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喊你减肥”:中国肥胖率飙升背后的健康危机与全民行动
近年来,肥胖问题已成为威胁中国国民健康的重要隐患。随着《2025世界肥胖地图》的发布和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推进,“减肥”不再只是个人选择,更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将从数据、原因和政策三个维度,解析我国肥胖问题的现状与国家的应对之道。
一、触目惊心的肥胖率:从成人到儿童,全民健康警报拉响
1. 成人肥胖率持续攀升
根据《2025世界肥胖地图》,2025年中国成年人的高BMI(≥25 kg/m²)比例高达41%,肥胖率(BMI≥30 kg/m²)为9%。若按中国标准(BMI≥28为肥胖),实际肥胖人群规模更大。到2030年,预计成人超重肥胖率将突破70.5%,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也将达到31.8%。
-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19%。肥胖年轻化趋势显著,部分儿童甚至因肥胖出现高血压、脂肪肝等“老年病”。
2. 肥胖标准的“中西差异”
中国采用更严格的肥胖标准(BMI≥28),而西方国家以BMI≥30为界。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方人种体型特征不同,但无论按何种标准,肥胖人群的快速增长均不容忽视。
二、国家为何紧急出手?肥胖背后的三重危机
1. 健康威胁:肥胖是慢性病的“催化剂”
肥胖与200多种疾病相关,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甚至癌症。例如,超重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而肥胖患者的医疗费用比健康人群高出30%以上。
2. 经济负担:医疗成本与劳动力损耗
肥胖导致的慢性病治疗费用高昂,加剧医保压力。据估算,2030年中国肥胖症患者将超过3亿,若不加干预,未来社会医疗负担和劳动力效率下降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3. 社会隐忧:生活方式与代际传递
高热量饮食、久坐少动、睡眠不足等现代生活方式加速肥胖蔓延。更严峻的是,儿童肥胖可能延续至成年,形成“代际健康陷阱”。例如,上海某医院接诊的肥胖儿童中,部分已出现代谢综合征,严重影响成长发育。
三、国家行动:从政策到实践,构建全民体重管理体系
1. 顶层设计:政策与标准双管齐下
国家卫健委发布《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明确科学减重路径,并推出《成人肥胖食养指南》,细化全国不同地区的饮食方案(如东北“铁锅炖鱼”、西北“臊子面”)。
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目标是通过健康宣教、社区支持和医疗干预,显著改善人群体重异常状况。
2. 医疗支持:体重门诊与个性化服务
全国范围内推广体重门诊,由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为患者定制方案。例如,上海十院肥胖门诊月均接诊700余人次,通过代谢评估和生活方式干预实现科学减重。
3. 全民动员:从饮食到运动的科学指南
饮食控制:倡导低脂高蛋白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增加全谷物和蔬果摄入。例如,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千卡、女性1000~1200千卡。
运动管理:每周150~300分钟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骑行),配合抗阻训练,形成“动起来”的社会氛围。
睡眠与习惯:强调7~8小时睡眠对代谢的调节作用,呼吁减少熬夜和久坐。
四、反思与展望:减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国家出手减肥,本质是通过公共政策引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型。然而,科学减重仍需避免误区:
警惕“捷径陷阱”:如“春断食”等伪科学方法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和代谢紊乱。
拒绝“体重焦虑”:过度减肥可能引发厌食症,健康体重应以BMI和体脂率为综合标准。
未来,随着AI健康助手、社区健身设施等工具的普及,体重管理将更智能、更便捷。但核心仍在于个人责任与社会支持的结合——毕竟,健康的体重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对生命质量的长期投资。
响应国家号召,从今天开始: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让健康成为生活常态!
近 7 成中国成人将存在超重或肥胖,总数达全球第一,国家出手了!
3 月 9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从去年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开始,要持续开展体重管理工作。
「体重管理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马上见到成效的,而是需要持续推进。」雷海潮说,「『体重管理年』实施的首期三年体重管理行动,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中国人的体重情况,到底怎样了?
柳叶刀最新报告:全球超重和肥胖率大幅增长
2025 年 3 月 4 日国际肥胖日,《柳叶刀》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也显示了全球超重和肥胖率大幅增长的趋势。
1. 2025 年,将有 38 亿人超重和肥胖
2021 年,全球估计有 21.1 亿位 25 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几乎占成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其中约 10 亿为男性,11.1 亿为女性。
1990~2021 年间的 30 年中,全球成人肥胖患病率大幅增加。女性从 1990 年的 10.2% 增至 2021 年的 20.8% , 增加了 104.9%,男性从 5.8% 增至 14.8%,增加了 155.1%。
如果不采取行动,预计未来 30 年全球年龄标准化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将增加 30.7%。
到 2050 年,预计近 60% 的成年人(大概 38 亿)将患有超重和肥胖,其中 19.5 亿人患有肥胖症,同时约四分之一将超过 65 岁。
2、肥胖年轻化,青少年肥胖患病率翻了一番
同时,最近几代人体重增长速度比上一代人快,肥胖的发生也更年轻化了,这个趋势增加了在超重或肥胖的年轻人中 2 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癌症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与成人肥胖率增长的趋势一致,2021 年,全球 18.1% 的 5~14 岁儿童和 20.3% 的 15~24 岁青少年患有超重或肥胖,相当于 4.93 亿人。
这意味着自 1990 年以来的患病率从当时 5~14 岁人群的 8.8%,15~24 岁人群的 9.9%,都翻了一番。
到 2050 年,全球将预计 7.46 亿儿童和青少年患有超重或肥胖。
在同一时间范围内,两个年龄组的肥胖患病率从 1990 年的 2.0% 增加了两倍至 2021 年的 6.8%,2021 年共影响 1.74 亿名儿童和青少年(其中 5~14 岁为 9310 万人,15~24 岁为 8060 万人)。
如果不加以控制,预计到 2050 年,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总数将比 2021 年增加 1.86 亿,达到惊人的 3.6 亿。
图源:《柳叶刀》
图源:《柳叶刀》
中国肥胖患者数量,全球第一
2024 年 10 月 17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提到,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 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 70.5%和 31.8%。
在《柳叶刀》的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直到 2021 年,中国 25 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 4.02 亿,数量全球居首。
如果不加以控制,直到 2050 年,中国 25 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将增至 6.27 亿,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总数将来到 3520 万。
仅看 2021 年肥胖率数据,尽管中国是超重和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其年龄标准化肥胖患病率相对较低,估计男性为 8.8%,女性为 10.8%。
同样在今年 3 月,世界肥胖联合会正式发布了《世界肥胖地图 2025》。
《地图》预测,到 2030 年,中国预计有 21 万女性属于超重和肥胖人群。而男性的情况更不乐观,预计超 30 万属于超重和肥胖。
图源:《世界肥胖地图 2025》
《地图》指出,肥胖与非传染性疾病(NCDs)正在全球范围导致健康负担。
高 BMI 是癌症、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的核心风险因素,与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烟草使用等共同驱动 NCDs。
2021 年,NCDs 导致 1700 万 70 岁以下人群过早死亡,其中 15%(160 万)归因于高 BMI。此外,55% 的糖尿病相关死亡与高 BMI 直接相关。高 BMI 导致全球 27% 的 NCD 相关健康损失。
类似的趋势也发生在中国。
2021 年,中国有超过 22 万人因高 BMI 导致非传染性疾病而过早死亡。此外,因高 BMI 导致的非传染性疾病(NCD)健康寿命损失年数超过 840 万年。
图源:《世界肥胖地图 2025》
控制肥胖趋势,中国出手了
面对严峻的肥胖趋势,如何应对,情势仍不够乐观。
《世界肥胖地图 2025》指出,目前仅有 13 个国家具备了完整的健康系统准备指标(如肥胖管理指南、基层医疗肥胖与非传染性疾病服务等)。而在非洲和一些亚洲国家,仍然有 30~80% 的糖尿病患者尚未获得治疗。
与此同时,食品工业正在对人类肥胖产生极大的影响:超加工食品和高糖饮料消费加剧肥胖,每年导致超 200 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病例。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尚无任何一个国家,完全实施了五项核心预防政策,即:含糖饮料税、高脂高盐食品税、健康食品补贴、儿童食品营销限制、促进体力活动的税收激励。
一些较为乐观的消息是,中国是 13 个在健康系统准备指标中全部达标的国家之一。这些指标包括:肥胖管理指南、肥胖监测调查、体力活动指南、不健康饮食调查等等。
2024 年 6 月,国家卫健委等 16 个部委联合发布了《「体重管理年」 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
《方案》计划,自 2024 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中国人越来越胖了,国家都看不下去了……
体重超标,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与2002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长。更令人惊心的是,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已经达到11.1%和7.9%,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控制住中国人群体重增加的势头。今年两会期间,体重管理这一话题也再次引起热议。
关于体重管理,你或许还有很多不了解的,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内容与你分享。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体重超标 | 图虫创意
“三知一管”是什么?要知道啥、管理啥?
体重管理方案里有一个重要概念,叫“三知一管”。具体来说,“三知”指知晓健康体重标准、知晓自身体重变化、知晓体重管理方法,“一管”指科学管理自身体重。
知晓健康体重标准,是管理体重的前提。目前衡量超重和肥胖程度最常用的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它的计算方式是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对于我国成年人来说,BMI(单位kg/m2)的参考值如下——
过轻:<18.5
标准:18.5~23.9
超重:24.0~27.9
肥胖:≥28.0
儿童青少年的BMI判断标准较为复杂,跟年龄、性别都有关系(如想了解见后文)。
不过BMI不能区分身体成分的组成(是肌肉还是脂肪)以及分布。脂肪在腹部蓄积过多形成的中心型肥胖,可根据腰围直接判定。在中国,成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可视为中心型肥胖。
成人中心型肥胖腰围判断标准丨参考文献[2]
知晓体重变化,也是管理体重的重要一环。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定期、定时称重,了解自己的体重变化,并以此调整生活方式。由于饮食、排便等影响,体重在一天当中有自然波动,所以体重记录更建议以周或者月为频率。
在减重速度方面,对于大多数超重或轻度肥胖者(24.0≤BMI<32.5),初始时每周减重约0.5~1千克为宜,每月减轻2~4千克,6个月内减轻当前体重的5%~15%并维持;对于中、重度肥胖者(BMI≥32.5),建议设立周、月目标,定期评估,按减轻现体重的5%、10%、15%划分阶段性减重目标,周期为3至6个月。
除了自我监测外,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也是重要的体重管理方法。合理膳食方面,需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科学运动方面,可以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及2~3次抗阻训练(更多关于运动的内容见后文)。此外,减少久坐、保证充足睡眠等也是科学管理体重的重要环节。
管理体重的方法有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减少久坐、保证充足睡眠等 | 图虫创意
“三减三健”,减少油盐糖实现健康体重
方案中提到,为了提高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将倡导“三减三健”等健康理念。“三减三健”是指通过“减盐、减油、减糖”实现“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食盐摄入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推荐健康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过多脂肪摄入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推荐健康成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5~30克。
糖增加龋齿、超重、肥胖、糖尿病等疾病患病风险,推荐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占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
“万步有约”、每天2小时,运动量需要这么大吗?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运动的总原则是 “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
对于体重正常的健康成人,推荐每周至少进行5天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及2~3次抗阻训练(力量训练),并将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
超重肥胖人群的运动应以减脂为主要目标、维持瘦体重为次要目标。推荐通过长时间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减脂,每周运动5~7天,从小量逐渐增至每周250分钟。结合抗阻运动有助于同时维持瘦体重。
体重过低的人群,应以增肌为主要目标进行抗阻运动。
运动原则及干预方案 | 参考文献[2]
学龄儿童青少年(6~17岁)需要的运动量更大,建议校内和校外每日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的运动。
在医生的准许下,推荐孕妇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包括有氧和阻抗的中等强度运动。根据个体情况循序渐进,避免有身体接触、增加摔倒风险和胎儿伤害的运动。
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推荐老年人进行规律活动,每周至少进行3次平衡能力锻炼和预防跌倒能力的活动,适量进行增加肌肉的训练,预防少肌症。
各类人群都需要遵循合理的运动流程和科学的锻炼方案,避免损伤。存在运动风险的人群应适当降低运动强度、缩短每次运动时长、增加运动频率,必要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
6~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强度分级 | 参考文献[2]
肥胖症,是可以去医院诊疗的
肥胖不只是“身材走形”,它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近年来,肥胖症的诊疗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体系,有需求的人可以去医院营养科、内分泌科等寻求专业帮助。
去医院后,医生会通过测量BMI、腰围、体脂率等指标判断肥胖程度,还会进行一系列检查,如血糖、血脂、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并结合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寻找肥胖的潜在原因。
在诊断明确后,医生会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目前,肥胖症的治疗手段多样,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前面说过的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肥胖患者,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选择。近年来,随着医学进步,多种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如GLP-1受体激动剂等。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减重手术可能是一个选择,不过手术适应证严格,需经过多学科团队评估后决定。
此外,很多肥胖患者可能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或者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医生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饮食行为。
总之,肥胖症是一种可以去医院诊疗的疾病。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为肥胖所困扰,可以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医生可以帮助你科学减重 | 图虫创意
读懂营养成分表,更有利于能量控制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在“预包装食品”上附上营养标签。所谓的预包装食品,可以简单理解为包装完整、有准确重量或体积并且消费者可以直接购买的食品,你能在超市里买到的薯片、可乐、方便面等都属于这类。
营养标签的核心之一,是营养成分表。按照规定,营养成分表里需要标明能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含量、营养素参考值(NRV%)。
营养成分表中间一列的营养素含量,通常是每100克、100毫升或是每份食品可食用部分所含的对应营养素含量。而要理解最右列的营养素参考值(NRV%),可以来看下面这张图。
营养成分表丨cn-healthcare.com
健康成年人每日建议摄入能量一般在2000千卡(约8360千焦)左右。上图中,每100克食物中含有2505千焦,刚好占建议量的30%,这就是NRV%的含义。如果整袋食品有250克,当你吃完它时,你就达到了今日能量建议摄入量的30%*2.5=75%。
对于有减重需求的人来说,减少能量摄入是重要一环,能读懂营养标签有利于总体的能量控制。根据能量需要量,建议每日减少500~1000千卡或减少30%的总能量摄入,同时保持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均衡摄入(供能占比分别为50%~60%、20%~30%、15%~20%)。
超重肥胖“一减两增”,减肥信心也要增强
在学生的体重管理中,方案提到帮助超重肥胖学生做到“一减两增,一调两测”,也就是减少进食量、增加身体活动、增强减肥信心,调整饮食结构、测量体重、测量腰围。
其中,饮食和运动对减重的作用,前面已经写到了,7~18岁学生的体重判定标准见下表。
剩下的“增强减肥信心”,是经常被人们忽略的。每个人减重时都会遇到很多阻碍,超重肥胖不仅受饮食和身体活动水平影响,也与遗传、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改变等有关。减重成功后,体重还有可能再次增加。
因此,减重的人需要充足信心来支持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重者可以从营养科、内分泌科等诊疗中,获得合理的减重计划和医生的支持,也可以在学校、公司和家人的支持下,通过认知重建、情绪管理等获得信心。如果发现存在难以抑制对食物的渴望、短时间进食大量食物,伴随停不下来的失控感等情况,建议求助精神心理专业人员。
7~18岁儿童青少年BMI界值|参考文献[2]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控制住中国人群体重增加的势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三年的时间足够让我们控制住体重,但更重要的是由此养成并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医疗应急司. 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卫医急发〔2024〕21号
http://www.nhc.gov.cn/ylyjs/pqt/202406/b4f7141179504bd69d7a18db6d877f47.shtml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 国卫办医急函〔2024〕469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一图了解“三减三健”》之“三减”篇
http://www.nhc.gov.cn/wjw/zcjd/201809/03f516c0b32b4312a467b5094651cde7.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一图了解“三减三健”》之“三健”篇
http://www.nhc.gov.cn/wjw/zcjd/201809/66037ac12cc44b3388d95682ef341e0e.shtml
[5]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pdf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0/content_6981734.htm
作者:代天医、黎小球
编辑:odette
封面图原图:《千与千寻》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