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肥胖(鱼发胖么)

文章目录:

科普|景区的锦鲤胖成球 鱼感觉不到饱吗?

节假日期间,各处景区人山人海,这也让很多景区里的锦鲤得到了“特殊关照”。人们出于对动物的喜爱、祈福的需求、互动体验感的向往,纷纷拿出食物向水里的锦鲤投喂。于是肉眼可见的,这些鱼儿日渐圆润。比如趵突泉的锦鲤,就因为被游客喂得太胖,被戏称为“鸡翅包饭”而走红,有工作人员说趵突泉里的锦鲤每天至少要被喂三斤粮食。

喂食的人那么多,这些鱼真的会一直不间断地进食吗?难道它们感觉不到饱吗?也许鱼的记忆真的只有7秒,它们根本不知道这是自己吃的第几顿?

锦鲤是什么鱼?

锦鲤,鲤科鲤属,是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基因改良和筛选后的人工选育品种。我们常说的“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种鱼。在我们和鱼类漫长的协同进化史里,人类觉得这四种鱼是最有经济价值的。锦鲤则集中地体现了“观赏价值”。

锦鲤的鳞片颜色和类型多样,体色受色素细胞影响,可呈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有“观赏鱼之王”的美称,也被人们称为“活的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又因为锦鲤寓意吉祥,相传能为主人带来好运,成为了备受青睐的观赏宠物。

锦鲤的适应能力强、性情温顺,喜生活在水流缓慢、水体较深的中下层水域,并在泥沙中觅食。

鲤鱼是杂食性水生生物,锦鲤更是典型的荤素皆食。在自然环境中,锦鲤喜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但在人工养殖环境下,它们和我们某些人类一样,尤其热爱碳水和甜食。

鱼能感觉到饱吗?

鱼的消化系统比较原始,简单说来,可以分成有胃鱼和无胃鱼两大类。

顾名思义,无胃鱼的消化道里没有“胃”这个结构。一些鱼也没有大小肠的分化,甚至没有消化吸收功能上的严格区分,只能粗略地将消化道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鲤鱼和金鱼都是无胃鱼。

因为无胃鱼的消化道比较通畅,食物多的时候,吃下去的东西会把便便往外顶,于是拉得也快一些。因此,它们往往会略多吃一些。

对于有胃鱼来说,胃这个结构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能够分泌蛋白酶等消化酶,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一般有胃鱼都是肉食性的凶猛鱼类,它们能够利用胃,更好地感觉到“饱”,饮食比较有节制。

无胃鱼的饱胀感要比有胃鱼迟钝很多,但这并不表示它感觉不到饱,肠道里塞满食物后它也会停止进食。

鱼的记忆只有七秒?

实际上鱼类的记忆远不止7秒。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们就对金鱼的记忆进行了研究,发现金鱼可以在长达1个月里记住“光—躲避”的行为模式。

除了金鱼,天堂鱼能记住之前见到过的“陌生邻居”并能保持数月之久。斑马鱼在训练后,能学会根据信号灯的颜色辨别进食时间、学会如何走迷宫等。水塘中的观赏鱼,一旦有人接近,它们就会迅速游过来,吐泡泡,试图获取食物,这也是食物刺激下的记忆。

所以,锦鲤并不会忘记自己几秒钟之前刚吃过东西。

尽量不要投喂景区的鱼

可以看得出来,杂食性的锦鲤确实会比较贪吃,而且吃得很不科学。被投喂后之所以会不健康地“胖成球”,是因为我们现在给它们吃的东西,是它们在天然环境中、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没有大量摄取和消化过的食物。

虽说锦鲤并不是感觉不到饱,不会记不得有没有吃过东西,但大家在景区游览的时候,还是尽量不要投喂它们。食物投喂不当,很容易伤害到鱼类,甚至造成死亡。

这还要回到鱼的消化系统上来。

首先,鱼的牙齿的主要功能就是攻击猎物和撕裂食物,一般装备在了肉食性鱼类上。杂食和草食的鱼类很少有牙齿,有牙的也只是有切断功能而已。所有鱼类的牙齿都没有咀嚼功能,或者说,不能嚼碎食物。

而这些没有经过研磨的大块食物,就会通过鱼类极短的食道进入到肠道里。鱼类的消化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差,甚至一些食物非但不能被消化,反而会把鱼类的消化道划伤。消化道的损伤将给鱼的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一般来讲,对于锦鲤等无胃鱼,应该采取“多次少喂”的原则。食物块比较大或锋利、一次投喂过多或者投喂时间不规律,都会对鱼的消化道造成损伤,或者给消化道造成过大的压力。还有一些鱼食在吸水状态下会膨胀,就更不应该一次喂太多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死因就是,食物投喂过多,鱼没有吃完,结果食物在水中腐败变质,影响了水质,最要命的是,腐败过程消耗了水中的氧气,使鱼的生存条件变差。

所以,面对水中悠然自得游动的锦鲤,我们可以观看、拍照、许愿,但最好不要去投喂打扰它们。

(文章源自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鲤鱼在美国泛滥成灾,重达几十斤胖成“猪”,为什么却没人吃?

你知道吗?有着中国“国鱼”之称的鲤鱼,居然在美遇冷了

美国人对这种“裂变式”繁殖的鱼类敬而远之,食欲不大。甚至在看到鲤鱼泛滥成灾后,还打起了打包鲤鱼“遣送”回中国的主意。

“鲤鱼跃龙门”的美好寓意

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鲤鱼名字的由来,书云:“鳞有十字纹理,故名鲤”。中国历来对鱼有着极强的执念,中国人的鱼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每到新春佳节之际,家家户户总会在餐桌摆上一道香气四溢的烧鱼菜品,寓意着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鱼)。

古代文人墨客爱鱼之甚,恣意传颂“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借用鲤鱼洄游的壮观场景,表达了对顽强不屈精神的肯定与向往。

鲤鱼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在中国人食谱中不可或缺的。在国人巧夺天工的厨艺下,鲤鱼被做成大补的鲤鱼汤、爽口的糖醋鲤鱼、清脆的香煎鲤鱼。每每说来,都令人馋涎欲滴。在国人好鱼的背景下,几乎很难听到鲤鱼在中国境内出现什么泛滥成灾的现象。

鲤鱼阴差阳错成为了入侵物种

鲤鱼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自然水体之中,是一种适应力很强的鱼类。鲤鱼头小腹圆侧扁,体背大多为灰黑色、黄褐色,尾鳍呈现别致的叶红色,整体看来十分具有观赏性

1227年鲤鱼被当作观赏性鱼类,引入奥地利,专门为贵族服务。彼时,融入异国环境的鲤鱼,被当作权贵的衍生物之一,一时风头无两。

1876年,移民风潮涌动,移民到美国的“万户侯”们发现本土没有鲤鱼可观赏,因此联合上书要求政府引入鲤鱼。几经周折之后,在1877年,美国境内终于引入345条鲤鱼。哪知,这一引入,就如同触发了地雷阵一样,产生了一系列由鲤鱼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鲤鱼非常好养活,而且繁殖能力也很强。光是一条鱼在一年中就能产卵300万枚。并且,这家伙入主美国之后,发现在美国生活安逸得很

一是没有天敌的追赶和捕食,二是食物充足,栖息空间大。鲤鱼想游多远就游多远,在不断游动的过程中,极为有力地锻炼了鲤鱼身上的肌肉,使其变得更加健硕。

三是美国人对它们实行松懈管理,一开始根本没把鲤鱼非同一般的繁殖速度放在眼里。很快,鲤鱼家族迅速占领了美国的几大湖泊,在平平无奇的水面上留下它们俏皮活跃的身影。

体胖肥圆的鲤鱼为何征服不了“美国胃”?

如今美国很多河流里,都能看见肥美的鲤鱼,小点的能有十几斤,而大点重达几十斤,胖得跟头猪似的。

相较于体胖肥圆的鲤鱼,美国人更钟爱的是火鸡、大虾、牛排。为何在我国有着“国鱼”之称的鲤鱼入不了美国人的法眼呢?

其实,鲤鱼的处境并不是一直那么尴尬。早年,在“物以稀为贵”、“物以稀为奇”观念的影响下,鲤鱼也曾是美国中上层阶级的名菜之一。

1890年纽约市高档酒店供应的鲤鱼菜品就曾经广受欢迎,成为美国食客的尝鲜、品奇的最佳选择之一。鲤鱼“裂变式”的繁殖速度,大有席卷美国之势。鲤鱼市场也逐渐从中高端下沉,许多贫困的美国家庭也能够品尝来自东方的美味。

从表面上看,鲤鱼进入越来越多美国人的口中,可却“触碰”了权贵阶层“专属”的底线。经过5年的波折变动,鲤鱼被富人阶层踢出“名贵珍稀”菜品的行列。

美国上层社会尝鲜的劲头过了,美国底层人民也填饱了肚子,鲤鱼的处境变得尴尬无比。一边是不断出生的幼鱼,一边是继续蚕食当地生态的成年鲤鱼,美国的鲤鱼大军仍旧保持野蛮生长的态势。

深究鲤鱼无法征服“美国胃”的原因无疑有三点。一是美国人没有成熟的处理鲤鱼的经验,导致鲤鱼的鲜嫩口感无法充分发挥。鲤鱼属于河流中下游鱼类,长期生活在河淤积蓄的地方,肉质难免会带上土腥味

而美国人喜爱原汁原味,不习惯使用太过复杂的烹饪流程和调料,饮食的差异让美国人错失鲤鱼这道原本可以很美味的菜品。

二是美国人的健康意识较强,对于鲤鱼这种生活在中下游富含腐殖质水域的鱼类,存有顾虑心理。担心长期生活在河淤之中的鲤鱼大量吸收堆积在河流中下游的重金属、化学剂,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是入驻美国的鲤鱼,在当地环境与气温的影响下,本身的口感变差,不符合美国人的味蕾。

生态失衡后,鲤鱼该何去何从?

鲤鱼在美国已经构成了泛滥成灾的态势,鲤鱼的大量存在严重挤占美国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鲤鱼大量蚕食河流中下游的小鱼、小虾,导致美国本土淡水鱼闹起了“饥荒”。鲤鱼逐渐成为许多美国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对于鲤鱼的“入侵”,美国人绞尽脑汁想要消除鲤鱼泛滥带来的影响。既然本土消耗不了,美国人就将算盘打到中国市场上。

抓住中国喜欢吃鱼的特性,将美国泛滥成灾的鲤鱼经过深加工经过包装、宣传,再运输到中国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售卖。主打的就是一个“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但是美国的操作乍的一看猛如虎,但却忽略了我国优秀的鲤鱼养殖技术以及早已成熟的鲤鱼市场。中国人更喜欢“自己养,自己吃”的模式,满满都是本土的口味,吃得更放心。

另外,从美国进口的鲤鱼加工产品售价比本土鲜活的鲤鱼要高。喜欢吃鲜食的中国人,一般不会多此一举地为美国昂贵的“滞销品”买单。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虽然美国人对鲤鱼嗤之以鼻,恨不得连夜打包外销。但对于国人来说,却稀罕得很。毕竟,鲤鱼在厨艺精湛的国人手中能够带给食客登峰造极的味蕾体验,感谢您的阅读

景区的锦鲤胖成球 鱼感觉不到饱吗?

节假日期间,各处景区人山人海,这也让很多景区里的锦鲤得到了“特殊关照”。人们出于对动物的喜爱、祈福的需求、互动体验感的向往,纷纷拿出食物向水里的锦鲤投喂。于是肉眼可见的,这些鱼儿日渐圆润。比如趵突泉的锦鲤,就因为被游客喂得太胖,被戏称为“鸡翅包饭”而走红,有工作人员说趵突泉里的锦鲤每天至少要被喂三斤粮食。

喂食的人那么多,这些鱼真的会一直不间断地进食吗?难道它们感觉不到饱吗?也许鱼的记忆真的只有7秒,它们根本不知道这是自己吃的第几顿?

锦鲤是什么鱼?

锦鲤,鲤科鲤属,是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基因改良和筛选后的人工选育品种。我们常说的“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种鱼。在我们和鱼类漫长的协同进化史里,人类觉得这四种鱼是最有经济价值的。锦鲤则集中地体现了“观赏价值”。

锦鲤的鳞片颜色和类型多样,体色受色素细胞影响,可呈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有“观赏鱼之王”的美称,也被人们称为“活的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又因为锦鲤寓意吉祥,相传能为主人带来好运,成为了备受青睐的观赏宠物。

锦鲤的适应能力强、性情温顺,喜生活在水流缓慢、水体较深的中下层水域,并在泥沙中觅食。

鲤鱼是杂食性水生生物,锦鲤更是典型的荤素皆食。在自然环境中,锦鲤喜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但在人工养殖环境下,它们和我们某些人类一样,尤其热爱碳水和甜食。

鱼能感觉到饱吗?

鱼的消化系统比较原始,简单说来,可以分成有胃鱼和无胃鱼两大类。

顾名思义,无胃鱼的消化道里没有“胃”这个结构。一些鱼也没有大小肠的分化,甚至没有消化吸收功能上的严格区分,只能粗略地将消化道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鲤鱼和金鱼都是无胃鱼。

因为无胃鱼的消化道比较通畅,食物多的时候,吃下去的东西会把便便往外顶,于是拉得也快一些。因此,它们往往会略多吃一些。

对于有胃鱼来说,胃这个结构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能够分泌蛋白酶等消化酶,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一般有胃鱼都是肉食性的凶猛鱼类,它们能够利用胃,更好地感觉到“饱”,饮食比较有节制。

无胃鱼的饱胀感要比有胃鱼迟钝很多,但这并不表示它感觉不到饱,肠道里塞满食物后它也会停止进食。

鱼的记忆只有七秒?

实际上鱼类的记忆远不止7秒。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们就对金鱼的记忆进行了研究,发现金鱼可以在长达1个月里记住“光—躲避”的行为模式。

除了金鱼,天堂鱼能记住之前见到过的“陌生邻居”并能保持数月之久。斑马鱼在训练后,能学会根据信号灯的颜色辨别进食时间、学会如何走迷宫等。水塘中的观赏鱼,一旦有人接近,它们就会迅速游过来,吐泡泡,试图获取食物,这也是食物刺激下的记忆。

所以,锦鲤并不会忘记自己几秒钟之前刚吃过东西。

尽量不要投喂景区的鱼

可以看得出来,杂食性的锦鲤确实会比较贪吃,而且吃得很不科学。被投喂后之所以会不健康地“胖成球”,是因为我们现在给它们吃的东西,是它们在天然环境中、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没有大量摄取和消化过的食物。

虽说锦鲤并不是感觉不到饱,不会记不得有没有吃过东西,但大家在景区游览的时候,还是尽量不要投喂它们。食物投喂不当,很容易伤害到鱼类,甚至造成死亡。

这还要回到鱼的消化系统上来。

首先,鱼的牙齿的主要功能就是攻击猎物和撕裂食物,一般装备在了肉食性鱼类上。杂食和草食的鱼类很少有牙齿,有牙的也只是有切断功能而已。所有鱼类的牙齿都没有咀嚼功能,或者说,不能嚼碎食物。

而这些没有经过研磨的大块食物,就会通过鱼类极短的食道进入到肠道里。鱼类的消化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差,甚至一些食物非但不能被消化,反而会把鱼类的消化道划伤。消化道的损伤将给鱼的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一般来讲,对于锦鲤等无胃鱼,应该采取“多次少喂”的原则。食物块比较大或锋利、一次投喂过多或者投喂时间不规律,都会对鱼的消化道造成损伤,或者给消化道造成过大的压力。还有一些鱼食在吸水状态下会膨胀,就更不应该一次喂太多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死因就是,食物投喂过多,鱼没有吃完,结果食物在水中腐败变质,影响了水质,最要命的是,腐败过程消耗了水中的氧气,使鱼的生存条件变差。

所以,面对水中悠然自得游动的锦鲤,我们可以观看、拍照、许愿,但最好不要去投喂打扰它们。

(文章源自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