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级肥胖(1级肥胖数值)

文章目录:

肥胖也分等级?按照国际的标准,自查一下希望你不是最严重的等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一提到肥胖,很多人觉得不过是体重增加、身材走样。可你知道吗?肥胖是体型问题,它还是一种被医学正式定义的慢性疾病。而且,肥胖是分等级的!

如果你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超标”,甚至达到了某些级别,可能健康风险已经悄悄在敲门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肥胖的等级划分、它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应对这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问题。

肥胖是外貌问题,还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在医学上,肥胖影响外形,更是众多疾病的温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成年人超重,其中约6.5亿人属肥胖

肥胖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小王(化名)是一位35岁的上班族,身高1.75米,体重却达到了95公斤。因为长时间坐着工作、缺乏运动,他的BMI达到了31(属于肥胖)。

起初,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异常,只是偶尔感觉喘不上气。

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司例行体检中被诊断为Ⅱ级肥胖(中度肥胖),还伴有高血压、脂肪肝和高血糖。这一诊断让他意识到,肥胖背后隐藏的,是一连串健康危机。

肥胖等级划分:看看你属于哪一级?

医学上,肥胖的衡量标准主要是BMI(身体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BMI = 体重(kg) ÷ 身高²(m²)

根据WHO的标准,肥胖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正常范围:BMI 18.5-24.9

o 健康体重。

· 超重:BMI 25-29.9

o 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

· Ⅰ级肥胖(轻度肥胖):BMI 30-34.9

o 健康风险开始增加。

· Ⅱ级肥胖(中度肥胖):BMI 35-39.9

o 健康风险明显增高,可能伴随代谢紊乱。

· Ⅲ级肥胖(重度肥胖):BMI ≥ 40

o 又称“病态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除了BMI,腰围和腰臀比也是衡量肥胖的重要指标。对于亚洲人群来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就已经属于腹型肥胖(俗称“苹果型身材”),这类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尤其显著。

肥胖如何影响健康?听听科学怎么说

肥胖的危害是体型变大,还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1. 心血管系统

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长期肥胖的人群中,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2. 内分泌系统

肥胖人群易患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3. 呼吸系统

重度肥胖者常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即睡觉时反复出现呼吸停止,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心肺功能。

4. 消化系统

肥胖会增加脂肪肝、胆结石、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的风险。长期脂肪肝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5. 肿瘤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是促进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何科学应对肥胖?治疗与预防的双管齐下

1. 管住嘴:健康饮食是第一步

饮食调整是控制体重的关键。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 减少热量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分食品,如油炸食品、甜饮料等。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

· 合理分餐:一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 控制油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油不超过25克。

2. 迈开腿:坚持运动是关键

运动对于减肥和维持健康至关重要。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力量训练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提高基础代谢率,防止肌肉流失。

3. 医学干预: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Ⅰ级以上的肥胖患者,尤其是伴有并发症的人群,可以考虑医学干预,包括:

· 药物治疗:如奥利司他、司美格鲁肽等,这些药物能抑制食欲或减少脂肪吸收。

·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肥胖者,胃肠减容手术(如胃旁路术)可以作为最后的选择。

4. 心理支持:健康管理需长期坚持

肥胖的成因复杂,与饮食和运动有关,还可能受到心理、遗传等多方面影响。建立合理的健康观念,避免情绪化饮食,是长期控制体重的关键。

肥胖的预防: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防控肥胖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减少压力。

· 培养健康意识:定期体检,关注体重、腰围和血脂等指标。

· 关注儿童肥胖:儿童时期的肥胖往往会延续到成年,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未来趋势:肥胖治疗的新希望

近年来,肥胖治疗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利用肠道菌群调节来控制体重的研究正逐渐兴起;新型抗肥胖药物正在研发中,可能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AI技术也被应用于个性化健康管理,帮助人们精准记录饮食、运动和体重变化。

肥胖是一个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健康问题,但它需要每个人的重视和坚持。不论你目前属于哪个等级,都不必灰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辈子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最后,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吧:从今天开始,每天多运动10分钟,少吃一口高热量食品,向健康迈出一小步,你的身体会感谢你!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重状况不确定,不妨用BMI公式计算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等级?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结果,一起交流健康生活的心得吧!


信息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

2. 《柳叶刀》关于肥胖与健康的研究报告

3. 中国营养学会的膳食指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柳叶刀》:超重人群重症新冠风险增加

澎湃新闻记者 胡丹萍

近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当身体质量指数(BMI)>23kg/m²,重症新冠的发生风险线性上升,BMI每增加一单位,重症新冠的相关风险增加5%。超重对40岁以下人群发生重症新冠的风险影响最大,研究结果或有助于确定年轻人群中的疫苗重点接种对象。

上述研究分析了英格兰近700万人的健康档案,包括20000多名在第一波疫情中因新冠住院、入住ICU或死亡的患者数据,首次在BMI各区间内讨论了超重对新冠相关住院、ICU入院和死亡风险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BMI> 23kg/m²(23kg/m²通常被认为属于健康体重范围),患重症新冠的风险开始线性上升。BMI每增加一个单位,住院风险增加5%,ICU入院风险增加10%,死亡风险增加4%。体重过轻(BMI<18.5)也不利于新冠结局。

上述研究显示,超重对20-39岁的年轻人群体患重症新冠风险的影响最大,对60岁以上人群的影响减弱,BMI增加对80岁以上人群患重症新冠风险的影响甚微。BMI每增加一单位,20-39岁年龄组的住院风险增加9%;40-59岁,8%;60-79岁,4%;80-100岁,1%。然而,20-39岁人群中重症新冠的总体发病率低于其他年龄组(各年龄组住院人数:20-39岁,922人;40-59岁,2,845人;60-79岁,5,058人;80岁以上,4,678人)。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初级护理保健学系的Dr.Carmen Piernas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非常轻微的超重也会增加重症新冠风险,而且随着BMI的增加,风险会急剧上升。我们的研究还表明,与超重相关的风险增加对40岁以下人群的影响最大;而对于80岁以上人群,超重对重症新冠发生风险几乎没有影响。因此,考虑到目前疫苗正在向较年轻的年龄组推广,尤其应将肥胖人群作为重点接种对象。”

研究人员分析,当BMI>23kg/m²时,重症新冠发生风险逐渐增加,且独立于2型糖尿病等既有疾病。不同BMI区间的住院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健康体重(18.5≤BMI<25),0.1% [3,655/2,713,189];超重(25≤BMI<30),0.2% [4,593/2,306,897];1级肥胖(30≤BMI<35),0.3% [2,823/1,072,777];2级和3级肥胖(BMI>35),0.3% [2,070/608,335]。

注:BMI是目前国际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责任编辑:蒋子文

最惊悚的减肥理由—《柳叶刀》:超重让人早死!

http://www.mdweekly.com.cn/

原标题:肥胖为过早死亡第二大原因

超重和肥胖可使预期寿命缩短 1 年和 3 年,且男性风险高于女性

近日,《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Meta分析证实,超重和肥胖与过早死亡(35~69岁)风险显著增加相关。在欧洲和北美,肥胖已成为造成过早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吸烟。约1/6的过早死亡可通过减重避免。(Lancet.7月13日在线版)

研究者表示:“平均而言,超重的人实际寿命会比预期寿命缩短约1年,而中度肥胖的人实际寿命会比预期寿命缩短约3年。此外,肥胖的男性比肥胖的女性过早死亡的风险更高。”

研究显示,与体质指数(BMI)为20.0~25.0kg/m2相比,体重过轻或过重均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校正研究、年龄和性别后,在BMI18.5~20.0kg/m2和15.0~18.5kg/m2时,HR分别为1.13和1.51。

BMI>25.0kg/m2后,死亡率的增加与BMI大体呈对数线性相关。BMI每增加5kg/m2,HR增加情况分别为:欧洲1.39、北美1.29、东亚1.39、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31。

BMI在25.0~27.5kg/m2和27.5~30.0kg/m2时,HR分别为1.07和1.20。

1级肥胖(30.0~35.0kg/m2)、2级肥胖(35.0~40.0kg/m2)和3级肥胖(>40.0kg/m2)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进一步增加,分别为1.45、1.94和2.76。

在欧洲和北美地区,超重和肥胖已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过早死亡原因。吸烟约造成欧洲和北美地区1/4的过早死亡,而超重和肥胖造成北美约1/5及欧洲约1/7的过早死亡。在东亚地区,超重和肥胖约造成1/20的过早死亡。

超重和肥胖对生存的影响还存在性别差异。BMI>25kg/m2后,每增加5kg/m2,男性和女性发生过早死亡的HR分别为1.51和1.20(图1)。

年轻人与老年人相比,BMI每增加5kg/m2,35~49岁和70~89岁人群的HR分别为1.52和1.21。

此外,BMI>25kg/m2还与冠心病、卒中、呼吸系统疾病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癌症死亡呈中度正相关。

这项分析纳入欧洲、北美、东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发表的189项研究,涉及约390万人。

(原文刊载于7月14日《医师报》)

中国(深圳)生物医药博览会

暨2016中国生物治疗大会

大会时间:

2016年9月22日—25日大会地址:深圳·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深圳市人民政府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医师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学医师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

协办单位:

深圳市贸易促进委员会

深圳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广东省医师协会

深圳市医师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

【会议报名办公室联系方式】

会务组联系人:夏晖

E_mail:cbc_shenzhen@163.com

电 话:010-64662082 13811898932

中国医师协会联系人:刘毅锋

电 话:010-64176310

编辑:《医师报》宋攀

排版:《医师报》张璐

关注医师报微信: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医师报”。

同时,也请您关注医师之家中国医师协会官方微信,微信号:CMDAWEIXINN。

欢迎订阅医师报:邮发代号:1-351;

刊期:周报,48期/年,4元/份,192元/年

咨询电话:010-58302970

投稿请发送至:934868380@qq.co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