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肥胖需求(肥胖市场分析)

文章目录:

预计2030年我国超六成成年人超重肥胖,官方发布“减肥指南”

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从肥胖的界定、饮食热量控制的程度、具体摄入食物种类等方面提供指导。

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全球超重和肥胖率正快速增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其中18~44 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分别为16.4%、18.3%和13.6%,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不但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包括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如何界定肥胖?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kg/㎡≤BMI

推荐每日摄入能量平均降低三至五成

《指南》中提出,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

控制总能量摄入,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1000kcal, 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另一方面,也可根据不同个体基础代谢率和身体活动相应的实际能量需要量,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和80%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帮助减重、减少体脂。

临床上还可根据身高(cm)-105计算出理想体重(kg),再乘以能量系数15~35kcal/kg(一般卧床者15kcal/kg、轻身体活动者20~25kcal/kg、中身体活动者30kcal/kg、重身体活动者35kcal/kg),计算成人个体化的一日能量。以上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任选其一用来指导超重肥胖患者膳食,达到控制总能量摄入的目标。

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 吃饭先吃蔬菜、肉类

合理膳食方面,少吃高能量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至少占谷物的一半,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品种多样化,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应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

严格控制脂肪/油、盐、添加糖的摄入量,严格限制饮酒。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保持一日三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规律进餐,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同时,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可针对不同证型选用食药物质。若选用高蛋白膳食、低碳水化合物膳食、间歇式断食膳食或营养代餐等其他膳食减重干预措施,请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每克酒精可产生约7kcal能量,远高于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酒精除可以带来能量以外,其他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素含量极少。因此,在减重期间应严格限制饮酒。

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 膳食需有专业人士指导

《指南》根据肥胖的疾病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在附录中详细描述了成人肥胖患者的食物选择,不同证型推荐食药物质和食养方举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谱示例和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其中,每个地区、每个季节列举了3个能量水平的食谱(含食药物质)。

该《指南》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成人肥胖患者,为肥胖防控提供食养指导。

鼓励成人肥胖患者参考《指南》推荐内容,结合自身情况,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实际情况,参考《指南》设计个性化食养方案。

肥胖合并其他急或慢性病的患者或有并发症者,请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合理膳食。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

6亿人超重肥胖,2025“体重管理年”能带来改变吗?

当你站在体重秤上,看着数字不断攀升,心中是否充满焦虑?如今,中国超重肥胖人口已达6亿,这一庞大数字,就像笼罩在全民健康头顶的乌云。好在国家卫健委将2025年定为“体重管理年”,全力推动科学减重,可这真能驱散阴霾,让我们拥抱健康体重吗?

实现全民科学减重,困难重重。多年养成的不良饮食习惯很难改变,高油高糖食物的诱惑无处不在,外卖、甜品,随便一口都是热量炸弹。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无暇运动,每天忙完工作,只想瘫倒在沙发,哪还有精力去健身房挥洒汗水。而且市面上减肥方法五花八门,节食、代餐、减肥药,让人眼花缭乱,一不小心就踩坑,不仅体重没降,还损害健康。

但希望也在前方闪耀。国家大力推广健康生活理念,社区、学校、企业纷纷开展体重管理科普活动,让大家了解肥胖危害与科学减重方法。各地政府积极建设健身设施,公园、街边随处可见健身器材,为运动提供便利。许多企业也在助力,开发出智能手环、运动APP,精准监测运动数据,激励人们坚持锻炼;食品行业也在转型,低卡、低糖、低脂食品越来越多,满足健康饮食需求。

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体重管理年”将成为健康转折点。你在体重管理中有什么难忘经历?是成功减重的喜悦,还是减肥路上的坎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互相鼓励,迈向健康生活。正如爱默生所说:“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 。”守护体重,就是守护财富,让我们携手开启这场健康蜕变之旅。

2025世界肥胖日首发|医学专家共创全国健康减重营主题曲

央视网消息:肥胖症作为独立的疾病,不仅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也是心血管疾病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需要在规范路径的指导下开展多学科协作。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高达16.4%,且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为公众健康和社会医疗资源带来了巨大挑战。

《减重赢健康》全国健康减重营主题曲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整合专业资源、充实体重管理专家力量,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等一系列指导意见。为了响应国家战略、解决患者现实困境。由北京鸿远慈善基金会主办的“减重赢健康”2025世界肥胖日专题活动暨全国健康减重营启动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办。会上由医学专家共创的《减重赢健康》全国健康减重营主题曲正式发布,以艺术化表达传递健康理念,为科普形式注入创新活力。

健康减重营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减重流程和沉浸式的教育场景,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界限,不再让专家局限于医院之内,而是真正深入患者生活。肥胖症的治疗因人而异,在评估个体情况的前提下制定精准的方案,借助专业的医学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以达成减重目标。因此开展沉浸式的健康减重营,让患者获得身体评估、量身打造减重方案,学习科学减重的知识和理念,培养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健康减重营还通过集中交流帮助患者找到减重伙伴,在群体的相互鼓励下,长期维持健康体重。

《减重赢健康》作为此次2025健康减重营的主题曲,突破性地采用“医学科普 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模式,将专业体重管理知识转化为脍炙人口的歌词旋律,通过主流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元化传播渠道迅速引发关注。这种创新表达方式,打破了健康科普的专业壁垒,让科学减重理念以更亲民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为营造全民关注健康体重的社会氛围注入了鲜活艺术力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教授指出:“面对患者多样化的减重需求,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公众科普与患者管理模式,充分用数字化手段和大家喜欢的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 他认为,科普也要注重创意和创新,将枯燥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公众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到的健康准则。

全国健康减重营将为减重科普和患者管理搭建创新平台,除了推出《减重赢健康》主题曲外,全国健康减重营将打造一系列趣味科普课、互动体验、开发数字化减重工具包等,在落地全国的过程中,动员更多专业的医护人员参与,帮助肥胖症患者管好体重,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减重的良好氛围,助力“健康中国2030”建设。

全国首批健康减重营科普单位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减重赢健康》歌词

吃⿇⿇都⾹都⾏

每顿都要⼤快朵颐

每天都宅在家⾥

微信步数233⽶

玩⼿机 打游戏

偶尔说这样不⾏

要改变⾃⼰

出⻔就跑了半公⾥

躺床上窝在沙发

追剧要配杯奶茶

突然感到呼吸⽓压

腰间脂肪警报滴答

让我们⼀起 赢在健康 ⾛向美好吧

让我们未来 轻松去闯 散发新希望

让我们⼀起 赢在健康 ⾛向美好吧

为了⾝⼼轻盈压⼒都释放

下⼀位放松神经

集中注意不要分⼼

现在问你⼏个问题

是否有时感到困难呼吸

吃个饭 汗不停

爬三楼都挺费劲

关节酸痛⽆⼒

总是疲惫还睡不醒

睡觉时鼾声最⼤

⾎脂升⾼伴随⾎压

⼼脏负担逐渐增加

你得改变现在就出发

让我们⼀起 赢在健康 ⾛向美好吧

让我们未来 轻松去闯 散发新希望

让我们⼀起 赢在健康 ⾛向美好吧

为了⾝⼼轻盈压⼒都释放

主创专家团队:

陈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主任委员

罗樱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兼工作秘书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减重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肥胖联盟委员兼秘书

北京医师学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肥胖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肥胖症研究分会委员

国际低血糖研究组成员

陆迪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2015年毕业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学位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内分泌外科分会 秘书

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 理事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 委员

来源:央视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