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心脏“肥胖”,竟遗传给儿子!儿子陪母亲就诊意外揪出问题
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吕惠 宋蒙
母亲查出严重心脏问题,儿子陪同去医院,没想到也被“揪出”同样的心脏病。母子俩成为“病友”,一起住院手术。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专家表示,两人均患有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该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严重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衰,甚至猝死。在微创技术的帮助下,母子俩的心脏“瘦身”,并于近日康复出院。
母子俩同天手术
母亲心脏“肥胖”,竟遗传给儿子
安徽的苏女士(化名)今年60岁,常年在老家务农。这十多年来,她一直有胸闷、心慌的老毛病,尤其是干重活时就加重。即使有吃药调理,但近年来症状持续加重,最近稍一走活动就大喘气,也没法提重物,当地医生建议转院治疗。
10月10日,苏女士在儿子张先生(化名)的陪同下,赶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进一步检查发现,她心脏的室间隔厚度达到34毫米,是正常人的3倍厚,最终被确诊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同时还有房颤、二尖瓣重度返流。
医生为苏女士检查
“这类心肌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0%的概率会遗传给下一代,您儿子最好也做个检查。”该院心肌病多学科精准诊治中心肖红艳主任建议。苏女士懵了,儿子年纪轻轻,怎么也会有心脏问题?
果然,检查结果证实了专家的推测。张先生也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且病情更严重:他的室间隔厚度达到37毫米,同时有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问题。
医生为张先生检查
令肖红艳担心的是,张先生还很年轻,但心脏已出现心肌纤维化,监护中可见室性心动过速,猝死风险远高于苏女士。
张先生这才想起,两年前他偶尔也出现胸闷、头晕,但他没在意,更没想过去医院检查,“要不是陪妈妈看病,还不知道自己心脏出了大问题。”
一针“热死”病灶,心脏顺利“瘦身”
要知道,心脏是由一圈肌肉围成的空腔脏器,如果心肌过于肥厚,左室心腔就变得狭小,血流受阻,无法供应给全身脏器,以致出现头昏、乏力、劳累后胸闷、胸痛,甚至晕厥、猝死。
“不能再延误了!”肖红艳主任团队严格评估,判断母子俩都符合手术指征,并决定为两人进行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Liwen手术)。
“我们把多余的心肌除掉,让肥厚的室间隔变薄,血液流通就顺畅了。”肖红艳介绍,医生在三维B超影像引导下,将1.7毫米的特制针穿刺至心脏的肥厚部位,通过热能,让肥厚的室间隔肌肉坏死,解决梗阻问题,全程心脏不停跳。
据悉,这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兴技术,相比传统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创伤更小,可减少并发症。但因技术难度较高,术前需完全一系列检查,由医生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10月17日,在手术室、麻醉科、超声科等多学科的协作下,陶凉院长、肖红艳主任团队,先后为母子俩手术,顺利让心脏“瘦身”,同时二尖瓣返流问题也减轻,避免了换瓣手术。手术后两人很快恢复,5天后康复出院,后续将定期复查。
张先生搀扶母亲一起在病房活动
截至目前,该院已完成58例Liwen手术。肖红艳主任介绍,在该院成功手术的患者,心腔内梗阻明显缓解,室间隔厚度在一个月后逐渐变薄,半年后就会接近到正常水平。
图片摄影:王碧莹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国际最新研究发现一种与严重儿童肥胖有关的新的遗传机制
中新网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代谢》最新发表一篇遗传学论文,研究人员报道了与严重儿童肥胖有关的一种新的遗传机制。这是一个与饥饿控制有关的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的基因重排,大多数肥胖的常规基因检测无法检测到。
该论文介绍,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激活基因位于称为下丘脑的脑区,激发饱足或不饿的感受。干扰MC4R激活或发挥功能的变异,与饥饿感持续以及儿童期肥胖有关联。
论文通讯作者、德国莱比锡大学安捷·科勒(Antje Körner)和同事等合作者一起,通过研究一位患有严重肥胖的青少年女孩组织样本,发现了一种特定基因——刺鼠信号蛋白(ASIP)基因,会在正常情况下本不表达该基因的细胞里高水平表达,这些细胞包括脂肪细胞、白细胞和由个体细胞重编程产生的下丘脑样神经元。遗传分析表明,重排将一个ASIP基因拷贝放在了一个启动子旁边——这是驱动基因表达的DNA区域,从而解释了为何该基因在每个组织中持续高水平表达。这一已确认的染色体重排的性质,还意味着大多数常规肥胖的遗传形式检测都不会发现它。ASIP会抑制MC4R的激活,因此在下丘脑细胞中非正常的ASIP表达为肥胖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研究团队随后在超过1700名肥胖儿童的队列中特别搜索这一重排,识别出4名携带者(3名女孩,一名男孩),并确认了其中3人的ASIP过表达。这一观察与肥胖遗传小鼠(agouti小鼠)模型一致,这一模型中肥胖是由小鼠版本的ASIP异常表达引起的。但是,直到现在才发现了人类中与肥胖有关的涉及ASIP的类似突变。
论文作者认为,在测试队列中基因重排的频率较高,需要在其他患者队列中进行额外的定向筛查。虽然在分离细胞中的这些实验支持他们的模型,但论文作者也提醒指出,他们尚未确认患者脑中的ASIP表达和MC4R抑制有关,要确定地将基因重排与人类的肥胖相关联,后续还需要进一步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进行研究。(完)
家族肥--肥胖与遗传有关系吗?
肥胖遗传吗?不知道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肥胖和遗传的关系。
其实遗传对肥胖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甚至可以说肥胖与遗传密切相关,如果父母体重正常的子女肥胖的几率仅为10%。而父母中一人为肥胖者,特别是母亲肥胖,子女肥胖的几率会增加到40%,父母均为肥胖者,子女肥胖的几率会达到70%~80%,也有些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家族肥”。遗传还会决定脂肪的分布,有些家族脂肪更容易堆积在腹部,有些家族脂肪更容易堆积在臀部。
但是遗传因素并不完全决定人是否肥胖。这些肥胖相关基因只会在特定条件下表达出来。肥胖是一个多基因遗传的问题,多达100多个以上的基因都跟肥胖有关系。导致肥胖的原因很多,人体代谢食物、排毒、肝脏转化脂肪的能力都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这些能力的差别会导致不同人在代谢。同样食物的时候出现一定的区别,例如吃同样的食物的两个人,一个人将会会将摄入的多余脂能量转化为脂肪,而另外一个人将为其消耗而不转化为脂肪。
不过,遗传只是个体具有肥胖的易感性,并不代表有相关基因就一定会肥胖。基因很重要,基因表达更重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也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肥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