美洲会议报告,研究涉及1060名19岁至20岁大学生,包括700名女生和360名男生。研究人员发现,研究对象一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5小时,肥胖风险增加43%,同时,摄入较多含糖饮料、快餐、甜品、零食的可能性翻番。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人们应该注意养成健康的使用习惯,长时间使用容易久坐不动、运动量不足,从而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脏病、多种癌症、骨关节不适等风险。
很多人看着瘦,其实偷着胖
很多人常大吃大喝、不爱运动,却四肢纤细,看上去也不胖。这类人可能体脂并不低,有各种潜在的健康问题。美国《体形》杂志网站刊文,提醒这类“瘦胖子”注意改变生活方式。
美国纽约体重管理专家劳伦·克莱恩表示,“瘦胖子”的BMI值(体重指数)通常正常或偏低,但经过检查才发现,他们会有高血糖、好胆固醇低、甘油三酯偏高、高血压等问题。因为天生瘦,这类人往往吃饭不忌口,也不爱运动,导致肌肉量偏低、维生素摄取不足,还可能出现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新陈代谢差等问题。他们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可能比胖人还严重。
如果符合以下多数情况,就要提高警惕了:从学校毕业后,没有进行过力量训练;爱吃甜食、人工甜味剂、碳水化合物、加工食品;蛋白质摄取不足;常感到疲倦、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爱忘事;苹果型身材,四肢瘦腹部胖;适量运动也会感到头晕眼花。
建议这类“瘦胖子”从三方面改变生活方式:1.练肌肉。肌肉是提高基础代谢率的关键,还可避免糖分进入血管,引起高血糖。建议每周至少两次力量训练。2.均衡饮食。尤其要减少糖分摄入,均衡摄取蛋白质、油脂、蔬菜、碳水化合物,尽量少吃白米精面和加工食品。3.有压力及时释放。压力大,血压也会升高,可以试试瑜伽、锻炼等方式帮助放松身心。保证6~8小时睡眠,让身体充分休息。(人民健康网综合自北京青年报、生命时报、健康时报、北京日报)
来源:人民网
肥胖也会“连累”肾脏 警惕它发出的求救信号
慢性肾脏病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花费和低知晓率的特征,已成为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25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3月10日至13日,湖南省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合举办以“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开展大型社区公益义诊、互联网医院科普直播、肾友会等,提高公众对肾脏健康的认识,强调预防、早期检查和早期发现肾脏疾病的重要性,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肥胖也会“连累”肾脏
“再喝最后一杯奶茶……”这种甜蜜的放纵是否已成为你的日常?然而,长期高盐高糖饮食、滥用药物等行为正悄然透支着人们的“生命净化器”——肾脏。
“肾脏就像一台精密的水处理系统,每天过滤约180升血液,清除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然而,肾脏疾病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其中,急性肾损伤如同‘肾脏刺客’,常因药物滥用、严重感染或脱水导致肌酐飙升、尿量骤减;慢性肾脏病则是‘温水煮青蛙’,早期仅表现为夜尿增多、晨起眼睑浮肿,往往通过体检才发现尿蛋白异常。 ”湖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学科主任陈愔音表示,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达10.8%,但知晓率不足12%,这个“沉默的器官”亟需更多关注。
众所周知,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3月9日下午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陈愔音提醒,肥胖对肾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危害,极易引发肾脏损伤。在最早期,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尿中泡沫增多的现象,陈愔音建议:“如果体检时发现蛋白尿,很可能是肾脏发出的早期求救信号。这意味着不仅体重超标,肾脏也因肥胖而不堪重负,正超负荷工作,长期的肾脏高负荷状态会破坏肾脏的结构,导致蛋白尿的发生,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前往肾内科就诊。”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也要警惕是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夜尿增多,晚上起夜超过2次,可能是肾脏浓缩功能下降的表现;晨起眼睑浮肿,可能是肾脏排水功能减弱,导致水分滞留;尿液异常,出现血尿或尿色加深;莫名疲劳,可能是肾脏功能下降导致毒素积累,影响身体状态。
早期发现是防治肾脏病的关键
“肾脏疾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属病症,年轻人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与生活方式,可能正悄然透支着肾脏。”陈愔音表示,肾脏疾病发病率增高和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比如,长期高盐、高糖、高蛋白饮食,包括烧烤、油炸等高脂高盐的饮食,过量进食海鲜、动物内脏以及饮酒等,都会导致尿酸的增高,加重肾脏过滤负担,导致肾功能受损;滥用药物,如止痛药、抗生素、中草药等不当使用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肾脏的自我修复能力;憋尿,尿液滞留易导致细菌滋生,可能引发尿路感染甚至肾盂肾炎。
早期发现是防治肾脏病的关键。陈愔音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肾脏专项检查,重点包括:尿常规,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等指标,发现早期肾脏损伤;血肌酐,评估肾脏过滤功能,计算肾小球滤过率;肾脏B超,观察肾脏形态和结构,排查囊肿、结石等问题。
“慢性肾脏病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干预,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避免进入尿毒症阶段。”陈愔音表示,大家要像关注血压、血糖一样关注肾脏健康,定期检查,科学护肾。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她建议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这是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日常生活中,保护肾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饮食清淡,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少吃加工食品;科学饮水,每天饮水1500毫升至20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至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别把孩子养成“大胖小子”!小时候肥胖比中年发福危害更大!
“我们的下一代正面临肥胖代谢性疾病威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傅君芬教授2月18日在“儿童肥胖代谢性疾病发生机制与精准防治示范研究”年度总结及项目推进会上说。
由傅君芬教授团队牵头,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全国18家医学中心共同参与,覆盖全国23万余名儿童青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10余年间,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
儿童肥胖数量增加了2倍!
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5.5亿肥胖儿童,有1.2亿在中国。儿童肥胖有70%至80%可延续至成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发病风险增加2至5倍。肥胖也是性早熟、发育提前的危险因素,可能影响生殖器官发育和生育能力。①
儿童期肥胖比“中年发福”危害更大!
2017年,由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儿童肥胖相关的健康危险还可持续至成年期。成年后,肥胖儿童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与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相比,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4.3倍,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高达9.5倍。②
儿童期肥胖,其实比成人肥胖危害更大!
李蔚海/摄
1.血管硬得早
2019年《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The Lancet Child &Adolescent Health)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青少年的动脉血管,在十多岁时就已经开始变得僵硬。③
2.易患脂肪肝
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主任米杰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儿童脂肪肝患者越来越多,并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尤其肥胖的儿童更易患脂肪肝。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对1500名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肥胖儿童中脂肪肝的检出率达10.2%,是正常体重儿童的51倍,严重肥胖儿童中的检出率则高达40%以上。④
3.发生性早熟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晓波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中指出,超重和肥胖是诱发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而性早熟的一大危害是孩子提前终止长个,结果导致成年身高较矮,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发育、升学、就业和婚姻等带来很多不良影响。⑤
4.影响性功能
儿童肥胖医学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李继琦2015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中指出,体重严重超常的7至12岁儿童,由于正处在青春启动期的初期,身体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自身内分泌失调,脑垂体脂肪化,并直接引起生殖系统的发育迟缓。肥胖男孩的发病率为90%以上,女孩为50%以上。这样的男孩儿成年后,容易生殖器微小,性欲低下,甚至产生性功能障碍,不能与伴侣过正常的性生活,而且还会逐渐女性化;女孩子则会性发育不良,月经失调,严重者还会导致终生不孕。⑥
别让孩子吃得太胖了!
我们总听老一辈人说:“小孩子长得胖,有福气”“大胖小子,白白胖胖身体好”“能吃是福,小孩子多吃点没事”“白白胖胖的孩子,才是养得好”……
其实,家长这样的观念反而是害了孩子!肥胖是各种疾病的发病诱因,这点无论大人小孩都一样!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曾收治过一位11岁的小患者轩轩(化名),身高一米四多一点,体重110斤,是急性重症胰腺炎。
据悉,孩子一天吃晚饭时,吃了3碗饭及一大桌子的菜、肉,吃到实在“吃不下去”,吃完饭没多久,就开始肚子痛,而且越来越厉害,还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后来到医院检查发现轩轩的血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超过正常3倍以上,肌酐也大大超过正常数值。
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之江院区监护室主任李彤介绍,“完善各项检查后,我们诊断他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并且已经出现急性肾损伤、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同时,检查结果显示,这个孩子为重度脂肪肝。”⑦
同样是因为饮食无节制,另一个11岁的男孩则被检查出重度肝硬化。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收治了一名年仅11岁的肝硬化患者。早在1年前,当时10岁的小男孩就是中度脂肪肝。
2020年5月,小男孩又回到了医院复诊,病理报告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伴肝硬化,肝硬化等级是S3-4,属于重度肝硬化。家人怎么也没想到,11岁的孩子竟然会得重度肝硬化。
据家长介绍,孩子从小就胃口好,一顿能吃2、3碗白米饭,爱吃红烧肉等荤菜,也喜欢吃重油重盐的食物,每一顿都要吃到撑才罢休。结果就是孩子越吃越胖。⑧
国家六部门联合发文提醒:重视儿童肥胖!
2020年10月16日,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大部门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提出,2020~ 2030年部分地区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要在基线基础上下70%!
同时,《方案》中还公布了全国分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流行水平。⑨
那么,平时孩子该如何控制体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
建议:
1.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进餐速度不宜过快。
2.每天吃早餐,保证三餐营养充足、均衡,量适宜。
3.食物多样,争取做到餐餐有谷类、顿顿有蔬菜、天天吃水果,适量摄入鱼禽肉蛋。
4.保证每天摄入300克奶或奶制品,常吃豆制品。
5.合理选择零食,在两餐之间可选择适量水果、坚果或酸奶等食物作为零食。
6.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
7.少吃油炸食品和高脂肪食物。
8.饮食要清淡,少吃腌制和熏制食品。
9.足量饮水,首选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10.课间休息,要离开座位适量活动。
11.运动方式要多样化,应包括适当的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训练等。
12.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以运动过程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感觉不能轻松讲话为度)。⑩
本文综合自:
① 2023-02-19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显示:我国儿童肥胖数量10年间增加2倍》
②2017-05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营养学会等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
③Dangardt F, Charakida M,Georgiopoulos G, etal. Association between fat mass through adolescence andarterial stiffness: a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m The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Parents andChildren[J].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2019.DOI:10.1016/S2352-4642(19)30105-1.
④2019-11-12 健康时报 《脂肪肝更爱“苹果型”儿童,轻中度多可逆》
⑤ 2018-07-30 健康时报 《儿童肥胖竟能导致性早熟?小儿内分泌知识了解一下》
⑥2015-07-24 健康时报 《儿童肥胖将危及性能力》
⑦ 2021-10-11 浙大一院《11岁男孩进了ICU,还被下了病危通知书,竟是因为……专家:家长们都注意了!》
⑧ 2020-06-17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痛心!11岁娃重度肝硬化,竟和这件小事有关!》
⑨2020-10-16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
⑩国家卫健委《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