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怎么问诊(肥胖问诊单)

文章目录:

多学科协作应对肥胖挑战

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推进基层医疗提质增效 加强慢病管理能力建设——内分泌代谢科体重管理肥胖诊疗专项能力交流会(武汉站)”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肥胖诊疗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致力于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肥胖管理方面提质增效,加强慢性病管理能力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作为国内知名综合性医院,其内分泌科更是以其专业的医疗团队、先进的诊疗技术闻名遐迩。在会议参观交流环节,主办方组织参会代表走进内分泌科,该科护士长陶静介绍了同济医院发展历史及老一辈医学专家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参观病区过程中,参会代表现场感受了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医务人员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不仅能够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还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的医疗理念。该科配备了多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内分泌功能检测仪、胰岛素泵等,为医生提供了更加准确、便捷的诊断参考依据,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此外,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还注重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病房内干净整洁、设施完备,能够提供良好的休息和康复条件。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悉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陶静重点展示了肥胖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科室通过各种形式,围绕饮食、运动、用药和血糖监测等,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培训和支持。例如,在病房走廊设置膳食宝塔、糖尿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展板、彩虹色健康教育三折页和各类速查转盘(包含吃动平衡盘、食物营养成分速查圆盘、各类营养素作用和推荐食物速查盘等),病房电视里播放着减重健康教育视频。此外,参会代表还了解了武汉同济医院胰岛素皮下泵管理模式和经验,以及通过动态血糖监测联合手指血糖监测为糖尿病患者打造的无痛监测模式。

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杨雁教授介绍了同济医院内分泌科的相关成果。她强调,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至关重要,而此次联盟的成立,正是为了整合各方资源,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杨雁希望借助这一平台,让医生更好地给予患者专业的减重指导,也能让护理人员积极参与随访,确保患者的体重得到有效管理,并密切关注体重反弹情况,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诊疗模式。

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负责人王瑾介绍了联盟成立背景、组织架构和工作进展。该联盟依托内分泌专科标准化建设赋能行动,自去年12月16日正式成立以来,已吸引613家成员单位加入。联盟旨在推动公立医院内分泌专科建立规范的肥胖诊疗流程,提供专业、科学的管理体系。自今年7月26日启动内分泌代谢科体重管理项目以来,已确定8家参访培训基地,未来将开展帮扶医院建立专病门诊、启动队列研究、搭建随访管理平台等。

王瑾还深入分析了一份有关肥胖患者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肥胖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且随着身体质量指数(BMI)增加而加剧。他们在选择体重管理方式时,往往更倾向于社会上的第三方机构,而非医疗机构。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更关注生活方式改变,缺乏个性化的评估与指导。王瑾指出,内分泌代谢科在建立专病门诊时,应突出用药和随访管理的特色,与其他科室形成差异化竞争,同时注重患者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依从性。

杨雁随后进行了“肥胖的诊断与评估”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及综合评估方法。她指出,肥胖的诊断不能仅依赖于BMI,还需结合腰围、腰臀比、体脂率等多个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肥胖症的分型复杂多样,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外周性与中心性、代谢正常与异常性肥胖等,不同类型的肥胖在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上均存在差异。杨雁强调,临床医生应早期发现和识别肥胖患者,加强社区体检筛查,通过详细问诊、全面评估,明确肥胖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检测与管理,以实现对肥胖患者的精准治疗。

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余学锋教授介绍了开展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肥胖管理项目的背景。许多代谢性疾病均与肥胖相关,如胰岛素抵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开展相关研究十分必要。目前,有关工作仍在探索中,需建立标准化流程,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及手术等治疗方式。余学锋介绍,内分泌科室现有150张病房、32名医生、80多名护士,分布在3个院区,建设了不同亚专科。余学锋表示,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的建立及长期随访意义重大,临床工作要与研究同步,促进疾病管理和患者健康。

陶静分享了同济医院肥胖专病门诊的建设经验。她介绍,肥胖专病门诊以肥胖症诊疗指南为指导,整合了营养、运动、心理等多方资源,构建了多学科诊疗(MDT)门诊团队。在流程管理方面,通过与体检中心合作,对BMI超标的患者进行转诊,内分泌科医生评估后启动MDT团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肥胖专病门诊还为患者建立了体重管理档案,设计了不同颜色的标记区分患者BMI分类,方便随访管理。同时,制作了体重管理知识手册和相关工具,如BMI尺、能量换算器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在运行过程中,肥胖专病门诊也面临信息化对接不畅、设备监测复杂、患者依从性差以及物价收费等问题,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会议互动环节中,参会专家就肥胖诊疗的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河北省唐山中心医院的专家分享了该院体重管理中心的建设经验,包括微信预约小程序的使用、多学科团队的配备以及检查化验项目的开展等。同时,提出了长期随访、收费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希望通过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医院的成功经验。专家们还对陶静展示的BMI尺等工具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这些工具实用且便于患者理解,建议在联盟内推广应用,以提升整体肥胖管理水平。

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董坤教授在会议总结中回顾了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的建设历程,强调了开展肥胖诊疗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随着肥胖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内分泌科在肥胖管理领域面临着巨大机遇与挑战。当前肥胖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方法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在药物治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肌肉减少、代谢率降低和体重反弹等。因此,内分泌科医生在药物治疗的时机、时长及联合用药等方面需要深入思考,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董坤还强调了饮食管理分层分级的重要性,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患者的需求。他希望联盟成员能够借助此次会议,加强临床、科研多学科协作,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共同推动肥胖防治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在本次会议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余学锋教授共同宣布湖北省糖尿病肥胖诊疗联盟成立,并为湖北省多家公立医院颁发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成员单位牌匾。

此次会议为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肥胖管理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肥胖诊疗的规范化流程、创新管理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会议为未来肥胖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有望为广大肥胖患者带来更优质、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文:王倩

审核:刘志勇 魏李培

世界肥胖日 | 每2人就有1人体重超标!家门口的减重门诊让你轻松瘦

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调侃:“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

但对很多人来说,肥胖早已不是一句玩笑话——它正悄悄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全球有超10亿人正被肥胖困扰,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已超过50%(数据来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每2个人里就有1个体重超标。更惊人的是,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20年增长了近10倍;预计到2030年,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你以为肥胖只是“看起来胖了点”?

不,它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隐形推手”。

在人们越发崇尚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当下,“减肥减重”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

图自人民日报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减肥减重”的话题,方便家门口就能问诊。

从去年3月以来,浙江多家社区医院积极投身这场“健康翻盘”的行动,开出减重门诊,这意味着周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减重管理,大大提供了可及性。对此,记者一探“网红”社区医院减重门诊中的奥秘。

杭州拱墅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批开设“减重门诊”的“先行者”之一。一年来已经接诊100多位患者,以30-50岁为主。据悉,减重管理以21天为一个疗程、90天为一个周期,不节食不断碳,养成科学合理膳食,规律适当运动达到减轻体重,降低体脂,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居民健康生活水平。

中心副主任、减重门诊负责人朱秋静向记者展示了名为“瘦成闪电”的微信群,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专属微信群:

“每个群里有1位患者和6名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营养指导员、中医师、康复师、健身教练员以及心理咨询师,全流程参与监督这位患者减重方案的执行情况。”

此外,科室针对腹部肥胖人群以及产后腹直肌分离女性推出局部瘦身设备——塑形磁,对于平时无运动习惯的女性效果甚佳。

在众多患者中,令朱秋静印象最深的是一位60岁的阿姨。“那位60岁的阿姨去年来的时候体重有160斤,大概用2个多月减了20斤,到现在她说自己连降压药都停了,很有成就感。”朱秋静说,从目前统计结果看,效果也挺喜人,减重成功的占到90%以上,而且基本没有出现反弹。

近邻是社区医院的优势,为什么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出减重门诊?朱秋静的解释是,日常门诊中,很多居民会来咨询怎么减肥,也遇到过很多因为方法不当出现问题的,“我们的全科医生在慢病管理中发现不少三高患者都有超重问题,通过改善生活饮食习惯,做好体重管理,就是将慢病预防关口前移。”

“要把减重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朱秋静告诉记者,减重门诊不是闻风而起,而是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生活方式医学》一书中表示,以生活方式干预为核心、药物治疗为辅助,以科学健康减重为目标,让肥胖患者从“按科看病”转变为“对症择医”。

提醒

不要一味追求快速减重

去年,我省发布《浙江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构建肥胖症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提供一站式肥胖联合诊疗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将超重肥胖及其合并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病症共管共防共治,加强“四高一重”管理,开展共同危险因素预防、联合筛查、管理随访、生活方式指导等。

如今全省多地都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减重门诊,多地社区医院的减重门诊也是人气居高不下——比如杭州市上城区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企健康服务之中,提高群众“家门口”体重管理的可及性,拱墅区康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不同人群推出五大类“体医融合”促健康项目,还常态化开设特色中医药运动健康减重夏令营和训练营;绍兴市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开设中医减肥特色门诊,采用微创穴位埋线、艾灸、拔罐、熏蒸、中药辨证施治等多元化中医治疗手段为患者调理偏颇的体质;义乌市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帮助市民定制“减肥大计”……

我们特别提醒:从健康角度看,一味追求快速减重并不可取,大家要避免极端节食或使用未经验证的减重产品,这些方法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起效,但却可能对身体造成长期伤害。健康的体重需要长久维持,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立个flag、发个朋友圈,最多只能算减肥前的“出征仪式”。只有真正“管住嘴,迈开腿”,并且坚持下去,才是真正有效的减重打开方式。

图自新华社

体坛报记者:马碧茹 应宇康(体坛报)

“小肚子”很大?女子172cm100斤确诊营养不良型肥胖

近日、杭州,26岁的刘女士四肢纤细、身材修长,172米的身高,体重只有100斤左右,体型属于偏瘦类型,可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她的“小肚子”非常大,每次穿点紧身的衣服肚子处就凸起明显,这让她感到有些身材焦虑,于是去医院咨询减肥事宜。

结果人体成分显示,刘女士内脏脂肪面积达到108cm2,体脂百分比32.9%,而蛋白质却只有7.0(正常范围 8.3-10.1),属于典型的营养不良型肥胖。在后续的问诊中,医生还了解到患者有严重的便秘,这也是她肚子肥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医生表示,过高的内脏脂肪会容易引起肥胖,很多女生小肚子大是因为内脏脂肪高引起的,因此减肥一定是减内脏脂肪,而减少内脏脂肪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调理体质。女孩子不要一味追求越瘦越好,对年轻期女性来说,如果太瘦,会导致月经不调、内分泌察乱、骨质疏松、卵巢功能早衰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蓝新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